目录

两种乐的差别

《四法印讲记 第二法印·有漏皆苦(上)》 ︱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丨智圆法师 讲授 ︱

例如,心上积累了圣财,可以时时处处受用、得安乐。而由外物引生快乐则非常吃力,只有积聚很多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好不容易得到,又很快就失去了。等到下次享用,又要费力地积聚条件。这就是很劣等的方式。

又如,外财不能随时带在身上,会被水火等灾害夺走,不能带到后世,不能引发安乐,越受用越减少等。内法财则随时随地存于心中,不会被水火等夺走,可以带到后世,能随时运用,能引发内心安乐,且愈受用愈增长等。经由这些方面比较,不难认识到圣财的殊胜。

心性遍于一切时处,具足无量功德。自心可以无限地开发潜能。例如电脑,功能越多,速度越快,起的作用就越大,而心灵则比电脑微妙无数倍。我们在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心上着眼,以寻求安乐,将有广大的天地。照此方向走,将内在恒河沙数的性德开发出来,则会源源不断地显发安乐,辗转地增长广大,终至获得充满太虚、常恒不坏的大乐。

虚妄的欲尘怎能比得上周遍时空、遍含万德的心性呢?享受欲尘的快乐怎能比得上从广大心源开出的安乐呢?譬如心量广大,将法界众生视为独子,此种大慈心的安乐如大海般深广,物质享受怎能比呢?

以此观察到,圣财具有方方面面超胜物质财富的特性。观察清楚了,内心就会得到决定,由此发愿生生世世依止正法。

问:开发圣财乐的渠道如何?

答:其渠道就是依照圣法而修心。因为圣财指心上的功德,而佛法则教导人如何认识自心、用怎样的方法引发自心功德。由于佛自身现前了大安乐,所以完全知道哪种安乐才是真实、究竟的安乐,以及如何获得此安乐。佛有圆满的慈悲,佛开示的一切一定是真实的安乐之道。我们谨依佛法积聚圣财,得到的安乐将日益增上,终至达到大乐果位。

从佛法的角度看,不是以外财的多少来评判人的高低,而是视内在功德如何。经论中讲到人天的财富、小乘阿罗汉的财富、大乘菩萨的财富、佛陀的财富,后后比前前殊胜。其中,以佛的财富最为圆满。实际上,判定五道十地,不在于物质财富拥有的多少,而在于圣财拥有的多少。比如,菩萨从一地到十地,功德辗转增长,以功德的数量来认定是几地菩萨。这就是佛法的财富观。

在五道十地无量的功德财富面前,物质财富显得极其渺小。《宝积经》中说,世间众生未获圣财的缘故,名为极贫穷。如果不寻求圣财,毕竟是贫乏的,得不到圆满安乐。

对应三士道来说,有下士的意乐和行为,才有下士的法财。下士意乐指不求现世乐,只求来世增上生安乐;行为则是为实现此目的,励力断除十恶,修持十善。以此发心摄持,不断积功累德,终致获得人天善趣的财富。在此之上,中士则一心希求解脱,需积聚更高层次的圣财,以此所获的安乐也是超出三界的解脱乐。上士发起无上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以完成佛道,得到的法财自然更加殊胜,引生的安乐也更为胜妙。

复次由十五种相,圣非圣财所生乐差别。

由如下十五方面的相状比较,显示了圣财所生乐与非圣财所生乐的差别。

问:如此显示差别有什么作用?

答:譬如从前难陀爱执他的妻子,恋著不舍,但当他到天宫见过天女之后,就认为妻子简直像母猴一样丑陋,生不起贪心。又比如以前很信任一位伪君子,后来有人揭发他的过失,在听到他的第一个缺点时,心里并不在意。但后来不断地听到他的恶行,而且都有确凿根据。这样听多了,就逐渐地认定:这是一个伪君子,外表贤善,内心恶毒。从此以后,不再想理他,哪里还会信任他呢?

以这两个比喻可以了解重要的修行方法。如果能按照比喻所揭示的方法,不断地观察圣财乐和非圣财乐的差别,及五欲的种种过患,最后就会像扔垃圾一样放弃五欲。

何等十五?

所谓的十五种差别具体指哪些呢?以下逐一讲解。

1、起行差别

谓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

由五欲所生的快乐能起种种身口意的恶行,由圣财所生的安乐则能起种种身口意的妙行。

圣财乐能起妙行,是指人们内心有了圣财,例如有施舍善德、惭愧善德、智慧善德等等,那么心态、语言、行为都是利他,也都是能得安乐的妙行。

例如一位菩萨在为众生说法时,从他的智慧和慈悲中流露的行为,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言,都能饶益众生、启发众生。

又如佛世时,有位马胜比丘,戒德庄严,住于持戒法乐中。他行走时,寂静调柔。外道见到他,都生敬仰之心。马胜比丘受用持戒法乐,自然发起如此的妙行。

又如有利他心的人,待众生如父母,种种承事、供养,态度温和,言辞善妙,身心调柔,做事善巧,表现的都是妙行。他是内心得了法喜受用,行为才妙。越做利他,越欢喜;越欢喜,行为就越妙。

所以,修道人愿意修习圣法。因为修学下去,圣财越积越多,安乐越来越大,行为也越来越妙。持续数年积聚圣财,智慧、慈悲、态度、语言、家庭、事业,方方面面都将明显变好。

相反,如果走追求五欲的路,则越贪著享用,内心就越会变坏,越远离善德、丧失法财。这是受用欲乐频繁的缘故。很多人由于贪求享乐,内心就逐渐变得自私、冷漠,身语意日渐恶劣。这也是五欲魔王施加手段的结果。他使人在快乐中堕落,将人放入五欲堆中腐蚀。享乐多了,人心自然堕落。

问:为何受用两种乐所发起的行为截然不同?

答:佛法是调伏贪嗔痴、开发内在性德的法,积聚圣财、往佛法上修,自然辗转地发起妙行。相反,纵享五欲则滋生恶行,因为享乐时内心并无法的内涵。愈享乐,贪习愈强。没得到时,内心生起逼恼;为求取得到,就不顾因果、道德,不惜手段。所以享乐自然会丧失德行。它像吸毒一样,吸多了,就损坏内心的功德,发起种种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