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

《往生论注分段解义》 ︱ 昙鸾大师.著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既知三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八地已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法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法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观行体相竟。

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净入愿心者。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略说入一法句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何故示现广略相入。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否。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七宝即为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

善巧摄化者。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

柔软心者,谓广略止观,相顺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净相资而成就也。

如实知广略诸法。

如实知者,如实相而知也。广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实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归依也。慈悲之与归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火,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譬如火欲摘一切草木烧令使尽。草木未尽,火已尽。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离菩提障者。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知进守退曰智,知空无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我心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怜愍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顺菩提门者。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依大乘门。大乘门者,谓彼安乐佛国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