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土或问讲记

《净土十要第六要•净土或问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

至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在生时修十大愿,如果心中已经坚固,那到了临终之时,其他的一切诸根、威势、内外资财等都会散坏、舍离,只有心中的愿王不相舍离。它在一切时引导自己的心,一刹那间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十大愿王是导归极乐世界的,就像偈颂里所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等,因此,这样的愿王会摄着心生到极乐世界。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无数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乃至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极乐世界。

那么以普贤愿王归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将会发生怎样的后继的功效呢?有三大功效:一、见阿弥陀佛;二、得佛授记;三、成满智悲力的大用。也就是说,修此普贤行愿的行者,一往生就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自己生在妙莲花中。之后得到佛授记:“某某!你将成佛,名号是什么、刹土如何、度生事业如何等等。”得授记后,自己将在无数劫里,普遍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中,以智慧力遍周尘刹,随着众生的根性、欲乐而作利益。乃至能在烦恼大苦海里拔济众生,使他们出离,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又如法华经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又如《法华经》所说,闻到《法华经》这部经典,如说修行,将会得到往生净土之果。经中说:这位行者命终之时,就得以往生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自己生在莲花当中宝座之上,不再为贪欲、瞋恚、愚痴、骄慢、嫉妒等所恼,得到菩萨神通,证得无生法忍。

又如大宝积经,发十种心,往生极乐。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又像《宝积经》所说,发十种心能往生极乐。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样的十心,不是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所能发起的。哪十种心呢?第一、对于众生起大慈愍,无损害心;第二、对于众生起大悲愍,无逼恼心;第三、对于佛的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第四、对于一切法发生殊胜法忍,没有执著心;第五、不贪利养、恭敬、尊重,清净意乐之心;第六、求佛的一切种智,在一切时无忘失心;第七、对于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也就是没有看轻、鄙视的心;第八、不著世间言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对于佛所说的成就菩提的道分,起了决定信受归依的心;第九、种植各种善根,没有杂染,清净之心;第十、对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这叫做“菩萨发十种心”。由于发这些善净妙心的缘故,将得以往生。如果有人对于这十种心,任意成就其中一种,乐欲往生极乐世界,那他不能往生的话,是绝无此理的。

又如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疏曰:初业共凡夫,次业共二乘,后业乃大乘不共之法也。

又如《观经》所说:想往生极乐世界要修三种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疏》中解释,这是共凡夫的福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疏》中解释,这是共二乘的福。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疏》中解释,这是大乘不共的法。这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在具足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的前提下,修三种福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又如大本,三辈发菩提心,及诸经论所明诵经持咒,建塔造像,礼拜赞颂,奉持斋戒,烧香散华,悬缯幡盖,凡一行一事,足以求生者,资之以信愿回向之力,无不生也。

再者,《无量寿经》说到三辈行者发菩提心,以及各种经论里所阐明的诵经持咒、建立佛塔、造立圣像,包括礼拜、赞颂、持斋戒、烧香、散花、悬缯幡盖等,凡是做一种善行、一种事业,足以能求生净土的,以信愿回向的力来资助,都无不往生。这又是修众行往生的经证。

如上泛引,通名众行。然愿行既有大小之不等,而又各有理事之不同。且如华严十愿,宝积十心之类,生于极乐者,其所感依正之胜,及所见之佛,所闻之法,较诸小行常流,应必悬异也。

以上广泛所引的诸经中宣说的法行,总的叫做“众行”。然而在众行往生上也有很多层次的差异,在愿行上有大小的差别,又各有理事的不同。像修华严十愿、宝积十心等类,生到净土所感的依正境相的殊胜,以及所见的佛、所闻的法等各方面的殊胜,比较起那些发心小、修行浅的常流,应当有悬殊的差异。

问曰:吾闻善财童子,圆顿利根,一生取办。今乃不生华藏,而劝生极乐,此何意耶?

禅上人接着问:我听说善财童子属于圆顿利根,能一生取办佛果。现在他不生华藏世界,而是普贤菩萨劝导他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什么用意呢?

答曰:华严疏中,自有此问。彼所答云:有缘故。归凭情一故。不离华藏故。即本师故。谓华藏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极乐去此十万亿土,并未出于刹种之中,故不离也。经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此赞遮那随名异化,故即本师也。

天如老人回答说:《华严疏》中有这个问题,那里以四个因作答复。一、有缘故,与弥陀有缘的缘故;二、归凭情一故,求生极乐一土能使归依心至诚专一;三、不离华藏故,华藏世界中所具有的佛刹都是微尘数,极乐世界距离此方十万亿刹土,并未出于刹种之外,所以说极乐不离华藏,生极乐即是生在华藏中;四、即本师故,经中说:或有见佛现为无量寿佛,为观自在等菩萨共同围绕,这就是赞叹毗卢遮那随缘现不同名称,作不同教化。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本师毗卢遮那的显现,因此说“弥陀即本师遮那”。

又曰:普贤为善财海众,结归极乐者。盖为信解圆宗之人,入文殊智,修普贤行。福慧事理皆称法界。此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世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直至成佛,意在此也。

此疏中又说到一个用意。普贤菩萨让善财童子和华严海众导归西方净土,他的用意在于令信解圆宗的人入文殊智、修普贤行,福慧事理哪方面都称合法界。这种大心之人虽然已经妙悟本净明心,顿然同于诸圣,但是力用还没充实,比不上如来出世普利众生,所以引导他们暂时依于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直至成佛。这就是为了护持保养,使得他们圆成道力,之后达到佛果,普利众生,所以引导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成满普贤行愿。

问曰:众行门中,既云大小不等,理事有殊。所感生相,亦乃悬异。然则观想忆念二门,修各不等。其所感相,同耶异耶?

问:众行门中说到,种种修行在发心、见解、修行等上有大小差别,有理修、事修等的深浅差异,由此所感的往生境界相也相差悬殊。那么观想和忆念两门也有各种修的差别,所感的往生相相同还是不同呢?

答曰:皆不同也。故永明曰:九品往生,事非一等。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见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道悟迟速,而机器不同。或花开早晚,而时限有异。又慈云曰:虽分九品,犹是略分。若更细分,亦应无量。

回答:观想和忆念这两门中,由于修的因缘有异,往生的果报自然有差别。所以永明禅师说:九品往生在事相上并非一律齐等,而是有千差万别。有的往生后游于化国,见佛应身,有的生于报土,见佛真体。有的一晚就登地了,有的经劫才证小乘。而且,往生者有利根钝根、定心散心等的差别。有的悟道快,有的悟道慢,这也是由于根器不同所导致的。莲花开也有早有晚,在时间上也有差异。慈云忏主也说:往生虽然分成九品,但这还只是略分,如果要细分,也应该有无量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