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土或问讲记

《净土十要第六要•净土或问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

又曰:此观能令四佛土净,如是方为此经宗致。

《妙宗钞》里又说:圆妙三观能令四土严净,这才是此经的宗趣所在。

这里有一个问题。谈到由于心观清净的缘故佛土净,是这一部经的宗趣;接着《妙宗钞》里广泛地说明了四土都有净秽之相;然后总结说,以修心妙观能感妙土,成为一部经的宗致。如果不是用圆妙三观能严净四土,那这样总结就成了没有用。

有人认为:经中的三观起什么作用?想感得实报和寂光两种净土需要圆妙三观,方便有余土只需要修体空观,同居净土只需作种种事相上的行持,不必三观。

实际并非如此。虽然偏空观、体法观、种种事相的修行是同居和方便两种净土的因,但不属于这部经的确指示的宗趣所在。本经指示要用圆妙三观使得四土都严净,要从圆妙三观来入手。

乃至云:此经本为韦提希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三观若成,粗垢先落。非有余净,更生何处。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立三观。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余等三土。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

乃至《妙宗钞》说道:这部经本来是因为韦提希夫人厌舍同居秽土,求生同居净土,因而谈说妙观来观彼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空假中圆妙三观如果修成了,首先落了粗垢的话,那不是生在方便有余净土,又生在何处呢?要知道,以圆妙三观能生同居净土,如果修得殊胜,能断掉粗垢,那又可以严净有余净土。正是为了生同居净土来建立三观,不是首先就着眼在寂光土和实报土上。以圆妙三观同时严净四土,这就是宗致所在。也就是由于观法微妙,能破掉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不但能感得同居净土,而且随着修者断惑的浅深,自然相应地感得有余土、庄严土和寂光土等三土。

就像生病需要药,本来只是为了使身体恢复安康,求得仙方而去服用,结果服用后不但身体得以安康,由于仙方的力量,连骨头都轻起来了,出现了更殊胜的功效。服药首先得身安,比喻以圆妙三观生在同居净土;接着还能轻骨,比喻以圆妙三观感得上三净土。只是一种药,效果会辗转地加深、变殊胜,同样,一个圆妙三观的功力很大,能够从下至上严净四土。这样理解才透彻全面。

解云:韦提本欲舍秽取净。而佛示观法,舍秽必尽,显净无遗。如月盖为免舍离果报之病,故请观音。及乎宣咒,乃能消伏三毒之根,具足五眼之果。故一心三观求生净土者。以三惑为秽土之因,以三谛为净土之果。故别惑尽,则寂光净。究竟三谛也。别惑未尽,则实报净。分证三谛也云云。

这一段是说,请法者有舍秽取净的请求,而授法者给了个究竟的法门,能让他从下到上一直严净四土。因此解释说:韦提希本来只想舍秽取净,而佛却显示圆妙观法,一定要让她舍秽舍到究竟,显净显到无有剩余。就像月盖为了舍离果报的病去请求观音,等到宣示咒语时,竟然能消伏三毒的根,具足五眼的果,出现圆满、彻底的效果。所以,以一心三观求生净土的话,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作为秽土之因,真、俗、中三谛作为净土之果,这样就修了一个究竟、圆妙的法。也因此,尽了别惑的尘沙惑、无明惑,能严净寂光土,究竟三谛;没有尽尘沙惑、无明惑,能得实报净土,分证三谛等等。

如上所明一心三观,能破三惑,能净四土。其惑未破而生安养同居者,托胜增修,则有余等三净可待矣。

像上面所阐明的一心三观,能同时破无明惑、尘沙惑、见思惑,能圆满地净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土,它有圆破圆净的功能。如果惑没有破除而生在安养同居的话,那托着殊胜的境缘、种性来增上修持,方便有余、实报无障碍、常寂光等三种净土指日可待,能够一直升进上去,这是必然趋势。

且教有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而圆观轻浊所感同居,依正最净。比修戒善及余经众善感安养土,其相天殊。故天台宗以圆观为定善也。

且教中有说:五浊轻感同居净,五浊重感同居秽。在同居净当中,由于修的法门不同,所得的果报也有所差别。其中圆观能使浊染轻薄,所感的同居依正境界是最清净的,因最强、最圆满的缘故,相比于修戒善和其余经中所说的众善所感的安养国土,有天壤之别,所以天台宗以圆观为定善。

第二类修法——忆念

二曰忆念者。或缘相好,或持名号,皆名忆念。而有理有事。

第二种修净业的方法是忆念。心缘念佛的相好或者持佛名号,都叫做“忆念”,而且有事和理两种修法。

诸大乘经中都有阐述念佛的修法,以下一一举经来说明。

如华严解脱长者云:我若欲见安乐世界无量寿如来,随意即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来,我若欲见,随意即见。我能了知一切如来,国土庄严,神通等事。无所从来,亦无所至。无有处所,亦无住处。亦如己身,无来无去,无行住处。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

如《华严经》里解脱长者说:我如果想见安乐世界的无量寿如来,随着自己的心意当即就能见到。不仅无量寿如来,像十方一切世界里的所有如来,我如果想见,随意就见到。我能了知这一切如来以及国土庄严、神通等的事相,其实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没有方所,也没有住处。就像自己的身体,看似有来去、行走处、安住处等,实际并没有一个实体的身,所以没有来去,不是一个实体的身从某处来此处,也不是这实体的身从此处去彼处,也没有住处、行处。同样,彼诸佛如来不是有个实体来这里,我也不是有个实体往那里。

因为了知一切佛以及我的心都像梦的情形那样。梦中所现都是从分别生的,梦里现有来去、行住,实际唯心之故,并不是有个实体的人从那边到这边,从这边去那边,或者别有一实法在那里安住、行走。从梦喻就知道,一切都是唯心所生,只是一个分别。像这样,见到一切佛都从自心而起,就知道以唯心故无任何实法,更不会有以此实法立的各种戏论。

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

解脱长者继续说:我又了解自己的心就像容器中的水,悟解了一切诸法如同水中的影像。水清净时,会映现出天上的星辰、云朵以及周边的树木等的落影。像这样,在我心中会现种种影,以心现故别无实法可得。因此,没有在实法上安立的一切边相,诸法当下就是离戏、寂灭的。

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佛如幻所作。

我又了解自心好像幻术,能现种种佛、种种国土、种种神通等的相,然而正现时也了不可得,找不到如所现般的实法。既然是自心幻现出来的,又哪里别有此法呢?既然不是别有此法存在,又哪里有在此法上安立的一切来去、生灭、常断、行住等呢?这样就悟得诸法当体空。

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我了解自心以及诸佛菩萨都如同回响。譬如空谷随着声音而发出回响,这并非是实体的声音从空谷发出、从虚空过来等,缘聚故有这样的响。实际去找根本找不到,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也没有住处。像这样,自心就像空谷回响,所现的种种佛菩萨像等也如谷响一样,正现时了不可得。由于它是自心现的,所以没有实法。

这样就悟解,自己的心缘起不坏,随着心这样念就会现佛像,而所现的佛像并无实法可得。我是这样知、这样忆念,所见的一切佛都是由自心唯心而现的。

贞元疏曰:无所从来下,正辨唯心。即心无心,便入真如。了彼相虚,唯心现故。既了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贞元疏》里解释:“无所从来”以下辨明一切唯心,现的佛像、净土像没有来去、行住,寻找时得不到这些,因为唯心所现的缘故。只是心在现,哪里有什么来、什么去、什么行、什么住呢?而且,正现的心也了不可得,这样就入了真如。能了达这些相都是虚的,没有实质,因为只是心在现,哪里别有一个实体的相呢?这样了达万法唯心,又了达心即是佛,因此,任随所念无不是佛,当体就是佛。

下列四喻,通显唯心,喻无来往。别喻兼明不出入等。四喻皆具四观。一正是唯心,二唯心故空,三唯心故假,四唯心故中。融而无碍,即华严意。

下面列的梦、影、幻、响四个譬喻都是显示唯心。既然都是从心而现,当然就没有来往,也兼带地说明没有出入、非有非无、没有聚散。四个譬喻都具有四观:一、唯心观,心外无法,这一切都只是心在自现;二、空观,由于唯心的缘故,寻找时得不到实法,本来空寂;三、假观,因为是唯心所现的缘故,不无幻相;四、中观,唯心之故,空假不二,不落二边。四观都是融通无碍的,这就是华严的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