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土或问讲记

《净土十要第六要•净土或问讲记》 ︱ 蕅益大师 选定 元师子林天如维则 述 智圆法师 讲解 ︱

若论作是,即不思议三观也。

一、解释“作”和“是”的涵义

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为了显示现在的观佛。这要明了“修性不二”的要旨。

(一)是心作佛

说到“作佛”有两个意思:

1、能作应佛;2、能作果佛。

1、能作应佛

这是指以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来现。诸佛法身本来没有色相,由于众生的清净心,依着业识熏了佛的法身,所以能见到佛殊胜应身的色相。

2、能作果佛

由三昧能成就自身的果佛。也就是以清净心想成就了观佛三昧,以此功德,能使自己终究显出果佛来,能作果佛。

这两个涵义,第一个是能作他佛,也就是能见到他佛的应身相;第二个是能作己佛,使得自己的果佛彻底显出而成佛。

要知道果佛是从证而得的,不是自然就成佛,要修才会现。这样“即是而作”,本来是佛,却还要作;“全性起修”,由修而显自佛。这说明并非性德自然是佛,要修才能显,才成佛。如果自然就是果佛,那就不必修了。这两层不要搞错。虽然自性是佛,但还是要由修而显,不能落入自然论、无因论。否则,大地上的蚊虫蚂蚁等就都成佛了,然而在事相上丝毫不是。

(二)是心是佛

说到“是佛”也有两个意思:

1、心是应佛;2、心是果佛。

1、心是应佛

要理解心是应佛,首先要遣除疑惑。先要明白我们的疑惑所在:佛是没有相的,现在我以心来感,出现了佛的相状,真正佛是无相的,我心中现的是有相的,这两者完全不同,怎么能说我的心是佛呢?要知道,以心感现出的应佛影像是心自现的,不是心外别有,所以,这个心当下就是应佛的相。这样就知道,心即是应佛。

2、心是果佛

其次要知道“心即果佛”。由心是果佛的缘故,就知道并不是一种成佛之因的状况。不是说我们的心现在只是一个因,很小的一点,没有果佛的万德庄严,没有果佛那么大的量,等到慢慢修,就好像一个蚂蚁逐渐发展成佛一样,不是这样子。如果落在这种见中,那成了佛是有为法,是因缘所造。但实际上,众生心中已经有如来结跏趺坐,是现成的佛,跟弥陀如来一样,哪里是等到当来才成果佛呢?现在的心就是果佛。

要知道,果佛是本来具足,不是由因缘新生的。新生的是有为法,是刹那性、坏灭性,那不是真实之法。

“即作而是”就是正当作佛时,这个心本身就是果佛。“全修成性”就是整个的修都成立是性,就像整个的波都成立是水那样,并不是修在前、性在后。这显示不是由修德的因缘新成就一个佛,而是果佛本具。

所以,通过两方面就破掉了因缘性见和自然性见。也就是说,果佛本具,所以不是因缘新生的。再者,它也不是自然就成佛,需要由修顺于性来显发,所以就破掉了自然性见。因此叫“全性成修、全修在性”,这就非常圆融,双离因缘和自然两边。

经中“作是”两字是不思议三观,即以“作是”两字绝除思议,又以“作是”两字显乎三观。

二、“不思议”的涵义

首先,“作是”两字怎么断绝思议呢?一般世间思议处就落在因缘性和自然性这两种当中,要么认为是自然成就、自然成佛,要么认为是因缘新生。“作是”同时来说,就泯除了这两种性。也就是,“是”指性德,“作”指修德,“即是而作”,所以全性成修,这就泯除了自然性或自然成佛;“即作而是”,所以全修即性,这就泯除了因缘性,因为所有的修就是性,而没有以修新生的东西,这就泯掉了因缘生佛的涵义。

像这样,什么思不断绝,什么议不忘掉呢?没有思维、议论可以到达之处。既然全性成修,一切都是性德来起修的,那就不会落在自然性、无因性上去;既然全修即性,所有的修就是性,而不会得到新生的有为法或者心外的东西,这就泯除了由因缘新生一种东西的涵义。像这样,“是”和“作”连起来说,就断掉了分别心可以追索之处,也没有言议可以达到的地方。

三、“三观”的涵义

“不思议三观”是天台圆教的观法,也叫做“圆融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三观”,这是针对别教隔历的“次第三观”来说的。按别教的说法,先修空观,破见思惑得一切智,而证得真谛之理;再修假观,破尘沙惑得道种智,而了知俗谛恒沙法门;之后修中观,破无明惑得一切种智,证得中道法身,所以是次第修习三观。

圆教的说法不是这样。三观圆融于一心,没有这样的隔历和次第。这是由北齐慧文大师阅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的一段文,以及看《中论·观四谛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悟了一心三观。天台大师因此建立这一教法。

也就是要知道,在佛果位一心三智的状况不是分开来的,当即就有一切智照真谛,道种智照俗谛,一切种智照中谛。一切智明了一切都离绝诸相、离一切边,道种智对于各种差别都明明了了,一切种智就离绝对待,没有两边可得。像这样,不是分开来的三个,是一心之故,三即非三,不是三个别别的;一即非一,不是一个混同的,这就是“一心三智”。

相合佛果的见地,要立“一心三观”。也就是悟得圆理的人知道,当空的时候一切皆空,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当即都能远离对于相的耽著。当假的时候就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都有立法的涵义,能明明了了地立起法来。说中的时候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无不是绝待的状况。像这样,三观都在一心之中,所以,得任何一观都任运具足三观。这样三和一圆融,不是次第入,也不是别别观。由于有这种圆妙的三观,所以能一时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也能在一心中发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或者照见真、俗、中的三智。

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观也。

这里破和立都叫做“作”,指修德,空假二观。不破不立叫做“是”,指性德,中道观。

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

正在破的时候,三个都在破,真也在破,俗也在破,中也在破,都是离开耽著;正在立的时候,真也在立,俗也在立,中也在立,都在立义,了了分明;正当中的时候,三个都是在中,都是离开了对待,所以就叫“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

这样就知道,“全是而作”,整个从性德起修德,修德就是在空和假二观上。正当破的时候,真、俗、中三谛都破,正当立的时候,真、俗、中三谛都立,所以是“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整个的“作”就是“是”,整个的“修”就是“性”,三谛上面全是非破非立,就在中当中,所以叫“一中一切中”。

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

在中当中的空、假叫做“作”,不偏在空,不偏在假,它是圆融圆妙的。所以,能顿时圆破三惑,以空破见思惑,以假破尘沙惑,以中破无明惑。能顿时圆立三法,以空立般若,以假立解脱,以中立法身。由于因上是修圆妙三观,果上就感得他佛三身圆应,一时间法、报、应三身同时圆满地来应,不分开来,没有别别。而自身上能够成就三身当果,也就是法报应三身会圆现,不是分开来的。这都是由于因上是圆妙三观。

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

空假当中的“中”叫做“是”,不是空假之外别有一个中,所以,这里是“圆中”的认识。空假就是中,不是离空假之外有个中。中就是离二边、离对待,既是不二、没有对待,那怎么会有能断的智对治它之外的所断的惑呢?因此全惑即智、全障即德,这就是所谓圆妙的修法。所以,心是应佛,心是果佛。

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观,乃诸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

由此知道,“作”和“是”这样一心而修不思议三观,乃是《观经》十六观的总体,一部经的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