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障品第二
《辨中边论颂讲记(未定稿)》 ︱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智圆法师/讲授 ︱
六、
能障:本性粗重,懈怠,放逸。
所障:无障之修道。
“本性粗重”: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由于是生来俱有,因此称为本性粗重。
“懈怠”指行善不勇悍。
“放逸”指不谨慎防护有漏业。
以这三者能障碍能断障的修道。原因:由本性粗重、懈怠及放逸,将不会增长修道功德。
相反的能生是断除本性粗重;精进;不放逸。
七、
能障:贪著诸有;贪著资财;心性下劣。
所障:回向。
“贪著诸有”指贪著三有的五蕴。
“贪著资财”指贪著悦意的色、声等受用。
“心性下劣”指对广大行善心性怯弱,不能发大心。
贪著诸有和资财使心不能放舍,心性下劣使愿力狭小,都障碍一心回向菩提和众生。
相反的能生是不著诸有;不著资财;心量广大。由心不贪著三有的蕴身和资财,心量广大,就能将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和众生。
八、
能障:不信重大乘;于法无胜解;如言而思义。
所障:不怖大乘法。
“不信重大乘”指对护持大乘法者或大乘道果心不信重。
“于法无胜解”指对大乘法心无胜解,也就是对甚深空性和广大方便,没有由闻思获得胜解。
“如言思义”指不通达大乘经的真实密意,只是按文字表面取义。
以这三者障碍不怖大乘深广义。
相反的能生是信重大乘;于法具有胜解;不如言思义。具足这三者就能不怖畏大乘义。
九、
能障:轻法;重名利;于有情无悲。
所障:无悭法施。
“轻法”指对正法无尊重心。由此没有护教弘法之心。
“重名利”:看重名声和财富。由此不会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忘我地弘法利生。
“于有情无悲”指对因不闻法而长期陷于无明的有情,无有悲愍之心。
以这三者能障碍菩萨心无悭吝地向众生惠施佛法。
相反的能生是重法;轻名利;于有情具悲。内心珍重佛法,淡泊名利,对众生有悲愍心,就会发起无悭法施,做如来使,传法度生。
十、
能障:匮闻、少闻、不修治妙定。
所障:获得十自在。
“匮闻”指缺乏听闻。这是由往昔造集的舍法罪障,而不自在地远离闻法。没有多闻,就不了知如何修作瑜伽的所缘和行相。
“少闻”:只是稍作听闻。由于听闻的量不足,导致无能力受持大论,不能彻底了知广大的取舍之处。
“不修治妙定”:单单听闻而没有以实修欲、勤等净修三摩地,导致不能获得十种自在。
由匮闻、少闻和不修治妙定就障碍获得十自在,不能现前大自在的境界。
能生:具闻、多闻、修治妙定。
壬二、十种所障
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障,
回向不怖悭,自在名善等。
以上三十能障的所障是:善;菩提;摄受;有慧;无乱;无障;回向;不怖;不悭;自在。称为所障善等十法。
“善”指善根的最初发起;“菩提”指缘菩提发心;“摄受”指发起愿菩提心后,以加行趣入菩提;“有慧”指由加行摄受而成为胜解行地具慧菩萨;“无乱”指具慧菩萨获得无错乱的见道;“无障”指由见道获得无障碍的修道;之后的“回向善巧方便”、“不怖大乘道果而生胜解”以及“无悭为所化说法”三者,是令圣道辗转增上的正因;“获得十种自在”是由修道至于究竟而成佛。实际上,善等十法是菩提道由始至终的十个分位。了知善等十法的能障后,修习对治如理断除,就能成就道果一切功德。
壬三、彼等对应
如是善等十,各有前三障。
如是善等十法各有前文所说的三种能障。
能作有十种,谓生住持照,
变分离转变,信解显至得。
如识因食地,灯火镰工巧,
烟因圣道等,于识等所作。
这两颂是世亲菩萨所写,不属本论颂文。但对理解善等十法的作用有很大帮助。
两颂中,前一颂列出了十种能作,后一颂列出了十种能作的比喻。也就是,能作有十种:生起能作;安住能作;任持能作;照了能作;变坏能作;分离能作;转变能作;信解能作;显了能作;至得能作。对应的比喻为:识因;食;大地;油灯;火;镰刀;工巧;烟;因;圣道。这十个比喻是于识生起能作、于身安住能作等等。
下面就把十种能作、善等十法和十喻对应起来解释:
一、善是生起能作,如同以识因能生识(识因指根)
心中具有善,就能以此引生菩提。善是菩提的生起能作,就像有眼根就能生眼识一样。
佛说法时总是称呼“善男子、善女人”。表明甚深的佛法只以善人为当机者。菩提唯以善法为因,没有深厚的善根,则不能成佛。古往今来,忠孝之士遇到佛法成就很快,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有钱,可以造十层、二十层乃至上百层的大厦,却建造不了菩提大厦。菩提大厦靠什么造呢?靠的是“善”。心中有深厚的善根,可以造天堂、造净土、造无量宫、造大乐殿。只有“善”能造就究竟的安乐。
很多人并不明白,世界最需要发展的是善,不是衣食、建筑,不是汽车、飞机。这些并不能出生菩提。最根本的是内心的善,只有善能使心显发具无限智悲力的菩提,只有善能使心性得大自在、大解脱。因此,善是趋向圆满的唯一根源和动力。
每尊佛都是由善而来。都在因地发过无数善心,行过无数善法,除了“善”,再没有别的生起菩提的能作。我们平常听闻、思维、修习,就是为发展自己内心的善。只有“善”,是内在的佛殿,内在的真经。
世亲菩萨说的这一句——“善是菩提生起能作”,意义甚深。没有深厚的“善”,就像没有钱财买不了珍宝,在内在菩提的成就上不会有任何作为。
总之,要遣除无加行、非处加行和不如理加行,从正面做到有加行、处加行和如理加行,由此发起内在的善根。这是第一个关键。
二、菩提是安住能作,如同以四食能安住三有之身
四食是指段食、触食、思食和识食。就像人依靠食物才能让身体安住,善根依靠菩提心才能恒时安住。不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就像芭蕉结果一次就枯萎了一样,只成熟一次果报就会穷尽。
《大集经》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就像一滴雨融入大海,在大海没有干枯之间,终不灭尽,善根为菩提心摄持,愿向菩提,直至菩提果之间永不灭尽。因此,菩提心是使善根相续安住的能作。
反面观察,除了菩提心再没有其它能令善根相续安住的能作。心求三界乐,只是三世冤(一世行善,二世享福,三世堕落),不能使善根长久安住。心求一己解脱,也会在证得阿罗汉果后,不再显现善果。而为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仅不会穷尽,反而会辗转不断地增长。除了菩提心,再没有方便能令善根安住。以这个原因,在具备生起能作——善之后,还要具足安住能作的菩提心。为此,就要遣除不生善法、不起正思维、资粮未圆满这三个障碍。这是第二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