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往生关要修心直指讲记

《净土之道》 ︱ 西琼·赤诚桑波尊者 撰著 智圆法师 译讲 ︱

经过数数作意而思维,不难产生远离怀疑、无人能夺的胜解。对此土之苦认识得越深刻,越生起厌患,对彼土的利益就越能胜解而生起欣乐。胜解坚固以后,一系列的好事也会到来,比如欲、精进、一心回向、与阿弥陀佛相应等等。由此,就能保证一生坚定不移地向往净土,对净土生起具相的归依、具相的信心、具相的发愿、具相的行持等等,使修行落到实处。

我们的心如同一条河,在修心之前,全是流往轮回。从修习外前行起,它就开始慢慢止息,直至逆流。它的趋势即是如此,此退彼涨,或者说,舍此才能取彼,在此土舍多少,在彼土就能取多少,我们一定要知道心上的这种缘起规律。

大家目前的危险性何在呢?该舍的反而去取,而且执著得不亦乐乎,求取心非常大,内心完全是流往生死、不向净土,又怎能往生?如果没有首先对治这种心态,往生就很渺茫。然而,往往会有很多人口口声声地自欺说:“往生极乐世界是小菜一碟,难道还用修?我肯定能往生!”这种人不知惭愧,认识不到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求现世者,最重视的只是现世五欲,尚且不曾生起对来世的希求,却轻视净土修法,岂不是非常危险?

还有人自诩:“我把五欲看破了!”但是对于娑婆世界的“名”——胜负、地位、权利、荣誉等等,却非常耽著。从古至今,多少聪明人都是在这一关键上吃过大亏,因此,冲破“名”关,对于我们来说不容小觑。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没有经过前行的洗炼,想扭转自相续的颠倒心其实非常困难,我们切不可自欺。

更何况,清净刹土的境界早已超出了世间量的范畴。(量有两种,世间量和超世量,也就是面对杂染世间境界的无欺智,和面对清净超世境界的无欺智。)我们目前只有世间量,最多观知生死范畴中事,并且只局限于现世。净土不属轮回,凡是由惑业力出现的三杂染现相,在净土中并不存在的缘故,我们唯一要依靠佛的教量去认识。

古德常说净土境界“超情离见”,是指它超越了世间情见,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能认知,不是语言所能言说。然而,对于娑婆世界的具缘众生,释迦佛仍然是以大方便智,运用譬喻、对比、数字等给予最好的接引指示,使具缘者生起强大胜解,进而欢喜趣入。这些表示法或者指示方法是什么呢?不外是流布在人间的净土经教。根本经教是《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兼带宣说净土的教典。

净秽对比思维

清净和杂染意义相对。杂染是指,以我执为根源起惑造业,这种错乱的力量会变现世间假相。随着业的善恶差别,将出现下界恶趣、上界人天等各种情形,即使出现相对越来越安乐、妙好等状况,其实也无不错乱,三界的处、身、受用等完全是苦性。

世界是看似坚固的无常坏灭体性。地水火风四大灾难常常发起,劫末也会出现大三灾,把整个世界摧坏无余,充分体现了无常和苦的体性。再观察根身,是从地狱到天界之间,以惑业的力量止不住地现出一个个蕴身,一段接一段地相续下去。例如,人身是生老病死等八苦的所依,从中出现无量的苦和苦因。同样,上界天身、下界恶趣身等也是苦的自性。就受用而言,根境相对时产生各种苦受、乐受、舍受。比如,现代人所说的感官享受、甜美生活、新鲜感、刺激感、情爱等,实际无不是苦。

了知杂染法的过患,才可能对清净生起胜解;脱离惑业苦三种杂染,才能使错乱消失,使自心或现相等都还归清净本性。清净不是由妄执力显现的处处有障碍的境界,也不拘于妄识的范畴,而是“超世的境界”,叫做“净土”,对照轮回的错乱境、苦境等,可以有各种相应的立名。这类教法会会让我们对清净发生胜解,发生欲,并力求修持证入的方便,逐渐把我们引向清净的境界。

清净境界的处、身、受用是怎样的呢?其中“处”是指清净刹土的器界状况;“身”是指界外净土中各种殊胜的受生状况;净土还有色声香味触等净妙五尘的“受用”。这些都成为净土的功德、成为安乐的因,而不再是苦。在净土中具有殊胜的缘起,使人无论如何行持都是越来越增上,从乐到乐、从明入明,最终彻底消尽二取迷乱,回归于本来的常寂光净土。我们如果从方方面面作对比,加以数数作意思维,就一定会生起远离一切怀疑的胜解。

随顺教量修行的关键——对释迦佛起信

西方净土的境界唯佛与佛乃能了知,除佛之外,即使是十地菩萨都不能全分明白,由此,随顺教量起信就显得极为关键。对我们而言,尤其要集中到敬信释迦佛,以佛为导师或量士夫决定着后后过程中的深入开展,所以至关重要。

生信又有随教起信和随理起信两种。随教起信意味着不必吹嘘,暂且放宽眼光,去了解释迦牟尼佛是怎样一位导师?他从何处来?来此娑婆世界做什么?说过什么话?等等。关于趣入的途径,可以先学《悲华经》,了解释迦佛的五百白莲花愿是何等伟大,历劫以来曾如何行菩萨道,以及如何在此五浊时期降临秽土成为众生的大导师等。善根深厚的人可以直接通过教典了解佛的甚深智慧和周遍大悲不可思议,相比之下,自身见识如蚂蚁般渺小,心识已经完全错乱,有什么值得自傲和自负的呢?之后,不必再观察,一切都以佛的语言为量,佛所说的诸多境界都超出世间,因此,自己甘愿把心全分交付,唯一随顺佛陀、信受佛语。从此,才可能生起后后的诸多功德。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事,为了开展这一点,需要最初对佛陀进行具体的了解。毕竟,一切不知道的事情,都不可能凭空了知。

通过具体的了解,能够拥有阔大、明了的缘起背景,很容易出现信心的根株,从而加强归依的基础,并随顺教量来发起后后的修行。整个生信的过程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去读、去了解、去熟悉,关于这一点,作为现代人其实特别欠缺。但只有通过比较、体会,当这些深入内心时,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归依心,或者说被释迦佛感动。我们可以去观察,世上还有比佛更伟大的人吗?难道有谁的智慧、悲心、能力等超过佛吗?

或者可以通过深入佛陀所讲的法理来生起诚信。在《阿含经》等中,为能接近普通人、相应凡夫水平的方式来做接引,佛陀曾给予亲切的指授。只要我们由此开展出广大的见识,到一定时候就会对释迦佛生信,不再以其他人为导师。对于世间理论、权威专家、外道学说等五花八门的说法,瞟都不瞟一眼,更不屑于去拜服、归投,从此才算是拥有了转变的缘起,这一点特别重要。一旦了知释迦佛智慧的高度和他的大悲心,哪怕仅仅认识到四谛法门是真实解脱道,都会出现全分的归依,无论跟任何世间专家、外道师、天神等作比较,都能断定再没有胜过佛陀的导师。于是,首先从共同乘作为基础生起归依,进而提升修行,使自己越来越强大。如果再进一步阅读大乘经,就更会对佛佩服得五体投地,生起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心。

如此归依并按照佛语为量,信受经中所说娑婆世界无常、苦等的状况,同时对于佛陀现量所见的法毫不怀疑;对于佛陀所讲的唯识法门也生起信心;对于佛陀所讲授的空性法门也生起信心;对于所讲的佛性也生起信心;听受净土法门也是对每一句都非常相信,绝无怀疑,就是真正踏上了信心之路。

跟着佛去看净土

佛在此土所讲的“净土三经”是最根本的教量,此外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不仅我们需要遵循,即使是整个教法期的所有菩萨、祖师们,也没有一个不需要遵循,因为释迦佛是娑婆世界此期教法中共同的导师。

由此,我们追随佛的指引去观察净土,就如同先前观察轮回那样,上上下下都需要认清。轮回是不是唯苦无乐?依靠佛陀的指引,以相信佛陀圣教量的缘故,完全能够在内心认定这一点。譬如,相信无常的决定法则,相信各时期的决定状况,轮回法绝对都是坏灭的苦性,怎么可能求得常、坚或者真实的安乐呢?不仅跟随佛陀的教量信受秽土周遍是苦,而且还要进一步彻头彻尾地认清净土是另一番世界,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一点同样需要依随释迦佛的教量了知,从此我们才能稳定自心,踏踏实实地知道该如何去做。

在此,我们就来简略学习《无量寿经》中所说的净土境界。佛陀当时住于一刹那间住无量劫的深寂大定,光颜巍巍,并以一切种智亲自为我们指授极乐世界的缘起,让我们了知彼土的真实状况。久远劫以前,阿弥陀佛的前身作为一个国王,舍弃王位后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出家,名叫“法藏比丘”。他发大道心、宣明大愿,要建立净土摄持众生普皆成佛。世自在王佛当即加被他,让他开启极其广阔的天眼,看到210亿刹土里各种精妙的状况和庄严之事。于是,法藏比丘在极宽阔、精细、不可思议的了达中历经五劫,结成四十八愿为主的愿海宏图,把亿万刹土的庄严统摄在一者当中。之后,在无量无数劫中,以不可计数的波罗蜜门不断地修持福慧资粮,最终成就了极乐世界。由于完全深信佛语,随顺佛眼现量观照的指示去认识,才会从缘起理上了解:极乐世界的每一种庄严都是从大愿而来,是从福慧资粮而来,是从无量的三摩地、智慧力、回向力摄持而来,因此真实不虚。

相比之下,我们的娑婆世界无非是来自我执我见、烦恼和有漏业的缘起力,所以是虚假、无常、苦性。极乐世界既然完全是弥陀因地无分别智自在以后住真实智慧摄持净土展开的大缘起、大庄严,或者说是从智悲力展开的大妙用,当然也就最为可靠。如此一来,越思维越会觉得不可思议,从缘起上对于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摄生事业与力用等,拜服得五体投地,会由衷地生起景仰心、归命心、礼拜心、称赞心等等。

接下来对于四十八大愿海的内涵,需要按照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指示来了知。这是唯一、最好的样本和教化方式。离开教量就没有发生胜解的可能,我们要特别信仰释迦佛的教量,信仰佛给我们的指示,一言一句都视若真金、视若妙宝。其实,阿弥陀佛的愿海无量无边,释迦佛针对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意乐宣说四十八愿。我们对此仔细学习,就能从中大略了解弥陀因地的悲心以及如何立愿等,从而对于“弥陀愿海是度生根源”这一大重点发生胜解,或者最大程度地开发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一心一意力求与阿弥陀佛及大愿海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