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往生关要修心直指讲记

《净土之道》 ︱ 西琼·赤诚桑波尊者 撰著 智圆法师 译讲 ︱

如是修集的彼等善根,也为了自己得生极乐世界后作诸有情义利,而以回向发愿之助伴加以转变的话,不成为往生极乐净土正因的善,是任何无有的。

接下来,为了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后能广作无量有情的义利,就要以自己内心的回向祈愿使所修一切善根都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这是如同点铁成金般的善妙方便,是起到枢纽般的作用来转化每一丝、每一毫善根。

这一句中也包含了胜解、欲、结局三个环节,我们应当从中了解到缘起链的走向。首先是胜解,也就是说,如果自己不求生净土,就会在秽土中无穷尽地轮转而难以超出,也无法实现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如果选择往生的道路,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只要我们具足信愿,下至十念都能超生净土、当即解脱,之后,迅速成满普贤大愿,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对以上两方面都深信不疑,是此处胜解的重点。这也是善导大师所说需要生起深信的两个部分,从自力来说,我一直在轮回里漂流,无法超出;就他力而言,一旦胜解阿弥陀佛的悲愿力量,下至十念都能往生。对此产生确信以后,自然会发起愿欲:我今世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成办一切有情的义利。

此后,再发起往向、还向两重回向 [1] 的内涵也是从胜解出现欲。往向回向,是指以所作的功德祈愿自他一切众生都去往生极乐世界,达成解脱;还向回向,是指自己到达极乐世界、成满无量功德后,以园林游戏地门,化无数身、入无数刹海,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应当如是立愿、回向。这也是怙主法王如意宝在《愿海心髓》中所祈愿的内容:愿一切结善缘、恶缘的众生,临终无碍见佛,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往向的回向;之后,一切众生都得佛授记,迅速显发智悲力圆满的大用,广利无量无边众生,则是还向的回向。

我们不妨对自力、他力两方面作权衡:如果单取自力在此土修行,必定难以成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解脱难、成佛难、自利难、他利难等等,所以叫“难行道”;如果兼仗他力,一心归投弥陀愿海,下至十念都能往生,一往经生就解脱烦恼,登不退地,迅速现前成满普贤行愿,因此叫做“易行道”。如此衡量清楚以后,对于往生极乐的意乐就成为万牛莫挽之势,并将一切大乘行愿都相合于此而实现。

往生主因——愿

回向是往生的关键,经云:“诸法唯缘性,枢要在欲心”,既然诸法都是由因缘而起,是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不会有另外的方向,那么掌控因缘的关键或枢要就在于欲心。离开心不会有造业的可能,不会有生果的可能,而心一旦离开愿欲也不会有方向和启动力。欲是实现诸法的根子,就如同门的枢纽掌控着开关一般,愿欲启动才会朝向所欲之处运行,使缘起会朝往彼处发展。

也就是说,成办往生极乐世界的关键要因在于愿,而回向是愿的一种。修持善根以后,为实现成佛而利益无边众生,以猛利欲回向所欲之处——往生极乐世界,善根就会成熟于目标,使一点一滴的善法都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绝不漏失。

总之,如果信愿具足,一切诸行都是为净土而修,没有其他方向,就叫做“一行”。犹如众流入海,从此得到海的名称,万行趣向净土,也就都成为净土之行。以此缘故,无论修持世间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善法,还是出世的小乘戒定慧三学之善(以出离心受持别解脱戒、修炼各种禅定与人无我空性),以及大乘的发菩提心、六度四摄等善,只要回向净土,就通通称为“净土之行”。下至于点滴之善回向极乐世界,以愿力摄持的缘故,即使有快慢之别,也都将成就往生。

对此,经中以譬喻说到:有人把一滴水寄存在大海中,愿这滴水不坏、不失、不变异、不枯竭,于是经历多劫,也都能取出原来的水。同样,缘起不会空耗,我们下至以微小的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无论经过多久,也都不会失坏或枯竭,它决定会以回向的力量达成果报。

把万行统摄起来,使之成为净土一行的关键就是回向,它既是缘起的枢要,也是往生大事因缘的唯一枢要。无论修持大小乘有漏无漏、散善定善、事上理上等的所有善根,只要回向往生,就都叫做“一行”——净土之行。因此,在净土信、愿、行三资粮中,“愿”占据主要地位。

此处还需要区分两点:第一、回向的深切度决定往生成就的快慢;第二、有无信愿决定着善根是否成为净土真因。

首先,如果达到深信切愿的地步,即使是微毫之善,只要回向往生,都会成为即生往生的因;如果没有达到深信切愿,虽然回向,它的力量或许就会延缓到第二生、第三生乃至三生以后实现。正如十二缘起中的爱、取、有三支叫做“能生支”,一旦它的力量集成,必然感得第二世果,在即生或死亡之时就会达成这一果位;如果爱、取、有三支的力量尚未集成,就会推迟到他世成熟。“爱”、“取”比喻净土的愿欲,“有”比喻净业的强大程度。以回向这种“点铁成金”的手段,尤其配合于具有大小乘圆满道法内涵的净土法门,就可以观察到,随着回向能力的大小,会出现相应程度的善根,也会出现四土九品的差异。譬如,从大乘发心来着眼,就是要具有往生极乐世界成满智悲力大用来利益一切众生的发愿,由此使善根成为往生净土成佛、究竟自他二利的因。

其次,有无信愿也会导致差别。如果有真信切愿,就必定有真实的回向,或者说,以真信切愿摄持,临终下至一念、十念也决定往生;如果没有真实信愿,纵然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失,犹如银墙铁壁一样,也绝无得生之理,这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的判定。没有真实信愿就没有到量的愿欲,就如同往生的枢要没出现、往生的开关没打开,又怎能往生呢?

缘起上有决定的道理,最开始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信愿,而且力求达到深信切愿,其中又以愿为主要,它的产生是来自胜解。胜解信是愿的根本,而愿是缘起的根本,以愿自然会发出实际行动的“行”,如是三者在缘起上圆满地积聚、出现,就会实现往生极乐世界的胜妙果;反之,缘起上没达到切要,就不可能实现往生的胜果,由缺乏因缘的缘故,还有待进一步培植或者延缓到来世以后成办。

一旦发起愿或欲,无论任何善根都会转成往生的正因,即使没有行善,也会由愿而发展出善行;没有愿或欲,即使积累再多的善根,也丝毫不会成为往生正因。因此,愿是正因中的主要,此有则往生之因有,此无则往生之因无,我们必须在这要害处努力修集,才能实现往生净土的目标。

切愿一旦发起,就会出生净业修行,所以着重宣说愿。

所谓愿,是在于与阿弥陀佛摄持众生迅速超出苦海、圆成佛道的大愿海相应,也就是由自方和佛方相应而得到拔济、脱出苦轮。符合佛心的愿欲有两方面:第一、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当然与佛陀拔济我们超出苦海的大愿相合。第二、扩大心量,看到尽虚空法界里的有情都是过去世父母,他们与自己同样沦落轮回,在感受着无边无际的苦难压迫,由此发起一定要救拔众生出苦海的悲心。而要想达成救拔众生的能力就必须成佛。如果选择在秽土成佛,注定是十分不易,以一般情况来说,怎么可能速疾成佛呢?然而,阿弥陀佛因地建立愿海,累劫修行无量的福慧资粮,圆成胜妙净土,使它成为速疾达至无住大涅槃的源泉。如此体会佛心,继而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就是和佛陀愿海摄生成佛的心意相合。

总之,所谓的愿欲归摄于此二者当中,由于符合弥陀摄引众生往生成佛、究竟解脱的本愿,因此会达成往生。

修愿的课题有两个:一、净土出离心,内涵是欣、厌;二、净土菩提心,内涵是为度众生成佛而求生净土。发展这两分净土的愿或欲,成为往生的关键。

以下我们就依照大师对于两个课题的指点,次第了解如何修愿。

对于主要的因——愿或者欲又要这样来修:

在修心次第上先修厌、再修欣,也就是退和进两步中,先应退减世间心,再发展净土心。举比喻说明:身体如果没有放弃往左走,就不可能开始往右走;放弃往左走,才可能往右走,这在缘起上是决定的。在心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道理:如果心恋娑婆秽土,就不可能同时欣求极乐净土。然而,恋秽土是往秽土里钻,求净土是要跳出秽土,如同一个人在沼泽地越陷越深就不可能同时到达平地一样。

因此,首先需要退减世间心,才能掉转方向,去往净土。尽量放下对世间的耽著,之后才能开始发展往生净土的因缘。对于娑婆世界的耽著程度放下了多少,在去往极乐净土的方向上就会前进多少,两者之间具有如是缘起。


[1] 详见于《往生论》中的回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