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大义人生讲记

《大义人生讲记》 ︱ 丹毕尼玛尊者 造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马突然转弯,能不能不掉下去?自己在马上倒立,能不能不掉下去?或者身体扭向后面,能不能稳当地放箭?等等,这些本事在平常就要训练好。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骑兵上战场跟敌军对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一点闪失,否则必定惨败而亡。

生死关头非常紧要,就是要跟自己无始以来的习气做斗争。为了达成临终的胜利,平时要非常刻苦地锻炼,也就是时时检查,看自己学好了没有,根本点是信愿念佛和回向,积善、发心作为助伴因素。现在就要训练,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情况,一句“阿弥陀佛”能不能出得来?缘想、忆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占上风?对阿弥陀佛的心是不是深切再深切,占据主导地位?平常欢喜时是不是有阿弥陀佛?如果一欢喜就丢掉了阿弥陀佛,那临终生一念爱恋,就把阿弥陀佛丢到天边去了。又要看,受苦的时候,一句阿弥陀佛能否出得来?能否一心靠定阿弥陀佛?如果一个高烧、胃痛,或者受其他身心苦恼时没了阿弥陀佛,那临终四大解体、受剧烈的苦,那时会有阿弥陀佛吗?多半是没有的。所以,不要抱幻想,虽说净土是易行道,但也要知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刚才说了,平常要竭尽全力地练,让它达到纯熟,渗入骨髓。就像如果对恋人爱得特别深,已经渗入骨髓,那在任何处对所爱对象的心都是最重的,哪怕发高烧也喊着他的名字,时刻想着他。如果能把爱恋人的心换在缘念阿弥陀佛上,那我们就会成功。

我们要观察自心,平时有没有佛在?碰到事情时有没有佛在?如果没有佛在,那已经从马上掉下来了。平常身体很好,难度不大都保不住,那临终就更保不住了。就像一名骑兵,平时训练都没过关,到了千军万马厮杀时,随时都有险情,那时还来得及训练吗?必须立即反应。意思是,临终时净土习气必须强有力地现行,根本不必想什么,直接出来这一念。

像这样就要看到,我们在生死旷野里驰骋,就像骑士驾着野马奔驰。如果任何时候都有佛在,有净土的内涵在,那就表示不失手、不掉落,已经百炼成钢,练习成性了。比如梦里忽然出现恐怖境界,当时一句阿弥陀佛马上冲出来,一心祈求阿弥陀佛。或者梦里快要落到黑洞里时,出来的第一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就训练到不必再想什么,一碰到情景就出来了。或者遇到地震、水灾、车祸等,当即就要出一句阿弥陀佛。比如空难发生时,第一念就是阿弥陀佛。但是,我们现在都是虚假的情况,发生地震时别人虔心念阿弥陀佛,这个所谓的佛教居士却很烦躁地说:“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念这个?”这就暴露出他一点归依也没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往生呢?

我们在净土方面先要有胜解,有了胜解还要练习,练到任何时候净土习气都能占上风,不会失手。如果阿弥陀佛不在心里,那说明失手了,掉到轮回里去了。像这样,时时要用念佛的心敌过无始以来的妄想积习,敌过各种生死怨家。那么,这件事情好办吗?不经过勤苦训练能成就吗?大家要好好想一想。

为了达到这个程度,现在就要闭关训练,因为闭关就杜绝了扰乱的境。在关中集中精力训练好了以后,平常行住坐卧、处理各种事情时才可能保住。为了达成这一点,需要断掉跟别人的往来,断掉话语。因为一说话心风就动,心就乱了,出现各种法道以外的事,发展得无量无边。前面说了,第六意识是妄想家,可以想个没完,表现出的就是唠叨得没完没了。要知道,话一出心就动,然后就不在念佛上了,跟阿弥陀佛的关系已经切断了。

再者,其他与法不相应的各种行为都要断掉。譬如住在草原上的人,身边的环境很简单。他们所谓的放逸,比如想知道那边有什么新闻,但胆子比较小,就偷偷地到别人家门口看一下,听一听他们在说什么等等,这属于不太开放的人的做法。这是近百年前对当时藏人们的教导。然而,现今时代的人开放极了、狂野极了,肆无忌惮地狂歌劲舞、闲聊、游观、上网散乱等,比过去放逸百千倍。如果没有把这种放逸的相续彻底收缩或切断,全部省掉,那想即生生到净土,恐怕只会成为梦想。所谓“彻底收缩”,用古语来说叫做“万缘放下”。之后一念单提,一心缘阿弥陀佛,广说就摄在四因当中。有了其他三因的内涵后,关键就是一念单提,专注一缘,与阿弥陀佛相应,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恩德等等。总之,心系净土、心缘净土,不散在娑婆世界的尘缘妄想当中。

像这样,通过闭关几个月等,长期地在这上面训练,才能由生转熟,达到熟练。我们没发展这种心的时候,在净土资粮上很陌生,不这样训练的话,怎么会凭空出来净土的心呢?没有净土的心,怎么会生净土呢?这在因缘上可以确定。所以,千万不要幻想,要想即生达成往生,此世必花一番勤苦才行。

念佛与念刹土

彼时于佛的色身及刹土的功德庄严等,不需要按照生起次第现相明晰那样的法规。

譬如说,现在很远的地方有位好上师安住的情况,他有这个那个功德,讲这样那样的法,在他的住处中有那么多法和物质的财富,等等。这些悉皆听闻后,多次对此作思维,导致仅仅以此心就被夺走了一样。“唉谢热!渴慕哉!”心里认为何时到彼上师住的地方的话,有个能到办法的话,父母、兄弟、亲戚等谁的话我也不听,谁也不过问、不作商量,而非走不可!需要这样断定。

这里并不需要做到像生起次第里要求的那样,观佛的色身,连眼珠的黑与白都要清晰分明地显出。对于阿弥陀佛的色身以及极乐刹土的功德庄严等,只要做粗略的想就可以。

这里对于修心的方法和转心后的状况用譬喻来说明。因为极乐世界的事非常甚深、不可思议,这就要用切近的方式来引入。就像在遥远的地方,一片青青翠翠的草原上,在很好的屋子里住着一位好上师。他持戒精严、有很高的三摩地境界、通晓一切佛法、具有大证量、非常慈悲、有广大的弘法事业等等。他就住在那草原的道场上,身边围绕着非常多的具缘弟子,佛法事业相当兴盛,日日不断地传讲佛法,传了这样的法、那样的法等等。在他驻锡的地方,有那么多正法的财富,又有物质财富等,好殊胜啊!

真切地听到这些后,不由自主地多次缘着他去想、去思维,仅仅这样,心就已经被夺走了,再也不动了,口中说“唉谢热!”这是藏人发出的感叹语。认识到那里太殊胜了,心里太渴慕了,不得不去!像这样,已经起了要去的念头。之后还要强化这个心念,心想:那位好上师在的地方,我什么时候能到呢?如果有个能到的办法的话,那父母、兄弟、亲戚等谁的话我也不听,也不去问谁,不跟谁商量,我是非走不可了。像这样,心里彻底断定下来,到了这个地步,就出现往那边去的缘起了。

而且忘不了彼义,如同喝了葡萄酒一样,再再欲品尝功德的甜味,无论品尝几许都无满足,对此心数数地转到上面。即是按这样一模一样地做后净修。此处未能写到刹土庄严等,故需从他处了知。

这以后,心里一直忘不了这件大事,对于其中的种种意义始终无法忘怀,就像喝了葡萄酒后再再地想喝那样。他的心已经动了,起了欲,再再地想品味功德的甘醇,品多少都不满足,心数数地转到这上面。也就是,对于那位好上师的功德情况、当地正法兴盛的情况等,再也难以忘怀。这就是以胜解出了欲,以欲出了不断缘念的行为。他一而再地想啊想,不断地回想、品味,怎么都想不够,一次又一次地想着。就像世间人思念恋人那样,忘不了他的好,脑海里全是他的音容笑貌等,这就是取了可爱相、功德相。在佛法里,心里最重视的当然是上师,对于上师的各种德相、殊胜处等,怀着欲求的心不断地缘念、忆念。要像这个譬喻所说,对于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做了以后净修。“后”字,指在前面的基础上观佛的色身及刹土的功德庄严等。

“刹土庄严等”指“三庄严”—— 刹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这里标出,对于三庄严的各种情形,要从其他教典中得到了解。譬如学“净土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得到具体的了知。不仅要熟读佛经,对于《往生论》也要熟悉,那里将《无量寿经》等中讲到的极乐庄严归纳为29种,一类一类加以说明。心中对这些非常熟悉后,就好观佛功德、刹土功德等,从而生起希慕心,由此可见,进入闭关实修前要有足够的闻思基础。

实修要发起的,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往生四因的关键点或中心之处——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和一向专念极乐国土,这是闭关修持的中心课题。所以,往生净土的根本因是由信愿发起念佛、念刹土之心,由这种力量直接跟阿弥陀佛相应,跟愿海相应,而得到佛的摄受。

怎么来起呢?要遵循三缘起链。这里多珠千仁波切举藏人很好理解的譬喻来说明,懂了譬喻就知道心里发展的进程、状态,以及缘起上出现的净土正因的内涵。那就是,从我们这里往西方过了十万亿个刹土,在那很遥远的地方,有一位无上的上师阿弥陀佛,他有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眷属等这样那样的功德,不可思议。他向地上菩萨们宣说甚深空性、广大五道十地等各种各样的法门。国中遍演法音,水声、风声、鸟声等都在说法,比如念佛、念法、念僧,宣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多、慈、悲、喜、舍、空、无相、无愿等的法门。之后想到,在他的安住处里充满了正法的财富。那里出现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庄严不可思议,有那么富足的功德财富。下至一花一树都是佛的妙心所现,有不可思议的功能、力用,多少具天眼者也没办法描述极乐国色法的功德、品质,没办法测到它的相状、数量、力用等。像这样,发现有这么殊胜的国土。而且,在阿弥陀佛座下有无数一生补处菩萨,如云如海、如尘如沙。

像这样,从释迦佛那里听闻以后,就按照经教一次又一次地思维,思维到心完全被夺走,再也忍不住了,一定要去。这时就发生了特别欣慕渴仰的心,由此会发生胜解和欲的状态或者说信愿的状态。这个状态要达到断定的程度,万牛莫挽。心想:我一定到那位好上师那里去。什么时候能去呢?有去的办法的话,父母、兄弟、亲戚等谁的话我也不听,谁也劝不转我,我谁也不问,不跟任何人商量,我马上要走,非走不可。这就叫“万牛莫挽”,任何人都拉不回来,一往直前地往那边奔,一定要发生这样的心。

这时候他就断定了,成了铁定的“净土分子”。一心寻找那位上师,要到无上的上师阿弥陀佛那里去;他要过那样的生活,受用极乐佛国里的无数法、无数妙相等;他要找那样的法友,跟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起修学等等。从此以后就解脱、做菩萨、实现普贤行愿了,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