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以名言量也不能成立谛实,因为于此量前虽可成立实有,然而仅凭此点不能成立如来藏何时也不空故。

名言量可分两种:一为观现世量;二是净见量。观现世量只能衡量根识之境界,根本无法衡量各别自证境之如来藏。《三摩地王经》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入中论》亦云:“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因此,如同饿鬼前现脓血不能决定其他五道众生前见脓血一样,不可能以凡夫根识之境界如是,就决定如来藏本体亦是如此存在。

在净见量前,如来藏虽可成立存在,然净见量仅从光明分作衡量,仅以光明之无欺存在,并不能成立如来藏何时亦不空。因此,以名言量成立一法真实存在,并不能决定此法是以安住有边之方式真实存在。

若以二量都不能成立,则能立的根据如同空花,所以安立彼者只是徒劳无义而已。

一切法之成立除依靠胜义量与名言量外,无第三量。以胜义量与清净名言量均不能成立,如来藏谛实不空,能立之根据如同空花般一无所有,如此安立仅是徒劳无义而已。

戊三、辨析

若人疑惑:虽如上抉择如来藏为非谛实之法,然经论承许如来藏为谛实,有我,不空等,此等又作何解?此与外道所许神我为谛实,不空等以及有事宗之谛实法应如何鉴别?

对此类问题,赤诚罗珠堪布如此辨析:此需分开词句与意义而加以辨析,外道与有事宗承许之谛实与我,自宗是于意义,还是词句上承许?

1、若是于意义上如是承许,则根本无法成立。因所谓谛实与我,除法我与人我外无有第三者,亦即有事宗所说之谛实,于意义上即是法我;外道所许之神我等,于意义是即是人我。然自宗将此两者皆安立为世俗谛,亦即于胜义中,人我与法我各自体性连微尘细者亦不成立,一概承许为自空。如来藏以客尘空,此人我与法我实际仅为分别心假立之遍计法,于名言中皆无自体,唯一是客尘法,而此客尘是实相如来藏中本来无有之法,故于意义上,从未承许过外道遍计之我,亦无未承许过内道有事宗所遍计之实有法。

总之,龙树菩萨《理聚论》中胜义理之所破法,自宗未遮止者无有一个,因排除人我与法我的所破法,在大乘中观宗中不论是自空宗还是他空宗都不可能有。对于此人我与法我,于此亦从微细方面一概遮破,故断定:“一切人我与法我之客尘乃至极微细,皆于实相如来藏中无有,此即如来藏以客尘空之道理。”

遍知多洛瓦于《山法中观了义海》中云:“于甚深法性极为入定时,舍离有无等一切戏论,而是不可言说。……抉择入定甚深时,不能堕于常与无常之戏论边。”如《中论》云:“寂灭相中无,常无常等四,寂灭相中无,边无边等四。”等宣说需远离诸戏论。

《山海中观了义海》又以问答之方式如此宣说:“若想:如来藏与我之界,若是异名,则应成与外道之我无差别;若非异名,则以宣说彼名亦引导不了耽著我执之诸外道。回答:无过失,虽是异名,然此是(以二我空之基)真如之我与清净之我等。遍知佛陀从未宣说过,除彼等之外的我,我等亦不承许。佛陀亦宣说过很多其他的异名,不应仅以名字而迷乱,是由不依义依语如是宣说故。”佛于《涅槃经》明确宣说:“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2、若仅于词句上有谛实与我之说法,则仅以词句相同不决定周遍二者意义相同。因为,若以词句相同周遍决定意义相同,则不得不承认佛经密续以及诸多论典亦是有事宗与外道。

此以举例说明:

(1)龙树与无等阿底峡之宗亦应成不作意之邪宗,以词句相同故。龙树菩萨言:“分别不假立,极为不住意,无念非作意,敬礼无所缘。”

(2)诸外道亦应成内道之观点,以词句相同故。静命菩萨于《中观庄严论》的自释中引用过以下诸外道论典之语句,从词句上与内道悉皆相同。

《密甘露滴论》云:“唯识恒常而清净,如此正等恒解脱,尽知所谓无取舍,梵天无忧常存在。”唯识之自性是指恒常清净,远离无明睡眠之正等觉以及解脱贪欲等束缚,此即胜义。了知一概无有除此以外之取舍,进一步修行遂能得梵天无忧、常住之果位。《五索论》云:“唯名尽超离,断有实无实,生摄定解脱,彼称财神子,实非有实性,无实亦无实,解脱实无实,了彼知吠陀。”吠陀或财神子,连名字亦皆远离,远离了有实与无事,亦远离了生灭。若有实法不成立,则相待之无实法亦不成立,如此了知远离有实与无实之胜我,即见到吠陀之本面。吠陀派之论典中说:“了知吠陀边,视如梦如幻,如乾达婆城,如是见世间,无生亦无灭,无缚无修行,欲解解脱无,此乃胜义性。远离贪畏嗔,究竟吠陀者,见此息戏论,无二无分别。”通达吠陀者,见到如梦如幻、如乾达婆城等,此见到世间无生亦无灭,无束缚亦无修道,无欲求解脱亦无解脱果,此即胜义性。以谁能见胜义性呢?以远离贪嗔、怖畏之吠陀究竟者能见,而且是以远离戏论之无二无别智现见。

由以上三例可知外道亦有唯识,远离有事与无事,无生无灭,无系缚无解脱,一切戏论寂灭,世间见到如梦如幻等之词句。若仅从词句而言,除此等外,内道亦无更多之词语。故若以词句相同决定意义相同,则有外道成内道之过失。

如此了知,虽经论中宣说如来藏时,于词句与数论外道有诸多相同处,比如我、常住、非所作性、不变、周遍、不染污等,然词句所表达之意义,根本不同,故我等应依义不依语。

丁二、遮遣断灭空无之见分二:一、以教、理证遮遣 二、宣说单空之必要与功德

戊一、以教、理证遮遣

二者,若对显空双运法界一无所知,却唯将相似胜义无遮单空执为种性、法界及空性,并对宣说本具功德的经论汇集相违者,极为不佳。

若对现空双运之法界丝毫不认识,唯将相似胜义之无遮单空执为种性,认为种性是遮实有之无遮分单空,法界与空性亦为此单空,并且于宣说本来具足身智功德的第三转了义经与《宝性论》等汇集相违者此极不应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