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庚三、究竟一乘分二:一、安立究竟一乘 二、旁述
辛一、安立究竟一乘
【 此亦,仅由如来藏成立,若能了知则成立究竟一乘。 】
只要成立众生皆具如来藏,即可成立究竟一乘,因有情皆平等无别具足如来藏,唯是被客尘障覆不能显露,业障重为凡夫;业障稍轻为声缘;更轻者为菩萨;业障消尽为佛陀。而且业障亦仅是客尘,决定可远离,故有情最终皆可成佛。声缘相续中的无明习气地、无漏等亦皆为客尘障垢,最后亦决定会远离,故声缘亦定可成佛,因此小乘解脱非究竟解脱。然暂时安立三乘亦有其必要,因众生根机、福报、智慧具极大差别,故佛以不可思议智慧与大悲观照法界有情,以种种善巧方便,直接、间接度化彼等,宣讲众多了义、不了义之观点,然终会趋入究竟一乘。
虽然唯识、有部、经部等成立究竟三乘之观点,然《法华经》等了义经典,只宣说究竟一乘,无二亦无三。《法华经》云:声缘阿罗汉入小乘灭定,安住十千劫后,佛陀以弹指、发光等方便,令其出定入大乘道。因其相续中决定具有如来藏,故佛陀决定会以种种方便度化小乘行人,令彼等最终进入大乘道。因阿罗汉无烦恼障,彼等无法直接转生轮回,故出定后皆出生净土中,进入大乘下资粮道,行持六度万行。
辛二、旁述分三:一、如何达究竟一乘 二、无法安立究竟一乘之他宗观点 三、四种道理
壬一、如何达究竟一乘分二:一、誓发并不舍菩提心 二、次第行持六度
癸一、誓发并不舍愿菩提心
依自宗无垢观点,声缘罗汉须从下资粮道进入大乘;而他宗有些论师认为:彼等进入大乘,即入八地或一地。如此,应成回小向大之罗汉较初发心大乘菩萨殊胜之过失,前者将成利根,后者反为钝根;而且先入声缘道再转入大乘,比直入大乘者成佛快速。因直入大乘道,须经三大阿僧祗劫方可成佛——胜解行地经一大阿僧祗劫,一至七地经一大阿僧祗劫,三清净地经一大阿僧祗劫;但小乘证果是三生或百劫,入灭定是十千劫,转入大乘八地后经一大阿僧祗劫,如此,总的时间为一大阿僧祗劫加上万余劫,故较直入大乘道成佛快。而按自宗观点,声缘出定入大乘成佛时间比直接入大乘者慢四十九劫。
不详观察时或许认为:一者为阿罗汉已断烦恼障,仅剩所知障;而另一者是凡夫,二障丝毫未断,故阿罗汉入大乘成佛应比凡夫直入大乘快速。但实则小乘阿罗汉串习自利作意,以此小乘下劣发心之障碍,成佛速度比直入大乘者慢。故大乘行人不能以唯求自利之发心寻求小乘解脱,大乘菩萨戒中,舍弃菩提心是犯根本罪,罪业超过小乘别解脱戒的他胜罪。《般若摄颂》云:“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觉及罗汉,而时破戒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行持大乘菩萨道,虽然时间为漫长的三大阿僧祗劫,所化为无量众生,所行是六度万行,但每个已发菩提心的菩萨对于此等不应心生怖畏、怯弱,应发勇猛之誓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
大恩上师屡屡教诫:须知入声缘道,最终仍需回小向大,方能得究竟解脱,且与直入大乘道相比,此为曲折之弯路。通达道之关要后,应对直入大乘生欢喜心,入道后不要退转。
若不理解此,则极易退失大乘的修行与发心。对此大恩上师以二则公案教诫:
一、舍利弗的公案
例如舍利弗,往昔曾发菩提心,且行持六度万行。
一次,舍利弗遇一乞丐讨其右手,时舍利弗将右手砍下,左手递予给他,乞丐责其以左手布施极不恭敬,为下劣布施,拒不纳受。时舍利弗想:我已砍下右手,唯能以左手布施,如此尚不能满所愿,实难满足此等众生心愿。遂舍弃菩提心而趋入小乘道。故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亦曾轻舍菩提心。
二、观世音菩萨的公案
观世音菩萨往昔于阿弥陀佛前发了无上菩提心,立誓道:“将来若舍弃菩提心,自身裂成千片,头亦开裂。”后大士入地狱度化众生,度尽后返回南海落迦山,时见地狱众生较前更多,如此又入地狱,接连三次度尽地狱众生。第四次时,仍见更多众生堕入地狱,根本无法度尽,由是舍弃菩提心,趣入寂灭。因违背誓愿,大士身体裂成千片,头亦裂开,痛苦哀号。此时,阿弥陀佛现身对其说:“众生纵多,汝亦应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令大士再度发菩提心,时蒙佛加持,千片身体合成千手千眼,开裂头部成为十一面,且顶上有怙主阿弥陀佛。
此处是从观世音菩萨于众生前示现的角度而言,因众生越来越难度化,大士显现舍弃大乘菩提心。但须了知,观世音菩萨毕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是三世十方诸佛大悲总集所示现的本尊。大士于名言中如是显现有其必要性,因常人一般不通达何为声缘乘、何为大乘,仅听闻些许苦之分类,亦未曾一一体会,彼等会想:“舍弃菩提心之堕罪,一般不会犯!”自感不会退失菩提心,其实不然,故大悲尊者以此示现警示彼等众生,不然极易失坏菩提心。而一切菩萨戒中,以菩提心为最重,对下等者而言,不能舍弃最根本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