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己三、具种性故分二:一、略释“具种性故”之义 二、以因生果作用理
庚一、略释“具种性故”之义
【 第三句“具种性故” (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所说之义是:一切有情具有可以成佛的种性,因为成立客尘障垢可以远离并且诸众生无别具有功德本具的法身故。如是若有可成佛的种性,则彼等诸有情恒时决定具有如来藏, 由于彼等有成佛的机会以及佛法身的本体成立是无为法故。 】
从二方面解释金刚句含义:一诸有情皆具种性;二安立一切众生恒时决定具有如来藏,以具种性故。
一、一切有情皆具种性:此种性是可以成佛之种性,而非其他种性。因为客尘可以远离,且每个众生皆无差别具有本具功德之法身。客尘远离而显露之法身即是佛,客尘可远离、功德本具有,此对一切有情皆可平等成立,故一切有情现在就具有成佛之种性。
二、一切众生恒时决定具有如来藏,以具种性故:因具殊胜之种性,众生可入道修行而有成佛机缘,且以种性所成的佛陀法身成立为大无为法,以上已由教证、理证成立佛陀法身为大无为法,若法身非无为而是有为法之自性,则应成法身非自然智慧之过失,故法身决定为大无为法。既然以种性作用而现前无为法法身,则即可成立自性住种性,就是如来藏。
此处宣说二大要点:一以种性可以成佛;二所成就者乃无为法之佛陀法身,故诸有情皆具如来藏。
庚二、以因生果作用理分二:一、略说及共同之理 二、不共之理
辛一、略说及共同之理
【 从本体角度而言,前后无有贤劣差别故,应知第三理是“以因生果作用理”。对此并非仅是以因将生果的比量方式推知,而是法性真如种性无有变易,彼果时本体无贤劣,无论诸客尘障垢存在多久也可远离,由此关要彼种性于成佛何时也不可能虚耗故。 】
第三种理论,即“以因生果作用理”,此理论亦需分析共与不共:“共同”是从有为法角度观察而安立;“不共”是从无为法角度观察而安立。
先从共同侧面分析:于有为法角度安立时,由于因可生果,且因果有别,为能生所生关系,即世俗名言中,由比量方式推理,某因能生某果之观点,为共同“以因生果作用理”。
此非《宝性论》与本论观点,依此观点仅可推知不了义之世俗法,唯是下下乘与下下宗派所安立之观点。依此不能抉择究竟了义之观点,因不能推出一切上中下各种类有情皆能成佛,决定成佛之观点。因虽具成佛之因,然遇顺缘时方能成佛,若遇逆缘不决定成佛,而所谓佛,亦是观待因缘所作之有为法,既然是观待因缘之法,则不决定成佛。
譬如,以青稞种、水土、阳光、时空等因缘聚合时,才能产生青稞,单有种子不决定能结果。同理,具足一种以因生果的观待作用理,以此理无法成立一切有情皆能成佛,此共同理论甚是有限,仅能从有为法侧面推理。
辛二、不共之理
不共“以因生果作用理”是从无为法角度安立,因与果无别,无生灭刹那之自性,非能生所生之差别法,为真实了义之观点。
以此不共观点所安立的种性,能安立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此处所指种性为法界真如大无为法之种性,无任何变易,如此一切上中下等有情皆平等具有本体无贤劣之真如种性,而且一切障垢皆为可远离之客尘,故一切有情虽然障垢存在时间有长短之距,成佛亦有快慢之别,但最终决定成佛此点无丝毫差别。由此关要,此殊胜种性于成佛何时亦不可能虚耗,即众生绝对成佛。
如《宝性论》云:“正等正觉法性故,众生界如珍宝藏;客尘周遍无体故,彼障烦恼如云聚;住能散尽彼障故,大悲犹如猛烈风。”一切众生平等具有的正等觉法性犹如宝藏,二障为可远离之客尘,诸佛之大悲即为能吹散客尘之助缘,以此理,一切众生决定成佛。
以三相理论成立第三种理论:
一切有情(宗法) 皆具如来藏(所立) 以具有本来圆具如来功德的如来种性故(能立)
此殊胜如来种性,无任何变易,而且佛与众生仅是离垢未离垢之差别,于实相中,佛与众生无二,本来为大平等之自性,平等存在法身如来种种功德。故《宝性论》云:“具有过失客尘故,具有功德自性故,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易。”无著菩萨于《宝性论》注释中亦云:“本际中间际,以及后际等,如来真如性,体不变不异。”
旧密续《金刚萨埵意镜续》云:“世间一切有情皆有如来藏,如油遍麻中。”《摩尼庄严续》云:“如麻或芥子,油性本任运,有情身相中,诸如来种子,及顺光明现。”以上为旧密续之教证,新密续亦如是宣说此殊胜观点,如《欢喜金刚续》云:“大智住身中,离一切分别,遍一切法者,住身非身生。”如来大智慧之如来藏住于众生身体中,且安住方式远离一切分别,周遍一切法,此种性虽住有情身中,然非身体所新生,身虽为有为法,然身中所安住是无为法,犹如宝瓶是有为法,而瓶中虚空为无为法。
大乘显宗了义经典中亦如是宣说,如《大涅槃经》云:“善男子,一切有情之佛性,尔后如是一切有情不能见者,如彼贫妇不见宝藏。善男子,如来显示一切有情皆有佛宝藏者,谓皆有佛性,诸异生类见此事已,生欢喜心承事如来。言善巧方便善男子者,比如如来;言贫妇者,比如无量异生;言宝藏者,比如佛性。”此经又云:“善男子,一切有情身中皆有十力、四无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义大乘经典宣说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本来具足之无为法,为离系果;大乘经典中另有共同说法,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由因缘造成的有为法之异熟果。而有些显宗了义经典中,亦宣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为本来具足之大无为法,为离系果。应以甚深了义之观点解此二说法:观待如来自己境界而言,诸功德法根本不会是有为法之异熟果,而为本来具足之无为法,一切众生身中本具十力、四无畏等功德;然所化眷属所见三十相、八十种好等皆为异熟果,因众生未证悟如来不可思议境界,福慧有限,故唯见相似的佛陀境界,如大乘菩萨以不共修行境界以及福报才能见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报身相,故为因缘造就之异熟果。无论凡夫、声缘还是菩萨,观待佛而言,皆是相似学修佛之境界而已。而真正佛陀境界、究竟了义之观点,应依了义经典所说而抉择。如《宣说如来藏经》云:“无始时法界,诸法之住处,具此故众生,获得涅槃果。如前后亦然,无变真如性。”
若以此等理论观照其他诸如蚂蚁等众生时,亦自会产生恭敬心,自相续不会增长贡高我慢心,而生起法界大平等之佛慢,树立胜义菩提心。对此甚深了义观点产生定解后,修不可思议法,极易成就。亦可说前刹那沉沦于迷乱中,后刹那已安住于万法大平等之境界,可体悟一念之间,天壤之别的修行境界。相续中自然成就大乘的智慧、修行功德、无上大愿等。故学习此等了义观点时,同时观照自相续、观察众生是否具有如来藏,须要推理,断除疑惑,树立定解,而了知非心外求佛果,亦非将来得佛果,而是本来具足佛性,修行亦只是令其远离客尘显露而已,以此目的发菩提心、积累二资,定会事半功倍。否则不了知修法关要,则易入歧途。
故大成就者萨 哈巴于《多哈道歌》中感叹:“一切智者解说论,不达身中有佛性。”寻伺者、精通世间所知的智者们讲解经论,说众多法,然未通达自己身中具有佛性。《宝性论》云:“譬如贫人家地下,具有无尽珍宝藏,主人于此无所知,宝藏不言我在此。如是意中珍宝藏,不增不减净法性,由未证故诸众生,恒时备受贫乏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