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二、法身功德中大安乐波罗蜜多功德

《宝性论》云:“彼意生身及其因,舍离故为大安乐。”即意生身及其因无明习气地,皆彻底远离而现前大安乐之境界,此即大安乐波罗蜜多。

此乐波罗蜜多之乐,非相对苦之乐,因苦乐相对之乐为有为法,有苦才有与其相待假立之乐。若痛苦本自寂灭,则亦不会存在观待其而假立之乐。实相中,本来远离一切苦乐,苦乐本来平等,故为超越一切之究竟大安乐,非观待苦而安立有漏之乐。

《入智者门论》云:“不必说粗之苦集过患,即使诸声缘不能断除之意生身及其因无明习气地也彻底断尽之故,远离一切有漏痛苦,是乐波罗蜜多。”

三、法身功德中圣我波罗蜜多功德

《宝性论》云:“我与无我诸戏论,远离之故为圣我。”即远离一切凡夫所执之我与小乘声缘所执之无我等戏论,如此显露的真如实相即是圣我波罗蜜,彼为诸法之根源,如是远离执著而显露之智慧身,即大无为法之本体。

《入智者门论》云:“远离有边之我和仅计无边之无我等戏论,获得彼等一切戏论最为寂灭、一切法之法性有寂周遍的智慧转依圣我波罗蜜多,即是大我如虚空般的平等智慧身,于一切诸法获得自在,是一切无量无等十力、十自在等无漏功德之源泉,成为二利任运自成的殊胜所依。”此处之“我”非观待“无我”之我,我与无我是互相观待而安立,是相待之假立法,皆为虚妄之法,此处“圣我”之法性中,我与无我均已远离,此离戏法性本体显露法身功德而安立“圣我”之假名。实为本来万法之本性、远离我、无我等戏论法,远离一切戏论,法性面目现前之境界,名为圣我之境界。

四、法身功德中净波罗蜜多功德

《宝性论》云:“法身自性清净故,即断习气故为净。”此宣讲净波罗蜜多功德,法身自性本来清净故,断尽一切客尘障垢习气,此即究竟净波罗蜜多,亦即远离一切客尘障垢显露的自性清净,故为大无为法。

全知麦彭仁波切于《入智者门论》中亦宣说:“法界自性清净者,由如是证悟二种无我之大智慧以永不复生之方式消尽客尘二障及其习气,故而具有二种清净者,即是净波罗蜜多解脱身或者极为清净身。”

由以上分析可知,佛于第三转法轮了义经典中所说之功德,在《宝性论》中以归纳方式宣说。法身四种波罗蜜多功德,皆为迷乱客尘消尽而现前实相与现相无二的自性功德,迷乱现相一消失,本具实相遂显露,此即法身,故皆为大无为法。此法身常乐我净功德,略言即是自性清净明空双融之本性,众生相续中本具如来藏之种性。

因此,第一相因成立,无不成、不定、相违之过失。因众生后来相续中现前的法身功德为大无为法——以此作为现相之果因,可决定诸有情现在即具圆具一切法身功德之殊胜种性(同品决定周遍);若众生不具佛功德之种性,则后来相续中决定不现前大无为法之功德(异品周遍)。自宗观点以三相决定成立。

弥勒尊者不仅于《宝性论》中宣讲此观点,且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亦广作抉择,《大乘庄严经论·菩提品》云:“如前后亦乐,及离一切障,非净非不净,佛说名为如。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此论宣说菩提之清净相,亦从自性清净非新得清净,客尘清净非不清净的方面宣说净波罗蜜多。且讲自性清净是“如前后亦尔”,故是大无为法无任何变易之自性清净。菩提之大我相:无一切人我、法我之本体完全显露时,称为大我。即远离一切我与无我等边戏的真如无误实相,才是法身大我。

因此,《大乘庄严经论》究竟观点与《宝性论》完全一致。因《大乘庄严经论》是摄集众多大乘经典之注疏,故此论中部分为不了义教之汇集,部分为了义教之汇集,应善加辨别,论中所宣“无种性与究竟三乘”为不了义之观点,因此论《菩提品》中明显宣说:“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一切无别故”即无一众生为例外,皆具真如法界,“得如清净故”即以客尘垢染清净之真如,名为佛陀,故众生皆具真如自性光明如来藏。且《随修品》云:“不离心真如,别有心性净。”故心之真如为自性清净。此等皆为此论了义观点,即将自性住种性安立为心之法性明空双融之实相。以上所言皆根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乘庄严经论注疏·胜乘甘露喜筵》。

不仅《大乘庄严经论》,且《辨法法性论》、《现证庄严论》、《辨中边论》等论中亦宣说大乘殊胜种性,是周遍一切有情。

因此,按弥勒菩萨究竟观点,以“佛佗法身能现故”成立众生皆具如来藏,实际是以果时现前无为法法身之因,成立因位具有本具功德之种性。正如已于地下挖出万两黄金,可确定未开发之前,地下本具万两黄金。决不可能成立在开发前,地下无黄金或具有少于万两之黄金。此本具之种性为我等发菩提心、行持六度、获证佛果、利益众生之根本源泉、根本依处。且此处所说因果,非为实相中有一种别别的前因后果,实相中完全为基果不二。而所说因果,唯是观待现相而安立,实相未显露名因,已显露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