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大乘经论之抉择甚是殊胜,抉择如来藏为大无为法,以下引用经典教证证明:

《华严经》云:“虽烧世间界,数多不可思,虚空无毁灭,如是自然智。”

《涅槃经》云:“佛性雄猛,难可毁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毁坏烧灭。”又云:“所谓佛性,非是作法,但为烦恼客尘所覆。”

《如来藏经》云:“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

《胜鬘经》云:“世尊,此四谛中,三谛无常,一谛是常。世尊,一苦灭谛离有为相,离有为相则性常住,性常住者非破坏法,非破坏者是谛是常,是归依处。世尊,是故苦灭圣谛以胜义故,是谛是常,是归依处。”

《佛说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灭法,非过去际,非未来际,离二边故。舍利弗,非过去际者,离生时故;非未来际者,离灭时故。舍利弗,如来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恒,以常可归依故,以未来际平等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法故,以非作法故。”

余经云:“一切有情,悉具自然本智藏。”

《大乘起信论》云:“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庚二、以理成立

彼界是一切诸法的实相,本体无生无灭,住于显空无别的本性,没有偏堕于任何一方。如是,显现生而复灭的诸有为法,像显现那样不成立故,以此不染污法界本体。因此,须由轮回因果本来清净而本体自成光明和无漏诸显现无离无合的此关要,无倒认识如来藏之相。

此如来藏即一切诸法本来实相,其无生、无灭、无增、无减、无净、无垢,本来安住现空无别本性之中,未偏堕于任何一方。

实则显现生而复灭之有为法,并非真实成立于实相中,如显现般的生灭、增减、净垢,并非如是成立于实相中,故如来藏上本来以客尘空,因彼等未染污法界本来。实相中本不成立轮回因果,与轮回相对的涅槃亦仅为假立而已,故法界唯是超离凡圣之如来藏,须由轮回因果本来清净而本体自成光明与无漏显现无离无合的此一关要,无颠倒认识如来藏体相。

丁二、安立清净自宗分二:一、略说 二、以无垢能立成立自宗

戊一、略说分二:一、宣说内道其余三宗所立种性 二、略说自宗所立种性

己一、宣说内道其余三宗所立种性

内道四宗所安立圣者种性,有不相同:

一、小乘有部安立圣者种性为无贪之善心,即知足少欲之善心。

二、小乘经部承许圣者种性为有情心上所具能成就三种菩提的功能或种子。

三、大乘种性,不论唯识还是中观,皆安立性种与习种二种。性种,即自性住种性,亦名本性住种性;习种,即习所成种性,或名增上种性。大乘唯识宗承许自性住种性为刹那性有为法,且为无始以来以法性力具足。

以上三宗所承许种性,皆为有为法之体性;且皆非周遍一切有情,如小乘有部、经部皆承许存在无种性:并非每位众生皆周遍具有无贪之善根,或能成就三菩提之功能。大乘不了义的唯识宗主张五种性,其中亦有承许决定无种性者。

此三宗差别:大乘唯识宗建立无始本具自性住种性,小乘所立种性皆为有始,前者以法性力本具,后者以积资而获得。

己二、略说自宗所立种性

此处所说清净自宗,唯指内道四宗中之大中观宗。大中观自宗所立种性亦有性种与习种,此处唯一着重宣说性种。全知麦彭仁波切于《入智者门论》中云:“所谓种性为何者?自性住种性是如来藏,如来藏自性本来即是与身智无二之法界觉空双融、自然智慧无为法、自性周遍一切法之真如,如虚空不迁变性……此无漏界于一切众生无差别,以心之法性方式具有。”因此,自宗非为小乘宗,亦非为大乘唯识宗,而为了义大中观宗;非建立有始之种性,而建立自性安住之种性;非建立不平等周遍之种性,而建立一切众生无差别周遍之种性;非建立刹那有为法之种性,而建立自然智慧大无为法之种性;非建立单空或实有之种性,而建立与身智无二之觉空双融之种性。

戊二、以无垢能立成立自宗分四:一、佛陀法身能现故 二、真如无有差别故 三、具种性故 四、摄义

己一、佛陀法身能现故分三:一、安立无垢自宗 二、以理成立 三、摄义

庚一、安立无垢自宗

前面偈颂首句“佛陀法身能现故”之义是:究竟正等觉圆满佛身即是等同虚空的法身功德,此者是从具诸束缚的平凡补特伽罗的相续中后来有明现或显现出或能现前故,安立现在有情相续中就具有如来藏。

此段以三相理论分析:

现在具有束缚的有情相续(宗法) 具有如来藏(所立) 以佛陀等同虚空之法身功德后来明现故(能立)

第一相因成立,无不成、不定、相违之过失。

一、无不成之过:因内道了义教均承许有情将来会成佛,故因于宗法上成立。

二、无不定与相违之过:以将来现前之法身功德是无为法,故非前无而后造就之新法,所以有情现在具缚之相续,决定具有如来藏。此以喻说明:如虚空中,日轮离云而现,此明云层中本具日轮,而非离云后忽然新生。故此为极成之理,无不定之过,更无相违之过。

庚二、以理成立分三:一、共同成立之理 二、共不共之差别 三、不共成立之理

辛一、共同成立之理

以此如何成立之理,分为共同和不共两种:一、共同,若存在能现前智慧法身的有情,则其心中决定具有将能成佛的种性,根本没有种性就能现前法身是完全不合理的,如《赞法界颂》云:“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

例如悉达多太子后来现前智慧法身,太子相续中决定具有能成佛之种性,若无种性,决不可能现前法身。若无桃树之种,则决不会出现桃树之根茎、枝叶、花果一般。《赞法界颂》中比喻云:如开采黄金,若所选之地有金矿,则由勤作可获取;若根本无有,则如何勤作,亦不可能获得黄金。同理,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之成佛种性,如此积资净障才会现前法身功德;若无如来藏,则如何积资净障亦无佛果功德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