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 ︱ 堪布益西彭措 ︱

然而心中认为是将与空性双运的刹那有法心识分安立为种性,由此逐渐转变成佛,这种想法最为卑劣,种性应成有为法和无为法两分,如是则无必要无能力的无为法成为假种性,而能生果的有为法成为真实种性,完全舍弃了承许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界的一切大乘经典的密意。

若是第二种情况,认为种性即与空性双运的刹那有法心识,认为此刹那有法心识逐渐转变成佛。如此承许有正理之妨难:首先,此种性应成有为法与无为法两分,有相违二法集于一体之过。依他宗之承许,种性是有法刹那心识与无实空分无别之实相,有法刹那心识是刹那生灭之有为法,无实单空是无有生灭之无为法,如此种性应成具无为法与有为法两个侧面,此如房间内光明与黑暗无别一体般,根本无法成立。此二岂能成为无别?是有为法体相即非无为法,相反,是无为法体相即非有为法。否则,有为法与无为法无别一体,即应成如黑暗与光明一体之过失。

再以种性而言,若种性具无为法与有为法二分,单空无为法分,无能力出生佛功德,故不具种性义,仅能成为假种性;实际能生果之有为法分,方为真种性,如此便舍弃承许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法界的一切大乘经典密意。

经典之教证、净见量之境界,皆安立大乘自性住种性是无变大无为法之殊胜体性,佛于众多了义经典中处处宣说,大乘自性住种性完全是大无为法,无甚迁变,无甚取舍,于凡夫位、圣者学道位、无学道佛位,前后丝毫无有变化,是真如法界之如来本性,亦称甚深无上之体性。而本论宣说各种理证亦可成立自性住种性是无变大无为法。

庚八、摄义分二:一、佛性之真实施设处 二、错认佛性之过患。

因此,乃至自心不放下以能生所生的因果方式安立种性,口中虽说清净法界是自性住种性,然其实正暴露了自己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说明显矛盾的面目,除此之外,别无实义可言。

因此,自己内心只要还未放下以能生所生因果方式安立佛之种性,虽然口说:“清净法界自性住种性”,但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言无法统一,如何宣说也仅暴露所想与所言明显矛盾之面目,此外无何其余真实意义。

辛一、佛性之真实施设处

所以,凡是承许无变法界是佛性,首先当须认识所谓的法界是某施设处 ——真实胜义二谛大双运极无所住中观义。

故凡是承许“无变法界”是佛性,首当认识何为无变法界?于何处施设法界?此无变法界非于相似胜义上施设,其施设处唯是真实胜义。此真实胜义为何?即二谛大双运极无所住中观义。

此处“极无所住”即不住一切,亦即不住一切粗细之四边戏论,不仅不住粗四边,亦不住自续派执著名言中有、胜义中空等微细边戏,此即“极无所住”。

《三摩地王经》云:“所谓有无均是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寂灭诸二边,智者亦复不住中。”《中论》亦云:“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此指不能执著单空,否则亦非为真胜义之修行。《宝积经》云:“复次迦叶,真实观者,观地种非常非无常,观水火风种非常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所以者何?以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复次迦叶,若心有实是为一边,若心非实是为一边,若无心识,亦无心数法,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如是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有罪法无罪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乃至有垢法无垢法,亦复如上,离于二边,而不可受亦不可说,是名中道诸法实观。复次迦叶,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有无中间,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由此可知,大乘佛性非偏堕于某一戏论,彻底远离一切四边所摄粗细之法,才能显现万法当下即为大空性,于此殊胜胜义体相中,方能认识甚深如来藏体性。以单空之见解,安立为种性为不了义之说法,是对中下根宣说之法门,按大乘了义经论续部观点,根本不是单空见树立大乘殊胜佛性。

法王日登蒋华扎巴言:“所观蕴空性,如蕉无实义,具殊胜相空,与彼者不同。”全知麦彭仁波切于《给 Z_RA4K 萨格西的辩论书·开显真如论》中,引用众多了义经论、续部之教证,此处不再赘述。

辛二、错认佛性之过患

倘若未能认识其本性而仅仅将彼许为相似胜义,则犹如将见到的林中群猴错认为三十三天的天人般,执非法界为法界,而且承许是成佛的种性,及缘彼者修持般若波罗蜜多,以及承许彼为自性身的因等,成立如是所安立的一切是大乘的仿造道,般若等经中也如此宣说。

若未能认识佛性——无变法界,仅将其承许为相似胜义,如错认林中群猴为三十三天庄严之天子,错执非法界为真实法界,且认为是成佛的殊胜大乘种性,若缘此非法界修持般若度,如此所安立一切仅为大乘仿造道,般若等诸经中亦如是宣说。

中下根器者具有根深蒂固实执习气,所见所闻皆会执著,能断实执之单空见对其相续暂时有极大助益。故后代中观论师有必要弘扬名言中万法缘起而显,胜义中一切皆空之单空见。但若将此观点执为最了义,且为般若经、三转法轮了义经典之密意,如此宣说如来藏甚深本性,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佛于大彻大悟境界中,发现二谛无别、万法之法性为明空双融之境界全体显露。若于此境界中执著单空或根本无有之大空性,此相违佛现量所证明空双融之境界,亦相违了义殊胜经典之义。

若以单空作为大乘种性,作为修般若之所缘境,根本无法获取大乘殊胜解脱之境界,连初地菩萨之功德亦不会获取,更不用说究竟圆满之佛果。

《大般若经》云:“舍本逐末,获得佳肴,反求粗食;已得大象,反觅象迹;不乞求赐奉美食之主人,反付于微劣食之仆人。”如是比喻舍本求末。

若将非法界执为法界,单空作为真实胜义,此即《大般若经》所说六十四种魔障之一。仅执著一单空之修行,皆为虚妄分别心之修行,非真实修行,而成颠倒行,如《般若经》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彼一切法从颠倒起,不实无所有,虚妄不如实,极勇猛,若有人行一法者,此颠倒行,不如实行。’”佛又于《金刚经》中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所说之法如同般筏,是助众生解脱执著之善巧方便,若执著此空性,执此单空为实有而不舍弃,就如人上岸,不愿弃舟,非《金刚经》所说殊胜修法。《般若摄颂》云:“亦执蕴空行有相,菩萨未信无生处。”若仅执著五蕴是空,如是此菩萨尚未信解无生,不可思议,极无所住之中观义甚深处。龙树菩萨于《中论》中圆满抉择中观甚深义:“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若对空性执著不舍,十方诸佛亦无法度化。如此有执著之观点不可能为般若之真实修行,不可能为大乘甚深法界之种性,因此必须辨别了不了义,否则执不了义为了义,不但无功,反有舍弃一切大乘了义经典密义等过失。《智印等持经》云:“浊世障深不求法,求理不及于三门,吾等善学菩提者,乐说一切为空性,空性无生亦无作,无见无来亦无去,吾等缘此学空性,如是说者乃法贼。”将不了义执为了义,且以仿造道弘扬说为大乘甚深之观点。非为真正了义之法,且佛于经中亦宣说:说空性无生无作无来无去,我等善学此空性者,即为法之盗贼。

大乘殊胜之中观义,非为单空,认识大乘殊胜之法界佛性,须认识真实胜义之体相,亦即远离一切戏论,无任何承认之观点作为设施处,在此基础上再解说自然本智之面目。但仍须了知,并非不了义观点对众生绝对有害,弘扬不了义之单空见对下根所化决定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