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四十)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达真堪布微博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8月2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四分别业品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宣说业。
甲一、连接文:
甲二(真实宣说业)分二:一、业之本体;二、经中所说名称。
乙二(经中所说名称)分十五:
丙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凭借黑白等差别,所说之业有四种。
佛经中云:白业异熟为白业,黑业异熟为黑业。“等”字所包括的白黑相杂之业异熟也为杂业,不白不黑、无有异熟、灭尽业之业为无漏业。以如是差别宣说了四种业。四种黑白之业指的是:第一种为白业,即善因生善果;第二种为黑业,即恶因生恶果;第三种为杂业,即善恶混杂,异熟果也是混杂的;第四种为无漏业,即不白不黑,不善不恶,无有异熟。总而言之:能产生善果的是白业,能产生恶果的是黑业,还有黑白混杂的杂业——业与果都是混杂的,第四种既不是黑也不是白的,是无漏业,不属于三界。这是简略地宣说了四种业。
丁二、广说:
不善黑业色善白,欲界摄善为杂业,
能灭彼即无漏业。四法智忍离贪欲,
八无间道十二思,唯能灭尽黑之业,
第九思灭杂白业,离贪禅无间末灭。
若问:那么,这些业的本体是怎样的呢?不善业为黑,其异熟也为黑,为什么叫黑呢?原因是自之本体为染污性,故为黑,能产生不悦意之异熟果,所以异熟也为黑。黑业指自之本性为染污性,黑果指不悦意——痛苦。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
属于色界的善法为白,其异熟也为白,因为自之本体在一个相续中不杂烦恼,也不是彻底断掉烦恼,而是在一个相续中,不会产生烦恼,所以是白业。果也是如此,产生悦意之异熟果并且一相续中不杂痛苦。其实并没有断除所有的痛苦,而是没有粗大的痛苦。
属于欲界的善业是杂业,异熟也是黑白相杂。由于自之本体非为染污性,故为白,从因的角度讲,在一个相续中,不会掺杂烦恼;从果的角度讲,在一个相续中,也不会掺杂痛苦。
一相续中杂有烦恼,故为黑,能产生悦意之果,故异熟为白,一相续中杂有痛苦,故异熟为黑,这是混杂的。能灭尽、断除这三种业与异熟的是无漏业,原因是它非黑、非白,不生异熟果,并且不属于界的范畴,是对治法。
这里为什么没有讲无色界的善法?因为此处主要讲异熟因、异熟果,讲的是具备生有和中有的身口意三业,但是无色界不具备中有,也没有身业,所以没讲无色界的善法。
其实,无色界的善法应该是白业,也是白果。这里主要讲善、恶、善恶混杂业以及无漏业四种。善业会产生善果,恶业会产生恶果,善恶混杂的业,果也是痛苦和快乐混杂的。这是小乘阿毗达磨的观点。
大乘阿毗达磨讲这四种:善业指三界中的一切善法以及它的善果,这都是白业、白果。黑业是转生恶趣的恶业,以此产生的是黑果。善恶混杂,比如动机是善的,行为是恶的;或动机是恶的,行为是善的,都属于混杂的业、果。能对治这些烦恼的无漏智慧,才是真正的善。这里主要指善、恶、善恶混杂,以及无漏的善,前面讲的是有漏的善,这是区别。
大乘也讲有漏和无漏的善根。一般来说,造恶业就要下三恶道,感受三恶道的痛苦,也有特殊情况。色界和无色界都是善业,这种善业是不动业,行持这种善业可以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
在人间善恶混杂的多,在同一个相续中,时而行善,时而做恶;或动机是善,行为是恶的;或动机是恶,行为是善的,良莠混杂。所以人间感受的果报也是痛苦、快乐交织,身快乐心痛苦,表面看似有钱、有权、有才貌、有知识等,但内心是痛苦不堪的。
所以,我们要尽量行持不动业。不动业需要有禅定功夫的支撑,否则,即使行持的善法再多,积累的善根再深厚,也要投生人间。若运气不好,还可能在饿鬼道或旁生道。旁生道也有很多有权势的众生,比如龙王;而饿鬼道中有些空游饿鬼,非常富有,与隐居饿鬼不同。起心动念很难把握,一个念头转变了,可能就不是在人间,而是在畜生道、饿鬼道了。
比较幸运的投生在人间。世人常说三分痛苦,七分快乐,如果按佛的教理和智慧衡量,并非如此,应该是七分痛苦三分快乐。
若有禅定的支撑,我们行持的善法都可以转变成不动业,那么就可以投生到色界、无色界去,从世间福报的角度而言,要强于人间。学佛修行人,应该放弃有漏的善根,去积累无漏的善根。这比较难,因为必须要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暂时没有真实的,有相似的也可以,但是我们现在连相似的也没有。
现在有很多学佛人,甚至参加百日共修的人中也有这样的,想法很简单:“我皈依了,参加百日共修了,即使不能成佛,至少也能成神……”不明理的人就会这样想。成佛需要有无漏的智慧,即使成神,也要有不动业,有禅定的功夫。
我们在百日共修期间积累了很多善根,闻法了、修法了、供灯了、绕殿了等等。但这些善根会引发何种善果,则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境界。
无漏的善业是最好的,行持无漏的善根,果报不属于三界,至少是阿罗汉。下等的果报是阿罗汉,中等的果报是独觉佛,上等的果报是佛。菩萨只是暂时的,最后也要成佛的,因为还不是无漏的善根,所以我们要努力,一定要让自己明理,产生无我和空性的智慧。
无我即没有“我”,没有“我”即是有“我”,这是一种超越的境界。空性并非什么都没有,空性是有也是无。我们经常说“有我”或“无我”。“有”和“无”看似矛盾,其实这都是讲一种超越的境界。超越的境界就是远离我们的见闻觉知范畴了,远离分别念。我们的见闻觉知,都属于分别念,智慧是远离分别念。虽然没有真实的智慧,但是可以有相似的智慧。若连相似的也没有,则很难行持无漏的善法。
接下来是不动业。若有四禅八定这些境界,这些就是不动业,将来可以到色界、无色界中,享受世间的福报。
我们连禅定的功夫都没有,可能是善恶混杂的,这对学佛修行人来说是极大的危险。好比珍馐美味中掺杂着毒药,食而丧命。同样,行持混杂的善,会丧失慧命,真正的学佛修行人是不能这么做的。那些学佛人都不懂佛法,盲修瞎练,非常可怜。连小乘都这样讲,何况大乘。
这里讲了无漏业,无漏业是对治法,可以断除前面所讲的善、恶、善恶混杂的业。那么是通过什么方式灭业的呢?
见道的四种苦法智忍与能远离欲界贪欲的修道八无间道的十二种思是能灭黑业之业。见道的苦集灭道的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各有四种境界。即针对苦集灭道产生的智慧各有四种,共有十六种。小乘最后一个刹那不属于见道,而属于修道,所以见道只有十五个刹那。
这里面有四种法忍——苦法忍、集法忍、道法忍、灭法忍。法忍是还在忍,尚未彻底断除所断,正在断除所断,所以叫忍智。所断已经灭了,同时产生的智慧叫法智,其他的以此类推。这里不是法智,而是法忍,这四种法忍都属于见道。
还有修道的八种无间道。修道之所断,属于欲界分九品,上面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所断也各有九品。修道之欲界所断分九品,有九种无间道、九种解脱道,这里讲的是九种无间道,但是把最后一个去掉了,所以剩下八个无间道。
八个无间道,再加上四个见道,总共有十二种。“思”是境界、智慧的意思。通过这些境界、智慧断除所断,灭黑业(恶业)。断除了黑业,黑果自然就不存在了。
因为直接断除了欲惑之故。这是属于欲界的烦恼,烦恼有见道之所断,也有修道之所断,此处是彻底断掉。剩下的还有四种法智——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修道也有八个解脱道。无间道是指正在断所断的境界、智慧,所断断掉了,同时产生的叫解脱道。
解脱道原本有九种,最后一种不属于这里,把它去掉后,剩下八个,这些不能说是灭黑业。因为四法智之前还有四智忍,四智忍已经断掉了见道之所断,后面的没有直接断除这些所断,所以不能说以他们可以灭黑业。
修道也是一样的,那些解脱道之前已经产生了无间道的智慧,以这些智慧已经断除了所断,它们也有它们的所断法,但不能说以他们灭除黑业。
欲界修道中的第九无间道的思能灭尽黑白杂业。原因是它在断除欲界下下品烦恼时对所缘境善业也通过远离贪欲的方式予以断除了。这里要断的是黑白掺杂的业。针对九品烦恼有九种无间道、解脱道,修道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有无间道和解脱道,主要以无间道的智慧、境界灭尽黑白杂业。这些善业作为对境也可以产生烦恼。能取烦恼断掉了,所取的善业也断掉了。第九无间道的思可以断除恶业,但是善业是这样断的。其实善业本体不用断,这里是以远离贪欲的方式断的,但也是暂时断,不是彻底断掉,过后还可以产生。
那么,什么能灭白业呢?能灭尽色界白业的是四禅中生起离贪各第九无间道的末尾,原因是以离贪的方式断除对色界善法的欲求。一禅到四禅都一样,所断也分成九品,能断智慧也有九种,比如无间道有九种,解脱道也有九种。但这里讲的也是最后末位的第九品。与前面讲一样,属于色界的善法只能这样断除,断除的是能取心——烦恼,然后断除他的所依——所取境。对其再也不产生烦恼,以这种方式断除,其实善法本身是没有断的。
在此处没有讲无色界的善法,其实无色界的善法也是一样的,它是白业,属于善业,不是混杂的,要断除这个善业也是一样的。无色界也有四个,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它们的所断分为九品,能断——境界也分为九个,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也是在无间道的末尾,以离贪的方式断除对无色界善法的欲求,与色界相同。善法本体没有断,但不会以善法作为对境产生任何烦恼,但也要分地界。
以上所讲属于出世间道,还有世间道,以世间道也可以断除属于修道之所断的烦恼等,也能灭黑业,断除恶业,但此处没讲。因为这里讲的是无漏的,以无漏的智慧可以灭善业、恶业,善恶混杂之业。而世间的是属于有漏的。
世间有漏的也能断一部分,但不是彻底断,还会死灰复燃,所以是不究竟的,这是小乘的观点。前面简略地讲了一下,后面第六品、第七品里会具体讲。
有说地狱受黑业,余欲受业有二种,
余说见断即黑业,欲界所生黑白业。
其他部派的论师说:应当明白只有地狱的受业才是黑业,除此之外欲界的其他众生受业均是黑白二业。堕地狱的因叫黑业,堕地狱的痛苦是黑果,其他均是混杂之业,这与前面的分类方式有所不同。
还有些部的论师认为,所断有两种,一个是见断之所断,一个是修道之所断,见断之业是黑业,欲界所生的其他修断之业为黑白二业。这些都是他宗不同的观点。
丙五、以所依方式分类:
无学身语业意三,依次乃为三能仁。
经中云:“能仁有三,即身能仁、语能仁、意能仁。”这些指的是:无学道者称为能仁,完全胜过烦恼之故,彼之身语业与意是三能仁,与经中所说的顺序相对应。能仁也是佛的别名。战胜了一切烦恼,不是压伏烦恼,不是控制情绪,而是以智慧断除烦恼,能保护自己的身口意不被烦恼染污,叫能仁。
无学道就是佛了。按小乘观点无学道有两种,有余和无余。有余涅槃指还没有真正趋入寂灭,无余涅槃指真正趋入寂灭了,二者是有区别的。大乘没有这种说法,大乘讲色身是有余涅槃,法身是无余涅槃,与小乘不同。
彼之身语业与意,就是无学道,圣者的身语意三者叫能仁。
丙六、以作用之方式分类:
所谓三种诸妙行,实则即是三清净。
经中云:“清净有三,即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这些是指什么呢?三妙行实际上就是三清净,因为有漏妙行能暂时清净,无漏妙行则能永久清净。能够行持有漏的善法,会暂时清净;能够行持无漏的善法,会永远清净。行持有漏的善根是暂时的,是扬汤止沸;行持无漏的善根是彻底的,是抽薪止沸,永远清净。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这三种也叫妙行。“妙”是好的意思。佛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佛教主要以这种方式行持善法,脱离痛苦,而其他外道五花八门,但都不究竟。
丙七(宣说善行与恶行)分三:一、业道之安立;二、单说邪命之原因;三、何业具何果。
丁一(业道之安立)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身之业等不善业,承许名为三恶行,
贪心等虽非为业,亦是意之三恶行,
与之相反为妙行,彼等笼统而归纳,
如应善与不善业,佛说各有十业道。
既然经中说“三恶行与三妙行”,那它们指的是什么呢?第一,身业等不善业受到圣者呵责;第二,产生不悦意的、痛苦的异熟果,因而被承许为三种恶行。
贪心以及“等”字所包括的害心与邪见三者虽然不是业,却是三种意恶行。身语意,这里讲意就是贪心、害心与邪见三者。按照小乘的观点,它们虽然不是业,但是也可以称为三种恶行,原因是贪心、害心与邪见的自性是烦恼,贪心的根本是烦恼,害心的根本是嗔心,邪见是烦恼之自性,它们的自性都是烦恼。
小乘里业和烦恼是分开讲的,业是业,烦恼是烦恼;烦恼不是业,业不是烦恼。贪心、害心与邪见的自性是烦恼,而意业是指思心所的自性业,它与烦恼互为异体,不是一个本体。它们不是业,但却是以它们产生思,思才是真正的业,所以也叫三种意恶行。
与之相反即是妙行。受到圣者的称赞,能产生悦意的、快乐的异熟果,就是善法、善业,也叫妙行。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认为业和烦恼互为异体,不能称为一个;而经部则认为业和烦恼可以同体,所以意三业既是烦恼也是业,这是不矛盾的。
这些恶行与妙行如果笼统归纳,即是善与不善业道,经中说它们各有十种。这是笼统地归纳。那么不包括哪些呢?比如十种恶业不包括杀生等身业的加行与后行,即为了杀生提前做的准备;杀生之后,很得意地喝血吃肉等。嗔心等九种意业以及无惭无愧不包括在内,十种恶业这里只讲了贪心、害心(害心属于嗔恨心)、邪见三种意业,其他的没有讲。
善业也不包括发放布施、喜爱言谈、知惭有愧等。十种善业不包括的也有很多,比如发放布施、喜爱言谈、知惭有愧等。
知惭有愧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处处造业?为什么修行没有起色?就是没有知惭有愧,这是根本。我们无惭无愧,当着僧众的面,敢骂人,修法时敢打瞌睡等。僧众与佛陀等同,佛陀可以代表僧众,僧众可以代表佛陀,两者是同样的。
在僧众面前,自诩“我是老居士,我是老菩萨,我是大功德主”,无丝毫惭愧心,有些出家人也是如此。现在虽然佛不在了,但是上师善知识代表佛,在上师善知识面前自以为是,随心所欲——想上山就上山,想下山就下山,想出去就出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振振有辞:“我家里有事”,“我身体不舒服”,一点都不珍惜,经常断传承,这种人不可能得到任何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