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俱舍论》讲记(六十)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17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甲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分摄;二、结尾。
乙一(宣说分摄)分二:一、离贪者;二、渐次者。
丙二(渐次者)分二:一、相;二、具相之补特伽罗。
丁二(具相之补特伽罗)分四:一、预流;二、一来;三、不来;四、阿罗汉。
戊四(阿罗汉)分二:一、向;二、果。
己二(果)分七:一、真实宣说果;二、旁述断除所断之理;三、智之生理;四、沙门之摄义;五、梵轮;六、沙门果之得法;七、阿罗汉之分类。
庚六、沙门果之得法:
欲界中获前三果,末果则由三界得,
上无见道无出离,经云此始彼究竟。
若问:那么,于何界中获得沙门何果呢?在欲界中获得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前三果,最后阿罗汉果在三界中均可获得。一般来说,欲界中沙门四果都可以获得,色界和无色界只能获得阿罗汉果,特殊情况就不一定了。
若问:预流果、一来果、渐次不来果由欲界的所依身份获得这一点固然无可非议,但离贪不来果以上界所依身份不能获得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离贪的不来果,是通过世间道,在见谛之前获得的,但是没有获得真正的不来果。他是离贪者,之前断除了欲界的第九品烦恼,但没有见谛,并不是不来果,获得不来果必须要见谛,见谛是必须要靠欲界的,不会以上界的身份见谛。
上两界如若有见道,那么离贪者必然要在第十六刹那时获得不来果,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生起的。第一,上界不是见道的所依身,依上界的身份不可能获得见道,如果没有获得见道,也不可能成为不来果,所以要依靠欲界的身份。上界为什么没有见道的情况?色界和无色界为什么不能成为见道的所依身呢?原因是上界有情贪执禅乐而无有苦受,在禅定当中获得快乐,感受不到痛苦,因此不会厌离,无有厌离心当然也就不会生起圣道。
再者佛经中也说:“中般涅槃至上流之间五补特伽罗于此开始,于彼究竟。”这里所说的“此”是指欲界,所谓的“彼”是指上界,“始”也就是说见道的开端。通过教证、理证证明上界没有见道,要成为不来果必须要依靠见道的。佛经里也讲,必须依靠欲界开始,在色界和无色界究竟。
庚七(阿罗汉之分类)分四:一、真实分类;二、法之差别;三、退失之分类;四、别说转根之理。
辛一、真实分类:
许阿罗汉有六种,前五以信胜解生,
彼等解脱观待时,不动法者不动摇,
故彼不待时解脱,彼由见至因所生。
若问:“不动尽智起无生”中所说的阿罗汉有分类吗?有分类,承许声闻阿罗汉有六种,即退法罗汉、思法罗汉、护法罗汉、安住法罗汉、堪达法罗汉与不动法罗汉。
退法罗汉:是个钝根者,境界是极其不稳定的,以微小的因缘也会导致从证悟中退失;
思法罗汉:也是钝根者,担忧退失而思维死亡,这是他的心态,也是可以退失的,但是比退法罗汉境界稍微稳固一些;
护法罗汉:顾虑退失而随后护持;也是钝根者,证悟中会退失,但能保护,比前两者稳固一些,排到第三位;
安住法罗汉:也是钝根者,证悟当中会退失,但不容易退失,以小小的因缘不致于从证悟中动摇;
堪达法罗汉:通过炼根而使证悟不动摇;
不动法罗汉:利根者不可能从证悟中退失。
此六种罗汉中的前五种为钝根者,是依靠信解而生的,这五种阿罗汉的心解脱、现前等持必须要观待顺缘资具、无病、对境之差别等时间,因而称为待时解脱。时间不一样,如果资具有欠缺、身体有疾病,或者不好的对境出现,都会动摇。他们若要不退转,需要观待这些外缘,观待情况不同,状态也不一样。
而第六不动法罗汉是不会以烦恼退失证悟的,始终如如不动,并不观待有无顺缘违缘,可以随心所欲地入定,这是利根者,一般不会退失的,因而称为不待时解脱。阿罗汉有两种,待时解脱和不待时解脱。他们是利根者,是由见至之因中所生,因为果不错乱为因的缘故。利根者是通过智慧观察证悟的,钝根者是因地的时候以信解修行,获得证悟,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根基不同。
辛二、法之差别:
有者初为彼种性,有者后由炼根成,
四由种五从果退,并非是从初退失。
阿罗汉有不同种性的,这些阿罗汉最初就是他的种性还是后来获得阿罗汉时才变成彼之种性的呢?有些最初决定是退法等彼之种性的,也有些是通过炼根而变的,例如退法罗汉通过炼根变为思法罗汉种性等。起初种性是不确定的,可以通过炼根而改变种性,另一种刚开始就已经决定种性了。
若问:这些罗汉都会从自己的果位或种性中退失吗?
中间四类种性会从各自种性中退失而下堕,退法种性罗汉不可能从种性中退失,因为再无有比他更低的种性之故。不动法罗汉也不可能从种性中退,原因是利根者不会生起烦恼。
前五种根性的罗汉会从果位中退失,因为钝根者会再度生起烦恼。不动法罗汉并非如此,利根者不生烦恼之故。
然而,最初就决定的种性是绝不会退的,因为依靠有学与无学二道已得稳固,在有学位时彼之种性也已确定。种性和果位都不会退失。
关于从果中退失的现象: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都可以有,但是预流果是不可能退失的,因为他是已断见断之果,由于已经断除了见断而不会再度退转。真正证悟了无我,不可能再对我产生执着。比如刚开始没有看清楚,将一根华丽的绳子视为蛇,但是,当我们在手电的照射下,知道是花绳,就再也不可能将它视为花蛇,而从花蛇当中产生的恐惧也不再会有的。
同样,见道已经了知对境的真相,以这种方式断除所断,不可能再生起。修道之所断,比如嗔恨心、贪心、傲慢心等等,也有见道之所断,很多遍计烦恼,但是也有俱生的修断之烦恼,这些还会产生的。其他的果位里有退失的情况,但是预流果不会有退失的情况。
离贪一来果与不来果也不会退失,因为彼等依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已得稳固。离贪圣者只有两种,一个是一来果,一个是不来果,通过两种道加以稳固,不会再退失。
有学异生具六种,见道之时无转根。
那么,唯有阿罗汉才有此六种性吗?其他圣者有没有种性的分类?有。阿罗汉是无学,有学圣者与非圣者异生也具有退法等六类种性。因为这些阿罗汉也要直接或间接以他们为前提之故。阿罗汉果有六种种性,证得阿罗汉之前的凡夫、有学圣者,他们也可以有六种不同的种性。
钝根者可以通过炼根变成利根者。那么,钝根若转变为利根,是在哪一阶段转的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变成利根?见道不可能有转变根性的情况,在见道时无有转根的,因为见道唯一是入定的一相续而无有作其余加行之机会。一次入定的相续中没有做前提事情的机会,一次入定中就圆满了,不会转根。转根性,必须要通过努力精进修行。
因此,只有在异生(凡夫)、有学信解(钝根者)与无学时(也是钝根者)的加行阶段才能转根。凡夫阶段可以变成其他根;有学是钝根者,以信心成就的,可以炼根,在这个阶段可以变成其他根;还有无学的阿罗汉,待时阿罗汉也是钝根者,也可以炼根,在这个阶段也可以变成利根者。为什么要炼根?因为如果不炼根容易退失,有从果位中退失的情况,炼根变成利根者就不会有退失的时候,所以阿罗汉也要炼根。
其中信解者唯从无漏中转,凡夫依靠息粗相转根都不矛盾,因为想尽力使自己的根性变为利根而依加行道、无间道与解脱道来转变。
圣者是从无漏道中转根性,凡夫是从有漏的息粗相中转根性。
辛三、退失之分类:
当知退失有三种,即得未得受用退。
佛陀唯有末受用,不动亦中余有三。
有些圣者从果位中退失,有些不从果位中退失。那么退失有几种呢?应当了知退失有三种,即已得退、未得退与受用退(即从已得到的功德里退、未得到的功德里退、受用里退)。已得退是指失去已得到的功德,未得退是指尚未获得应得的功德,受用退则指已得到的功德不现前。
那么谁具有这三种退呢?佛陀只具有最后一种受用退。这是小乘的观点,认为佛陀也有退失,但是只有受用退,没有其他的退失,因为佛是利根者,不可能从果位中退失。因为佛陀虽然已证得了一切功德,但有些功德可能不现前。佛有慈悲之心,要度众生,虽然佛的一切功德都圆满了,但是他不会入灭尽定,因为要度化众生,所以不会进入灭尽定等一些已获得的功德中,在他的身上不会现前这些功德,例如这种退叫受用退。
不动法种性的阿罗汉是利根者,不仅有最后一种受用退,普通的阿罗汉是利根者,他有受用退,而且也具有中间的未得退,原因是他们尚未获得佛陀的不共法。与佛相比,佛有很多不共的功德他们都没有得到,所以有未得退,但是没有已得退。其余凡夫与钝根者则有三种退。
从果退者无死亡,彼不行持非法事。
如果有人说:这样一来,钝根阿罗汉若从果位中退失,则由于具爱而会再度投生三有了。钝根阿罗汉以烦恼从果位中退失,会不会还投生到三有里,还会不会轮回?不会的,无有这种过失,原因是虽然他们从果中退失,但在没有恢复退失之前绝不会死亡,这是因为尚未得果之前不会做与涅槃相违的事,并且会精进修道,有生之年会获得阿罗汉果,就恢复了。
辛四、别说转根之理:
不动法者久串习,解脱无间道各九,
见至者各一即可,无漏人中得增上。
无学九地有学六,增舍胜果得果故。
前面讲了转变根性,若问:无论是凡夫、有学圣者,还是无学圣者,他们通过修炼、转根需要几道呢?
堪达法阿罗汉是钝根者,但是不容易退转,根性、境界相对比较稳固,他要转为不动法阿罗汉(利根者)时,需要九解脱道与九无间道,三界九地各有一无间道、解脱道,才可以慢慢转变根性。为什么转根这么难?因为曾经久经串习世间道与出世间道而使钝根种性者已得稳固。而对最初即是信解者或见至者来说,比如退法阿罗汉,各需要一解脱道与一无间道即可,因为彼等习气轻微而容易转根。
转根之道是有漏还是无漏法呢?圣者转根的解脱道与无间道是无漏法,原因是所舍之根的道如果也是无漏法,那么依靠有漏不可能舍弃无漏,因为劣法必定不生胜法之故。凡夫则是以有漏道而转的。
所依身份只有人类中才有退失的可能,主要是欲界,尤其是人类当中退失,由此方可增上、转根,因为需要勤奋修行之故。无论是增长、转变根性,还是功德增长,都需要勤奋修行。只有在欲界,尤其是在人间,才可能做到精进修行。所以,退失也是在欲界人类中,转根也是在这里。
若问:转根依何地而转呢?如果是无学道的炼根者,则依靠静虑六地及前三无色地即无漏九地中的任何一地均可以转根。一禅的未至定、殊胜正禅、四个正禅,为静虑六地,再加上识无边处、空无边处、无所有处,叫无漏九地。这是他们的所依心。
如果是有学一来者,正禅还没有获得,则依于未至定而转。
如若是不来者,则只是如应依于静虑六地而转。不来果已经获得了上面的心——未至定、殊胜正禅、四个正禅,依靠六静虑都可以转。
而依无色界是不能转根的。不来果不能依靠无色界的心转根。为什么呢?因为不来者增上根性务必要舍弃钝根所摄的胜果,这里胜果指的是比较殊胜的果位,获得利根所摄的最初果(此初果是指初果胜果中的初果而不是预流果),最初果是一般的果,失去殊胜的,获得不来初果,而不来初果无有被无色界所摄的,不会以无色界的心转变根性。
乙二、结尾:
二佛以及七声闻,彼九乃九根性者,
七者以根加行定,解脱二者所安立。
包括佛陀、独觉在内所有的阿罗汉、所有的究竟成就者,归纳起来有九种。前面讲了六种阿罗汉,其中有一种叫不动法阿罗汉,即圆满正等觉与缘觉二佛,不动法罗汉分为本来利根罗汉与炼根罗汉两种。不动法阿罗汉肯定是利根者,但它分两种,一种是开始就定性了,本来就是利根者;还有一种是后来经过修炼变成了利根者。因此声闻阿罗汉有七种。再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陀,以及缘觉,所以阿罗汉必定有九种,因为众生可以分为利根、中根与钝根,每一种各分三品,共有九种根性。
分法:从钝根下品的退法罗汉直至利根上品的圆满正等觉佛陀之间,总共有九种阿罗汉,九种究竟的果位。
圣者补特伽罗有七种,即随信行圣者、随法行圣者、信解圣者、见至圣者、身现证圣者、慧解脱圣者及俱解脱圣者。这些不是阿罗汉。
若问:那么,这七种补特伽罗是根据什么安立的呢?
前两者(即随信行圣者与随法行圣者)是从加行的角度而安立的,因为他们是由随从信奉别人的词句之加行以及随从正法之加行而现见真谛的。随信行圣者是依靠他人的指导产生智慧,获得证果;随法行圣者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生起信心,最后获得成就。所以这两个是从加行角度安立的。
中间两种(信解圣者与见至圣者)是从根性的角度而安立的。修道第十六刹那的时候这两个一个是利根者,一个是钝根者,这是从根性的角度安立的两种成就者,这是由于他们以殊胜信心与殊胜智慧详细分析的缘故。
身现证是从灭定的侧面而安立的,因为获得灭尽定之故。涅槃和灭尽定特别相似,从灭定出来,无需勤作就可以获得涅槃的果位。
慧解脱是从解脱的角度而安立的。主要是从以智慧观察,从烦恼当中解脱来安立的,原因是依靠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俱解脱则是以灭定与解脱二者而安立的。通过智慧观察,从烦恼中解脱,从获得灭尽定中,从解脱中解脱,这是因为依靠灭定脱离解脱障,依靠智慧脱离烦恼障。一个是只靠智慧断除了烦恼,但是没有获得灭尽定;一个是既断除了烦恼也获得了灭尽定。二者有所不同。
彼等实体则为六,如是三道各为二,
得灭定乃俱解脱,依慧即是慧解脱。
这七种圣者如果归纳,则有六种实体,也就是说,见道、修道与无学道以钝根利根的差别而区分,见道为随信行与随法行的补特伽罗,修道为信解与见至的补特伽罗,无学道为待时解脱与不待时解脱的补特伽罗。利根者、钝根者在不同道里有不同的安立。
那么,俱解脱与慧解脱分别是指什么呢?
依靠无学静虑的正行而获得灭尽定为俱解脱,由于凭借智慧而解脱烦恼障与通过定力而解脱阻碍生起解脱之障,他们具有神通等,因而称为有严阿罗汉。既断除了烦恼,也获得了灭尽定。获得了灭尽定这种禅定,就具有神通神变,否则即使是阿罗汉也不会有神通神变。神通神变主要是从禅定里产生,而不是从胜观里产生的。
依靠未至定而以智慧脱离烦恼障即是除俱解脱以外的慧解脱。所依心是未至定,依靠未至定这种无漏智慧断除了烦恼障,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但这属于慧解脱,不是俱解脱,因为尚未获得灭尽定的缘故,他们无有神变等,所以也叫做无严阿罗汉。
以诸等至根及果,称为有学之圆满,
依根与定圆无学。
若问:又经中说“有学圆满”,无学圆满,那么有学与无学圆满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先讲有学圆满。获得与解脱相同的灭法者是以灭定而圆满的,比如前面讲的身现证圣者,已经获得灭尽定,以灭尽定而圆满;不被外缘所夺的利根者(见至者)是以根来圆满的;断除属于欲界的五顺下分烦恼的不来果者是以果而圆满的,应当了知上述此三种即称为有学圆满。
无学者是以根与灭定二者来圆满的。如不动阿罗汉以根圆满;俱解脱这种阿罗汉是以智慧解脱烦恼,以灭尽定获得神通神变,以定慧——智慧和禅定来圆满的。
甲四(宣说现证之道)分三:一、宣说加行等四道;二、宣说一切住地与住根之道;三、宣说菩提分法。
乙一、宣说加行等四道:
总之道即有四种,谓胜进道解脱道,
无间道及加行道。
既然说解脱道有多种,那么归纳而言有几道呢?略而言之,解脱道有四种,即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与胜进道。依此最终可以获得解脱,获得阿罗汉果。
其中加行道是指在这一道的末尾生起无间道。加行道有四个阶段,最后阶段是胜法位,直接引出见道。胜法位和见道所依的心、身是一样的,时间也是等同的,一个刹那。
无间道即直接断除所断,如同把贼赶出门外。正在断除所断的智慧叫无间道。
解脱道即最初解脱所断。
胜进道则居于前三道之上的渐进道,解脱以后不断修行,这个智慧叫胜进道。如同把门关上,不让贼进来。
归纳而言,道有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四种。刚才我们讲的加行道,是在见道之前的加行道。其实这里的加行道可以再扩大一些,见道和修道都可以有。
乙二、宣说一切住地与住根之道:
静虑易道余难道,钝根迟通利速通。
既然佛经中说“易道速通等四种”,那么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禅定正行是易道,因为已被喜乐等支分摄持,止观平等而自然产生之故。禅定的正行即正禅,在这些正禅中,寂止和胜观比较平等,自然而然产生,所以叫易道。
其他地是难道,因为未以支分摄持并且止观不等而需精勤修持之故。寂止和胜观是不等同的。换句话说,是由于未至定与殊胜定寂止的成分少、无色定胜观较少的缘故。无色定胜观比较少,不等同,所以是难道。
钝根者之道是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缓慢。另外的利根之道是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迅速。
这就是佛经里讲的易道、难道、迟通、速通的意思。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