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9月10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六分别道与补特伽罗品分四:一、所缘境圣谛;二、现证真谛之次第;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四、宣说现证之道。
甲二(现证真谛之次第)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二(广说)分三:一、智慧之自性;二、堪为法器之特法;三、真实趋入修法。
丙二、堪为法器之特法:
具身与心二远离,非不知足大贪欲,
于得复爱不知足,未得贪求欲望大,
相反彼之对治者,彼二三界无垢摄。
本品讲能对治烦恼的智慧——道。前面讲了一些基础的,比如受持戒律,今天讲如何成为修寂止的法器。寂止也不是任谁都可以修持的。
若问:补特伽罗依靠什么而圆满修行呢?不是人人都可以修持寂止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修行圆满的。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修持寂止,才可以修行圆满呢?
这里讲了两个条件:第一,身体远离愦闹,寻找一个寂静处。在一些密宗的书籍里也讲寂静处,这里也是如此,但寂静处不是荒无人烟就可以了,而是有很多法相,比如远离闹市,修行的条件都具备,外境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等。
第二是内心远离妄念。内心的妄念不能太多,不能总想世间的琐事。有的人虽然出家了,身着三法衣,但心里还是没放下世间的琐事。现在的出家人里有很多这样的:他们虽然身在寂静处,但心不在寂静处;虽然身出家了,但是心没出家。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取得修行的成就的。
妄念是怎么来的?主要是贪欲,尤其是对世间琐事的执着,从这些贪执中产生了各种妄念。身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妄念。具此二远离的补特伽罗修行将得以圆满。现在是末法时期,很多出家人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还想获得佛法的功德和成就,这是不可能的。
出家之后,第一步就是身远离愦闹,然后心远离妄念。彻底断掉妄念肯定有过程,但是不能有粗大的妄念,不能总想这些世间的琐事。有的出家人经常往山下跑、往家里跑;有的出家人虽然没有跑,但是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网络上,跟人联系,今天让人邮这个东西,明天让人邮那个东西,收到的邮包一天比一天大,一天比一天多,这样的人很难修行圆满。
那么何人容易做到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念这两种远离呢?知足少欲者容易,而欲望强烈、不知满足者不容易。他们虽然也是出家人、是修行人,但是把自己的生活资具搞得非常奢侈,新盖的房子,装修得富丽堂皇,虽然跟山下没法比,但在朗措玛寺就是天堂了。
那么大贪欲、不知足的本体是什么呢?对本已获得的法衣等,一再贪爱即是不知足。住的地方、穿的法衣、吃的东西虽然都有了,但不知足,房子想要更大、更好的,穿的、吃的想得到更多、更好的……这些表现都是不知足。我经常跟大家讲,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的福报,如果是自己修来的福报,不是刻意追求得到的,就好似火点上了,灰自然就有了,这样得来的福报无论多大,都不算不知足。
每个人的福报肯定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今生今世的福报,可能就像一个很小很小的水碗一样。这个碗满了,你就应该知足,因为你的福报只有这么大;有的人的福报像锅那么大,锅满了你也应该知足;还有的人可能福报更大,好像比锅大很多的容器,能装几千几万吨水,但那是人家的福报,知足就行了。有多大的福报就享受多大的福报,也是这个意思,不要不知足,知足吧!
有些出家人一无所有,但是我们应该也知足。为什么呢?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还有这么好的修行的机缘、条件,应该知足;既没得什么重病,也没有经历什么大灾难,这已经是很大的福报了,也应该知足。我们经常讲的珍惜缘分也是这个意思,自己的缘分,自己的福报就这么大,应该珍惜才对,但有的人不珍惜。还有的人,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知足,这两种人都很难成就。
我们学佛,遇到与自己有缘的上师,与自己有缘的法门,与自己有缘的道友,应该知足、珍惜。如果心能像尘埃落地般地定下来,我们才会成就,但是总有人不知足。我经常跟大家讲,这样做谁也没有伤害,就是耽误自己。刚开始学佛时正常的选择是可以的,我们讲上师瑜伽时也讲过,先观察上师,再去依止上师,修习他的意行,这是有过程的。
贪图谋求未得的(法衣等资具),为具大贪欲。不知足是已经得到了还想得到,这个是没得到的想得到。以前的小乘出家人哪有房产、存款等东西,就是每天到施主家化缘,自己是不寄存东西的。身上顶多就是一件法衣,或者买法衣的金币或银币。这些钱出家人是不可以保存的,可以把钱交给施主,让他们去换成自己需要的资具——没有钵的买钵,三法衣不全或者破旧,可以去换布料。现在的出家人不一样了,拥有的东西多了。那些自然来的,不叫大贪欲。大贪欲是未得而求,想得到,为此不择手段。
现在也有出家人“做买卖”的:对那些施主,尤其是能“榨出油”的施主,他们是不会放过的,经常打电话,寄一些加持品,说一些花言巧语,顺便说说自己的困难,“我生病了,想去看病,但没钱;我隔壁的出家人房间里什么都有,冰箱是品牌的,特别好用……”施主也聪明,知道出家人可能需要供养,就给他寄钱,寄东西。其实这样做真的没必要。
一个出家人、修行人,不要去求这些东西,也不要去做这种事,福报自然会来的。佛祖不是讲过:“即使那些在家人生活困难到在指甲上耕地的程度,我的出家人生活也不会有困难。”意思是没有地方耕种粮食,人快要饿死了,达到这样的程度,出家人也不会挨饿。
对一个出家人来说,有时候自然来了就来了,也没有必要拒绝。我们的寺院和其他寺院不一样,在我们的寺院,像发钱、供养,这种事很少,只是偶尔有一些。但是有些出家人连这个钱都不敢用,把它拿出来供养、做功德。虽然这样做也好,但是也没有必要这么做,如果你的戒律清净,有闻思修的功德,那么即使三界一切财富都由你一个人拥有,也是没有过患的。
与之相反,即是彼之对治——知足少欲。知足与少欲这二者在三界中有属于三界与无漏两种。知足与少欲的本体是不贪,是种善业,有属于三界的有漏的善根,但是也有属于出世间的无漏的善根。
彼等无贪圣种中,三者即是知足性,
前三示理末说业,对治产生贪爱故,
谋求我所我执物,暂时永久息灭故。
以前印度特别重视种性,知足少欲的人才是圣者种性,才可以超脱三界,才可以成为圣者。不知足少欲,无法成为圣者。
知足少欲的本体是什么呢?知足少欲之本体是无贪,因为是贪欲的对治之故;也是圣者种性,因为依靠它能生起无漏道之故。
佛陀想到此而于经中宣说了四圣种:
第一,以菲薄法衣为满足故为圣种。穿着普通的法衣,而不是华丽、昂贵的。以前古印度缺少物质,费尽周折才能得到,这样就影响修行了。现在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了,但不知足也不行。有贪心,有欲望,晚上做梦都梦到这些东西,飞过来了,落到自己的怀抱里,还恋恋不舍,爱不释手,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如是以粗粝斋食为满足。饮食方面,以前的食物都是健康、有营养的,无需特意强调营养。现在,人的欲望膨胀的同时,食物的能量也在减少。
第三,以简陋床榻为满足。这是讲住处。吃、穿、住三方面都要知足少欲,简单、朴素,并以此而满足。既没有大欲望,又没有不知足,这样就行了。
第四,喜欢闻思修行。有些出家人一点都不喜欢闻思修,这样不可能获得成就。喜欢闻思修本身也是一种知足少欲,有大欲望的人,不知足的人,哪有空闲闻思修?即使闻思修了,心也定不下来,听两堂课就跑了。有些居士到寺院来,起初决心很大,听了两天法就见不到人影了,说有事了,跑了,他不可能静下心来闻思修。真正能闻思修的,喜欢闻思修的人,都是知足少欲的人。这里讲了四种种性,都是圣者种性,称为圣种。
其中前三种是无贪,因为它们是知足少欲之自性。喜欢闻思修实际上也是指知足少欲,因为想了解解脱的状态,想解脱,闻思是灭谛。修行是道谛,知道解脱的状态好、寂灭好,也发现了它的途径、方法,认真去修持,这就是修行,是道谛。
热衷于闻思修行能背离有贪、欲贪之故。有贪是色界无色界的贪,欲贪是属于欲界的贪欲。通过闻思修,可以远离这些贪欲。对治贪欲的本体也是知足少欲,知足少欲就是对治贪欲的。
佛经当中讲了四种圣者之种性。四圣种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前三圣种宣说了修行解脱的威仪之理,最后一种已说明圣种的事业。远离世间的琐事,通过正确的方法修持解脱之谛。原因是已表明倘若遵照如是道理而行事则能迅速获得解脱。所以佛经里讲了四种圣者种性,也就是知足少欲,是一个本体。
宣说四圣种有何必要呢?是为了对治产生贪爱的根源而宣说了四圣种,贪求我所执的法衣等物品时,为了能暂时息灭这种欲望而宣说了前三圣种。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住的房屋,用的家具等。
贪爱我执之身体时,为了将我执斩草除根而宣说了最后一圣种(闻思修)。知足少欲是圣者的种性。大乘佛法中讲种性的时候,讲的是如来藏,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所以都可以成佛。谁能知足少欲,谁就可以成为圣者。小乘讲种性,比如佛的种性,就是知足少欲。
知足少欲的人,才可以真正修行。修行还在后面,寂止和胜观都在后面,这都是前提条件。第一,有别解脱戒的功德,包括有出离心。第二,知足少欲。第三,开始讲寂止,即真正的修持。修持什么?修持止观双运。止是寂止,观是胜观,一个是禅定,一个是智慧,这两点必须要联手、双运,最后才能获得成就,到达彼岸。
丙三(真实趋入修法)分二:一、修寂止;二、修胜观。
丁一(修寂止)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入修行有不净观,忆念呼气吸气法,
贪欲强烈寻思大,如是诸众次第修。
如是堪为法器者如何趋入修行呢?知足少欲的人可以趋入修行。修行的第一步是修寂止。通过什么修寂止?小乘有很多方法,但主要是这两个方法:一个是不净观,第二个是观呼吸。
如果要趋入修行,首先必须通过修不净观与随念吸气呼气来调伏内心。在这里主要修的是寂止。第一,不净观。不净观不是内观,而是外观,分别念增多,依靠它不能真正修成寂止,但它主要是对治贪欲的。贪欲是寂止最大的障碍,必须要压伏或断除贪欲。
我们现在还有不同程度的贪欲。知足少欲、出家、出离心都是对治贪欲的方法,出离心也是对轮回产生恐惧,日日夜夜想解脱。我们仅仅靠这样的出离心,很多欲望还是没法消除,没法降伏,还要不断修行。
知足少欲,在这个基础上修不净观,对于欲界的众生而言,虽然对其他事物也有贪欲,但是对人的贪欲是最强大的。欲界的众生有淫欲心,这是最粗大的贪欲,它是观待人而生起的。所以不净观主要对治的是这种贪欲。
观呼吸是内观,呼吸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专注呼气、吸气,分别念就能减少,通过观呼吸可以修成寂止。
那么,何者修行这两种法门呢?贪欲强烈者要修不净观,分别念猛烈者则修呼吸法。每个人的习气都不一样,有的人分别心特别重,即使一个人在屋里也胡思乱想,想象力特别强,心片刻不停。有些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分别念或思维,就能制造一片天堂,也能制造一片地狱。
戊二(广说)分二:一、修不净观;二、修呼吸法。
己一、修不净观:
对治诸贪观骨锁,广修乃至大海间,
略观称初业瑜伽,除足半头称熟修,
持心专注眉宇间,即是作意圆满修。
不净无贪性十地,所缘欲现人方生。
若问:如何修持对治贪心的不净观呢?不净观有很多不同的修持方法。众生对种种色法有贪欲,为了对治这些贪欲,有各种修持方法,也有多种不净观。为了对治形色(有形状的物质)、显色、所触(暖和、柔软等等)与利养恭敬等贪欲而修浮肿想、虫啖想、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啖食想、焚焦想、离散想、不动想,而对治总的一切贪欲则修骨锁想,这就是不净观,也叫白骨观。
这是因为白骨根本不具有贪执的四种根源。这种不净观,尤其是观成白骨,不仅能对治对人的贪心,还可以对治其他的贪心。比如对治对自身的贪心、外在资具的贪心,以及对其他物质等的贪心。要懂得具体的修持方法,否则,很难达到效果。
在修骨锁想时,首先对于自身的额头等任意部位,依靠信解力而观想。从自己的身体着手,从额头等其他任意部位都可以。要有信心、决心,没有信心和决心的人一事无成,什么都不能圆满,都会半途而废。所以要依靠信解力而观想。观想额头等任意部位,出现伤口,腐坏溃烂、最后成为骨头,逐渐蔓延全身。我们有一点伤就开始恐惧:“赶紧用药,赶紧看医生,否则会发炎的!”如果有伤口,没有医治,肉腐坏、溃烂都没有了,骨头就露出来了,逐渐蔓延到全身,整个身体只剩一副骨骼,没有皮肤,也没有肉,没有其他的内脏。
再观想从自己的住室至外界的大海之间整个大地全部遍满骨锁,自己慢慢从地板、墙观想全部是骨头,慢慢扩散到整个大地的物质都是骨头,一直到大海。以前以为大海是边缘,现在可以这样想:整个地球都变成了骨头。
如此而广修(外散而修),接着从海边逐步恢复如初,只将自己的一个身体观成一具骨架,其他的都恢复正常,仅剩自己的身体还是一副骨架。收心而执著此骨架,这是初学之瑜伽。以这种轮番交替的方式反复观想、修炼。真正观想有感觉了,达到效果,产生了境界,这是初学的一种修行——不净观的第一个阶段:初学瑜伽。
随后向外散观如前,和之前一样,先是自己变成了骨头、骨锁,然后是外面的物质,一直到大海边,遍布全球,再收回来。第一个阶段收回到自己的身体时,自己留下来了,只剩整副骨架。在第二个阶段时,当收回时,抛开所有足骨而从观想身体剩余的骨骼开始,依次除开半身直至半头骨之间,最终心专注于头骨一半,这叫做娴熟之瑜伽。最后只有头盖的一半,心专注于这个骨头,其他的都没有了,或是恢复正常了。这样反复轮番交替的修行,这是第二个阶段:娴熟之瑜伽。
第三个阶段,外散观一切如前,收摄到最后心专注于双眉间仅一拇指许之骨,心专注于这样的骨头安住,也是轮番交替的方式修行,达到效果,产生境界了,这时候算是圆满的修行,称为作意圆满瑜伽。至此,白骨不净观算是修行圆满了。
此处讲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差不多,向外散观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只是往内收的时候程度不一样,骨头越来越小,最后心专注的骨头部分——对境的范围越小。所谓的不净观本体是无贪的善法。
其地是四禅正行、四未至定以及第一殊胜禅,加上欲界共十地。依靠这些地、心都可以修行,都可以成就。
所缘的法是哪里的?是欲界还是色界、无色界?所缘为欲界的显色与形色。
什么样的人可以修持不净观?补特伽罗:只有三洲中的人类方能生起。人道里的北俱卢洲有异熟障,他们只懂得享受,思维不灵活,也无人教导,不可能修这个法。其他的三洲——南瞻部洲、西牛货州、东胜神洲的人类方能生起。这是不净观。
不净观也有很多种,今天主要讲的是白骨观。为什么讲白骨观呢?因为白骨观可以对治所有的贪欲。白骨观有三个阶段的修行,修行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不净观主要是对治贪欲的,尤其是欲界的众生有淫欲心,淫欲心肯定是对人产生的贪心。白骨观能有效地对治淫欲心。
之前我们讲过,讲《入行论》的时候也讲过,通过观察,哪有什么清净的?从头发一直到脚指甲,找不到一处清净的。但是凡夫有很多颠倒的思维,还有业障的障蔽,所以会产生这种贪心,其实没有可贪的事物。
己二、修呼吸法:
忆念呼气吸气法,智慧五地缘于风,
依欲界身外道无,数等六因随身入。
有情等流无执受,此二下界意不知。
第二个是观呼吸,佛经里也叫忆念呼吸法,讲了呼吸,有呼气,也有吸气。
若问:忆念呼吸法的本体是什么呢?随念向内吸气与向外呼气的自性是如所了知的智慧。所谓的“忆念”是指依靠念因的力量而生起果智慧,所以是以因来取名的。真正的观呼吸,本体是一种智慧。通过忆念呼吸产生智慧,所以用因给果取名。
观呼吸属于哪一地?其地为五地,即前三禅的三种未至定、殊胜禅与欲界。它的所缘境是风(气)。所依身则是欲界的天众(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人类身份,因为此等众生的分别念繁多之故,所以可以修这个法,也能修成。
此法唯有内道佛教才有,而外道无有这种圣教,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外道不能证悟此甚深之法。外道以前没有人教这些,他们也不会修,所以以前外道没有,现在不一定。
那么,此法到底如何甚深呢?有哪些方法呢?具有计数等六因的窍诀。
其中第一、计数:无有所摄,身心自然安住,专注于呼吸,从一至十之间用心来计数。这是一种方法、窍诀,计数从一到十就可以了,如果或多或少,唯恐出现沉掉现象,因而以十为定数。再有,不能错乱,若将一执为二、将二执为一,则会变多、变少,这些都是过患。如果呼气、吸气的计数时间紊乱(意为有时在呼气时计数,有时在吸气时计数),势必导致错乱。因此要断除这三种过失。
第二、随行:有些人也观呼吸,但只观呼气、吸气也是不行的。吸气时观想从上喉行往足底之间,呼气时,观想从鼻孔至一拇指或一寻之间外呼。呼吸也是有程度的,吸进来的气一直到脚底,呼出去的时候也是呼的很远,到一寻之间。
第三、安止:心安住于鼻尖至足之间并观想利益与解脱。
第四、观察:所观察的对境风是由八尘聚合的色法,能观察的有境智慧也无非是名基,由此可知,实际上就是观察五蕴。前面讲过,最小的微尘也是由八个微尘组成的。被观察的气也是八种微尘组成的,分开也不存在了。能观察的心、有境智慧,通过智慧去观察也是不复存在。观自性、观空,观察五蕴。第一类是色蕴;第二类是名蕴,受想行识都包括在这里面。
第五、转移:缘风的心从暖位到胜法位之间随意转移。修持的内容、方法都不一样,但是可以转移到其他的境界中。
第六、遍净:趋入见道与修道。刚开始观呼吸,慢慢可以遍净,遍入到见道或修道的修持方法中去修持,这种修行可以获得见道和修道的功德,这就是遍净。只观呼吸不行,要转移,还要遍净,转移是到加行道里,遍净是到见道和修道里,最后成为阿罗汉的成就。
若问:呼气、吸气属于何者呢?由于呼吸是身体的一部分,用身体来呼气、吸气,因此随着身体而出入,而不随无色界、凝酪与无心定而出入。凝酪是怀胎时候,还没有形成身体。这些当中没有呼吸,也不能观呼吸。
那么,呼吸是否为相续所摄呢?由于是所谓的有情(具心),因而是相续所摄。它是有执受还是无执受呢?由于是不存有色根聚合之风,因此是有执受无执受中的无执受,不是有执受。由于是由同类因所生,因而是三生中的等流生,而不是长养生与异熟生,原因是身体增长反而会使风减少,不会因为这个增长,所以不是长养生;又由于风中断以后仍旧会结生,风没有了,气断了,众生还要继续轮回,为此也不是异熟生;因为可以随心所欲产生,是故为等流生。
(呼气、吸气)这两种风均是以自地(自心)或上地之心(色界的心)来了达的,既然以下地欲界之意尚且不能了知上界的这两种风,呼气吸气,上界可以了知下界的,但是下界不可以了知上界的。那么未现前之心与其他心就更不言而喻,更不可能了知这些境界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