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8月1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四分别业品分二:一、连接文;二、真实宣说业。
甲一、连接文:
甲二(真实宣说业)分二:一、业之本体;二、经中所说名称。
乙一(业之本体)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丙二(广说)分三:一、业之自性;二、三业总法之差别;三、无表业之分类。
丁一(业之自性)分二:一、有表业;二、无表业。
戊二(无表业)分三:一、教证依据;二、因大种之差别;三、法之差别。
业有思业——意识,有思作业——身业、语业。身业、语业分有表色和无表色,此处讲无表色。前面已经讲过本体,这里讲依据。
无表色是实有的,这是小乘有部宗的观点。小乘有部宗为什么这样承许?他们是有依据的,依教证来证明。
己一、教证依据:
经说三种无垢色,增上未作道等故。
既然说“彼等有表无表业”,那么无表色存在有何依据呢?这是有据可依的,如佛在经中宣说了“有见有对色、无见有对色、无见无对色”三种色法,其中的无见无对色不外乎是指无表色。如果没有无表色法,无见无对色就不存在了。这是第一个依据。
第二个依据,佛在经中所说的“无垢色”就是指的无漏戒,也是无表色法。无表色法分禅定戒、无漏戒、别解脱戒。
第三个依据,还有佛在经中云:“实生福德恒时增上”,如果这里所说的实生福德是指有表色与心,那么自己处于睡眠状态等时就不会产生,因而指的也是无表色。实生福德,非实生福都是较为殊胜的福德,它们又各有七种。如何殊胜呢?种下了福德之后,补特伽罗不管是处于无记、放逸,还是睡眠状态,福德都会不断地增长。如果没有无表色,在无记、放逸状态下不可能持续增长,没有动机、心念,功德也能增长,这说明还是有无表色法。
第四个依据,佛在经中讲,所说的“自己未作之业道等”也同样是无表色,譬如唆使别人杀生等,当对方断命时,唆使者就造了不善业。因此它除了无表色外均不合理。无论善业还是恶业,自己没有去做,而是让别人去做,也存在无表色。比如让身边的人去杀一只鸡,虽然指使者不知道何时杀的,何时结束,但当结果产生时,幕后人也同样会犯戒,让别人去杀生也有无表色。如果没有无表色,幕后者就不会在不了解详细情况时而破戒,这说明有无表色法。
以上是偈颂是直接宣说的,还有间接宣说。
第五个依据,“等”字还包括所说的见道入定阶段也具有八正道。一个修行人、圣者,入定的时候无有任何心念、没有任何分别念,却还有正念、正语这些功德,如果不具有无表色,那正语与正业也就不应理了,这就说明有无表色法。
第六个依据,佛经中说,再“比丘心思他散时也具戒”,这也证明如果不存在无表色,那绝对不可能。戒律里讲,将属于僧众的坐垫拿到外面去晒,一定要负责到底,必须要收回来。若拿到外面晒,就不管了,去吃饭或者午休了,遇到刮风尤其是下雨,当第一滴雨落到坐垫上的时候,这个比丘就会犯堕罪。吃饭、睡觉是放逸的状态,不会犯戒,但是犯戒了,说明他的相续中有戒体,一定是无表色。没有有表色,如果也不是无表色,那肯定是思业了,但是他也没有提起正念等等,因此也没有思业,所以以这个证据说明有无表色。
第七个依据,佛经里还讲了受戒有戒体,“戒如过河之桥梁”也意味着无表色不存在的这种说法不合理。如过河的桥梁说明是色法,不是有表色,那肯定是无表色。
第八个依据,“法处所摄色”也说明了如果无有无表色则不应理这一点。比如别解脱戒是以色法的形式存在,这样肯定是无表色法。
总共讲了八个依据,都是佛在经中亲口讲的。但是,其他如经部、唯识宗、中观,对此都有各自的解释。
阿阇黎世亲论师说(站在经部的角度):以上所说的这些教证作为无表色存在的依据是不恰当的。《俱舍论》是世亲论师所造,里面讲的有部观点,但是其中有很多都是他不承许的,因此,偈颂里存有很多不满的语气。在此处,世亲论师也不承许,以经部宗观点而宣讲。那么,他是如何解释被有部宗拿来作依据的佛的教言呢?
实际上,佛在经中确实是讲了三种色,所谓的“无见无对色” ,但不是在说无表色,无法证明无表色的存在,而是指以等持力——禅定显现的一种特殊的色法。
第二个,佛确实在经中讲了无垢色,但这也不是讲无表色,“无垢色”真正的含义是以无漏的等持力(禅定)而显现的一种细微的色法。
“七种实生福”与“七种非实生福增上”也不是讲无表色。这两种福德,都是在补特伽罗相续中不断地增长,也是指依靠缘殊胜对境的心来世定生异熟果报的习气存于心相续中,使得相续改变的差别。殊胜的对境,当时在他的相续中种下的善根非常深厚,使他的相续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比如我们用力转一下转经轮,然后不用再去推动,很长时间它自己就会转。如果当时对境太殊胜了,善根就会不断增长,相续也会不断变化。以此无法证明存在无表色法。
“自己未作圆满业”,意为以前自己曾经差遣他人,对方真实造业,致使积累了定得报应的习气等。虽然自己没有亲自去做,但是让别人去做了,所以仍然圆满了善业、恶业,这时候他的动机是不良的,
这个结果是怎么产生的?他让别人去做这个事情,如果没有他的鼓励,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善业或恶业。种下了善因、恶因,必须要有报应的。此处表示的是这个意思,并不是佛在讲无表色法,也无法证明无表色法的存在。
“法处所摄色”指的是以等持力而生显现色法。不是在说无表色法,这也证明不了无表色法的存在。
所说的“八正道”,比如处于见道的圣者入定之时,也具足八正道。真正的含义是出定后得时不入邪语而获得趋入正语之因无漏法。后得位的时候不会进行邪语、邪行,因为入定的时候,得到了无漏的法,这是一种力量,自然就有对治力了,出定的时候也就不去做这些。这不是在说有无表色法,也证明不了无表色的存在。
“心思他散时也具戒”,就是先依仪轨受戒之心来守戒,心思外散时对治的正念也存在而言的。比如别解脱戒是通过羯磨受戒,才能得到戒体。通过仪轨,想受戒的决心来守护这个戒体。心散乱的时候,如果有犯戒的行为,肯定是犯戒了,正念的力量也存在,作用是没有消除的,所以自然就护持。
有部宗为什么承许无表色呢?无表色如水坝一样,通过水坝可以把水挡住,同样,这个戒体是无表色法,依靠它可以阻挡而不犯戒。这是有部的观点,经部以上并不承许。经部认为,有正念或正念的作用一直在,如果决心大,即使是在心外散的时候也不会犯戒。这可以说是觉性,也可以说是觉性的作用或力量。不是无表色法,也证明不了无表色法存在。
“戒如过河之桥梁”也仅是指知惭而忆念承诺不造罪业从而不做破戒之事的意思。自己要有惭愧之心,要随时忆念自己在大德面前的承诺,这样才不造业,不作破戒之事,“戒如过河之桥梁”是这个意思。这也证明不了无表色存在。
这是世亲论师的解释,也是经部宗的观点。
前面我们说了七种实生福,这是佛亲口在经中讲的,这种福德是非常殊胜的。一旦在我们的相续中产生之后,不断增长。
所谓的七种实生福,如云:“供养经殿堂,坐垫生活资,护理骤病者,劣境时布施,即七实生福。”给僧众供养大殿、经堂,这个功德和福德是非常大的,是实生福;供养僧众坐垫,以及其他生活用品(资具),这些的福德也是非常大的。这些是财布施。
护理病人,这是力布施。护理长期得重病、瘫痪在床好多年者,福德也是非常大的;即使不能亲自去护理,但你帮助、支持做护理的人,这个福德也是非常大的。
还有要善待远道的客人。以前都是徒步,远方来的客人是很艰难的,背着行囊,跋山涉水。哪像现在,坐飞机到成都,“嗡”就到了,坐大巴车舒舒服服的,睡一觉就到寺院了。这不叫跋山涉水。所以远道的客人来了,应该善待,热情地去招待,帮他拿行李,给他安排住处,这些福德也是非常大的。
还有陷入困境的人,生活非常困难,不是装可怜,而是真可怜,若是去帮助这种人,福德也非常大。
这里讲的不是胜义谛的善根,而是世俗谛的善根,即从世俗谛的角度讲的。前几个是从供养的角度讲的,后几个是从布施的角度讲的,可以这样理解。
总共讲了七种实生福,福德非常大,这是佛亲口讲的。当然,心念坚定,动机要清净,这样,一旦种下了这些福德,即使在睡眠、放逸的状态,功德也会增长,且无有穷尽。
大乘佛法讲菩提心,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做任何善事都是如此。小乘里,这两个是唯一善根不断增长,果报也无有穷尽的福德、善根。这些善根是非常殊胜的。这是跟物质有关系的七种实生福,下面七种非实生福跟物质没有关系,都是心念。
关于七种非实生福,又如云:“于佛住预去,入途至见闻,听法与持教,欢喜生信心,即七非实福。”
知道无上正等正觉的佛、独觉佛、阿罗汉,来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住处,若是自己闻到、见到时,生起无比的欢喜之心,内心喜洋洋的,甚至汗毛竖立,热泪盈眶,这个福德也是非常大的。小乘里讲,功德最大的是佛陀,功德第二大的是独觉佛,功德第三大的是阿罗汉。见到、听到佛陀、独觉、阿罗汉准备或正往自己的住处来时,发自肺腑地生欢喜心,福德也是非常大的。
以恭敬之心听闻佛法的福德也非常大。《成就宝鉴论》中讲闻法方式,若按闻法方式来听法,你们今天不需要修其他福德,若能如理如法地听法,这个福德非常大,这是非实生福。
持教,也可以说皈依、入门,也可以说受戒,若是发心到位,这个福德也是非常大的。以前古印度的人,内心都非常单纯,皈依、受戒时都非常虔诚,表里如一。现在末法时期的众生,小黠大痴,皈依、受戒都是半信半疑,受戒的时候决心不够强大,所以当遇到对境后总是摇摆不定,总想还俗,总想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若是决心强大,自然就有对治力,不会有这些念头和行为。
皈依受戒的功德、福德非常大,也许有些人想:我也皈依、受戒了,但并没有得到如是的功德、福德。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反观自心,在自己的身上找毛病,看看自己的发心到位了吗?
对佛、对法、对僧、对殊胜的对境产生欢喜心,产生不可退转的信心,这些都是非实生福。
非实生福、实生福各七个,总共十四种,福德都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的相续中真正产生了这些福德,会不断地增长,且果报无有穷尽。若是我们的心不够诚实、不够清净,肯定不会产生这些福德。心很重要的,一切都取决于心。
我们现在无论是修加行,还是学五部大论,都是为了调伏心,降伏我们的负面情绪。当风不刮了,水面自然就平静了,月亮的影子自然浮现在水面上了,一切功德自然会产生。我们现在不想付出,只想获得,哪有这样垂手可得的便宜事?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的目标高远,所以肯定要有相应的付出和努力,才能达成所愿,否则不可能实现。
有些人想的太简单了:我上山参加百日共修要脱胎换骨!哪有那么容易啊!如果一百天就能彻底脱胎换骨,那你就不是一般的根基,肯定是再来者。
这里主要讲无表色。有部宗通过七种教理证明无表色是存在的,但是被经部宗一一推翻了,结果有部宗就没有证据了,观点不能成立。经部以上的宗派不承许无表色。
己二、因大种之差别:
欲界所摄无表色,刹那大种中产生,
后由过去大种生。有漏身及语之业,
自地大种作为因,无漏随生处大种。
既然前文中说“一切大种作为因”,无表色也是大种作为因产生,那么无表色是由与自己同时的大种产生,还是由不同时的大种产生的呢?
先从时间角度来讲。属于欲界的戒、恶戒、中戒所摄的所有无表色第一刹那是由与自己同时的四大种产生,这是指能产生本体的大种,就像轮子在地上转动要用手来推一样。此后是由过去的大种所生,因为身体群体中具有的现在所有大种只能作为已生之法存在的依处,如同轮子转动之地一样。
四大种指地、水、火、风;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属于欲界的戒是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恶戒。
恶戒是一辈子从事一种恶行,比如选择以杀业为生,决定做屠夫,相续中会产生恶戒。恶戒对相续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其他如偷盗、邪淫也都是恶戒。
还有中戒,包括善恶,指时间有限,几天或几个月;种类有限,一条或几条,这样只能称为中戒,不能称为戒和恶戒。比如在几天或几个月中,杀生也是只杀鱼,不杀其他的众生。同样,做善业也是只做一种,比如说不杀猪。这也有无表色,但是这个无表色是中戒。无表色分三个,这里提到的别解脱戒、恶戒、中戒等,都属于无表色。这是小乘有部宗的观点。
属于欲界的无表色是特殊的,它的第一刹那,是从与它同时的大种中产生,这是只能产生无表色本体的大种。比如我们受别解脱戒,第一个刹那,是从与它同时的大种中产生。第二个成事刹那之后,受戒的仪轨已经圆满了,得到了戒体,这个戒体是从第二刹那开始,是从前面的大种中产生,与它同时的大种只能作为之前已经产生的无表色的所作已生之法存在的依处。
即欲界的无表色法的第一个刹那是从与它同时的大种中产生,就好比轮子要转动,第一刹那需要用手来推一下,否则无法转动一样。但是从第二刹那开始,无表色就是从过去的大种中产生。如同轮子已经在大地上转动,大地是它的依处,第二刹那开始与它同时的大种,是已经产生的无表色存在的依处,无表色不是从与它同时的四大种中产生。
无表色法是特殊的,其他色界的、欲界的有表色,还有其他的色法,都是从与它同时的大种中产生。所以在这里讲了一下,其他没有直接讲,但也要间接地了知。
刚才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现在从空间的角度来讲。无表色是以大种作为因、从大种中产生的,那么,到底是由与自己一地大种产生的还是他地大种产生的呢?
这里有不一样的情况,分有漏和无漏。
有漏的身语有表业与无表业是由自地大种产生的,比如欲界的,就从欲界的大种中产生;属于四禅的,就从四禅的大种中产生,而不是由他地大种作为因而产生的,原因是被异地的爱所隔断。通过大种产生有漏的无表色、有表色,必须有爱的滋润,爱就是贪执。欲界、色界的四禅贪执都不一样,因为这里有属于自地的爱的滋润,即有不同的贪着。所以有漏的不管是有表色还是无表色,都必须从自地的大种中产生。
无漏的无表业由自己转生的所依身份之大种所产生,由于是大种所造而必须依于大种,又因是无漏法而不包括在三界的范畴内,所以必然不存在所谓由此地大种所生的说法,因为不会从无漏大种中产生之故,而是从有漏的大种产生。如果它的所依身体属于欲界,就从欲界的大种产生;如果属于四禅,就从四禅的大种产生。
综上所述,第一讲了法之差别,即无表色法,是从与它同时的,还是不同时的四大种产生;第二讲了空间,无表色法是从属于自地的,还是从他地的四大种产生。
己三、法之差别:
无表色为无执受,等流所生有记别。
等流执受大种生,由三摩地所产生,
大种则是无执受,长养同体中产生。
若问:无表色是有执受还是无执受,是三生中的哪一种?无表色是无执受,由于是无对法而非为苦乐之所依故。无对法是无有阻碍的,它虽然是一种色法,但是特别清澈透明,没有办法对他进行作用。所以不会因为这个而对补特伽罗产生苦乐感受,因此是无执受。
三种生当中,是等流生,因为除了初圣者以外均由同类因所生之故。无表色有无漏戒,初圣者即圣者的第一个刹那,圣者具备的第一刹那的智慧是特殊的,不是同类生,而是等流生,其他的都是同类生,在前面已经讲过这个。
不是异熟生,因为它必定是善不善法之一。异熟生肯定是无记的,而无表色或善,或恶,刚才讲了中戒,本性是善的归到善里,本性是恶的归到恶里,没有无记,所以不是异熟生。
也不是长养生,通过洗澡、按摩等养生之法能够增长的就是长养生。它不是长养生,因为它不是微尘积聚的色法之故。它是色法,但不是粗大的,而是很细微的、清澈透明,跟身体不一样。身体是微尘积聚而形成,所以以洗澡按摩养生之法,身体就可以变健壮,但无表色不行,所以不是长养生。
虽然它不是有执受,但它也是有记别法,原因是为众生相续所摄。外面的柱子、石头上不可能有,必须在补特伽罗相续中可以产生,所以是有记别法。
这里讲无表色,接下来讲无表色之因——四大种。
那么,无表色的因大种是有执受、无执受等何者呢?欲界的无表色的因大种是等流与有执受大种所生。进行利害,肯定会产生苦乐的感受,大种产生的,原因是有同类生,所以是等流生。
原因是它由同类与现在身体群体中的大种产生,这也是就欲界的七种身语所断而言的。比如别解脱戒,身三种恶业,语四种恶业,总共七个。属于欲界的的无表色法,也就是别解脱戒。
等持中所生的无表色的因大种是无执受的。这是静虑戒,也叫禅定戒它的因大种是无执受的,因为是从禅定的状态中产生的,所以进行利害不会有苦乐的感受,无执受。
它是从长养与四大种相同因中产生的,原因依次是仅以入定而生。它是长养生,通过禅定的等持可以增长,禅定的时间越长,禅定的功夫越强,就越增长功德。
属于欲界的,比如七种身语所断的无表色法,是从不同的四大中产生的,但这个是从相同的四大因中产生。因为依靠等持而增长,产生禅定戒的时候,生戒的心无有异体,大种也就无有不同。它是一个禅定,一心的状态当中,所以都是相同的大种中产生。
这里讲了无表色之因四大的一些差别。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