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9年6月19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第三分别世间品分二:一、生者众生世界;二、生处器世界。
第一讲内情众生,第二讲外器世界,这都属于世间。
甲一(生者众生世界)分三:一、分类;二、法之特点;三、广说自性。
乙二(法之特点)分四:一、七识处;二、有情九处;三、四识处;四、观察七识处与四识处所摄之义。
丙一、七识处:
身不同与识不同,身不同与识一致,
相反以及身识同,无色界中初三处,
此等即是七识处,余者非有彼能毁。
若问:既然经中说“七识处、心九处,有色众生身异、想亦异,如诸人与有天,此为第一住识……”其中所说的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经中所说的意思即是指:(一)身与识二者都不同的众生是人类与诸欲天,他们的身体颜色、形状与行相均各不相同,具有各自的特征,他们的身材高矮各异,相貌美丑不同,再相似的双胞胎也不尽相同,所以是身不同。他们的识也是有苦乐等舍的不同之故。
识不同即意识不同,各自的苦受、乐受,舍受都不一样,有的感受是快乐,有的感受是痛苦,有的不痛苦也不快乐,这叫舍受。即使在一个家庭、一个团队里,意识、心中的感受也不一样。
这是第一种情况,身体与心识均不相同,主要是人类,还有属于欲界的天人,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等与我们一样,身体和意识、感受均不同。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二)身不同、识相同的,是梵众天界的新生天人,以及大梵天,都属于一禅,第一静虑,但身体却不同,原因是他们的身体、颜色、言语、衣裳等与大梵天相比都要小,大梵天的比较好,梵众天的比较差。颜色也没有那么好,语言、生理等各种条件,都不如大梵天这些天人。他们的身体不同,而他们的心识均相同,大梵天形成了之后,心里一想,就有很多其他投生众生,于是就形成了梵众天。大梵天认为梵众天这些天人都是他的意愿所造的,他们只知道这么大点儿的世界,所以认为世界是他们造作的。新生的所有眷属也觉得他们是由大梵天的意愿所生,因此他们的识是一致的。
(三)与身体不同、识一致相反,身一致、识不同的是二禅天的天人,原因是他们的身体都同样是光的自性,而且颜色、相、形状也是相同的;而他们的心识却不同:二禅天有未至定,也有殊胜正禅,正禅有意乐受,未至定有舍受。如果对正行的意乐生起厌烦,则现前未至定,如若对未至定生起厌恶,则现前正行的意乐,因而他们的心识是不同的。
(四)身、识二者均一致的,是三禅天的天人,他们身体的颜色等相同的缘故。都是光的自性,形象、受用、意识也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区别。第三禅只有心乐受,他们的感觉或意识也是一致的。
这是属于欲界的六种天人,接下来讲色界的一禅、二禅、三禅。识:心乐相同之故。此外,还有无色界的初三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也属于识处。
以上所说的即是七识处。七识处是意识所住的地方。
为什么叫识处呢?因为在这些地方心识以爱的方式得以增上。即对这些地方有贪恋、贪着,不愿意离去,所以是心识之处,都可以为识处。
若问:其他的心处也同样有这个特点,那为什么只将它们称为识处呢?
除前面所说的这些以外剩余的三恶趣(欲界的地狱、饿鬼、旁生),属于色界的第四禅、无色界的有顶(非想非非想,也是轮回的顶层,所以叫有顶)有顶没有算在里面。为什么这些不是识处?原因是这些能摧毁彼识。这些地方都能摧毁心识,因为没有贪恋之心,不能以这些方式得以增长心识。那么是如何摧毁的呢?所有恶趣是以痛苦摧毁,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都是以业力的牵引,不由自主地投生到这些地方,非常痛苦,苦不堪言,所以不可能贪恋这些地方。一分钟、一秒钟也不愿意留下来,但是业力没有穷尽,身不由己,无法离开。所以这些地方不能称为识处。
第四禅的无想天以因果无想定而摧毁,有顶则以灭尽定而摧毁。第四禅有无想禅。我们在欲界时修无想禅,如果真正成就了这样的禅定,将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投生到无想天,无想天也属于四禅。无想禅没有意识,无法生贪恋心,所以不能称之为识处。四禅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真正的四禅),他们有意识,属于四禅的凡夫,也想得到无想的状态,所以他们也向往无想天,不愿意停留在自己的境界当中,对自己的境界、处所没有贪恋之心,也不是识处。四禅也有圣者,他们也是暂时停留在那个境界当中,是暂时的处所,也要提升自己的境界,趋入涅槃,对自己的处所没有贪恋之心,不能称为识处。最后的有顶,即非想非非想处,是轮回的最顶层,如果出离了这个地方,就超脱三界了,灭尽定就属于那里的境界。灭尽定也是没有意识的。有顶的心是有意识,但非常细微、脆弱,即将要断除了,所以也不能称为识处。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四禅(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天不是识处,其他都是识处。
丙二、有情九处:
有顶无想天众生,经说有情之九处。
因于不欲之中住,是故其余非称处。
佛经里讲了有情的九处,什么是众生九处呢?刚刚讲的七识处,加上有顶、无想天众生即是经中所说的有情九处。
那么,恶趣以及无想天众生之外的第四禅为何不叫有情之处呢?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不叫有情之处,无想天已经加上了,其他的不属于有情九处,其理由是这些众生由业魔干扰而在不情愿中安住于此。地狱、饿鬼、旁生都是一样的,如同关在监狱里一般。所以不是有情之处。或者说,此二者之所以不叫有情之处是因为有情之处具有这样的特点:想从他处来此而不愿去往他处的心态。因为留恋,有贪恋之心。具有这两种特征,就可以称为有情九处。这些地方没有这些特征,所以不能称为有情之处,而恶趣不具备这两种特点。无想天以外的第四禅的一切凡夫想到无想天去,所有圣者想趋至上面的涅槃。成为七识处及有情九处都需要具足这个特征,而这些地方不具足。
丙三、四识处:
四处有漏之四蕴,自地独识未说处。
识处也可以说有四种,即是恶趣(地狱)到有顶(非想非非想处天)之间的有漏四蕴——色、受、想、行。前面讲七种识处,这里又讲另外的四种识处。那么,一切有漏蕴都是识处吗?不是,是自地的有漏蕴,属于自地的有漏四蕴才是四识处,属于他地的有漏蕴,不是四识处。而不是他地的有漏蕴与无漏蕴,原因是识处的含义是指识以爱而住留,而在无漏与他地现在未住之故。无漏无法生起贪恋;他地现在不是所住处,所以无法生起那种心态。前面讲四种有漏蕴,识蕴不包含在里面。那么,识蕴为何不叫识处呢?单独的识蕴不能称得上是识处,因为此处是就住所与住者不同而言的,识是住者(而不是住处),譬如,国王不是他自己的坐垫。国王和他的宝座,国王是住者,宝座是所住,这二者是不同的。讲宝座的时候和国王没关系,国王是住者不是住所。
丙四、观察七识处与四识处所摄之义:
如若归纳有四类。
那么,有没有为七识处所摄而不为四识处所摄等现象呢?
对此问题如果归纳而言,则有四类。哪四类呢?
一、为七识处所摄不为四识处所摄:诸如七识处中的识蕴;七种识处中的识蕴,是七识处当中的识处,不是四识处中的识处。为什么呢?它是住者,四识处讲的是住处、住所。
二、为四识处所摄不为七识处所摄:诸如四识处中的第四禅者、有顶以及恶趣的有漏蕴;属于四识处,不属于七识处。
三、既不为七识处所摄也不为四识处所摄:诸如第四禅、有顶及恶趣的识蕴;单独的识蕴,不是其他的。
四、既为七识处所摄又为四识处所摄:诸如七识处中识蕴以外的有漏四蕴。
这是有不同的四种情况。
乙三(广说自性)分三:一、识入之理;二、识住之理;三、识去之理。
丙一(识入之理)分二:一、所入之处;二、入者中有。
丁一、所入之处:
有情具卵等四生,人与旁生具四种,
一切地狱与天界,中有唯有一化生,
饿鬼亦有胎生二。
三界有情有几种生呢?他们投生、转世的时候,以何种方式?转生的方式有多少种?
三界有情之生有卵生,以及“等”字所包括的胎生、湿生与化生四种。那么,任何众生有哪几生呢?任何众生都以这四种方式投生吗?不一定,有不同情况,下面详细讲。
人类有四生,人类中这四种方式投生的都有,诸如初劫的人是化生;世界初形成时,人不是胎生而是化生。我们众所周知的莲华生大士是莲花里化生的,其他还有很多。也有湿生,曾经的一个转轮王——我乳国王及其几个兄弟皆为湿生,是从长净国王身体的七个部位中产生的。
卵生:诸如船只毁坏的商人与鹤交媾而生下的长老札与长老札雄;曾经一个船只毁坏,两个商人,很长时间没有和人类交往,和天鹤交媾而生人,一个叫长老札,一个叫长老札雄,两个人后来出家成了阿罗汉,他们是卵生不是胎生。这种也有很多,我们这边以前也有。
胎生,现在的大多数普通人都是胎生。人类有化生、卵生、胎生、湿生。
旁生也有四生。比如说四生的大鹏以四生的龙为食。我们也能了解得到四生,比如牛羊是胎生,鸡鸭鹅是卵生,小虫昆虫是湿生,这些都有,这是旁生。
一切地狱、天界以及中有(中阴身)的众生是化生,没有卵生、湿生、胎生。地狱众生是化生,原因是他们的业力强大。整个身体立即成熟,感受痛苦,化生是不好的。如果是人类有化生,都是比较好的,尤其是莲华生大士,是莲花中化生的,与众不同。
大多数饿鬼都是化生,也有胎生的,其理由:大目犍连尊者到饿鬼道度化众生,一饿鬼对大目犍连尊者说:我晚上生了五百个儿子,白天生了五百个儿子,虽然将它们一一吃掉了,但我仍不满足。说明饿鬼也有胎生。
那么,这些生中何者是善妙的呢?“善妙”即殊胜,我们投生的方式有四种,其中哪个最殊胜?第一化生、第二湿生、第三胎生、第四卵生,前前善妙,因为它们分别不害于自他二者。仅从投生方式角度而言,化生是最殊胜的,即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立即就投生了,整个身体立即成熟。不害他者,这是湿生,条件具备就会产生,自己可能有生苦,但是对他人没有伤害,为第二殊胜。第三个殊胜是胎生: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但自己一次受苦。第四个是不殊胜,卵生:两次受苦而生之故,即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比如小鸡,生蛋时母亲与小鸡都受苦,蛋壳破开时,又一次感受痛苦,受两次生苦,所以是最差的。一般情况如此,而特殊情况不同。
我曾经听老人说过,以前有个卵生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觉得好奇,强行把他剖开了,里面有个孩子,以毗卢七支的方式端坐,非常殊胜。后来那些大成就者说,那是佛的转世,但是众生没有福报,就没有圆满。卵生当中也有殊胜的,但是大多数都是不殊胜的。众生就是以这四种方式投生的。
丁二(入者中有)分五:一、本体;二、能立;三、身相;四、法之差别;五、入生之理。
众生投生前都要经过中阴身阶段,下面开始讲中阴身。
戊一、本体:
死有中有间蕴生,未至应至之境故。
既然说“中有唯有一化生”,那么中有的本体是什么呢?五蕴(色受想行识)相续在死有与生有之间产生。死有属于今生,生有属于来世,其间,心识离开肉体之后,就要形成中阴身。按小乘有部观点,死有之后产生中有,中有之后产生生有,它处于两者之间。
密宗也讲中有,也认为有真正的中阴身产生,但时间是不确定的。临终就是死有,在意识离开了身体,明增得隐没次第出现之后,意识就会进入昏迷的状态,稍微清醒时出现基光明,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如果无法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接下来就是法性中阴,会出现文武百尊等各种形象、声音等。但时间是不确定的,比较有修行的人,生前修过高深密法、有禅定的力量,可以延长这些阶段;如果是普通人,这些阶段的发生只是一瞬间,根本无法认知。
在《中阴听闻解脱法》里讲,人亡故后,第一天、第一夜会出现什么文武百尊的形象,第二天、第二夜又会出现什么文武百尊的形象……这些第一天第一夜都是禅定之夜,如果没有禅定的功夫就不会出现,可能瞬间就没有了。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一无所知就形成中阴身了。按照程序,如果法性中阴没有掌握、错过了机会,就到了投生中阴,投生中阴的第一刹那就开始了中阴身,此刻中阴身才形成。前面阶段出现的那些对普通人来说相当于不存在,有禅定、有修行的人,尤其是修过相关法门的人才可以延长这些阶段的时间,一般的情况下,可能很快从昏迷状态中醒过来,然后就是中阴身了。
中阴身也是五蕴具足的,但是没有色身,只有意生身,是透明的,看不到摸不着,但是他们的感觉上有色身,所以是五蕴具足的一个相续的存在。中阴身也叫中有,不属于今生,也不属于来世;他从这里出发了,但是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个中间叫中有,也叫中阴身。
时间有的说七天,有的说是七七四十九天,我们这边给亡人做超度都是四十九天,但这是不确定的,有些特别快,可能第二天或者过一会儿就投生的。也有的中阴身时间长达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科学讲没有绝对的事物,佛法讲也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不确定,也不是不究竟或不真实,而是不同的众生会发生不同的情况。所以中阴身的延续时间一般是七七四十九天,但并是不确定的。
众生是迷茫的,比如各种医学理论、养生之道铺天盖地,各执一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现在都听腻了,干脆谁的也不听。其实每个人的业力不同,身体就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想帮助别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智慧。
那么,中有不是来世的理由何在呢?中有不是后世,原因是它尚未到达应到的目的地。中阴身不属于今生,也不属于来生,因为虽然已经出发了,但是没有到达应该到达的目的地,所以这个中间叫中有。
戊二(能立)分二:一、理证;二、教证。
己一、理证:
中有并非是后世,如谷相续同法故。
影像本体不成立,及不同故非比喻,
若一无有二共存,非相续因二法生。
为什么要以教证理证证明中阴身的存在呢?
大众部承许说:中阴不存在,理由是生有(来世)被死有(今生)稍稍中断便出生。他们认为断气之后,意识离开了,紧接着就产生了后世,不需要中阴身。因为众生有此疑惑,所以我们要以教证理证来证明中阴身的存在。
实际上,所谓的中有并不是被死有稍稍中断而产生的,死有和生有之间是有过程的,就像种子埋在地下生苗芽、苗芽生茎等是不间断产生的,这是有过程的,先长出树枝树叶,再结果,没有树枝和树叶不可能一下子结果。同样的道理,死有经过中有,最后才能产生生有。这是拿比喻来说明。粮食的相续与相续趋入是相同的缘故。
如果对方说:这是不一定的,不都是这样的,有些有过程,有些没有过程。如镜子里的面像是他面容的相续,但是由面容中断而进入的。我们往镜子前面一站,影子就出来了,小乘有部认为影子也是一种实有的物质,就是以这个人而产生,也是这个人的相续,没有过程,拿镜子一照影子就出现了。他们以此比喻说明没有中阴身,人死之后紧接着就属于来世,死有之后稍稍中断,生有就产生了。下面我们进行驳斥。
虽然你们认为镜子里的面像是面容的相续,镜子里的影子就是我们的相续。生有是死有的相续,死有稍稍中断,生有就产生。其实并不是中断而进入的,你们的这一比喻不恰当,因为镜中的面像本体并不成立,故而不是正确的比喻,在一位置上两个异体的色法不可能同存。死有中断而进入生有,你们的这个比喻不恰当,因为镜中的面像不是面容的相续,面像根本不存在,只是镜子里面的影子而已。比如李三照镜子,里面有李三的影子,这个影子是实有的物质?不是。如果是实有的,是物质,那么镜子里面不可能显现。因为镜子是实有的物质,他所占的面积上不可能进入其他的实有的物质。前面讲过色法(物质)的特征:有阻碍,阻碍其他色法和其他物质的成分进入自己的位置上,在同一个位置上不可能有两种不同物质实有法存在,所以镜中的面像(影子)不是实有的,不是物质。但是小乘经部认为,影子也是实有的也是物质。
再有,你们上面的立宗也不合理,因为镜中的面像是面容的相续与生有是死有的相续此二者是不同的,其实像并不是面容的相续,原因是彼像由面容与清洁的镜子两个主因产生,而中有是由死有产生,并不是由两个主因产生的。
第一比喻不成立,第二比喻即使成立存在了,也有不恰当的过失。死有、中有、生有是由一个主因产生的,不需要外在的助缘,是自己产生的,不是一个相续。面像和面容不是一个相续,面像是不存在的,不成立的。不可能是面像的相续。他们的比喻是不成立、也是不恰当的,所以他们的说法也是同样不应理的。
第一是理证,第二是教证。理证是什么?比如死有和生有中间有过程,就像播下果树的种子,要经过抽枝发芽,枝叶繁茂,最后才会产生果实。需要有这么一个过程或者中间阶段。同样,生有也必须经过中有最后才能产生,不是死有紧接着就产生。
己二、教证:
佛亲说故有寻香,说五众生经亦成。
应当承认中有存在,下面以教证说明,世尊亲口说的《宣说七有经》中云:“有有七种,即地狱有、饿鬼有、旁生有、人类有、天界有”(藏文原文即是如此,但以此无法说明中有存在,因而引原经文:有有七种,即五趣有、业有、中有。)佛在经中亲口说了七种有,其中有中有,就是中阴身。这足可证明中有存在。
又如经中云:“若现前三处,则子住于母胎中,具足堪能、月经,父母贪爱交媾,寻香。”一个人托生,若想进入母胎,需具足三个条件,父母身体、月经,父母贪爱交媾,寻香。这里所说的寻香并不是中有众生以外的他者。佛在经中讲的寻香就是中有(中阴身),所以有中有存在。
如果对方说: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所谓的寻香是就五蕴灭尽而言的。对方说:这种说法不合理,寻香即今生、死有的五蕴灭尽时刻,是在五蕴灭尽上面假立的寻香,没有中阴身。
这一点并不成立,《达林之子经》中云:“汝之寻香即刹帝利种姓或……”他们的说法是不应理的,寻香有种性、还有来、走,如果仅仅是五蕴灭尽假立的,不应该有这些。五蕴灭法不可能有种姓等。再者,中有存在的根据,经中宣说了不来果有中般涅槃等五种。这说明,五蕴灭法不可能有种姓等或说其从东方来,西方去等等,再者,中有存在的根据,是经中宣说了不来果有中般涅槃等五种。佛讲不来果的时候,不来果有五种,一者中般,二者生般,三者无行般,四者有行般,五者上流般。其中就有中阴般。如果没有中有,有些小乘的成就者,在中有阶段趋入涅槃,有不来果,就违背了教言。
若对方说,我们不违背教言的,那是针对天人种性而言讲的。
这种说法不应理,这样一来,生般涅槃等也成了是天人种性而言的。中有成立还有依据,《宣说七善士趣经》中亦云:“中般涅槃有迅速涅槃等三种。”这里讲了三种中般涅槃:迅速涅槃、非迅速涅槃、经久般涅槃。以上教证均可成立中有存在。
通过佛经中所讲的教证可以证明;通过理证也可以证明,人离开世界,就开始形成来世。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