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2011 金刚萨垛除障法(八)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959
  • 分享到: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修金刚萨垛除障法,四种对治力是忏除业障最重要的因素。若是没有四种对治力,就不能顺利忏除业障。四种对治力中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至关重要,即忆念往昔造下的恶业,生起追悔之心、畏惧之心,然后下决心誓不再造。

一、罪业的种类

罪业有自性罪(性罪)和佛制罪(定罪)两种。

(一)自性罪

自性罪有十恶业、无间罪、近无间罪等。十恶业,即十不善业,包括身的三种恶业、语的四种恶业和意的三种恶业。无间罪是杀父、杀母、杀罗汉、出佛身血和破和合僧。近无间罪包括杀害比丘(尼)、沙弥(尼);破坏比丘(尼)、沙弥(尼)的梵净行,破坏他(她)们的戒律,甚至使其无奈地还俗;以贪嗔痴等烦恼,恶意地毁坏佛像、佛塔、经堂等。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行为是近无间罪,所以要强调一下。近无间罪不是真正的无间罪,但是接近无间罪,也是下无间地狱的因缘。

(二)佛制罪

佛制罪,即触犯佛制定的戒律而犯的罪业。在家人需要受持的戒律有居士五戒、八关斋戒;出家人要受持的戒律有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详细地说,居士五戒有五条;八关斋戒有八条;沙弥戒、沙弥尼戒笼统的有十条,详细的有三十三条;比丘戒有二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六十四条。菩萨戒有根本戒十八条,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条根本戒,共是二十条根本堕罪。

如果你是个居士,有没有犯过居士五戒?若是犯了,犯了哪一条?如果你受了八关斋戒,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犯过戒?如果你是个沙弥或沙弥尼,看看自己是否也犯戒了?犯了哪一条?在什么时候犯的?如果你受了比丘戒,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犯过戒?犯了哪一条?如果你受了菩萨戒,我们现在修习的甚深派传承里有二十条根本戒、四十六条支分戒,你犯了哪一条?就要这样对自己所犯的戒律、犯下的错误、造下的恶业,一幕一幕逐条地回忆、思维。

《前行备忘录》里讲:“只是粗枝大叶、浮皮潦草地说‘发露忏悔,不敢覆藏,从今此止,永不再犯’起不到任何作用。”若是不仔细、不具体地去想、去忏悔,只是大概做做样子地说:“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纵遇命难也不再造。”这只是一句空话,没有用!只是口头上忏悔远远不够。要仔细想、认真想身口意造下的这些恶业,要不覆不藏,下决心纵遇命难也不再犯。

我们忏悔不到位,心里一点感触都没有,生不起后悔之心、畏惧之心,就是因为忏悔得不详细、不具体。只是笼统地想:“我造的罪太深重了!”你说自己罪业深重,都有什么罪?一样也说不出来,这不叫发露忏悔、不覆不藏。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还说要忏悔?甚至还埋怨:“我忏悔了,业障怎么还没有消除,还没忏掉呢?”你没有如理如法地去忏悔,能消除业障吗?

很多人一听说有灌顶,都来参加,拦也拦不住,想尽办法接受灌顶。接受灌顶就是受密乘戒。密乘有外密和内密,有不共同的戒律,也有共同的戒律。基本的戒律是十四条根本戒,还有四条重罪,这些你都知道吗?如果不知道、不明白,你怎么忏悔啊?

二、罪业的四种情况

无论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都有四种情况:有堕罪,即有罪业;无堕罪,即无罪业;有堕罪之形象,即形象上有罪业,实际上没有罪业;无堕罪之形象,即形象上无罪业,实际上有罪业。

(一)自性罪的四种情况

比如杀生。以嗔恨心、贪心杀生,是有堕罪。以利他心、悲心而杀生,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没有罪业的。比如大悲商主杀了短矛黑人,他不仅没有罪过,甚至圆满了无数劫的资粮。以悲心杀生是无堕罪。你有能力杀害他,并且能利益他、帮助他,能避免他下地狱,避免他六道轮回,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杀他,这是无堕罪之形象。

比如偷盗。为了自己,以贪心偷盗是有堕罪;为了利益他人、帮助他人而去偷盗,就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一种功德。

比如说妄语,为了欺骗他人、伤害他人而说妄语,是有堕罪。为了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保护自他的生命或保护三宝的财产而说妄语,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没有罪业,是一种功德。以悲心或善心,善意地说妄语,是无堕罪。若有这样的利益,有这样的方便,你却不去说,是无堕罪之形象。

比如说恶语,以嗔恨心,为了恼害对方而说恶语,是有堕罪;以利他心,为了利益他、帮助他、改变他、纠正他而说恶语,是有堕罪之形象,是一种功德。以悲心恶口骂人,是无堕罪。他明明有问题,犯戒犯错了,你也有这样的因缘,能帮助他、改变他、纠正他,你却不去做,就是无堕罪之形象。如上师对弟子犯戒犯错的行为视而不见,在表面上看是慈悲,什么也没说,形象上是无堕罪,实际上有罪,是见死不救。

(二)佛制罪的四种情况

第一、以别解脱戒为例。

比如别解脱戒中的酒戒,如果是自己馋,贪那种味道、感觉而喝,还找借口:“我是为了工作,为了应酬,不喝不行啊!”实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堕罪,是犯戒的。因为你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你做事业也是为了众生,你喝酒是为了让对方高兴,为了事业能顺利,如果没有丝毫私心,没有这种欲望,完全是为他人、为众生,那是有堕罪之形象。你以悲心而喝酒是无堕罪。相反,你需要这样的方便,需要这样的圆融,使对方高兴,能引导他们进入佛门,在有意义的情况下,你却不喝不陪他们,那就是无堕罪之形象。在形象上、表面上看你没有喝酒,但实际上你舍弃了众生,舍弃了一种成就的方便,实际上是一种罪业。

比如唱歌跳舞。其实是不允许唱歌跳舞的,尤其是出家人。如果是以贪嗔痴而放逸,去唱歌跳舞,那是有堕罪,是犯戒的。而你为了供养三宝,为了自己能够开悟证悟,为了让众生欢喜,去唱歌跳舞,那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没有罪业。以恭敬心、悲心去唱歌跳舞,是无堕罪。你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容易开悟,然而你不唱也不跳,这是无堕罪之形象。形象上、表面上你是守护戒律了,有功德,而实际上是一种罪业。佛法是圆融的,你不会圆融,没有去圆融,就是罪过,就是罪业。

其他的戒条都是依此类推,不再赘述。

第二、以菩萨戒为例。

一般情况下是要做布施的,众生需要你的施舍,若是你不去施舍,那就是有堕罪。但是,若你去做布施会毁坏戒律,它们两个有冲突,这个时候要选择守护戒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为了受持戒律而不去做布施,是有堕罪之形象。布施和持戒二者相比,持戒重要,为了持戒可以舍弃布施。相反,你这个时候没有守护戒律而去做布施了,在表面上、形式上看是功德,但实际上为了布施舍弃了守戒,是一种罪业。

再比如我们身边有生病的人或者有困难的人需要照顾,若是不去照顾是犯戒;但你为了去做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没有去照顾他们,形象上看有罪,但这是有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无罪业的。相反,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你却没有去,而去照顾身边的众生,舍弃了更大的利益,这是无堕罪之形象,在形象上是无堕罪的,但实际上是有罪业的。

其他的戒条都是依此类推,不再赘述。

第三、以密乘戒为例。

不能说金刚兄弟的过患。若是以嫉妒心或嗔恨心说金刚兄弟的过患,是失毁誓言,是有堕罪。若是没有丝毫私心,完全是为了对方,能提醒、纠正或让他改正而说他的过患,是有堕罪之形象。以悲心善意说金刚兄弟的过患,是无堕罪。若是你明明知道他有问题、犯戒了,你提醒他,他也能接受,甚至能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却不说,就是无堕罪之形象,表面上看是一种功德,但实际上是有罪业的。有些人只记住了“上师讲的,不是不能说他人的过患吗?”却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说,在什么情况下能说。没有智慧的人就是这样。

平时对上师所说所讲的一切教言都要视为正法,要恭敬地依教奉行,不能有丝毫的违反。若是以不恭敬之心,违反上师的教言,那是失坏誓言,犯了根本戒,是有堕罪的。若是为了保护上师的生命、声誉等,完全为了上师而说了一些上师不爱听的话,看似是对上师不恭敬,表面上看是一种罪业,实际上是无罪过,这是有堕罪之形象。为了上师的利益、事业而提醒或说出自己的建议,完全是恭敬的,那就是无堕罪。若是有好的建议却不说,是无堕罪之形象,实际上是一种罪业。

其他所有的戒条都可以这样去理解,依此类推。

任何时候罪业都有上述四种情况,一定要明白、掌握,再去取舍。

三、罪业的轻重有无

我们造下的罪业有重有轻,犯的戒也是有重有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造的罪、所犯的戒是重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造的罪、所犯的戒是轻的,一定要弄明白。现在我们还做不到彻底不犯戒,也做不到彻底不造业,但是我们要尽量做到不犯重罪。

第一、在贪嗔痴等烦恼、非理作意非常强烈、严重的情况下造下的业是重罪。

第二、明知是犯戒、造业,还以轻视的态度去做,如“佛经是这样讲的,上师也是这样说的,不过没事吧,不会那么严重吧,可能是吓唬我们的吧?”然后去做,这也是重罪。

第三、无论造什么业,若是对境、行为、动机和结果都具足了,也属于重罪。

第四、若是对自己造业犯戒没有一点畏惧感、忏悔心,反而还把这些事当作功德,还认为自己很有本事,这也是重罪。如果造业犯戒了,但是心里挺惭愧的:“我是佛弟子,是居士,是比丘,是相续中有戒体的人,怎么还造业犯戒呢?佛菩萨、上师肯定知道!将来要堕落恶趣,承担果报啊。”内心非常恐惧、后悔,在这种心态下造的业、犯的戒是轻罪。

第五、在精神很正常,能够控制的情况下,你随便地犯戒犯错,那也是重罪。在精神不正常、非常烦躁、无法控制的情况下造业犯戒不是很严重。

第六、造业犯戒了,没有及时忏悔,越时了,也是重罪。什么是越时?昼夜二十四小时分六个时间段落,即四个小时为一个时间段落。若是犯戒犯错了,没有对治、忏悔,超过了四个小时,就是越时,就是重罪,还有过夜、过月、过年。

造业犯戒了,过夜了,却没有忏悔、对治,是违反誓言;过月了,还没有对治、忏悔,是失坏誓言;过一年了,一直没有忏悔、对治,是过越誓言;超过两年了,没有忏悔、对治,是毁坏誓言。犯戒时间越短罪越轻,越容易忏悔;时间越长罪越重,越不容易忏悔。

犯戒造恶了,要立即忏悔。有的人觉得,忏悔的时候,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方便坐着念诵、观修怎么办?佛菩萨无处不在,只要知道自己犯错造业了,心里猛厉地忆念、忏悔就可以了,越快越好,不一定要坐着念诵、观修。

如果过夜了没有忏悔,就要通过做会供这样的修法才能清净。

如果过月了没有忏悔,自己内心的后悔程度和施舍心的程度,达到能将自己拥有的、最喜爱的都拿出来供养、布施,以这样的心态去发露忏悔,才能清净。

如果过一年了还没有忏悔,自己内心的后悔程度和施舍心的程度,达到在众生需要自己最亲的人,如儿女时,都能够施舍,以这样的心态发露忏悔,才能清净。

如果过了两年还没有忏悔,自己内心的后悔程度和施舍心的程度,达到在众生需要自己的血肉、生命时,也能施舍,以这种极度悔过的心态发露忏悔,才能清净。不是真要你舍弃生命,而是强调这样的后悔程度和施舍的心态,有非常强烈的后悔心,这样忏悔才能清净罪业。

过了三年以后,很难清净,基本上就没有恢复誓言的机缘了。大家一定要明白、掌握这些,懂得如何取舍。

明理、有智慧的人,即使犯了错误或戒律,恢复得也非常快。因为他知道自己犯了何种错误或戒律,知道应该如何忏悔。而一个愚者——不明理、没有智慧的人,虽然没有犯严重的过错或戒律,但是也很难恢复,很难从中解脱。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犯的是什么错误,也不知道如何忏悔。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不犯戒的,是无罪的呢?

第一、患病。在患病的情况下,实在无法做到。尤其是有很多佛制罪在这种情况下是开许的,不犯戒。

第二、不自主。在没有自由、自主权的情况下,有一些戒条犯了也不算犯戒,不会有罪。

第三、有更大的利益。为了更大的利益,可以舍弃一些不允许的小利益。如为了守护戒律,暂时可以舍弃布施。

第四、为了利益他人。如大悲商主杀掉短矛黑人是没有罪过的。

第五、为了引导众生。比如家里人不信佛、不学佛,为了把他们引入佛门,可以先恒顺他们,跟他们一起吃喝,跟他们走几步,然后再把他们拉回来,这也不会犯戒。

第六、证悟空性。在无缘的状态下,尤其是一些佛制罪、支分戒,看似犯了也不会有罪过。

第七、亲见本尊,本尊开许。

第八、上师吩咐的,让你做的。

第九、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有些戒条是不能犯的,有些戒条是开许的。要到达彼岸,要成就,就不能轻易地失掉、毁坏人身。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身体,有些戒条是不允许犯的,有些戒条犯了也不会有罪过。

什么样的情况下犯了是重罪?什么样的情况下犯了是无罪?都要明白、掌握,然后取舍。

忏悔的时候,尤其要具足厌患对治力和返回对治力,在心里不覆不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发露忏悔,才有效果。仔仔细细地忆念、回想;自己想不起来的,佛菩萨也知道。你不能向佛菩萨隐瞒,因为佛菩萨都知道。华智仁波切讲过:“恶分别毒隐腹内,命终之前必现前。”恶分别隐瞒在腹内,命终之前一定会现前的。佛在经中还讲过,犹如一个盲人,周围有一百个有眼者看着。我们都是盲人,周围的佛菩萨都是有眼者,你能隐藏得了吗?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就觉得别人也看不到,这是幼稚的想法。你做了一些坏事,以为佛、上师看不到,就没有事了?以为金刚道友也看不见,就没有事了?不要一点都不在意!佛菩萨无处不在、无所不知,你是隐瞒不了的。

发露忏悔的时候,仔细观察自己的身语意,发现很多都是不如法的,这些都是因为自己无明愚痴、烦恼重、习气重而造作的。佛、上师无所不知,我很惭愧,很后悔!有这种惭愧心也行。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发露忏悔,才能生起真正的后悔之心,才能生起真正不再犯的决心,之前是不可能的。

若是没有仔细地想,内心没有生起真正的后悔之心、畏惧之心,表面上挺精进,但是没有用。修加行好几年了,修除障法好几年了,为什么没有深入,没有一点点的改变呢?就是这个原因。应该是越修越深入,越修越仔细,最后才能彻底恢复清净。去年是这样,今年也是这样,明年还是这样,没有任何进步,这种人是不会有成就的。

希望大家每天都有进步,每个小时都有进步,每一分钟都有进步,每一刹那都有进步。如同区分修行的根基一样,每一刹那都有进步,是上等的上等;每一分钟都有进步,是上等的中等,每一小时都有进步,是上等的下等。也可以这样分,每天都有进步是上等,每个月都有进步是中等,每年都有进步是下等。应该给自己定个标准,然后去衡量,这样才会有进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