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仁臣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
作者: 蔡礼旭
-
文章来源: 幸福人生
-
点击数:
271
-
君仁臣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在古代「君」是指君王,「臣」是指臣民,君臣关系。现在有没有君臣关系?很多人说现在没有皇帝了,哪有君臣关系。这样子解就解得太狭隘了。君臣关系(实际上)指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社会当中,哪一些都可以属于君臣关系?企业,企业里面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还有没有?学校里面的校长跟老师。学校里面、企业里面还有军队里面也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还有没有?我们所处的政府单位、公家机关都有领导跟被领导关系。
(所谓)「君仁」,(意思是)领导人应该仁慈。仁这个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哪两个人?诸位朋友哪两个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是处处替人着想。「君仁」的意思就是处处替下属着想,甚至于不是只有替下属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仁厚之心,那下属一定会很感恩他,一定会效忠他。所以「臣忠」,这个忠是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这叫臣忠。所以仁跟忠就是德行,君臣关系是道,仁跟忠就是德,君仁臣忠。
家庭也有君臣关系
团体里面有君臣关系,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连家庭都有君臣关系。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有的一住就是一、二百口人,所以因为一、二百口人就有很多比较德高望重的长辈,他就是君,他就是领导者,整个家族要决策都要透过他们来决定。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家族?很少,不过应该还有。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郑濂,他们家族总共上千口人,七代同堂,而且家庭和睦。现在能看到四代都不得了。现在是两个夫妻一个儿子就不和睦了,三个人都搞不定。不要说三个人,连两个夫妻都搞不定,都常常吵来吵去。更有可能连自己一个人住都搞不定,常常自己还跟自己过不去,气得半死,气自己怎么把事情干成这样,明明知道不要生气还生气,明明知道不能懒惰还懒惰,所以连自己跟自己都处不好。
不听“妇言”
千口之家能处得好,这可是大学问。明太祖非常佩服郑濂,就请教他,他说:你为什么可以把一千个人治理这么好?是用什么方法?郑濂回答一句话叫「不听妇言」。不要很多女性听到这句话以后都不来听课了,说蔡老师居然骂女人。我们听话要听出它真正的意义在哪里,不要只是看到文字表面而已。为什么郑濂说要能够经营千口之家要不听妇言?因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最怕什么?纔言,最怕拨弄是非的言语产生。一拨弄是非,听的这些领导人一不平,他不公平就会影响到他的言语跟他做的事。所以一做出去之后,整个家族的人就会觉得不公平,一不公平,所有家庭就会觉得人心也开始波动起来,开始谁看谁都不顺眼。所以一个领导者不能听信一些纔言,要能够大公无私去做事。
那为什么他要说不听妇言?因为女人在古代比较少机会接受教育,不接受教育就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对做人的道理不懂。不懂做人的道理,眼界就会很短,心量很狭窄;心量一狭窄就喜欢计较东计较西;计较东计较西整个人心就会开始不平,开始很多纷争,开始很多流言蜚语就出来了。所以他说不可以听信这一些搬弄是非的言语,那这也是(要求)一个领导者他有能力去评断哪一些话不可以听。但是人很奇怪,一听到一些纔言马上耳朵都竖起来,马上就说:谁说的?谁说的?只要听到说谁看你不顺眼,谁说你的坏话,马上耳朵就竖起来。古代因为女人少受教育,所以比较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叫不听妇言。
古代其实有很多的女人非常伟大,也教育出很多很优秀的下一代。她们其实有受教育,受什么教育?家庭家风的教育。诸位朋友,念书等于受教育吗?这不一样!受教育是懂得做人做事,而不是只有读书。现在很多大学生读了十多年的书毕业了,知不知道怎么做人?不知道,那叫没受教育,那个叫受到知识技能传授,没有真正受到做人处事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妇言”不见得是女人说出来的。男人没受这个做人做事教育,也常常跟人家计较来计较去,心量很狭窄,这样的人的话能不能听?不能听。所以我们要有智能去洞察,不听谗言,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来搬弄是非的人,可能他就是真正的是非人,问题就在他。所以为什么他要来跟你搬弄这些谗言?他的动机要控制你,他的动机要让你的团体不和,让你的家庭不和,这是他的动机。所以你要有能力去判断,不要听这些话。所以当我们每一位女性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心胸就很开阔,这句话绝对不是说你们;当男人很心胸狭窄,那这句话就在说你。所以为人处事要懂得拓宽心量。
领导者要公平
后来皇帝送了两个水梨,很大的水梨给郑濂,算是给他考试,两颗水梨怎么分给一千个人?结果派两个锦衣卫跟在郑濂后面,到了他们家里去,就看到郑濂不慌不忙拿出两个大水缸,然后两个大水缸都装满水,一边一个把那个大水梨敲碎。敲碎之后整个果汁就渗到这个水缸里面去,然后说:来来来,不分大小,一个人喝一碗。这样去持家做到公平。公平,人心就平;(人心)平了之后就和,(所以叫)和平;(人心)平了之后就安,(所以叫)平安;安之后人心就乐,(所以)叫安乐。所以公平是持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假如不公平,对某一个孩子特别好,那就麻烦了。对这个孩子特别好,请问对他有没有帮助?有没有?古代被溺爱的孩子有没有好结果?对他特别好,他就恃宠而骄,他就玩物丧志。而那些被你忽视的,被你轻忽的那些孩子内心会不平,甚至于他会觉得很没自信,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你都轻视他,你都忽略他。所以这样的孩子从小也会心理不平衡、不健康,等到大一点可能会造成兄弟纷争,觉得父亲都对你好,母亲对你好,到最后兄弟可能会冲突起来、会打起来,古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们持家,持一个家族一定切记要无私、要平等,这样对你的后代子孙都是最好的做法,最好的榜样。所以家族里面就有君臣关系。
在企业里面有君臣关系,在很多的团体里有君臣关系,请问在团体里面需不需要平等?太需要了,假如你对这个员工特别偏好,时不时就给他加薪、就给他一些奖品,其它的员工不服气,慢慢怨气一积累,到时候就爆发了。所以不止家庭要平等对等,团体也要平等对待。所以现在说企业里面要有制度,做出了什么样的表现,我们才给予什么样的奖赏,这也是建立在一个公平平等的基础之上。
以身作则的力量
我们来看一看古代人为君者,他是怎么样当君王,他是怎么样当领导人。领导人最重要的一定要以身作则,这个特别重要,以身作则。我们一个老师他看到《弟子规》之后很高兴,他想说我可以拿这本书好好教训我的学生。所以他回去之后很兴奋,隔天就开始每天眼睛瞪得很大:不要跑,「事勿忙,忙多错」;你的桌子怎么整理的这么差劲,「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就常常像一个警察在站哨一样,常常看到学生哪里错了,马上给他批评。结果做了一个多月之后,他觉得很辛苦,疲于奔命。刚好有一个机会跟我们一起坐下来吃了一顿饭,我看他很疲劳,他就说:《弟子规》这么好,但是我推起来怎么这么累?我们就跟他沟通说一个领导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去命令学生做到,而是自己要先做到,要以身作则。他这个心念一转,回去之后做法就变了,都是先要求自己做到。所以有一天他自己在那里整理桌子,在那里擦桌子,突然把头抬起来一看,看到二、三个孩子也跟着他在擦,结果因为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看到别人也在做了,就一窝蜂全班就擦起桌子来。他说他在那个时候内心很感动,觉得真的以身作则的力量很大。
刚好那个礼拜他们又带出去一个公园做教学考察,结果在这个公园里面,他就很自然的蹲下去捡起了一个纸屑,捡了差不多二、三张。突然回头一看,发现几十个学生统统都在捡垃圾,他说他那个时候看了眼泪都快掉下来。当然他也发现了一个真理,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以身作则,这个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别人的力量特别大。到最后学生还跑上来把他手上的垃圾都抢过去,他说:老师,你是长辈,这种事让我们来就好了。
至诚如神
为什么孔夫子这么样尊崇古圣先王?也都是古圣先王用自己真正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我在史册里面曾经看过记载尧帝的一个故事。尧帝有一次下乡去巡视,刚好看到两个人民犯罪被押送要去关起来。尧帝一看,心里面很慌张,马上就跑过去问清楚:你们两个为什么犯错?犯了什么错?这两个人民就说:因为上天久旱不雨,我们已经没有东西吃了,连家里的父母都没东西吃,所以我只好去偷人家东西。结果尧帝一听完,马上就跟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关起来。这士兵一听都楞住了,怎么可以把君王关起来?结果尧帝就说:我犯了两大过失,他们两个没罪,因为我没有把我的子民教好,所以让他偷人家东西;而因为我没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所以这两件事都是我的过失。尧帝发出内心至诚的一种反省,马上感动天地,当场雨就下下来。
诸位朋友,一个国家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决定在人心。而当一个领导人有这样的一种胸襟气度,有这样的一种反躬自省的态度,他是全民万民的榜样。他这个态度动作一做,马上全国人民起而效法,瞬间整个国家的运势就转了,这都是有道理可循。所以一个领导人要至诚的反省,一个领导人要时时能替人民着想,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兴旺。在叙述商汤的一篇文章里面有提到汤王也是圣君,他就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万方是指所有的事情,所有事有罪过,谁的罪过?朕是君王的自称,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所以君王的这种自我反省的一种态度,一定可以让他的臣民非常感动。这一些圣君用他的诚心感动天地,那我们有没有用我们的诚心感动家庭?所以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不是去要求我们的家人应该做到什么,而是先反省自己没有做到什么本分。当我们有这种诚心,有这种反省的态度,连国运都可以转了,更何况是一个家!
很多人说古代那些马上就天降甘霖,是不是神话?其实不是,为什么这么多感人,这么多奇迹,我们现在人都看不到?问题在哪里?在我们比起这些圣王,比起古圣先贤,我们的差距太大了。在清朝《四库全书》里面记载,康熙皇帝在历代君王当中是非常有德行的皇帝,当国家遇到旱灾的时候,康熙帝会有一段时间斋戒沐浴,斋戒沐浴之后再到天坛祈雨。康熙帝在走向天坛的时候,天空是太阳高照,没有任何迹象要下雨。当康熙帝踏上天坛开始用他的至诚心诵读祭文,在诵读祭文的过程,天空就开始乌云密布,等到祭文念完,雨就下下来。这都是史书上面记载的,所以我们确确实实可以了解一个真相,所有好的境界是要靠人的真心去感来的,所以人生能感来多少幸福美满,多少人生的奇迹,也要靠我们的这一颗真心。
一家仁,一国兴仁
伟大的人都是把做人最根本的事情做到最好,然后感动全国人民。周文王他面对他的父亲王季非常孝顺,真正做到了「晨则省,昏则定」。所以诸位朋友只要把《弟子规》做到了,你的家庭一定兴旺,你的国家一定兴旺。他(周文王)每天三次去跟父亲问安,早上、中午跟晚上,看到父亲身体很好,他内心很欢喜;看到父亲身体不适,他就觉得很难过。而且三餐的食物他都亲自去看,看温度适不适中,怕太热了烫着了,太冷了吃不下去,每天这样三次跟父亲问安。
当一个君王这样做的时候,全国人民怎么样?因为孝是一个人的性德,只要君王做出孝道会触动全国人民这一分本善的心,所以就全国效法。他的儿子,周武王也是继承了父亲的德行跟志向。所以当文王生病的时候,周武王每天陪伴在侧,连帽子都不解下来,就一连这样侍奉父亲的整个病情状况。父亲假如这一餐不吃,他也吃不下;假如父亲今天吃了一餐,他就陪父亲吃一餐。所以真是确确实实念念都是为着父亲,就这样陪父亲陪了十二天,后来父亲的病就好起来。我相信除了药很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武王这分孝心,让他父亲非常的宽慰。
所以一个家族这么样的孝,就带动了一个国家的孝道。《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仁德之风,一家仁,一个国家就兴起了仁德的社会风气,「一家仁,一国兴仁」。所以带领一个国,带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这么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齐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
一家让,一国兴让
周朝当初太王在的时候,太王是王季的父亲,我稍微写一下:王季的父亲是太王,王季的儿子是文王。太王当初看到这个文王(他的孙子),觉得这个孙子秉赋非常好,将来可能是一代圣君,但是王季是第三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大哥叫做泰伯,还有一个二哥叫仲壅。这两位王季的兄长一看到自己的父亲这么疼爱这个孙子,了解到这个孙子往后一定是一代圣君,也就是他们的侄子是一代圣君。所以他为了不让他的父王难做,两个人趁着说要帮父亲去采一些草药,两个人就上山去了,从此不下山。他怕父亲传给王季,会让他父亲觉得对他们两个很不好交代,所以为了让父亲好做人,可以放下权位。所以这个家庭的礼让是会让太多人非常感动。
而这么一让成就了孝心,这么一让,兄弟之间不为权、不为利去争,所以确确实实做到孝悌。对父亲做到孝,对兄弟友爱,悌,再来对人民做到忠;忠于人民,让人民能够得到一个圣君。所以这么一让,孔夫子说这两个人「至德」,没有真正的德行做不出这样的事情出来。所以他们「一家让,一国兴让」,周朝为什么强盛?就是榜样做得非常非常好。所以古代能够留名青史的这些风范都不是虚妄的。
以孝治家
古代的君王能够做到这样,那我们现代的人能不能做到?
有一个企业家曾经遇到一个很大的挫折,亏损了差不多七、八亿。这样的挫折并没有让这个企业家灰心,他还是再接再厉,后来事业拉起来,而且做得很好。后来我们去了解到这个企业家他的员工训练,训练什么?他的员工用《弟子规》来训练,用《三字经》来训练。我们去体会到他为什么要用《弟子规》来教育他的员工?他为什么不告诉他,你就把我这个东西卖好就好了,你能够把我这个东西销售出去就好,他干嘛还要用《弟子规》来教他的员工?是把员工的成长,员工的人生放在心上。因为体会到现在的员工不懂得做人,一个人不懂做人,人生是荆棘密布,一定会走得非常坎坷。因为他有这份心爱护他的员工,自然得到员工的爱戴。
这个企业家每年的几个重大的节日,比方说清明节、春节这些重大节日,所有的子孙都要拜他的妈妈,都要拜父母,所以这个家庭是以孝治家。当领导人有这分孝心的时候,下面的部属会很感动,进而效法。当他的员工懂得孝道治家,员工的家庭也能够和乐,而员工的家庭一和乐了,他的心态,他的内心才会很平安,工作也会做得好。所以他用《弟子规》来教他的员工做人,他的员工才懂得修身跟齐家;他又行孝道当员工的榜样,所以员工也懂得以孝来督促自己,来治理家庭。所以我们领导人不能只想到自己的荷包,还要能想到员工的成长,员工的家庭。只要领导人有这样的胸襟跟气度,企业一定可以带得很好。所以一个领导人的言语行为、处事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到你的部属。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在商朝的时候,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吃饭的时候拿了一个象牙的筷子,其实商纣王身边有没有很多很好的大臣、很有智能的良臣有没有?有,很多!那为什么商朝还是败亡?因为领导人没有接受臣民进谏的这种态度跟雅量,所以造成到最后这些良臣都离他而去,有一些还被他杀了。其中有一个大臣很有智能,一看到纣王拿了一个象牙筷子,他心里一想麻烦了,国家会有大难。以前的读书人看一枝筷子就会知道国家有大难,为什么?我们现在人行不行?不行。所以真的以前的人读古书很有智能,他就去想到当商纣王拿着一个象牙的筷子,他要用什么样的茶杯?要用犀牛角做的玉杯,当他的象牙筷子跟玉杯要配什么样的盘子?可能要配黄金的盘子。那配黄金的盘子,请问要什么样的食物?你总不会一个黄金的盘子摆上两块豆腐,会是山珍海味。你在吃山珍海味总不会穿著一个T恤衫,会穿什么?会穿绫罗绸缎。你穿绫罗绸缎总不会住在一个木屋里面,那就要盖什么?所有奢华的皇宫建筑都出来了,要花多少钱?要花一大堆钱。请问跟谁要钱?老百姓的血汗钱统统把他搜刮出来,老百姓连养活自己父母妻儿的钱都被他抢过去了,到最后会怎么样?起而讨伐他。
所以一人贪戾,《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他那么贪,他那么暴戾,全国起而攻伐他。我们刚刚提到水给我们人生的启示,其中有一句跟水有关,叫「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君王,人民可以拥护你,让你国家兴盛,但是当你暴戾无道的时候,水就会把你淹没。所以商纣王不了解要得民心,不能与民争利。所以君王只要与民争利到最后的下场一定是众叛亲离。所以员工对我们的支持,部属对我们的支持,也都决定在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做法。
孟夫子的教诲
所以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给我们的教诲,我写下来给大家看。孟夫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好,我们来看一下孟夫子对君臣关系一个很重要的教诲。领导人假如对臣、对部属就看作自己的手足、自己的兄弟一样,则臣会怎么对他?把他当作心腹一样看。君之视臣如犬马,你就看你的部属就像犬跟马要帮你服务一样,也不尊重他,那他看你也就是像普通的陌生人一样,就像这个国家的国人而己,对你会不会尊敬?也不尊敬。君之视臣如土芥,你对你的部属觉得我花钱,你就要给我老老实实做,你要给我日夜的工作,不把他当人看,把他当土芥看,那他看你像什么?把你当抢匪、仇人一样看。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部属对于领导人的态度都是取决于领导人的态度,所以一个团体带不好,一个企业带不好,谁要负最大的责任?领导人。所以当我们的组织,当我们的企业带不好,不能责怪部属跟员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汤王那句话「万方有罪」,罪在哪?罪在自己,「罪在朕躬」,这是君对臣的一种态度,「君仁」。
天子有争臣七人
接下来(讲)「臣忠」。我们刚刚说的忠于什么?忠于本分,忠于自己的职责。那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尽心尽力,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领导人。所以在《孝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孝经》提到「天子有争臣七人」,当时候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还可以维持下来;「诸候有争臣五人」,诸候是一个国家,比方说是鲁国、齐国,有一个国家虽然无道,但是他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大夫是以前算官做到很大的一个官职,「大夫有争臣三人」,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于把他的家族败掉。所以身旁有进谏他的下属,这对他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他马上劝诫君王。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那当然劝别人能不能直言不讳?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所以魏征也很有智能,他一开始事奉唐太宗的时候就跟唐太宗说,他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你看魏征很厉害,都可以透过一些问题引导唐太宗思考,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为什么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征跟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这么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这个笑的过程里面,唐太宗会思考。因为古代的君王都是饱读诗书,尤其历史都是读得滚瓜烂熟,一想到有暴君才出忠臣,因为暴君,所以劝诫的时候都被皇上杀了,他想假如我把忠臣杀了,我就变暴君。所以魏征这么一讲,他以后的性命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唐太宗会想我绝对不做暴君。魏征言语的智能相当高,所以讲话也要不断的去提升境界。
后来有一次魏征劝唐太宗确实劝得非常的激烈,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气得半死,就一路走回自己的寝宫,一边走一边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就讲气话,就很生气走进自己的寝宫: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刚好遇到皇后,皇后看皇帝这么气,心里一想一定是魏征劝诫唐太宗劝得太激烈了,他就气得半死。结果这个皇后也没问说你气什么,马上就说:贺喜皇上!恭禧皇上!唐太宗一听莫名其妙,我气得半死,你还恭禧我,恭禧个什么?还摸不着,他说:你在恭禧我什么?她说: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现,臣民才敢这样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本来气得半死,突然就欢喜起来了,所以你看这个皇后言语的智能也很高。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唐太宗没有魏征,没有皇后,功业能做起来吗?太难了!所以诸位朋友,你的身旁有肯劝诫你的亲友,你要当什么看?当宝贝看!所以《孝经》里面说的「士有争友」,一个读书人要有一个肯劝他的朋友,他这一生才不会身败名裂;一个父亲要有肯劝他的儿子,他才不会做出犯法的事情,「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现在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
闻誉恐,闻过欣
那我们看一下,人听到别人劝的时候都会脾气就来了,所谓「忠言逆耳」,但是「利于行」。所以一个人有这个雅量能接受别人的劝言,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你等他被拍马屁都拍习惯了,再来说一个人要接受别人的劝告,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了。所以我们李老师,我们在深圳的李老师,他教孩子教到这一句《弟子规》说的「闻誉恐,闻过欣」,闻别人称赞我们,我们受宠若惊,还警惕自己我还没做到这么好。闻过欣,闻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要欢喜接受,还要感谢别人,这样子「直谅士,渐相亲」,所有肯劝告你的朋友就会围到你的身边来。刚好李老师教到这一段。
他教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跟邵老师跟几位老师正好在杭州讲课,然后回到深圳去之后,刚好要吃饭。这个邵老师就指出一个学生某一个动作,就指出她这个动作不大好,要改过来。这个话才讲完,这个女孩子马上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她说:谢谢邵老师指出我的缺点。这个邵老师突然觉得很惊讶,你看这么一教,孩子马上能够欢喜接受。所以从那以后我们跟这些小孩指出缺点,他们不但没有生气,还会感谢你,给你深深的一鞠躬。所以当孩子从小能够建立这种接纳别人劝告的雅量,对他一生的帮助,那真是没有办法去衡量的。好,我们这节课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君臣有义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一个人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一个小小的摩擦,就疏远我们最亲的亲人;不要因为新的一些小小的怨恨就忘记了可能几十年的恩德。
不只是部属要劝谏领导人,其实在家庭里面,我们当子女的,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要劝谏,所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劝别人的态度也要正确,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劝,我们要了解一个成年人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所以当劝不听的时候怎么办?要「悦复谏」,这个「悦」是喜悦的悦,就是你要抓准时机,看爸爸比较高兴了,或者看领导人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劝。不要在父亲很不高兴的时候还劝,可能会造成一顿痛骂,所以要审时度势。「号泣随,挞无怨」,纵使父母不能接受,我们也没有怨言,因为我们是在做我们该做的事,所以问心无愧。所以劝父母不是说他不听就算了,以后不劝他了,那这样的态度就已经忘记了我们为人子女的本分。所谓别人对不对那不重要,我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做对,我有没有尽到本分。
所以部属劝导领导者、劝导上司也要观察时机。而在劝的前提之下,要领导者对我们的信任一定要够才可以劝。我们能不能到一个公司三天,然后就直接跟老板直言不讳?那不可能,所以劝谏别人的基础在信任。
我们刚刚课程里面提到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大臣,唐朝的魏征,他就很懂得抓准时机来劝谏唐太宗。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非常伤心,哭了一段时间。唐太宗说了一段话,他说「以镜自照」,以铜镜照自己的脸,「可以正衣冠」,自己可以知道衣服哪里没穿好,头发有没有梳好,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以历史来做一面镜子看自己,「可以知兴替」,可以知道如何经营一个国家,让它兴盛,如何让国家昌盛,可以从历史里面学到一些经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假如有肯劝谏他的臣民,他就可以知道他每一个政策对于整个国家跟社会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他可以从这些劝他的臣民当中了解到得失问题。所以唐太宗说他三面镜子破了一面,就是魏征已经去世了。唐太宗有这样的一种态度,难怪唐朝这么多的贤臣能够出来,他也能够创唐朝的「贞观之治」,所以魏征是我们为人臣非常好的榜样。
很多做部属的人,他们都很怕劝长官,有没有这个现象?很怕劝长官,为什么怕劝?得失心,怕劝了之后连位子都不见了。所以人有所得失的时候,患得患失的时候,就不能够循着理智、循着一种正气去做事。所以古人说「无欲则刚」,这个「欲」是什么意思?这个「欲」就是自私自利。人有自私自利,他的心就不公正,做什么事,担心东,担心西,考虑东,考虑西。所以现在很多公家机关的职员每天都在烦恼,烦恼要跟哪一个上司。假如跟错了,我们说改朝换代了,可能就前功尽弃,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以这样子去跟上司的话,跟下来,人生会不会觉得很踏实?不会。以这样的心境,每天不是在认真工作,在干嘛?在揣摩上司的心态,他喜欢我们讲什么话,我们就去讲那些拍马屁的话;喜欢我们做哪些动作,我们就去阿谀奉承,这样的日子累死了。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能不能走完他二、三十年平顺的工作?很难,为什么?当他要这样阿谀奉承,这样上司才会赏识他的话,那这个上司能做得久吗?所以思考要想得深,要想得远。
真正你阿谀奉承才会喜欢你的上司,保证做不久,到时候你绝对是前功尽弃。反而有些比较正直、直率的人,他每天只想着我做这些公家的事是对谁负责,是对人民负责,是对国家负责,所以不管谁来当上司,我一定要尽我的本分把工作做好。也由于他有这样的态度,所以他的工作能力日益提升。因为他认真工作,能力又一直提升,等到好的长官来了,他要用谁?他一定要用能够把事情办妥当、办圆满的职员,所以这个时候机会不请就来了。所以只要我们无欲,不是为了自私自利,尽本分去做事,相信在我们整个人生的事业过程应该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这整个工作的过程,相信也是有很多的上司、很多的长官对我们很照顾,很提拔。所以我在工作过程遇到好的上司,不只是在能力上会指导你,甚至于对你的家庭生活都会很关心。所以一个人在整个人生工作过程,我们要时时能念到这些曾经照顾过我们,曾经提拔过我们的老板、上司,这个恩不能忘记。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有一些情况让我们看了会很难受。比方说,有一家公司开了二、三十年,刚好发生企业危机,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很多职员马上把公司包围起来,这个时候谁会得利益?没有人得利益。他可能只是因为这两、三个月,公司发不出薪资来,所以很多的员工就把厂子包围起来。现在人做事都逞一时的意气,都没有思考长远一点。所以一包起来,公司的营运怎么样?就下来了,营运一下来,老板没有办法经营,他的工作也没有了。所以常常意气用事,就会做出一些让任何人都不得利益的后悔事。常常看到这一幕,我会去思考,这个老板二、三十年来要扛多少风险,要承担多少责任,部属有没有想过?员工只想着我每个月有薪水好拿就好了。
我父亲是从事银行业的,他说你不要看这老板房子好象满大的,车子也开得不错,其实最常跑银行的是谁?就是老板。当企业发生一些经济上的危机的时候,这些老板每天要去为这些财路去打量、去打算。所以,可能所有的员工在睡大头觉的时候,老板在干什么?还在思索,还在烦恼。所以员工这二、三十年能够有稳定的家庭生活,有一份功劳是绝对要记在老板身上。而二、三十年的这个功劳却因为两、三个月付不出来,就跟老板这样反目成仇。所以,确确实实人不能做这种缺德的事,不能做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有一句话说「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一个人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一个小小的摩擦,就疏远我们最亲的亲人,这个使不得。现在人干这种事的多不多?脾气一来,脾气压不下,连父母都不认了,连兄弟都不理,这个太缺德。「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新的一些小小的怨恨就忘记了可能几十年的恩德。所以,老板的人生也有起起落落,当他在低潮的时候,你却拿着刀捅他一下,这样太没人道了,这样搞下去一定都搞得两败俱伤。
我曾经在新闻当中看到,韩国人在十多年前发生了金融风暴,那个时候东南亚非常多国家的经济都瞬间垮下来,而韩国的职员很多拿着自己家里的钱跑去找老板,他说「老板,你不能倒,你倒了,几百个家庭都出现状况,我们的钱你先拿去周转,公司一定要营运下去」,都有同舟共济的态度。诸位朋友,韩国人的这种对上司、对君的态度跟谁学的?跟我们中国的圣贤学的。现在这一幕能不能在中国人的社会看到,行不行?不行。现在中国人学到哪里去了?学到西方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了。所以这样下去,国家不能团结,企业不能团结,家庭也不能团结。所以我们为人部属要理智,要能够彼此互相团结帮助。
日本人对于公司的政策假如不满的时候,他们绝对不去围厂。他们会在自己的头上绑一个白布,写着「抗议」,然后继续干他的工作,继续干工,公司正常运作。但是老板一走进来,看到每个人绑着「抗议」,马上召集这些主管开始商议,到底哪些政策有什么不妥,我们赶快坐下来检讨。那一坐下来检讨就会调整一些做法,他一调整,下面的员工就感受到上司、老板有这分诚意去替他们着想,自然而然这个冲突就化解掉。所以日本人是这样做,韩国人也是这样做,结果都是跟中国人学的。所以诸位朋友,我们学东西一定要学好的,不能学不好的。结果这个最好的居然是在自己家里面放着,这个我们会觉得很羞愧,要好好来珍惜我们的中国文化,再造更圆满的君臣关系。
夫妇有别
现在的夫妇关系比起古代那真是差多了。为什么会这样?
第三伦是「夫妇有别」。在讲夫妇以前,我们要思考一下夫妇关系是怎么样发展过来的。当然在古代夫妇关系是直接发展过来的。古代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样好不好?很多人都说旧的都不好,其实说这个话都没有深入去理解到个中的道理。假如说自由恋爱很好,古代的父母之命不好,请问现在夫妻演出来的有没有比古代好?何止没有比古代好,简直是一塌糊涂。我们曾经看到有一个朋友,他的母亲结了三次婚,他的父亲结了四次婚。他们这个家族实在很庞大,也很乱,可能在介绍的时候介绍得脑子都搞胡涂了。所以,现在的夫妇关系比起古代那真是差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古代是父母之命,谁帮我们找对象?父母。父母都长我们几十岁,人生的阅历就特别多。这找对象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一辈子的幸福,那可不是小事,所以他一定会去谨慎的找到一个有很好的家世,可以门当户对的人家来结这个婚姻,结这个姻缘。因为都很谨慎在找,所以离婚率就特别低。而且以前的人非常认命,所谓的「夫妇有别」,会把他的职责尽心尽力去做到。
现在年轻一辈的不只不晓得自己的本分要做什么,又喜欢讨价还价。夫妻为了分配工作可能就吵起来了,我洗三天衣服,你洗两天衣服,每天在那里计较这些这么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于财物都是各怀鬼胎,每个人都有他的私房钱。夫妻的心都不能够融合在一起,婚姻迟早会晃。
也没有办法,现在时代变了,也没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现在强调的是什么?自由恋爱。自由恋爱恋到现在什么结果?自由到最后没有规则可言,家庭大乱了。家庭又是社会国家的一个细胞,细胞坏了,器官就坏了,所以家庭坏了,社会、国家就动荡不安。所以教孩子如何找到好的对象重不重要?重要。请问什么时候教他?等他大学毕业再教吗?要教导他会看人,会与人相交往,这个能力就特别重要。
慎于始
结婚岂能当儿戏,结婚要对对方负责任的,结婚要对下一代负责任,结婚还要对社会负责任。
在自由恋爱的情况之下,要谨记三个字,叫「慎于始」,对于一开始要特别谨慎。在找对象的时候,眼睛要擦亮,一定要擦亮,所以要教会孩子如何看人。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很危险。所以,我们现在看这些年轻男女在谈恋爱都是险象环生,有没有这个感觉?都替他们捏一把冷汗。
我在教书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女孩子长得特别漂亮,我一看都很紧张。现在漂亮会害死她,真的,为什么?她从小走出来,因为现在的男人都看色不看贤,所以每一个人都跟她说「哇,你怎么这么漂亮」。她三岁、五岁,你都说「你怎么这么漂亮」。每天她就拿着镜子干什么?照我的脸,她把大半的时间都花在哪?花在她的脸蛋,花在她的衣服,就不花在学习上面。漂亮的女生从小就听这些称赞,她已经很重视她的脸蛋。假如一上中学之后,这些男生又夸她「你真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人」,一听她就怎么样?这个迷汤一灌下去,她就飘飘然,就很危险。
所以我的学生都五、六年级,一定要先教导他如何看人,不然到时候好话一听进去就麻烦了。「女怕嫁错郎」,这个能力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我就会告诉他们,人与人相交往一定有它的自然的轨迹发展过来。人跟人一开始认识,从相识开始,相识之后慢慢的才会相知,互相了解,进入相知的状况。这个相知现在都很困难。我们有一句话说,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怎么样?因知道了、了解了而分开,这真是荒唐。都还没有了解就结合,你看现在的人真是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不打紧,谁在担心?谁在难受?你的父母比你难受,疼爱你的人比你更难受。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她跟我认识很久了。她交了一个男朋友不是很好,但是我们不好开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这一段整个交往过程,我们也是替她很紧张。后来她终于有一天大梦初醒。当她大梦初醒的时候,我马上开着车冲过去,怎么样?帮她护驾。大梦初醒有时候又藕断丝连,所以我们赶快去帮她护驾,让她不要再回头了,不要再回这个头。结果护驾的时候就到她们家去坐,我一看到她的母亲,因为她母亲也跟我有熟,看她母亲谈到她这段时间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所以我们说,为人子女连报父母恩都报不完了,我们还干出一些让父母这么担忧、这么难受的事。请问她的母亲觉有没有睡好?自己的女儿谈的对象是不幸福的,你看她随时随地在提心吊胆。确实,我们人生要理智,因为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人在关怀、在关心。所以,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再进一步发展。怎么了解?一定要在自然的状况之下了解。所谓自然的状况就是,就像同学一样,就像同事一样,大家都有一起相处的机会。这个时候你就要观察他做事认不认真,有没有责任感。你就要观察他对别人有没有关怀心,有没有包容心,这才能够看出他懂不懂对待别人、照顾别人。很多的女孩子都说,「我不管那么多,他只要照顾我就好了」。
问:一个人的爱心会这样,会只对一个人有爱心,其它的都没爱心,那这个爱心是真的假的?
答:假的。对!所以我们说,找对象有一个最好的工具是什么?最好的标准就是孝道。我们前几节课提到,他连对父母都没有关怀、没有孝顺,他会对你好,那是假的,那只是一个有利可图,等那个「利」变化变「害」了,他就拋弃你了,就不理你了。他对每个人都关怀、都照顾,代表这个人很有爱心。你要这样去观察人才会准。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懂,他马上就要怎么样?今天认识了,明天开始就两个人自由活动了,就两个人约出去了。你看得准吗?绝对看不准。他绝对都把他最好的,不只是最好的,而且都是装出来的给你看,你看了很感动,那他不好的统统藏起来。所以,看人一定要客观去看,要在平常他处事待人当中去看,你才能够真正了解一个人。为什么现在的年轻男女都没有看清楚,一下子就两个人在谈恋爱,受什么影响?受电视影响,受西方的电影影响。你看他们看西方电影都什么?早上就一见钟情,下午就可以去结婚了,有没有?但是他不知道西方也有很多早上结婚,下午就离婚。荒唐,当儿戏。结婚岂能当儿戏,结婚要对对方负责任的,结婚要对下一代负责任,结婚还要对社会负责任。你假如结完婚之后,没有好好教孩子,这个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搞得整个国家的警察还要派几百个去追他,你看浪费多少国家的资源。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我们家庭里面出来的孩子,也要对社会负责的。
你不要给我结婚!
常常讲到这个男女关系的时候,我都会叫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你不要给我结婚」。他吓得半死,不知道我要说什么。
常常讲到这个男女关系的时候,我都会叫一个学生站起来。都叫哪种学生?叫那个平常功课不认真写,然后工作没有认真做的。我就把他叫起来,都叫男生。叫起来,我说「你不要给我结婚」。他吓得半死,不知道我要说什么。我说「你连自己都做不好,都不能为自己负责任的人,没有责任感的人,你不要去结婚;结了婚之后还害了对方;不只害了对方,还害了下一代;不只害了下一代,你还对不起社会」。这么一听,他记忆深刻,我相信他会记一辈子。再来,除了他记住之外,还有谁记住了?其它的女同学就知道找对象要找什么,不是找会花言巧语的,是找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其它的男生听完了,也知道自己也不能不负责任。所以这样去提醒他,让他把这些观念扎下去。现在的年轻人因为受电影影响太大,所以他对于两性关系的正常发展没有正确认识,而且情歌又听太多,好象觉得没有爱得死去活来不叫爱情。好象要苦得不得了,好象有刀割一样,他才觉得我这个年轻没有白过。「人不轻狂枉少年」,这个真是乱成一团。所以确实父子关系要教,君臣关系要教,夫妇关系、男女关系要教。人不学不知道,不懂道理。
从「相识、相知、相惜」到「相爱、结婚、经营」
有句话叫「结婚就是爱情的坟墓」,有这么惨吗?夫妻关系是要靠经营的,甚至于夫妻关系经营得好,会比相交往的时候更甜美,更惺惺相惜。
相识之后的相知,要能够在比较正常的生活状况之下去观察,这个知就比较客观。互相认识、了解之后会产生什么?珍惜对方一种对人的态度,珍惜对方对我们的关怀付出,就进入相惜的阶段。相惜阶段再透过相交往的过程,取得一些人生价值观的共识,就进入相爱的阶段。相爱之后,时机成熟了,两方家长也都很认同。你在这个相交往的过程,不只是你们两个要交往,要把这整个状况也能够让父母都能接受、能了解。很多父母不认同的婚姻,很高的比例都会失败。为什么?因为父母不认同的时候一定有他的看法。假如男女之间真正觉得很适合的话,你不要太急促就进入婚姻。你假如真正觉得彼此之间真是非常坦诚、真诚的要相交往,可以缓一下。你走得让你的父母更能接受了、更欢喜了,再走入婚姻。甚至于是男方,可能表现得更好了,更突出了,让对方父母比较放心了,再走进去。有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才比较容易长久。
走入相爱之后要结婚。结婚是不是结束了?不是!有句话叫「结婚就是爱情的坟墓」,有这么惨吗?夫妻关系是要靠经营的,甚至于夫妻关系经营得好,会比相交往的时候更甜美,更惺惺相惜。我常说,一个人的爱情是不是真情真意,年轻的时候看不准。什么时候最准?常常在初一、十五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电视广告,什么电视广告?一个老先生带着他的太太在散步,走在路上,老太太告诉老先生说,明天要吃素。初一、十五要吃素,她提醒她老伴明天要吃素。你看那个老夫老妻彼此互相扶持到人生的终点,那种情真正是源远流长,所以这种才是真情真爱。为什么到那么老的时候,夫妻感情还这么好?绝对要透过彼此的付出,彼此的用心,也就是要去经营生活,这一点就很重要。
我在讲这一段的时候,学生都非常认真听,很认真听。刚好我带完一个班级,把他们送出门的时候,突然我走进校门来,走进教室就看到一本笔记本。我也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留下来的,我觉得那个好象上天的安排,刚好他就忘记带回去。结果我把这个笔记本一打开,这个学生把我除了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一五一十都抄下来。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学生很受教,你告诉他这些做人的道理,他听了很高兴。诸位朋友,为什么讲做人做事道理他听了很高兴?因为他觉得他马上可以在生活当中受益去用。(当)我就看到学生抄着「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后面还打一个括号:「经营」,我很高兴。还看到其它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多我上课补充的内容,他们都把它记下来。所以,很欢喜这些观念能够让学生去受益。忧的是什么?忧的是不知道有没有讲错,到时候误人子弟可不得了。
所以,我们对于学生也好,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好,这些做人处事的观念要赶快引导,赶快教。这些观念等他上了中学来教,来不来得及?就不好教了,他很容易就受整个社会环境跟同侪的影响,所以这些判断力你要提早扎根。
什么叫做「爱」?
「爱」是一个会意字,一个「心」加上一个「受」。什么叫心受?就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别人的需要,才叫「爱」。
如何去判断什么叫做「爱」?「爱」是一个会意字,一个「心」加上一个「受」。什么叫心受?就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别人的需要,才叫「爱」。所以当有一个人处处都替你着想,处处要成就你,你的感受是什么?非常欢喜,非常温暖。所以,爱的感觉是什么?是温暖的,「爱的感觉是温暖的」。诸位朋友,您现在感觉得到温暖吗?假如你跟朋友、你的亲人,在相交往过程觉得很温暖,那一定是对方很懂得替你处处着想。
我们刚刚提到了这整个过程,现在的年轻人他不会这样走,所以一下子就两个人相交往,结果一交往发现不适合了,就想分手、分离。但是因为一开始没有谨慎,所以到时候遇人不淑,他要不要让你分手?要不要?可能就不要了,到时候就很麻烦了。所以现在很多男女关系谈到最后,互相冲突,互相伤害,甚至于还有很悲惨的悲剧发生,都是因为男女的这种情感的错误,也是因为一开始不谨慎,找对象不谨慎。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年轻人说,现在假如没有谈男女朋友,觉得自己很丢脸,所以为了要赶流行才去找对象交往,这种心态会陷自己于很危险的境地去。为什么年轻人会有这样的态度,原因在哪?从小接受这种情歌、这种电视节目的渲染太严重了,所以听说现在幼儿园都会谈对象,谁跟谁是一对,谁跟谁又是一对。我们可别笑,听起来很好笑,你再细细想想,很恐怖。这些污染对孩子的内心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个小学生怀孕了,不知道父亲是谁,查不出来,不能确定是哪一个。结果反问这个小学的女孩子,问她,她说现在没有男朋友是很丢脸的事。(这是)小学生讲出来的。所以我们面对自己的小孩、面对学生要好好教,让孩子防止这些传播媒体的污染。所以让孩子看电视一定要选择,这种色情、暴力,这种爱恨情仇的戏,不要给他们看。然后,进一步教导他(她)如何去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关怀爱护别人。
所以当我们懂得爱护别人,一定是给人家很温暖的感觉,很欢喜的感觉。假如你今天交的这个朋友,还有交往的这个对象,让你每天压力都很大,很痛苦,这个时候你要马上怎么样?要赶快做抉择了,事情愈拖会愈复杂。所以这个时候就了解到对方可能是拿着「爱」来威胁你,他说我很爱你,所以你应该替我怎么做;我很爱你,所以你今天就只能陪我,不能陪你爸爸、妈妈,会拿着「爱」去要胁对方,去要求别人。所以现在男女在交往轻不轻松?很多都很痛苦。因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替别人着想,所以爱还确确实实要学。《弟子规》里面有一篇叫「泛爱众」有教我们如何去爱人——「凡是人,皆须爱」。
区分「爱」与「欲」
这个「欲」穿著很漂亮的衣服装扮成什么?装扮成爱,你没有好好看清楚会被它骗了。
「爱的感觉是温暖的」,这一点要注意。决不是像情歌一样,爱得死去活来,那个不叫爱情。那个叫什么?那个叫「欲」。时时想要控制,控制对方,要占有对方,所以才会让彼此压力这么大。那是欲不是爱。所以这个「欲」穿著很漂亮的衣服装扮成什么?装扮成爱,你没有好好看清楚会被它骗了。第二个角度可以判断是不是真正的爱,就是「爱的言语是正直的」。诸位朋友,我这个标准绝对不是男女关系的标准而已。你所有的亲友是不是真心爱护你的,都可以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所以,爱的言语是正直,是真正为你着想,而不是花言巧语。
所以我在讲这个课的时候,把这个「相识、相知、相惜、相爱、结婚」分析给学生听之后,我会问她,假如有一个男生第一次见到你,跟你说「我好爱你」,你要不要相信?他马上从相识跳到相爱了,这个不是自然现象,一定是假的,这个就是错误的。还有的才交往三天就说「我一定要娶你」,马上从相识跳到结婚。我就跟他们说这个绝对是骗人,这都是花言巧语,言语都不正直。言语不正直,代表他一定是有所目的跟企图,等到他这个目的达到了,就把你拋弃了。所以,要会判断对方的言语,花言巧语不能听。但是说归说,女人最怕的就是什么?所以没有相当的功夫也不行。
有一个朋友很有意思,她第一次见他先生的时候,她先生告诉她说:你的牙齿不好。第一次见面,男女第一次见面,她先生马上就跟她说你的牙齿不好,这样的人好不好?有没有很正直?你看非常正直,第一次见面就说她牙齿不好。然后她先生,那时候刚认识,她先生接着又跟她说,你的牙齿不好,所以你的肠胃也不好。很有推理能力。牙齿不好,咀嚼不好,消化就不好,增加胃的负担,长期下来胃就不好。他讲的是不是实话?实话。所以她就是因为她先生,第一次就可以直接告诉她说你的牙齿不好,她说这个人非常正直,绝对不会讲假话,所以后来她就嫁给他。他们现在夫妻相处也很好。所以我们要判断,言语要正直,而不是花言巧语,我们要懂得去判断,去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