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2015年10月微博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达真堪布微博
  • 点击数: 183
  • 分享到:

昨天讲的这个方法,平时也可以运用,这样每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一种修行,变成金刚诵,对自己和众生的利益都非常大。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每天早上做21次,一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念咒或变成殊胜的修行,对自己的消业积福都有直接的利益。

点击查看原博文

将注意力放在红色“阿”字上,不散乱。接下来再呼气,将呼出去的气观想成无数蓝色 “吽”字,变成了化身佛,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吽”字代表诸佛意的加持。再次观想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停留在肚脐下面的气是红色的“阿”字,心专注于“阿”字上。当呼气时,观想呼出的气是蓝色的“吽”字

点击查看原博文

第七种方法:专注嗡阿吽。首先排浊气,呼气观想蝎子被智慧火烧尽,同前两天所讲。然后吸气,观想吸进来的气是白色“嗡”字,代表诸佛身的加持。将吸进来的气往下压,下气向上拽,行至肚脐下方,这个风叫“宝瓶风”。上气和下气间有空间,观想在空间里有一个红“阿”,显而无自性,代表诸佛语的加持。

点击查看原博文

通过修持禅定,分别念、烦恼应该是要减少的。但是我们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分别念增长了,烦恼也越来越多。这时要明白,这是好的征兆!说明相续中就快要生起禅定了。这并非是你的烦恼分别多了,而是因为以前你根本没有观察过、调伏过,所以没有发现。而现在感觉到了,说明你开始观察、调伏了。这是好事。

点击查看原博文

“专注宝瓶风”这个方法在前行部分,以毗卢七座调整身姿时,不是双手结定印,而是扣放在膝盖上。刚开始时专注时间不会太长,可能一会儿就要再呼气。但是,通过不断练习,慢慢就可以很长时间不用呼气,最后就能做到不用呼气了。呼气时要呼干净,体内不要残留。否则对身体不好,对心的安静也有影响。

点击查看原博文

接下来是吸气。吸气的同时咽一口唾液,以此把气往下压,下气同时向上拽,令气(风)停留在肚脐下。这样心自然就静下来了,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然后保持这种状态。再次呼气时,将身体残留的那些气(风)全部呼出;吸气的时候同前观想;然后保持这种状态。这样反复练习。

点击查看原博文

第六种方法:专注宝瓶风。首先排浊气:左手指按住左鼻孔,从右鼻孔呼气;然后用右手指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呼气;接着两个鼻孔同时呼气。共排三次。呼气的同时,观想把自己身口意的业障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变成蝎子的形状,排到前方虚空中。这时空中突然燃起智慧之烈火,把那些蝎子样的业障全部烧尽。

点击查看原博文

禅修打坐的时候,会出现身心乏累、无法安住等,这时就要适当调整。如果身体乏累,可以调整饮食,补充体能;如果心累,也可以放松一下,但也不能放逸,要以正知正见守护三门,不要去做不如法的事情。有时心里还会特别悲痛、厌烦。这时要去调整,应该思维轮回的过患,解脱的利益,发出离心,增长信心。

点击查看原博文

第五种方法:观察分别念。先观察烦恼分别念(比如贪心)的所依对境;然后,观察这个分别念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自然解脱。这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在这样的状态中放松、安住、保持,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

点击查看原博文

修寂止是很重要的。若是没有寂止,修大圆满正行、大中观、大手印,包括修禅宗,都不会见性,不会证悟。即使你明白了,也只是口头上明白。现在很多人讲禅,就是“口头禅”,相续中没有,只在口头上有;也有很多人打坐、禅修,却只是在形式上,而实际上没有寂止的功德。这样的话,是很难见性的。

点击查看原博文

第四种方法:专注佛像。观想佛菩萨的色身,把注意力放在佛菩萨像上不散乱。先通过唐卡、书上的描述,了解自己喜欢的某尊佛菩萨像;然后心里观想,眼睛也可以看着佛像,将注意力放在佛像上不散乱。若是心里能忆念一下佛菩萨,功德利益也是不可思议的,可以消业积福,遣除种种违缘,获得吉祥。

点击查看原博文

对于脱缰的野马,你直接去抓它,它可能跑得更快。你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在它能看见的地方放一些它爱吃的东西,它会慢慢走过来,吃东西,然后慢慢它就不怎么怕人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抓住它,驯服它。心也是如此,要让它直接安住、平静是很难的,需要用些方法。我们现在学的禅修,都是调伏心的方法。

点击查看原博文

第三种方法:专注红色光团。观想身体像只白色气球,但不是圆形的,特别轻盈、透明,是空性的。心间位置有一个红色的光团,悬在身体中央,后面未碰到脊椎,前面不触到胸部。光团大小如同中等酥油灯的灯光,红色中透着蓝色的光。光团是热性的,代表风与心融为一体的自性。将心安住于这个光团上,不散乱。

点击查看原博文

入定和出定的时间都不要太长。大圆满里更强调这点,时间要短,但是次数要多,出定、再安住一下……慢慢就可以连起来。我们现在通过这些方法修禅定也是这样,时间要短,次数要多,最后可以连起来,就能很顺利地出现禅定。否则,容易出现障碍。现在很多人为什么禅修不成功,没有什么功德?就是这个问题。

点击查看原博文

第二种方法:专注白色光团。正式进入禅修之前,也要调整身语意,如同前天所讲的那样。观想在自己的眉间有一个白色、透明、发光的光团,大小如豆子般。心专注于这个白色光团而不散乱。每次入定、出定的时间不能太长,要多次反复地修持。收坐时回向、念吉祥偈,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尽量保持这样的状态。

点击查看原博文

禅修时,每次入定的时间不能太长,然后出定;出定的时间也不能长,心也不能放逸。接着再入定,再进入那种状态,时间不能太长,然后又出定,时间也不能长。若时间短,就不会出现外散、内收等障碍。多次反复练习、修持,就可以产生禅定的功德。收坐时回向、念吉祥偈,再把这种状态运用到日常行为当中。

点击查看原博文

第一种方法:专注所依物。首先找一个东西作所依物,如一块石头、木头、茶杯等,放在眼前,眼睛盯着它,心专注于它而不散乱。把一切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不要想其他的。这时,心是明了的,没有散乱,也没有动摇。要保持不紧不松的状态。若是太紧了,会出现障碍,如昏沉;若是太松了,心就会跑到别处。

点击查看原博文

禅修之前,首先要调整身语意。身:放下善恶一切琐事,最好以毗卢七支坐安坐,单盘也可以,双手结定印或者扣放在膝盖上。语:断除善恶一切言语,通过九次或三次排浊气来调整语(气)。意:断掉善恶一切分别念,心保持它自己的状态,明了而不动摇。接下来皈依、发心。

点击查看原博文

从明天起,我们要一起学修一些禅修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入定,逐渐能生起世间的神通等成就。但是我们修禅不是为了神通,而是为了开启智慧。有寂止的基础,再告诉你窍决,让你明白心之自性,这样很容易见性,并且稳定。若是没有定、只有慧,即使暂时明白了,一旦遇到对境,还是会散乱,很难保持住。

点击查看原博文

遭受痛苦时,心应该坚定下来,这样坏的对境也无法伤害你;遇到快乐时,心应该稳重下来,这样好的对境也无法束缚你。

点击查看原博文

见到微笑的面孔,心应生欢喜;见到悲伤的面孔,心当生悲悯。见到傲慢的面孔,心应修安忍;见到仇恨的面孔,心当生出离。

点击查看原博文

心关得越紧,烦恼就越多;目光越短浅,痛苦就越多。越在乎自己,琐事就越多;越放逸自己,习气就越多


点击查看原博文

修行虽然修的是心,但行为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佛弟子都是代表佛教的,在行住坐卧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威仪,庄严、寂静、调柔。这样可以让他人生起欢喜心,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相续,不要让他人对我们甚至对佛教生烦恼,生邪见。

点击查看原博文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堕入两边:生活既不能太奢侈,也不能太艰苦,要保持中道。应该吃好穿好,让自己干净利索,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这也是一种表法。同时,对自己的修行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若是环境简陋、身心疲惫,容易对成就造成障碍。

点击查看原博文

我们现在遭受的灾难或痛苦,都是往昔造业的果报,若这些果报能在人间成熟,倒是件好事。第一,人间即使再痛苦,也没有三恶道痛苦;第二,我们还稍微有点智慧,有办法解决。所以,一个修行人,应该希望恶业果报都成熟在今生,只要不在恶趣里成熟就行了。你有没有这样一个勇敢的心?若是有,这就是修行。

点击查看原博文

我们听到各种美妙音乐的时候,心里可以这样想:愿这些音乐遍布整个世界,消灭众生的痛苦,给众生带来安乐!这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供养。

点击查看原博文

别人行善了、积德了,得到了福报——家庭平安、工作顺利、升官发财了,你是不是越想这件事心里越欢喜?如果是,这叫随喜。不在于嘴上说不说,心里是这样的状态就行了。

点击查看原博文

昨天,第六届百日共修于朗措玛寺实修中心圆满结束了!在这里随喜这些学员们所有闻思修行的功德!祝愿大家一路平安顺利,回去以后继续学修佛法,早日圆满成就,自利利他,把大圆满的火种带到世界每个角落!

点击查看原博文

看清了自己,才能看清别人;改变了自己,才能改变一切。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

点击查看原博文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能用一切方便成就自己的所愿,这叫福报。

点击查看原博文

只要一心祈祷、诚心忆念,佛菩萨、上师善知识立刻就会摄受你。要有信心哦!

点击查看原博文

昨天,是朗措玛寺秋季大放生的日子。我们用了100多万人民币,购买了近400头牦牛。这是从屠刀下抢回的生命!寺院汉藏四众弟子参加了放生活动。这次放生极其殊胜,参加放生的所有人,包括随喜的人,都将得到本次放生的全部功德,随喜大家!

点击查看原博文

佛法能改变人的内心,这是佛法的伟大之处。我们学佛以后,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吗?

点击查看原博文

佛法里讲了很多修行的形式,目的就是要锻炼内心、启发善念。比如,我们烧香、拜佛,就是要提起恭敬心。什么是恭敬心?忆念佛的功德,生起欢喜心;反省自己的不足,生起惭愧心。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我们才会有改变,才会有进步。

点击查看原博文

跟众生交往的时候,要保持适度。既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对他们有怨恨。所谓不能过度亲密,就是指不能特别贪爱去接触;所谓不能有怨恨,就是指不能舍弃众生。修行就要保持中道。

点击查看原博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