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净心引导讲记

  • 作者: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6508
  • 分享到:

丙三、苦观分二:一、旁述三苦二、引导文中修苦之法
丁一、旁述三苦分四:一、苦苦二、变苦三、行苦四、遣疑
戊一、苦苦

以受而言,在相续中刚产生时,就对身心生起逼恼的感受,称为苦苦。例如肾脏疼痛。经云:“何为苦苦?产生时苦,安住时苦。”

苦苦包含的内容:

总共有四种,苦受,与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生苦受的有漏所缘境。

六道中的三恶趣几乎都是苦苦。例如,复活地狱众生被刀剑砍截时,身心不悦意的苦受,和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生苦受的所缘境——地基、刀剑等,都属于苦苦。

以人间来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所产生的痛苦,属于苦苦。

对苦苦的感知:

对于苦苦,即便是未入道的凡夫甚至旁生,不必他人教导也能自己了知是苦,从而生起舍离之心。

戊二、变苦

在凡夫各自的相续中,享受五欲时的快乐感受,即是变苦。一般凡夫不明了这是苦性,反而执著为安乐,实际它是无常迁变的,是增上痛苦之因。例如,亲友相聚看似快乐,但到了分离的一刻,就会引起粗重的爱别离苦。

变苦包含的内容:

包括乐受,和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成为引生乐受之因的有漏所缘境。

例如,欲界天人享受五欲时的乐受,与乐受相应的心王、心所,引起乐受的所缘境——瑶池、甘露、天乐等,都是变苦。如是,善趣中的乐受属于变苦。

对变苦的感知:

一般凡夫对苦苦都有厌离心,而且如果能把苦苦转为道用,就会引发许多善心功德。如《入行论》所说,由苦苦能引生厌离心、悲愍心,能遣除傲慢,也能发起羞耻恶行、欢喜行善的善心。

但是对于变苦,凡夫却往往浑然不知,不了知五欲的享乐原是苦性,反而执苦为乐,结果追求得越多,造成的过患也越严重。比如,一个朋友外表看似贤善,其实内心却很邪恶,如果一开始能看清他的本质,就不会被他欺骗,如果自己不能觉察,将来甚至会被他伤害而断送性命。所以,应当观察有漏乐受的变苦自性,而数数如理作意。

戊三、行苦

凡夫自从有了有漏的五取蕴之后,不论蕴上发生苦、乐、舍何种感受,其间所有的刹那都能成为取受后有五蕴之因,因此成了未来一切痛苦的源泉。这种情形,就像走向刑场的死囚,每走一步都是接近死亡之因。佛陀了达“蕴是痛苦之因”后,就说:所谓的行苦,出生、安住、坏灭时,苦相不明显,然而成为苦因。

行苦包含的内容:

有漏五取蕴中,苦、乐、舍三受,与三受相应的心王、心所,以及引生受的所缘境,都属于行苦。

因为行苦遍于一切因缘所作的有漏法上,故称遍行苦。正是由于这“遍行苦”,所以经论中说“有漏皆苦”,把三界比喻为火宅、不净泥、罗刹洲、针尖等,如《宝性论》云:“犹如粪秽无香气,五道之中无安乐。”如是,轮回中的一切,犹如火坑、罗刹洲,成了内心厌离之处。

《四百论》云:“无常之故,决定有害,不是安乐。”即:有漏的所作性是无常,所以是有害的。由于它迁变、不坚固、不可信,能对心产生不悦意的作用,故说“凡是无常,都是痛苦”。

对行苦的感知:

经中曾以比喻说明:“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

譬如:一根睫毛放在手上时,不会有什么感觉,如果放于眼中,则会造成伤害,让人不安稳。同样,愚夫如同手掌,不会觉察行苦睫毛的存在,而智者如眼,缘行苦生起极大的厌离怖畏。《俱舍论自释》中说,愚人对无间地狱中感受剧苦的五蕴的怖畏,比不上圣者对有顶五蕴的怖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