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引导讲记
-
作者: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6502
-
正行包括多体观、无常观、苦观、无我观。
丙一
、多体观分二:一、色法多体观二、心法多体观
多体观分色法和心法多体观,其中,色法多体观包括不净观和界差别观。
丁一
、色法多体观分四:一、不净观二、界差别观三、观修的时间及量四、入座专注观修的作用
戊一
、不净观
首先,将自己贪爱的对象或者任意一人,以心观想在面前。
“任意一人”中,包括嗔恨、嫉妒的对象等等,或者自己。
如同尸陀林中分解尸体般,从其右眼开始,分成皮、肉、骨骼、内脏、秽物等,各自摆放一堆,对这些需要明见“此是此,彼是彼”而观想。
如果对“尸陀林分解尸体”不清楚,也可比喻为技术熟练的屠夫宰杀一头牛,将牛的尸体支解成一块一块。同样,我们运用第六意识,从所观对境的右眼开始,逐渐解剖:首先撕下表皮,割下身肉,再将骨骼节节分开,掏出内脏、各种不净物等,在长长的案板上,从左至右一堆堆摆放。比如,头发、体毛是一堆,手脚、指甲是一堆,三十二颗牙是一堆,全身的表皮为一堆,骨骼是一堆,这样一堆堆地摆放。对这些不净物,心中必须清楚地明见“这种形相、颜色的东西是头发,那种形相、颜色的东西是心脏”等。
按《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人体中的不净物包括: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尘垢、皮肤、肉、骨骼、筋、脉、心脏、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藏、脓、血、热痰、脂肪、膏、肌、骨髓、脑、膜、鼻涕、唾液、眼泪、汗液、屎、尿。诸如此类,都是身体中污秽的不净物。
真正要观想起来,应当反复念诵三十多种不净物的名称,最好能够背诵。然后安排次第,一样一样明显地观想。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对照人体解剖图,反复看反复观,直到逐渐清晰起来。
三十多种不净物中,每一种都以分别念逐渐分解,一直分到极微尘为止。
观好了三十多种不净物之后,对每一种不净物都渐次分解,越分越细,一直分到极微尘为止。
由此应当透彻认识身体具有过失的自性。
“身体具有过失的自性”,即由业和烦恼所感招的有漏身纯粹是不净的体性。
《清净道论》中说:此身是三百多根骨头的骨聚,一百八十个关节的结合,九百腱的连结,九百块肉所涂,湿人皮所包,外面是表皮所遮,无数大小的孔隙犹如油壶般,上下不断地漏流不净物,这是虫聚的寄生处、种种疾病的住处、一切苦法的根据地。九个疮口就像溃破的老脓疤一样常流不净,眼出眼屎,两耳孔出耳垢,两鼻孔出鼻涕,口里出唾液、痰、血,两个下门出大小便,九万九千个毛孔出不净汗水……。
因此,有漏身本是污秽不净的体性。过去,我们不能如实知、如实见,而缘表面的清净假相生起贪欲,颠倒迷乱,导致忧伤、热恼、哀愁、耽恋,得不到真正的宁静。
实际上,表面看来坚实、完整、具有形体之美的身体,都只是欺诳的假相而已。若按上述观法观察,应当发现,有漏蕴身除了是一堆不净物的积聚之外,实在没有半点如珍珠、琉璃、净水一般清净的自性。
应按上面那样如实观照,一旦透彻认识身体不净的自性,就能制伏贪欲,即如颂云:“非理作意烦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大毗婆沙论》中有一则故事:
佛世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了许多婆罗门参加婚礼。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佛对阿难说:“现在你随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时,那些婆罗门远远见佛来了,就说:“今天是因儒童结婚的日子,瞿昙他来干什么呢?”
佛陀以天耳远远听到后,便对阿难说:“你去婆罗门那里,对他们说:‘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
阿难将佛的话转告婆罗门,又说:“因儒童今天决定要随佛出家,看你们谁有办法障碍此事。”
那些婆罗门听了,拍掌大笑说:“瞿昙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结婚,怎么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罗门说:“瞿昙的预言很灵,这是有可能的。”
这些婆罗门说:“我们婆罗门这么多,大家围绕因儒童三圈,看他有什么办法让因儒童出家。”
不久太阳出来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阳,他立即上房礼拜太阳,磕了几个头之后,只见从太阳那边来了一个人,穿着鹿皮衣,身上挂着金绳子,手里拿着金手杖,从空中飘然而落。因儒童赶紧摆好座位,请他入座,这些婆罗门看了,惊讶地说: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参加他的婚礼。
因儒童以为来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头。
大梵天王说:“今天你办什么大事,声音这么杂,这么热闹?”
因儒童脸便红了起来,他说:“这是我们人世间的事,我今天结婚。”
大梵天王说:“原来是结婚,那你怎么操办这件事呢?”
因儒童答:“我预备了三万两黄金,其中一万两请婆罗门吃饭,另外一万两准备送给这些婆罗门,剩下的一万两要送给我的未婚妻。”
大梵天王说:“你请婆罗门吃饭,又送他们黄金,还是有功德。你送给未婚妻一万两黄金,是要买她吗?”
因儒童想了一下说:“是这个意思。”
大梵天王又问:“用这么多钱买未婚妻,她能值那么多钱吗?”
因儒童这时沉默不语。
大梵天王说:“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钱?”
因儒童说:“不值钱。”
“她剪下来的指甲值多少钱?”
“这也不值钱。”
“她剪下来的头发值多少钱?”
“也不值钱。”
“如果她出汗,这汗能值多少钱?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钱?她的牙齿值多少钱?血淋淋的心脏值多少钱?”这样说了三十六种不净物,越说越污秽,一个也不值钱。说到这里时,因儒童就没有贪欲了。
因儒童在迦叶佛时代曾出家做过比丘,当时人寿二万岁,他对界差别观修了一万年。因为过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经大梵天王一问,他往昔熏习界差别观的善根立即现行,当下就消除了贪欲。
他再仔细看大梵天王,发现原来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佛坐在那里,身放大光明,并且为他宣说苦集灭道四谛,因儒童当即证得三果阿那含,随佛起身乘空而去。
这公案也启发我们,如果对某人的身体生起贪欲,可以反问自己:我是爱他的头发?还是爱他的牙齿?爱他的血肉?我爱他的五脏六腑吗?爱他的骨架吗?爱他的屎尿吗?这样观清楚身体各个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压住贪心。
或者想:她的秀发,一丝丝放在可口的饭菜中,自己愿不愿意吃;拔下她洁白的牙齿,放入茶杯中,自己愿不愿喝这杯茶;血淋淋的心脏掏出来,自己愿不愿用手接触;皮肤撕下来挂在墙上,愿不愿用眼睛看;大小肠掏出来,愿不愿用鼻子嗅。这样思惟也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