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净心引导讲记

  • 作者: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6499
  • 分享到:

己三、上品善心

有人问:上述想法中有些应当舍弃,有些则须调整,那么,真正应发起的善心究竟是哪一种呢?

必须作意而发起的善心,应具以下特征:此心一旦发起或者涉及,都决定成为广大、殊胜的善根,真正触及了成办殊胜二利功德的要点。不论发起者的性别、外表、地位如何,就业的本质而言,实际已是修持不可思议的善法。

粗略地看,广大的二利发心似乎并不复杂,然而针对其善根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实并不简单。对一般尚未系统实修发心的初学者而言,如果最初难以由衷地发起真实的上品善心,暂时发起相似的上品善心也可以。

上品发心的真实体相究竟如何呢?一种真正具相的发心,必须具备两个支分。
一、上品发心体相的第一分:
任何善法下至供一盏灯,既可以成为大善也可成为小善。

譬如:骑马的人会去往何方,往往取决于他牵引缰绳的方向。缰绳牵向左方,马就向左跑;缰绳牵向右边,马便向右跑;左右都不牵,马则不改变方向。

同理,不论持咒还是礼拜,心中或者只希求现世或来世的人天福报,或者只求自己解脱,或者为了利他希求佛果,总之,是何种想法,就会成熟何种果报。譬如:发心只求自己病好,确实也能实现;或者,一心为了利益众生,则就成为成佛的资粮。因此,一件善行不能一概决定它属于上、中、下哪种品类,而要根据善心的意乐来判定。

所以,上品善心的第一相是:这一善行纯粹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

因此,从根本上说,主要不是以礼拜的数量、供器的品质等外相来判定善法大小。不必想:以金器供佛,是种下成佛的善根;以银器供佛,是种下成阿罗汉的善根;以土器供佛,只能得到人天安乐。不能如此一概而定。

因为:若发心狭小,即使以百年不灭的油灯供养,也只能成为暂时获得善趣安乐的因缘;而发心广大,即使以不值钱的土器供灯,也会成为超胜小乘、成办二利的殊胜善根。

那么,以金器供佛和土器供佛是否毫无差别呢?

在广大发心的摄持下,以金器供佛则好上加好,这时比以银器或土器供灯,功德更大。当然,佛不会执著供器的优劣,但凡夫会分别金器殊胜、土器下劣,因此供养的意乐、物品等众缘聚合时,随因缘的胜劣差别,果报就有相应的差别。应知,此处强调的是发心须清净、殊胜、广大,而不是说不必以金器供养。

因此,下至以一盏灯供养,心中也要有利益一切众生的想法,必须具备发心体相的第一分,而不应狭隘地想:只为我自己、只为我的亲友或者只为本地的人们。应当心包法界,遍缘众生,如此才能产生无量福德。

有人想:我不能利益伤害我的人,我无法利益一切众生。

不能这样作意。修法中不能杂有世间的是非恩怨,否则根本无法成办清净、广大的善根。修行人没有必要把平等作过自己母亲的有情,分成亲怨两类。发心的时候涉及最广大地成办一切有情的利乐,是真正想利益一切有情的关键时刻。所以,不应让偏执的心障碍平等广大的善心。

二、上品善心体相的第二分:

所谓利益有情,是不是给予他们衣、食、住、行的利益呢?其实,这些利益旁生也能做到,因此成办这类的利益并不困难,也不必我们帮助,有情只要凭自身努力就能获得。

那么,哪些利益是有情不知道、不行持、以自力无法成办,而需要我们帮助的呢?就是从长劫生死中彻底解脱的利益。不必说昆虫鸟兽,就连人中公认的智者仁人也无法想像的利益,就是一切众生成佛的利益。我们应当发心成办这种利益。

或者有人会想:像我这样业障深重的凡夫,肯定无法成就佛果。

不必这样想。譬如:一个人上午扮演魔鬼时,形像是个魔,但到下午换成天人的服饰,前面的魔又变成天人。同理,今生虽然成了下劣的凡夫身,但是数十年后必定会死亡,需要舍弃此身,所以身份是可以转变,关键是要树立起大志向,确信可以成佛。因此,下一世不一定又是下劣身,善心发得越殊胜,越能成为殊胜的身份。须知,一般的凡夫也能成就如释迦佛那样断证圆满的果位。释迦佛也曾是凡夫,甚至做过低劣的地狱众生,既然佛能由凡夫成办佛果,我为何不能?

因此,行善时应想:一定要让众生和我同时成佛。经中说这是如船夫般的发心,以现在的话来说,是如司机般的发心。譬如一位司机,开车载十个人前往目的地,他们同乘一车、同时出发,最后也同时到达终点。同理,我们不求先于众生成佛,而是所作诸善都唯求自他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以这一目的我们行持此善。

笼统地说,这样发心也没有太大困难,但深入仔细观察,要由衷地发起广大平等的善心,才是真正的加行发心殊胜。

有人怀疑:以这种发心能够成熟哪种果报呢?说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结果自他都未得利益,两头落空,不如只做利己之事更保险。

其实,自利的发心并不正确。比如:为三人行善,大于为一人行善的功德;为十人行善,是为五人行善功德的两倍;为二十人行善,是为五人行善功德的四倍。依此类推,发心越广大、目标越高远,善法的功德也越大,绝不会成为两头落空。因此,最初就应发心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

我们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习气非常严重,起心动念都是缘着自利想,做任何事先把“自己”考虑在内才放心,生怕少了“自己”就会落空。其实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才是最保险的,不杂自利的发心才是最殊胜的。

对此不必怀疑,因为这是遍知佛陀亲自体证的。佛从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之间,始终没有想过“我如何来获得自己的利益”,佛只是想“哪怕下地狱也要利益众生”,一颗心只考虑如何能让所有的众生获得真实的利益。

例如,释迦佛在因地转生地狱时,与同伴嘎玛热巴一起拉马车,二人因力气小拉不动,被狱卒用炽燃的兵器捶打,感受了极大的痛苦。

那时他想:与其一起受苦,不如让我独自承受,也好让嘎玛热巴稍得安乐。于是便对狱卒说:“请把我同伴的绳子拴在我的脖子上,由我一人来拉马车。”

狱卒愤怒地说:“众生的业报都是自己承受,谁能有办法改变。”说完便用铁锤击打他的头,结果以刚才善心的力量,顿时从地狱中解脱,生到天界。经中说这是世尊利他的开端。

世尊从那时起,就没有动过刹那的自利心,而我们从懂事到现在,全是为了一己的利益,没有发起利他的善心,甚至坐车也要抢占座位,购物排队也是挤到最前面,做任何事都要问“给我多少好处”,全是这样自私的念头。这样一心为己,至今又成就了何种功德呢?真的让自己得到了究竟的利益吗?事实上,不仅没有使自己成就出世间解脱的功德,连来世不堕地狱、转生人天的利益也没有成办。

以佛陀这样最可靠的对境对照自己,佛陀因地一心利他,结果早已现前了大安乐的佛果,而我们一心为了自利,至今仍是这样苦恼。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所以,不要认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会有更好的结果。

因此,发心有两个支分的体相:
一、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行此善;
二、为了使自他无有先后地成佛,我行此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