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法的内容是正确无误的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
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由彼彼依缘”,“彼彼”,凡是相互依赖的东西,无论高与低、左与右等等,就是彼彼之间的关系。“依缘”,也就是缘起的意思。因和果相互依赖、相互观待。因为有果,所以叫做因;如果没有果,就不能叫因。比如,如果一粒米能发芽,那这一粒米就叫做因;如果它永远都不会发芽,永远都是一粒米,就不叫因。因和果之间,一定是相依的。
《缘起经》和《稻秆经》中对缘起的定义,一个字都不差:“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中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彼彼性空”,凡是相依、缘起,有因有果的事物,都是空性。
缘起第二个层面的意思,就是空性。缘起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无垢光尊者讲过:在某种程度上,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也是一种缘起。
有人会说:如来藏为什么是缘起呢?它又没有因和果,也不符合“此生故彼生”的定义,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啊?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说如来藏是因缘法。绝大多数佛经会说,如来藏是超越所有因缘的东西。不但闻思的人可以懂得这一点,证悟的人更可以切身地亲证这一点。从本体上来讲,心的本性已经超越了依和不依的关系,空性和光明是无法分开的。但用我们的分别心来判断、描述如来藏光明的时候,却可以把二者分开。在分开的时候就可以说,心的本性是空性和光明的结合体。因为有空性,所以就有光明;因为有光明,所以就有空性。空性离不开光明,光明也离不开空性,二者是相依的。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可以叫做缘起或因缘法。
虽然《缘起经》当中,介绍过因果的五种规律。但如果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因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莫名其妙的,我们永远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答案与合理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因和缘的关系仍然存在于生活当中。用我们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在世俗谛当中,因果是存在的。
若再更进一步观察,就根本找不到因和果。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果。果根本没有自己的本体,只是依靠因缘而存在。因缘存在一天,果也可以存在一天。如果因缘解散,所谓的果随时都会消失。
如果果有自己的本质,那就不需要依靠因缘而存在,它自己就可以独立地存在。但因为果不可能单独存在,所以它没有真正的实质。同样,依靠这种推理,也可以得出因缘不存在的结论。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只要因缘当中产生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这都是自以为是的,简单、天真而愚蠢的结论。
越了解佛陀的智慧,我们越发现,自己过去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人类的智慧,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就像高科技的诞生,也让我们发现,我们过去的世界观,有着多大的偏差。即使当时的科学家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准确无误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有世界观的大厦,会出现根本性的动摇。当我们的视野提升到更高领域以后,都会意识到过去的愚昧与幼稚。
佛陀的缘起学说,是非常成熟的理论。借助佛的理论来看世界,就能知道一切都是幻觉。当然,即使理论上知道是幻觉,在生活当中,我们却无法以幻觉的观念来对待,因为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的主观见解已经养成习惯,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只有通过修行,让觉悟的智慧升级,才能以如梦如幻的见解来指导生活。
关于空性,中观论著里面讲得非常清楚,比中观讲得更清楚的,就是密法。
幻觉不可能属于物质,凡是幻觉,一定属于精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精神密不可分。正是精神,才创造了幻觉。既然如此,我们就不需要去逐一观察现象,只需要去了知精神自己的本质是什么就够了。往里观察自己的心,所有的答案都可以在一瞬间获得。从此以后,就再也不需要中观的书本了。
“离此更有何,希有善教诲?”除了缘起学说以外,怎么可能还有更稀有的教诲呢?不可能再有了。
虽然哲学、科学里面,也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人类的各种文明,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不希求解脱,只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者来说,这些东西更有价值。但对追求解脱的人而言,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才是最迫切的。对他们来说,没有比缘起理论更好的教法了。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
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我们这些没有证悟的愚者所执著的东西,就是对缘起的各种坚固偏见。因为有了这些偏见,就会把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逼迫我们流转轮回。让我们流转轮回的,就是我们自己的错误观念。有智慧的人观察缘起,则带来的是智慧。通过了知缘起的智慧,就可以断尽轮回、戏论的网罟。“戏”,戏论的简称,也即各种各样的执著。“纲”,也就是网的意思。束缚于戏论的网络当中,就是轮回。
比如,有些外道认为,世界是恒常不灭的,这属于常见;有些人又认为,世界是断灭的。人死了以后,再也不会有生命的延续,这叫做断见。这些常见和断见,都属于边执、戏论和偏见。
简单而言,对愚者来说,因缘是流转轮回的因。对有智慧的人来说,因缘却是斩除轮回的方便。束缚与解脱的唯一差别,取决于对缘起的认识。
密宗经常讲,轮回和涅槃,就像手心和手背,翻过来是轮回,翻过去就是解脱。对缘起的不同认识,就可以导致轮回与涅槃的不同结果。
如此殊胜的智慧从那里来?就是来源于佛陀。如果没有佛,人世间永远都不会有缘起的说法。
在有些佛经里面,讲过一些黑暗时期。这种黑暗时期,不是指西方历史上所经历的千年黑暗时代,而是指没有任何佛法的时期。虽然在这些时期,人类的物质条件非常好,既健康又长寿。但因为福报还没有达到听闻佛法的程度,所以在长达几十亿、几百亿年的过程中,都没有佛法、没有智慧、慈悲等正知正见。这样的时期,佛教称之为黑暗时期。
如果没有佛,我们就不可能有这些观念。缘起智慧的源头,来自于佛。因为有了佛陀的教育,我们才有这些机会去学习、修行。因为学习并修行了,所以才能得到智慧。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除了佛教以外,在其它的宗教、哲学里面,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教法,这是佛陀独有的智慧,所以,我们只能尊称释迦牟尼佛为大师。虽然外道有些修行不错的有神通的人也叫做大师,但这些名字就像盗窃来的装饰品一样,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用“大师”这个名字来赞叹他们,就像把狐狸称为狮子一样荒谬。
缘起偈当中的“大沙门”,就是“大师”的意思。为什么说释迦牟尼佛“大”呢?这不在于眷属、弟子的多少,也不在于神通的高低,寿命的长短、势力的大小。虽然佛陀在世时,当时的很多国王,都是佛陀非常虔诚的弟子,但释迦牟尼佛永远都不可能借助这些国王的势力来做什么事情。只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证悟并弘扬了缘起法门,所以是大沙门。
这不是在诽谤其它宗教。虽然外道的修行人、成就者,都有自己的功德、神通,他们也帮助了非常多的人,也创造了很好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也在几千年当中,影响了非常多的人。但从证悟缘起的角度来讲,因为释迦牟尼佛证悟了,其他人却没有证悟。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断除生、老、病、死,才能断除烦恼,所以,“大师”这个称呼,只适合于释迦牟尼佛这种真正证悟的人,而不适合于那些没有证悟缘起奥义的人。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是真正稀有、罕见的大师、依处、殊胜宣说者与怙主。他善妙地宣说了缘起教法,所以宗喀巴大师顶礼这样的大师。
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
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
“恒作饶益者”,就是指导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永远都是利益众生的人。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有佛菩萨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
“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而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空性,也即缘起。缘起与空性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无比决定因,谓缘起道理。”“决定”,也即抉择。“因”,也即推理方式。如何决定空性?怎么样抉择一切都是空性呢?缘起的道理,就是无与伦比的决定之因。
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一切物质都非常真实,没有一个东西是虚假的。我们认为,眼睛看到的是真实的,耳朵听到的也是真实的。无论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所有物质世界,都是非常真实的。但佛却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虚假的空性。
佛教的核心理论,已经和我们的感官结论有了非常严重的冲突。那我们到底是跟着感官走,还是跟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走呢?二者只能选其一。
要得出正确的答案,就需要闻思。虽然有些人反对闻思,认为只要实修就可以了,但这都是片面的做法。对大多数根机的众生来说,没有听闻、思考,而想直接证悟空性,是比登天还难的。
当然,有极个别因缘非常成熟的人,像六祖惠能大师,以及佛教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的确是不经闻思而成就的。但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地闻思修。
通过闻思,就能否定我们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实有的观念,世界常住不灭的观念,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是清净的观念,轮回是幸福快乐的观念等等,都要否定。当所有错误的观念都否定了以后,最终的答案,就会在我们内心当中显现。推翻一个错误观念,就离终极答案近了一步。这样一步一步地往终极答案靠拢,最后就可以证悟、成佛。虽然在闻思当中,找不到最终答案,但闻思可以让我们接近这个答案,当我们与答案离得很近的时候,就不再需要闻思。通过修行,就可以证悟。
普通人若不经历这些过程,不闻思,不修出离心,不修菩提心,也不修金刚萨埵修法等等,直接去灌大圆满的顶,听大圆满的法,然后去修大圆满,看看能不能证悟空性。或许这样耽误一两年以后,就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了。不但没有证悟,所有的贪、嗔、痴烦恼都依然如故,只落得无比的空虚与失落。这个时候想补救,就只能东山再起,从闻思开始,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等。所以,无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需要依照次第闻思修行。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东西不存在,那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就叫做缘起。举一个例子:除了色盲以外,我们正常人看到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但科学家却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只是因为光的波段长短,而让我们感知到了五颜六色。但光波只是一种波而已,它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不但光波本身没有颜色,眼睛结构当中的视网膜、视神经、晶状体等等当中,也不存在颜色。如果在眼球当中,本来就有颜色,那就会在没有世界、没有物质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能看到缤纷的色彩,但这显然是不对的。那颜色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当我们的眼睛与外面的光波等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红、黄、绿等等颜色。这,也是缘起。
虽然从视觉的角度来讲,颜色是非常真实的东西。但如果进一步去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
我们的第六意识十分愚蠢,不仅愚蠢而且非常固执,即使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它也立即会反驳:不可能!我的视觉明明告诉我,世界是有颜色的,不可能没有颜色!这都是意识缺乏思考、盲目相信的结果。
同样,当我们的触觉感知到一张坚硬的桌子后,意识根本不会去思考,就将其认定为准确的真理。如果五种感官真的值得信赖,那也没问题。但科学可以证明,成就者们也可以示现出一个结论:桌子实际上不是坚硬的!为什么证悟空性的成就者可以穿越墙壁、岩石等坚硬的东西,或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脚印,这都是因为,世上本没有坚硬和非坚硬的概念和物质。梦境中的现象已经与现实生活当中的现象完全平等,坚硬和非坚硬,也是平等的。
在证悟而且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修行人眼里,。这种人的内心,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所以这些物质根本无法阻碍他的活动。但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还没有修行。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共用的五种因,也即五种逻辑推理方式之一,就叫做缘起因。在所有中观的因当中,缘起因是最殊胜的。无论是离一异因,还是金刚屑因,最终都要归结为缘起因。为什么离一异,既不是一又不是异呢?就是因为缘起。因为万法本身就是从缘起产生的一种幻觉,所以不成立。为什么不自生不他生呢?因为是缘起,所以不会自生,也不会他生。
譬如,用人类的正常视觉去看一个鹅卵石或一张桌子,只会看到一个静止的、完全没有任何间隙的东西,但不需要佛的智慧或其他高级的仪器,仅仅用显微镜去看,也根本不存在什么静止的鹅卵石或桌子,都是无数个高速运动的粒子。在显微镜下,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视觉灵敏度不高,所以看不到运动的真相,而只能看到静止的幻觉。
佛教经常用“旋火轮”来比喻人类视觉的迟钝,如果点上一根香,然后在没有光线的地方高速转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光的圆圈。但谁都知道,实际上根本没有光的圆圈,只是点着的一根香而已,这就是视觉不一定正确的最佳明证。
当然,我们普通人不会重视这些,我们经常重视的,是车子、房子、名包、名表、名牌衣服等等,从来不愿花时间去考虑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虽然我们最需要知道的,就是物质的本质。但因为花花世界的外表已经把我们迷惑了,让我们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任由着生命匆匆而过,白白丢失了证悟物质本性的大好机会。遗憾的是,当我们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拼命去赚钱,最后赚到的钱实际上谁去用就不好说了,这是我们最愚蠢的地方。
佛陀告诉我们,在没有彻底明白世界真相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追求外在的物质,但同时一定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世界的本质。这不但关系着解脱,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幸福感、安全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当我们彻底明白缘起道理的时候,就可以远离生老病死,就可以与佛陀的距离拉得更近。那个时候即使表面上还会去追求名牌,但肯定只是示现而已,是为了度化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等某种根机的有缘众生的方便,而不是出于自己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佛也会示现生病,也会像我们一样吃喝拉撒睡等等,他这就是在用身体力行告诉世人:我们都是与佛陀同类的人,如果能够用功,完全可以达到佛陀的境界。
在缘起当中,包含了两种意思:
第一可以断除断见。虽然物质不存在、不真实,是虚幻的,但在我们的感官层面,它却可以很真实,二者并不矛盾。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的左眼,是用显微镜看鹅卵石;而右眼,却仅仅是用肉眼在看同一块鹅卵石,左眼右眼得到的结论,肯定是不一样的。虽然实际上并不是两个鹅卵石,但却会有两个严重冲突的结论。我们能勉强否定显微镜的结论吗?不能,即使不接受,也无法否定,因为那是比肉眼更精确的仪器——显微镜的结论。
同样,在学佛之前和学佛之后,我们的观点也会截然相反。究竟是接受现实生活的一切,继续把它们当成真实的,还是推翻原有的世界观,接受空性的事实呢?
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只要稍加分析就可得知,我们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世界的存在,因为我们的感官是迟钝的。我们只能感知世俗谛的缘起,却无从了知胜义谛的缘起。
缘起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胜义谛的缘起,又可以断除常见。常、断二见都断除以后,就可以走上中间的道路。在佛教里面,这叫做中观。中观最有说服力的逻辑之王、因王,就是缘起因或缘起道理。
譬如,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静止的鹅卵石就是缘起。它的因,是原子核和电子,其中主要是电子;它的缘,就是高速运动。如果电子没有高速运动,我们就根本看不见鹅卵石;如果没有电子,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运动,我们的视觉当中,也不会产生鹅卵石这个东西。在因和缘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的视觉当中,就可以产生鹅卵石,乃至整个世界。
实际上,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庞大的虚幻世界当中,这个世界并不是任何鬼神制造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幻觉。只要能够解决幻觉的问题,虚幻的世界一定会土崩瓦解。瓦解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成佛的那一天。
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
如何能了知?
虽然佛陀讲的缘起,是真实存在的,但在除了我们看得见的因缘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缘,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前世善恶业力的作用。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其中没有任何信仰的成分,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但那些认为缘起自相矛盾与不成立的人,又怎么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深奥教法呢?根本不可能!
一般来说,有两种人会反驳缘起性空的说法,其中一种人会说不可能,另外一种人会说这种观点自相矛盾。这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来自于教内,一个来自于教外。
“相违”,是来自于教内的声音。也即小乘佛教一切有部和经部,再加上一部分唯识宗行人的观点。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虽然他们也承认缘起,但他们对缘起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不一样的。
举一个例子,前面讲《稻秆经》当中的“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句话,从小乘一切有部到大圆满,各个宗派解释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教派对佛陀教法的理解程度有着高低之分。
大多数一切有部行者的理解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也好,不出现也好,自然规律是恒常存在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因果始终常住。
唯识宗认为:法性,即佛性。但他们所谓的佛性,是指阿赖耶识中的一种能量。他们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好,阿赖耶识是恒常存在的。
自空中观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世界恒常是空性的。
他空中观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如来藏永远都是存在的。
密法认为这句话说的是:如来出现也好,不出现也罢,世界的本质永远都是清净的佛的坛城。
所有的结论,都不能说谁错谁对,因为除了佛的境界以外,没有一个绝对的错误和绝对的真实。但相对而言,却是后后的结论胜于前前。与后面的解释相比,前前的解释就显得比较皮毛了。所以,听经闻法,必须要找到一个具德的善知识,仅靠自己理解,就根本无法领会佛的真正密意。藏传佛教非常重视传承的原因,也在于此。一旦传承断层,佛陀的密意就无法完全通达。所以,藏传佛教规定,如果没有传承,我们就只能念和看,而不允许讲解。
同样,唯识宗以下的宗派虽然承认缘起,但他们对缘起的认识是有所保留的。唯识宗认为:物质世界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可以说既是缘起,也是幻觉;精神层面的贪、嗔、痴等情绪,也可以说是既虚幻,也缘起,但阿赖耶识却不是虚幻的。如果用缘起这两个字来判断一切事物是虚幻的,就有自相矛盾的问题存在。阿赖耶识就不可能既是缘起又是实有,所以不能说所有的缘起都是虚幻,否则就自相矛盾了。
“不成”,是来自教外的声音。除了佛教以外的外道徒,以及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在没有懂得缘起理论的时候,也会不承认缘起性空。
我们以前都认为:稻种会产生稻芽,稻种产生稻芽不可能是虚幻的。稻种和稻芽是实在、实有、真实的东西。从稻种当中产生稻芽,也是真实的。
只有中观以上的教派,才能真正理解佛的缘起道理,所以我们要学中观。如果不了解缘起性空,就无法推翻我们的无明,也就无法断除轮回,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所以,从严格的意义来讲,阿罗汉还没有完全脱离轮回,因为十二缘起的完全停止,是在成佛的时候。虽然阿罗汉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造业,不会不自由地流转轮回、受尽磨难,但仍然没有完全超越轮回,因为他们还没有彻底证悟缘起性空。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
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释迦牟尼佛承许:什么时候能够证悟空即是缘起,除了空以外,没有缘起;除了缘起以外,没有空。性空与成立,性空与所作都圆融一味、毫不相违,那我们就证悟了。
“作所作”是指什么呢?比如说,我们写字的时候,字就是所作,写就是作;画图的时候,绘画就是作,画出来的图像就是所作。
平时在我们的概念当中,如果有作与所作,就绝对不是空性。因为字是真实的,所以我可以写;因为写字的动作,是我手和笔的运动,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我才能在白纸上写出东西。空性和作所作,绝对是矛盾的。凡是有作和所作,就不是空性;凡是空性的,就不可能有作和所作。
在证悟空性之后,就能理解空性与成立,性空与作所作是不矛盾的。虽然是空性,但也可以有作和所作;在有作和所作的情况下,同时也是空性。就像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不到砖头,而只能看到一个个亮点状的原子,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可以用砖头去砌墙,用泥巴去做砖。显微镜下的不存在砖头,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砖头之间并不矛盾一样。
我个人认为,现代物理的产生,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好的解读佛经的渠道。我们今天用现代物理学的结论来给大家讲佛经,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因为正确的科学成果谁也不敢否定,没有任何辩论的余地,谁都不敢冒犯科学。
但对追求金钱、名利的人来说,这些道理不但没有用,而且是很令人扫兴的。中观理论一旦参与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因为我们还是希望金钱、名利都存在,不想一切都化为肥皂泡,那我们会很失望的。
当年阿底峡尊者给两个戒律各方面非常不错的小乘修行人讲人无我的时候,他们两个都非常高兴,希望阿底峡尊者进一步讲解。没想到当阿底峡尊者讲到一切都是空性的时候,两个人连忙用手盖住耳朵,请求阿底峡尊者不要再讲。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理念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因素。
同样,希望有今生来世,生生世世都能拥有更多财富与享受的人,也许不愿意听空性,因为这是非常大的威胁。
针对这种根机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就分开讲了人天乘。根本不说什么人无我、法无我。只是讲断恶行善,不能杀、盗、淫、妄,如果杀、盗、淫、妄,一定会堕地狱、会痛苦等等。
为什么密宗分九乘次第呢?就是因为有不同根机的众生。虽然众生的根机成千上万,但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九种。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理解并接受空性,是越早越好。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
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如果见解与前者相反:认为空性和作所作,是相违而不能圆融的。凡是空性的东西,都没有“用”,也即没有作和所作;凡是有用,也即有作与所作的东西都不空,都是真实的,就会堕入极端的边——断边和常边。
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不灭的、不空的,这就是常见;凡是没有、空性的东西,永远都不可能有作和所作,这叫做断见。一旦堕入常见和断见的两边,就无法证悟缘起。如果不证悟缘起,就会在轮回中经历无数的痛苦和烦恼。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
所以,世尊释迦牟尼佛在教法中,一再浓墨重彩地称赞证悟缘起。
《稻杆经》当中曾讲过一个公案: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农田里看见一根稻秆,然后就对眷属们说,“众比丘,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诸位比丘啊,如果见到了因缘,那就是见到了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如果见到了法,那就是见到了佛。此处的“佛”,不是肉眼所见的释迦牟尼佛,而是指心的本性空性法身佛,这也是真正的佛。
《金刚经》当中讲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果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有色、有形、有相、有声的佛,就已经堕入了邪道,永远都不能看见真正的如来。因为真正的佛,就是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
前面已经介绍了缘起的本质,那么,释迦牟尼佛是怎样证悟缘起与宣讲缘起的呢?佛陀所宣讲的缘起本身是怎样的?缘起的标准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叫做证悟缘起呢?
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彼”,是指缘起。什么样的东西叫做缘起呢?缘起的空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第一,“非皆无”。不是一无所有的空,不是没有现象的单空,不是诸如虚空、太空之类的,远离现象的那些凡夫认为是空性的空性。第二,“以自性有”。也不是有自性的。
平时我们会认为,空就是一无所有,没有任何东西。譬如,一个容器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我们会说这个容器是空的。一张桌子上面没有看到任何东西,我们会认为桌子上面是空的。其实,这都不是我们的视觉看到了空,而是我们的视觉没有看到别的东西,所以会认为自己看到了空。没有任何现象,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空。
但这不是标准的缘起的空。缘起的空,是离不开现象的。因为现象的本质是空,所以叫做空,它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理解的空的层面。
普通人会认为,桌子、楼房、砖头、石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会认为它们是空的。意识不会确定它们是空的,我们的感官更无法断定它们的空,所以我们认为,它们都是不空的,是存在的东西。但从缘起的理论来讲,我们所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空的。
中观告诉我们,空性的空,不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接触到的空,因为这种空本身就不是物质,也不是光。
“以自性有”,所谓“自性”,就是不空,真实、实有。虽然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当中,都没有这样的东西。但因为我们的无明,却会让我们认为,桌子、砖头等等是实有的。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宏观世界的最表面,无法识别最细微的层面,看不到它们的运动,更看不到它们的空性。
因明认为,我们的视觉、听觉等五官觉受,以及我们内在的第六意识,实际上是一体的,叫做精神。精神借助不同感官的力量,从而感知世界。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鼻子,可以闻到气味等等。当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等等的时候,意识同时也感知到了,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只是不同的感官,可以分别感受到世界的不同侧面而已。眼识只能感受到物体的光,而无法感受到声音。听觉也只能感受到声音,而无法看到物体。但不管怎样,意识对这一切都知道,因为意识是眼耳鼻舌身的总体。
我们的世界观非常简单,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思维。想当然地,就接受了五官给我们的信息。但佛经里早就讲过,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幻觉!
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是真实的物体,它就应该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存在,但桌子的存在却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存在于我们人类的普通感官之中。如果没有人类感官的感知,它就不存在。用显微镜看它,是不存在的;以佛的智慧来看它,是不存在的;以天人、饿鬼、地狱道众生的感觉器官来看它,也是不存在的;以八地菩萨的境界来看它,还是不存在。这就是有条件的存在。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做观待而存在。
缘起性空的存在,不可能有真实的东西。缘起的标准是:首先,它不是单空;其次,它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因为各种因缘的结合而产生的。桌子的存在,就是桌子本身的物质结构,与我们的眼识二者结合的产物。这种存在,叫做缘起的存在。
我们一直都认为,万事万物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有些人又认为精神是存在的,所以又产生了唯心的观点。
唯物的观点从何而来呢?是依靠感官而产生的,视觉只告诉我们这就是物质,不会告诉我们这是你的意识,所以就产生了唯物的观点。
唯心的观点又从何而来呢?就是由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而产生的。在感官的基础上,稍微进行了一点点思维,就诞生了唯心的观点。
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两个都是不对的。无论精神也好,物质也好,都是错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
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所有物质、精神的存在,都是观待的、有条件的。不观待、不需要任何条件而存在的东西,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样永远不会产生。世上没有任何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依靠因缘而存在。如果物质的本质存在、实有,那它的产生就不需要依赖因缘。如果某个实有事物的产生需要因缘,那实有与观待因缘二者就是相违的。凡是依赖因缘而产生的东西,都不是实有的;凡是实有的东西,都不能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
佛教中观的内容,也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来推理。譬如说,凡是有因有缘而产生的东西都是假的,这是大前提。它是一个抽象的、整体的大范围结论,所以叫做大前提。这张桌子是因为因缘而产生的,这个范围就比较小。小前提是落到一个具体的东西上,所以这叫做小前提。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最后的结果就是:既然所有以因缘而产生的事物都是不存在的,桌子也是因缘当中产生的,所以桌子也应该不存在。
但形式逻辑是不会这样推的,因为它还没有涉及到空性的层面。佛教因明当中讲的逻辑,比形式逻辑更加深入、周密。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中观与相关的一些因明理论。
佛教的缘起学说不但非常符合自然科学的结论,同时也没有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它的整个逻辑体系讲得非常清楚到位。虽然西方哲学也在探讨世界的本质,但与佛教的目的完全不一样。西方哲学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支撑,来证实感知的真实性;佛教探讨这一切,是为了证明我们的感知是本质上的错误。不但要推翻感知和理智,所有的一切都要推翻。
为什么要推翻呢?因为轮回当中所有贪嗔痴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感知和理智。只要推翻了感知和理智,生老病死等所有的问题都一并解决了。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思维的方式来打击我们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外道辩论,而是要跟自己辩论。试想,即使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外道都收拾了,会有用吗?没有用,因为我们自己的烦恼不能解决,反而有可能增加我们的傲慢心:“我多么厉害啊!所有的外道都说不过我”等等。我们就是要与自己辩论,与自己原来的常识辩论,推翻自己原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不一样。我们的自私与欲望,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时代的人。各种乱七八糟的垃圾见解与观点,也超过了过去的所有人。虽说过去的人也有贪嗔痴、俱生无明,但相对来说还比较单纯,没有这么多的邪见与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是需要修出离心与菩提心,这样才能逐渐地靠近大圆满的境界,逐渐接近于真理。在灌顶之后,才能依靠大圆满的窍诀来直指人心。
有人也许会想,既然人生这么无常、这么短暂,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这么多的加行,是不是应该直接修大圆满啊?
但无论如何,中间的修法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再急也没有用。就像在寒冷冻结的土壤中,即使撒上种子,也不能发芽结果一样。
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
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
离开了缘起,没有任何事物;离开了空性,也没有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缘起与空性。我们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既有产生,也有毁灭。
除了学佛的少部分人与西方哲学的学者以外,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实在是寥若晨星。但西方哲学的深度,却没有达到佛教的深度,所以他们的最终结论,也不够完美。包括贝克莱的学说,我认为已经比较深入了,但他最后也把难题推给了上帝。对佛教徒来说,这就是司空见惯的常识了。所有学过《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与《入中论》的人,都可以轻轻松松地应对自如。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槃,
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
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事物,有一个实有的本质,那就不会有涅槃。不仅没有涅槃,也没有办法灭除任何戏论。因为实有的东西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永远不会毁灭。
我们可以以形式逻辑的方式来讲:
大前提:凡是有自性的东西,都是不生不灭的。
小前提:贪嗔痴有自性。
结论:所以贪嗔痴也是不生不灭的,那也就没有涅槃了。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贪嗔痴了,假如它是不生不灭的,就不会有涅槃,再努力都没有用。因为凡是实有的东西,都无法消灭。
同时,如果戏论,也即各种各样的情绪有自性,那也不可能毁灭。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嗔心、欲望等任何情绪,在达到高潮后,都会趋于毁灭。这就说明,凡是有诞生、有毁灭的东西,都是不存在、不真实的假象。
故于智众中,发大狮子吼,
数唱离自性,善说谁能难。
释迦牟尼佛在全世界的智者当中,发出了狮子吼一样的观点,反反复复地宣讲空性、缘起。从有史以来直到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学科、观点,都没有一个可以超越、驳倒这种善妙无比的缘起学说,所以它是狮子吼。
况无少自性,及依此此生,
建立皆成立,二不违随顺。
况且任何事物都没有一点点的自性,无论六道轮回或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所有的时间与空间当中的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是有自性的,都是以此因生此果。前面否定了因和果,后面又说有因有果。没有自性与此因生此果虽然看似矛盾,但却是皆可成立、互不矛盾的。
有些根本不懂空性的人,会批驳佛教的空性,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到这二者是不矛盾的。就像肉眼直接看桌子,与借助显微镜看桌子,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却互不矛盾一样。肉眼的结论,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面上,而显微镜的结论,则超过了感官的层面,更进一步触及到本质的结构,更接近于真理。
我们的视觉无法识别物质的本质,而只能识别一个错误的幻觉。从幻觉的角度来讲,桌子是存在的。但这种存在,并不是真实的存在。物质从表面现象到物质的真理之间,可能有十个、二十个、三十个乃至更多的层面。在不同的层面里,它们的结论是相对真实的。所以,没有自性,与现实生活当中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有幸福、有痛苦,是并不矛盾的。相对而言,一切世俗的现象,都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格取舍因果,因为我们还没有超越因果的界限。当我们眼里酒就是酒,药就是药,毒就是毒,无法让一切平等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力接受酒、肉等等。但有些已经超越分别层面的修行人,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他们即使喝下致命的毒药,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因为在他们的境界中,毒和药已经完全平等,一切都是平等的。对他来说,吃素和吃荤也没有什么分别。当然,因为考虑到如果大家都不吃素,就会伤害到很多众生的生命,所以他也可以接受素食,但在他自己的境界中,已经超越了任何约束与模式。
现在不少学藏传佛教的人,就有一些误解。当他们看到一些高层次修行人的行为,就误以为自己也可以这么做,于是就开始吃肉、喝酒。汉传佛教学禅宗的很多人也常说:“要放下所有的执著,所以不要放生、不用吃素、不要守戒。因为这些都是杂念,所以要超越,不要去执著。”这也是一种误导。当我们还没有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是不能轻视因果的。如果以修密法为理由,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贪欲心,这在密法里,是比五无间罪更严重的罪业,会直接下金刚地狱的!
虽然我们最后的目的,是要放下所有的执著。但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之前,就不能放下断恶行善的执著,因为这些执著是我们的动力。
世俗人也常说,欲望是发展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想成佛,也是一种欲望,但这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这些执著是需要的。《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先要放下不好的、有害的执著,最终才放弃所有的执著。就像过了河,船就不需要了,但在没有到达彼岸之前,就不能放弃船只一样。
释迦牟尼佛在世俗两个字的后面,加了一个“谛”字,“世俗谛”。也即对普通人的感官来讲,有因有果是对的,所以有一个“谛”字。而“四圣谛”后面也有一个“谛”字,这又说的是:从圣者的境界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是正确的。正确有不同的层次,四圣谛的层次,就远远高于世俗谛的层次。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
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因为是缘起,所以不依赖于常边和断边之见。缘起善说,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至高无上的学说。佛陀也因此而成为无上善说者。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
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一切物质的自性,都是空性。在因缘当中,又可以生起果法。我们在主观上,应该理解、抉择出物质没有本质,却可以有因有缘,二者互不矛盾的定解。空性与缘起之间不但不矛盾,还可以互为助伴。因为是缘起,所以是空性;因为是空性,所以是缘起,这叫做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希有?
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除了缘起理论以外,怎么还会有更神奇稀有的见解呢?既可以有因有缘,又可以是无自性的空性,这是物质世界的真正奥秘。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学者、智者,都没有发现过这个真理。释迦牟尼佛发现这个真理,并将其广为弘扬。谁证悟了这一点,都可以断除烦恼,推翻执著,最后解脱、成佛,所以,缘起的功德无比稀有。以这种理论来称赞世尊,也可堪称为是最无上的称赞。除了这种称赞以外,哪怕用尽所有的辞藻,来赞叹释迦牟尼佛神通广大、禅定稳固等任何功德,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赞美。
如果认为缘起与性空是矛盾的,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过失呢?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
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已经被无明愚痴所驱使,并成为无明奴隶的那些人,他们与释迦牟尼佛作对,不喜欢释迦牟尼佛,时时挑衅、寻隙,不能接受甚至忍受无有自性的空性学说的胜妙之声,这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呢?不值得稀奇。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凡夫,都是无明的奴隶。虽然在普通人当中,也有很多聪明绝顶的人。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领域中,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伟大人物。但所有这些伟大人物,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和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认为视觉、听觉、触觉,是唯一的真理。这样一来,就犯了无明的错误。
形成无明以后,就会去造业,无论是杀、盗、淫、妄等恶业,还是持戒、念经等有漏善业,都会成熟果报,之后又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善恶果报。在面对果报的同时,又再次造业。就这样从无始以来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地轮回。如果没有无明,我们就不需要面对痛苦。痛苦和轮回的来源,就是无明。无明,是整个轮回的第一原动力。世俗间再伟大、再聪明的人,都是无明的奴隶,都不能突破无明的界限。不仅仅是没有学过任何教派,不懂得唯物、唯心的普通人,包括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外道,甚至小乘经部与一切有部、大乘唯识宗的部分修行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无明之奴。如果不证悟、不解脱,我们还会继续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充当无明的奴隶。
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转法轮的过程中,佛陀曾对很多外道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也因此让外道有了仇隙。这种人不能忍受“无自性”的空性微妙之声,是情有可原的。
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
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
如果已经接受过佛陀的教育,却不能忍受佛教最核心、最珍贵的精华——缘起性空狮子吼声,这就是很奇怪的现象了。此处所指的,就是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识宗。
自古以来,小乘佛教都会说大乘佛法不是佛法。
除此以外,大乘显宗也说过密宗不是佛说的。密宗里面的有些宗派,又会说大圆满不是佛说的。其原因,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中的有一品,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传法,是针对每个众生的不同根基而因材施教的。小乘根基的人,只能听懂小乘佛法,就像小学生只能听懂小学课程,没有听过中学、大学的课程,甚至连还有中学、大学都不知道一样。有些小学生会认为,如果不是自己学校所讲的课程,就不应该是学校的课程。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小学生,总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很到位了。同样,佛教内部也有这样的问题。上乘的宗派不会否定下乘的宗派,下乘的宗派却会否定上乘的宗派。只要一种观点不能容纳在自己的观点当中,就会予以否定,这都是孤陋寡闻的结果。所有佛法的宗派当中,兼容性最好的,就是大圆满,其次是一般的密法,然后是大乘显宗,最后是小乘佛教。
当然,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名称来历,并不是说谁大谁小、谁高级谁低级的意思。只是因为小乘行人只考虑自己的解脱,所缘的范围很小,所以叫小乘佛教。大乘行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解脱,而是为了所有众生的解脱,所缘范围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佛教。小乘行人没有听过大乘佛法,以为释迦牟尼佛只讲过小乘佛法,所以就认为“小乘佛教”的说法,是在贬低释迦牟尼佛。其实,佛陀就如同一位大学老师,他既会在大学里面讲课,甚至可以当博士生导师,但有些时候,他也教过中学生和小学生。小学生就认为他是我们的老师,他只讲这些课程,不会讲别的。如果有人说他是小学生,他就会误以为自己的老师也被贬低为是“小老师”了。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理解。
缘起是无性,无上引导门,
若即由彼名,反执有自性。
既然已经接受了佛陀的教育,就应该接受佛教最核心、最精华的缘起性空。缘起,是引导进入空性的极佳门径,是证悟空性的最好方法。如果有人因为缘起这个名词,却反而执著是有自性,那是不应该的。
今有何方便,导彼众生趣,
胜圣善行阶,无比尊喜道?
有什么办法,能引导这些人进入无上空性之门呢?答案是没有!本来缘起法门是引导众生进入空性最殊胜、最善巧的解脱宫殿的阶梯,也是佛陀极力赞叹、欢喜的胜妙之道,但小乘佛教和大乘唯识宗的一些修行人,却反而会因为缘起这个名词而执著为有自性。这好比一个人如果生病了,可以用药去治疗。但如果药也变成了毒,这个人就无法救治了。同样,普通人有执著是可以理解的,还可以通过空性来推翻这些执著,但如果他已经对缘起性空有了执著,把缘起执为实有,那就无可救药了。此处所谓“善行阶”,是指进入佛陀境界的台阶,也就是证悟空性的道。“解脱宫殿的阶梯”,是指证悟空性。“胜圣”,是指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
小乘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最小的物质——粒子。宏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假象,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粒子这个最小的单位。如果连最小的粒子都不存在,世界是没有办法形成的。粒子必然存在,缘起有因有果。在小乘佛教中,缘起这两个字就代表着真实。因为有缘起,所以世界是真实的。如果连粒子都不存在,就不会有因有缘,这就是执著有自性了。这个观点,和经典物理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很早以前,物理学家也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物质。小乘佛教虽然没有用“原子”这个词,而是用“微尘”代表最小的粒子。
大乘佛教唯识宗认为,所有物质都是假象,甚至包括我们内在的大部分精神,也是虚假的。唯一真实的,就是阿赖耶识。世界的基础,也是阿赖耶识。如果阿赖耶识都不存在,那世界也不会存在。因为阿赖耶识有因有缘,所以它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整个世界的产生,就是缘于阿赖耶识这个因缘。
其实,除了唯识宗和小乘佛教以外,我们自己不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因为有因有缘,所以世界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观的时候,不能一直都认为这是中观和唯识宗在辩论,或者是佛教跟外道在辩论,与我们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我们也在被驳斥的对象当中。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里面最殊胜的教派,其他教派都很低劣,从而对其他教派带有成见。所有的闻思,都不应该是针对外界,而是向内针对自己的。向外是一种哲学,向内就变成了一种修法。
比如,有些大学教授学习佛法,是为了研究佛教。他们研究的内容,就是小乘和大乘如何辩论,佛教和外道如何辩论等等。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辩论也跟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到头来虽然研究了一辈子佛法,知道很多佛教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佛教徒学习佛法,却不能这样。闻思中观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原有的观点,也放在被驳斥的执著对象中。要知道,有些时候我们的观点连小乘佛教的境界都没有达到。以这样的方式闻思,才会对我们自己有帮助。
在辩论的时候,必须引用大家公认的逻辑推理方式,而不能引用自己宗派的经典。比如,如果我们引用释迦牟尼佛的话去反驳其他人,不相信释迦牟尼佛的人根本就不会接受。同样,若外道引用外道的经典来反对我们,我们也不会接受。除非辩论双方都承认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那时运用佛经来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才是有效果的。
比如,一个佛教徒和一个基督徒在一起,虽然他们在很多问题上观点不同,但当他们都看到很远的地方冒着烟时,佛教徒就说,那个冒烟的地方一定有火,基督徒也不会否认。因为现实生活的常识,已经让他们达成了共识。以这种公认的推理方式来辩论,才是明智而科学的。如果是全世界都公认的大前提以及小前提下推出的结论,那谁都不得不承认。即使有点被动,但这种被动也并不是以权利或其他强硬手段来胁迫而达到的。
当然,有两种人是不能辩论的。一种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因为身份、面子、某种利益,或因为有着非常严重的偏见,所以仍然不认错。跟这种顽固的人辩论,是没有意思的。还有一部分人非常愚昧,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已经违背了逻辑,这种人也暂时不是辩论的对手。
无论是大乘、小乘还是外道,我们都不能有任何成见或偏见,都要站在逻辑的立场来推理,这样推理出来的结果,才是公正的。藏传佛教非常重视辩论,而辩论的前提,就是要站在大家公认的逻辑立场上。在辩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有错误,就应马上承认错误,只有这样才会有进步。
还有,这种辩论对象,也仅仅限于人类。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逻辑,都建立在感官的真实性之上。但某一群众生,比如天人等等,就根本不能接受我们的感官结论。它们的感知,与我们的视觉、听觉结论,有着很大的差别。和这种众生,是没有办法通过理论或常识来沟通和辩论的。真理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世上没有一个人会说他的观点不是真理,但真正的真理,是大家公认的逻辑。即便如此,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是逻辑推不出来的,只有证悟才能通达。
无论如何,认为缘起是实有的逻辑,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为什么自相矛盾呢?
自性无作待,缘起有待作,
何能于一事,二无违和顺。
首先,自性是无造作,不需要观待任何事物的。假如有观待,就不是自性。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液体的本质是天然的,与气体、固体都不一样,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的,例如水、牛奶等。如果本来不是液体,却人为地把它变为液体,那就不是它的本性,就是相对和观待的。再比如,铁、铜的本质不是液体,但在高温下,却可以变成液体。换言之,铁和铜的液体,要观待于高温。如果没有高温,就只会是固体,所以说,铁、铜的本质是固体而并非液体。凡是要观待而成立的东西,都不是它的本质。
在世俗谛当中,所有物质都有自己的本质。当然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所有的物质都没有本质、都是空性。如果万事万物真的有本质,那就不应该依赖任何东西而存在。比如说,如果稻芽有自性、有本质,那就应该先天是稻芽,永远都是稻芽,而且永远都不能消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是有自性、实有的。但稻芽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然!稻芽只是在各种因缘聚合的时候,才产生了。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稻芽又会变成其它物质。这充分说明,胜义谛的稻芽,是没有本质的。
如今的高科技,的确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方便,不但可以利用高科技传讲佛法,还可以用高科技阐述佛教的缘起性空。但佛所说的缘起,与高科技的发现是不能等同的。虽然二者有相似之处,但有些深奥的东西,高科技永远没有办法解释它的全部内容。科学的准确度虽然在不断升级,但在没有升级之前,它是无法发现升级后的结论的。佛法里的一些非常深奥的东西,永远无法也不需要以科学来解释。但有一部分,也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而且会显得非常轻松,不但讲者容易表达,听者也容易理解。
缘起是有观待的,任何有因有缘的东西,都必须依赖于条件。比如说,稻芽就是有作的,它必须依赖于因缘。如果稻种、土壤、湿度、温度、空间、时间都没有,稻芽也不会产生。稻芽,就是由湿度、空间、时间等因缘造作的,所以它是有待的。
如果一切物质或缘起是真实有自性的,那就应该是无作无待的。但缘起却是有待有作的,这是我们大家公认的。怎么可能有自性与缘起可以在一个事物上面无二无违呢?这个观点绝对是错误的。
故说缘起法,虽自性本离,
然似彼显现,此皆如幻事。
虽然缘起法的自性本来就不存在,并不是以前存在,现在在某种情况下变成了不存在。但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这些现象却都是存在的。自性本离与显现,是物质的两个侧面,二者的结合,就叫做缘起性空。但所有的这一切显现,都是如梦如幻的幻觉、错觉。
惠能大师讲的“菩提本无树”,就是“自性本离”的意思。大圆满彻却中讲的“本净”,也即本来清净。并不是原本有一个不清净的东西,然后通过我们的修行,把它转化为清净。而是因为没有自性,所以本来清净。
惠能大师虽然还没有讲大圆满,但已经把空性讲得很透彻了。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从表面现象的角度,而使用“转化为”这个词。比如,意识转化为智慧,阿赖耶识转化为佛的智慧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转化,而是本身就如此。
如果有一天我们加行修好了,在对上师、佛法非常有信心的前提下,就有可能会证悟到自性本离。那时我们就会发现,心的本性永远没有离开过本性,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而已。
自性本离,是缘起法的第二层意思,也是比较深奥的缘起法。除了缘起以外,没有别的事物;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别的事物。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缘起。《般若十万颂》这么庞大的佛经所讲的,就是自性本离。如果证悟通达了,所有问题也都解决了,因为所有问题的源头,都归结于无明。而这四个字,正好是无明的克星。
《缘起经》、《稻杆经》当中所讲的缘起,绝大多数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以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因素,当生存的因素消失的时候,世界也会随之而消失。包括我们内在的精神,都是随因缘而变化的。在变化的过程中,因不会去想要产生什么样的果,果也没有想过要从什么样的因产生,这都是世界的自然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真的合理,也与佛教不会有冲突,佛教可以用缘起来解释生物进化论。虽然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来证实生物进化论到底是否合理,但目前这种观点毕竟已经被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接受了。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首先是海洋里的一些物质慢慢变成了海洋生物,然后变成陆地生物,最后变成了人。但这只能解释人的肉体部分的来历,人的灵魂是怎么出来的?到现在谁也无法解释。其实,这都是因为缘起。
二十一世纪,是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人的烦恼,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重的。虽然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与物质财富,但我们的需求却没有减少。
比如,按理说,有了电脑,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可以闲下来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有了这些东西以后,大家反而变得更加忙碌了。在有了飞机、汽车、高科技的通讯产品等等之后,我们不但不知足,反而需求更厉害了。我们知道的越多,拥有的越多,烦恼、痛苦、邪见也越多,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更需要修前行。如果不修出离心、菩提心,而去学中观、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等等,都是没有用的,只能播下解脱的种子。很多佛经都是闻解脱,但实际上很多人听了并没有解脱。为什么?就是基础没有打好。在《普贤上师言教》以及《前行备忘录》中,记载了很多反复修加行的前辈大德,他们的欲望和邪见没有我们严重,都需要反复修加行,我们就更不要说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米拉日巴是佛教界公认的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在没有修前行的时候,直接听了大圆满,他的上师口气也蛮大:大圆满早上修早上成佛,晚上修晚上成佛,特殊的人不修也会成佛。米拉日巴心想,自己以前学咒术的时候非常成功,自己可能就是那种不修也可以成佛的人吧!然而他却没有修出任何结果,最后只有放弃大圆满,去寻找玛尔巴大师。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像米拉日巴这样了不起的成就者都需要修加行,我们还用说吗?
自性本离的境界若用语言来表达,即是如来藏、般若智慧、空性、大圆满或大手印,但它的本质,就像秋日高原的蓝天,纯洁通透,没有任何时间、空间、物体的概念。修寂止的时候,有时也会达到这样的境界,但这不是真正的证悟。证悟必须要有已经开悟和有一定修行经验的上师的窍诀引导,否则最高的境界也只能达到无相禅定,仍然不能解脱。就像很多外道修行人,他们的寂止境界非常高,却最终不能解脱一样。
说如尊所教,无有少敌者,
能如法求过,善达即由此。
世尊释迦牟尼佛如实开演的殊胜妙法,没有任何人能够战胜、反驳,所以是所向无敌的。没有谁可以如理如法地寻找出佛教的过失和错误。如果能够理解、通达、证悟缘起法,就完全可以彻知四无畏的原因了。佛陀所传的教法,如同狮子吼一样谁都不惧怕,因为真理在任何人面前,都不需要心虚和胆怯。
此处的“敌”,不是争权夺利的敌,而是理论上的敌,特指不同观点的人。
如果要观察别人的观点,就应该如理如法。不讲道理,没有任何逻辑的乱来,就是不如法的辩论。在历史上,以不如法的方式来寻求佛陀和佛教过失的人很多,但真正如理如法地指出佛教错误的人却从未有过。
何故由说此,于见不见事,
远离增益执,及损灭过故。
为什么说通达了缘起理论,就能对我们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事物,以及感受不到的隐蔽事物断除常见和断见等增益和损灭的执著与过失呢?
“增益”、“常”,也即捏造的意思,认为本来不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实有存在,无中生有,就叫做常和增益。“损灭”、“断”,就是抹杀,也即把真实存在的东西说成不存在。“执”与“过”,就是偏见。
佛教认为,要客观地去观察和解释世界,既不能把没有的东西当成有,也不能把有的东西说成无。常边和断边,也即有边和无边的两种观念,都是错误的曲解。正确的解释方法,就是“缘起”。
佛教认为,世界可以分为现量、隐蔽量与非常隐蔽量三种层面。
一,现量,就是我们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够接触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这是第一个层面。
二,隐蔽量,由于空间与时间等距离,而让我们暂时不能接触到的事物,属于隐蔽的层面。
包括人类听不见、看不到,而另外一种生命能够听见、看到的事物,都属于这个层面。
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证明隐蔽事物的存在呢?就是应用逻辑推理。佛教的逻辑学,也即因明的《释量论》中,就对此有所阐述。譬如通过冒烟而推知远处有火焰的存在,就是通过逻辑推理而了知隐蔽事物存在的最好例子。将听不到、看不见的东西都一概否定的做法,是非常愚昧的。
三,非常隐蔽量。就是我们的感官永远无法感知,也无法通过逻辑推理而了知,但却真实存在的事物。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宣说过非常隐蔽的事物,它们不会因为人类的感官接触不到而不存在。但事到如今,依然有部分人不相信这些观点。然而,借助于现代高科技,已经把我们过去认为不存在的事物一一展示出来。比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粒子等物质,过强或过弱的声波等等。
另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非常隐蔽的因果关系,却是我们的感官永远无法感知到的。因为人的意识思维、判断、推理的依据,就是视觉、听觉等等。就像因冒烟推知有火,也是曾经得到的视觉经验反馈的信息。如果从来没有见过燃火冒烟的情况,就无法推理出有火的结论。凡是感官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意识也无法推知,因为这些事物已经超越了感官的范围。
就像通过仪器,可以测知红外线、X光、微生物等很隐蔽的事物一样,通过佛的智慧,也能够了知非常隐蔽量的存在。譬如,释迦牟尼佛说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个生命,这就是用佛陀的智慧或超凡的感官发现的。
缘起道因相,见尊说无比,
由此证余语,是量起决定。
用缘起的道理,可以推导出另一结论:佛陀所宣讲的道理,是无人能比拟的。因为缘起是正确的观点,也可以由此推知佛陀所讲的其他观点也是正确的。“因相”,是指理由、道理。“见”,也即推导。“余语”,是指除了“缘起”法之外的其他佛经。“量”在《释量论》中,表示正确无误的道理。
为什么说释迦牟尼宣讲的道理无人可比呢?因为世尊宣讲了无有错谬的“缘起道”。
用佛教中的“缘起”,可以解读生命的进化,以及大自然的所有现象。因而,很多高僧大德也说,佛教不是宗教,因为佛教讲缘起。
佛教从不崇拜鬼、神,而是崇拜无垢、无漏、无上的智慧与无私的慈悲。真正的佛,就是佛的法身,也即佛的无上智慧和悲心的综合体。
佛教不需要用祭祀杀生等方法来取悦鬼神,大乘佛经认为,让佛最喜欢的供品,就是利益众生。
如何证明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呢?原因有二:
第一、释迦牟尼不会欺骗众生,因为他没有为了达到某种个人利益而欺骗众生的因素——贪嗔痴的烦恼。
第二、佛陀已经证悟了非常深奥的四圣谛、缘起性空等境界。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人、神仙都没有悟到的。佛陀不仅证悟,还宣讲了这些甚深的道理。既然佛陀能够证悟和正确地宣讲如此深奥的境界,更何况其他的事情呢?
佛教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还是其他宗教的智者,都没有找到一种新的理论来否定佛教的核心思想。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见佛陀的公信度是非常高的,由此也可以断定,佛陀所宣讲的缘起法以外的因果轮回等其他思想,也是正确无误的。
(二)由此可推知,佛陀就是正确无误的引导者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
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佛陀证悟了缘起的意义,并在证悟的七七四十九天后,开始广转法轮。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讲的佛经内容正确无误,所以对跟随佛陀的后学者来讲,佛陀是一位正确无误的导师。跟着佛陀修学的人,一定会远离所有衰损,不会有任何的损害,其原因,就是因为断除了所有过患的根源。
释迦牟尼佛宣讲的所有法门,都不是跟其他人学的,都是他自己证悟并宣说的。在他此生成佛之前,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过一尊佛。虽然佛的化身会以不同形式、不同身份而存在并利益帮助众生,但在佛陀示现成佛之前,并没有像佛陀一样成佛后广转法轮、广度众生的佛教教主的出现。
“见”与“说”,是非常重要的两点。如果没有见到,没有证悟,就无法宣讲。就像大学教授首先自己要了解所讲课程的内容,之后才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一样。佛也必须自己先悟道,之后才能讲给众生听。
这里的“学者”,是指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修行的人。追随释迦牟尼佛修学,就可以断除自己的贪嗔痴等烦恼,远离杀盗淫妄、争权夺利、发动战争等灾祸。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所谓的敌人,并不在外面,而是我们内在的嗔恨心、贪欲心等等。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愚痴、愚昧。当我们从根本上把愚昧斩灭之后,所有的生老病死等不如意现象,都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果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无论如何发动战争、扩张势力,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不能战胜烦恼这个敌人。
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国家的君主为了对抗所谓的敌人,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同时也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最终却一无所获;有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贪赃枉法、为非作歹,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佛陀认为,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条。只有真正解决了内心的问题,才能灭除各种过患的根源,远离一切的增益与损灭。无明的问题解决了,所有的烦恼都会迎刃而解。
释迦牟尼佛历来主张平等、尊重真理。其中的平等,是指慈悲心与智慧。而整个宇宙中最透彻的真理,就是因果轮回,这是世间最公正的法律,永远都不会有错。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
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违背佛法的尊圣教,不追求证悟的智慧,则哪怕一辈子不穿衣服,长时间不吃饭等等,历经各种残酷苦行,也如同呼唤一个人来到自己面前一样,只能唤醒各种过患。因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非常坚固的我执犹在。只要没有证悟缘起的智慧,就不能解决内在的贪嗔痴问题。因为所有的烦恼不是来源于肉体,而是来源于精神。无论我们做好事或是做坏事,都来自于精神。我们的身体,只是意识的奴隶,它没有自己的主张。意识命令它去做什么,它就会去做什么。
而很多外道则认为,轮回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只要破坏了其中之一,轮回就会终止,这样才能得到解脱。所以他们会以苦行的方式来寻求解脱,但这却是一条错误的路。
这里要表明的,并不是说外道或外道的导师有问题,只是在强调,哪怕修行人在长达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时间中做苦行僧,用各种残酷的方法来折腾自己的身体,假如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也不会拥有证悟的智慧。因为我见或者我执始终都存在,没有断除。这种情况下的苦行,也成了一种执著。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走错路,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妄说一切平等、不要执著,否则一定会走火入魔。释迦牟尼佛在证悟后,都会以一位普通比丘的形象,正常地托钵乞食、生活、修行,天天都在禅修和讲法,有时还要去问候生病的比丘,还时不时地照顾没人照顾的比丘,亲自为生病的比丘洗衣服,并示现生老病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个过程。佛陀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没有说不执著,不需要遵守戒律,虽然对于佛陀来讲,这一切都是不需要的。释迦佛的言传身教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要一开始就不执著。
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圆寂,才是达到了最高的修行境界。在很多小乘佛教的寺庙中,经常能看到释迦牟尼佛圆寂的佛像。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佛陀不需要在圆寂时才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佛陀在世时,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佛陀的住世、圆寂或苦行,都是一种示现。
对于修行者的生活,佛陀既不主张过于奢侈,也不主张太过苦行。最关键的,是要打破我执、证悟空性。如果证悟了空性、断除了我执,根本不需要苦行,也不需要刻意去过奢侈的生活。
虽然佛教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过程都非常艰苦,譬如米拉日巴,但他们都不是为了追求艰苦而艰苦,只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所限而致的。如果想把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一些,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他们认为,把修行的时间浪费在物质生活上非常不划算,为了今生就能得到幸福、解脱和智慧,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物质享受做代价,所以牺牲了物质享受,选择了苦行。
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奢侈的生活,就说明还有强烈的贪欲心。如果有人说自己证悟了,却非常执著外在的物质,对高档汽车、房子、金钱极为看重;或者口里说自己已经证悟了,可以喝酒吃肉,什么事都可以做,不需要执著等等。这只能说明,他只是嘴巴证悟了,心并没有证悟。真正证悟的人,不会公开说自己证悟了,也不会不顾忌因果。虽然有些证悟者的行为非比寻常,不会受物质生活的影响,但公开说自己是证悟者,却非常在乎物质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在所有的宗教里,佛教最反对迷信。追随佛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习佛陀的智慧。世上无人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境界,但佛陀在菩提迦耶成佛后,仍然以一位比丘的身份托钵乞食,严守比丘戒,我们怎么能肆意妄为呢?
佛教的“四依四不依”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可以“依人不依法”,也不需要上师与弟子相互观察十二年,只需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依止什么样的上师就可以了。这充分说明,佛教不提倡个人崇拜。依止上师,也只是依止上师的智慧与慈悲。
希有诸智者,善达此二别,
尔时于圣尊,岂不从髓敬?
稀有难得的诸位智者在通达上述二者的区别后,怎能不发自内心地恭敬佛呢?这种恭敬,不是因为佛陀外相上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庄严,而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指出了解脱的路。这种从骨子里产生的恭敬,叫做智信。
虽然刚开始学佛的佛教徒因为不明白佛教的道理,可以允许有暂时的迷信,但通过学习,就可以把迷信转换为智信。如果一开始没有这种信心,对佛教不感兴趣,就不会进一步学习,更不会有进步,最终的智信也得不到,所以有时迷信还是有一些作用。但最终一定要超越、突破迷信,由迷信转为智信。
纵于一分义,得少许决定,
尚与彼胜乐,况尊众多说?
即使对佛经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得到了定解乃至证悟,也能给我们最殊胜的幸福快乐,更何况是理解、通达了世尊所说的众多佛教理论呢?
下面宗喀巴大师用非常谦虚的语气说:
噫愚坏我慧,于如此德聚,
虽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悲痛的是,因为我自己的愚昧毁坏了我的智慧,所以虽然皈依了具有圆满功德的释迦牟尼佛很长时间,却到现在为止,仍然无法圆满了知佛陀功德的一小部分。“噫”,就是悲伤、悲痛的意思。
当然,要想全部讲出释迦牟尼佛的所有功德,是任何人也做不到的,就连佛陀自己也做不到。因为宗喀巴大师了知佛陀的功德,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称扬赞叹佛陀的功德。伟大的成就者们都是很谦虚的,佛陀有些时候也会示现谦虚。这一切,都是度化各种根基众生的方法。
下面,宗喀巴大师又用安慰自己的语气讲道:
然幸将近终,命相续未没,
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
幸亏在我接近临终,还未寿终正寝之前,能对佛陀生起特殊的信心。仅仅想到这一点,也是我最大的福分。
“想此亦善根”这句的原文意思是说:哪怕对佛陀生起一点点信心,都是我最大的福分。
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在以飞快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向死亡靠近。生命非常短暂,获得生命也很不容易。在这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短暂过程中,若能在生命还没有终止时,对释迦牟尼佛生起稍许的信心,的确是极大的福报。
我们要知道,真正的福分,不是拥有宽敞的别墅、豪华的汽车、昂贵的衣服、大量的存款,而是有机会遇到佛法,并对佛法有所了解,且随之而产生信心。事业上的成就,谈不上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对佛产生了那怕极少的信心,这才是人生旅途中最大的收获。当这次人生旅途结束时,房子、车子、票子以及所有的保险,都无法保护我们,都全部要放弃。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对佛的信心,以及闻思修的种种功德。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总结自己的一生,最有意义的,不是拥有房子、车子,不是开公司、成为百万富翁,而是在对佛生起信心的基础上,通过闻思修所做的功德。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把佛法融入内心,才真正是属于我们的。反之,如果佛法没有融入内心,那佛法只属于佛陀,而不是属于我们。
就像宗喀巴大师一样,真正的修行人、成就者,都非常谦虚。除非有把真实情况讲给大家,让听众增长信心的必要,才会偶尔说出一点自己的功德。在没有必要时,都是尽量宣说别人的功德,掩饰别人的过失;隐藏自己的功德,并在大家面前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
不过,有些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了说服一些只相信神通的人,或是为了调伏一些特殊根机的人,也会适当地示现神通,但这都是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的特殊示现。
而当今时代,只要在网页上搜索,就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大成就者传记”。会写的就自己写,不会写的就口述让别人代笔,或者花钱找人给自己写传记。过去是活佛,慢慢变成法王,现在已经开始有佛了。这些做法,已经完全违背了佛教的原则。我们不能评价谁对谁错,这也是菩萨戒里的一条戒律。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头脑清醒,不要相信公开宣讲自己功德的人。既不否认谁的功德,更不轻易肯定谁的功德。
无论如何,我个人从不相信这些。我终身唯一相信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宣讲的真理——慈悲、智慧以及四圣谛等教法。
修学的路上不能大意,也开不得玩笑。如果在修学的路上走错了,就是大错特错。修行道路的错误,与世间工作上的失误不同。工作上的失误,只会少赚一点钱,但如果修行上出问题,走了弯路,就会坐失解脱的大好机会,这样的损失就太大了!由此,我们更应该相信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相信佛陀教给我们的解脱之路。其他各种不靠谱的说法,一定要谨慎取舍。
说中缘起说,慧中缘起智,
二如世胜王,尊善知非余。
所有的学说当中,最殊胜的就是缘起学说;在所有的智慧当中,通达缘起的智慧就是至高无上的智慧。缘起的学说和缘起的智慧,如同如意宝一样卓尔不群、有求必应。而这样的学说和智慧,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能精通、证悟并宣讲。除了佛之外,所有其他人都无法完全领悟并宣说缘起。
我们可以看看世上的所有书籍,有没有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宣讲缘起性空的。如果有,而且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就由他们自己的导师说出来的,那我们可以承认,此文所讲的内容都是错误的。但事实可以证明,其他科学、哲学以及宗教都没有宣讲过完整的缘起学说,所以,释迦牟尼佛是独一无二的觉悟者,只有他,才有能力宣说缘起。
“世胜王”有两种解释:一、世胜王就是佛陀。如果证悟了缘起,有能力宣讲缘起,就是佛陀。二、世胜王就是佛经中常讲的如意宝。在佛不出世的时代,众生的所有福报集中也不足以产生一位佛陀,他们的福报,只能创造如意宝。如意宝是一种宝石,供奉这个宝石,向这个宝石祈祷,就可以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