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
一、名义
《缘起赞》
本论的题目或名称是《缘起赞》,以证悟和宣讲缘起性空来称赞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功德,因此叫《缘起赞》。
(一)揭示缘起,佛陀独有的伟大。
为什么要以证悟缘起性空来称赞佛陀呢?因为缘起是佛教的精华。懂得了缘起,就能满怀信心地知道,释迦牟尼佛一定能够给我们指引出准确的方向,并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这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本身有多么伟大,有多么广大的神通,有多么大的势力,而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如此准确无误的法,所以他一定非常有智慧。这也足以证明,释迦牟尼佛是觉悟者、成就者。
有些外道在赞扬他们自己的导师或神的时候会说:因为我们的神能够主宰世界,或者因为我们的神能够消灭敌人等等,但佛教却不会以这种方式来赞扬自己的本师。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不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证明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与正确,而是以佛陀通过自己的悟道,并宣讲了缘起这样深奥的法门为理由,来赞扬释迦牟尼佛,这也是《缘起赞》的由来。换言之,《缘起赞》不是赞扬缘起,而是通过缘起来赞扬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认为,所有的神通、四禅八定以及其它的世间功德,都不如证悟缘起。因为前者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唯一能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证悟缘起性空。从这方面来称赞佛陀,是最殊胜的方式。
虽然在佛陀尚未出世之前,印度有各种各样的宗教与学说,也有很多像神仙一样的人,他们也获得了神通、智慧等比较不错的世间成就。但却没有任何人与宗派提出过缘起学说。缘起,是佛教独有的,非常完整、非常全面的学说。
无论学佛还是学习其它宗教,找到一个准确无误的导师非常重要。如果做不好,不仅会毁掉我们的一生,而且还有可能毁掉我们的生生世世。如果能找到一个准确无误的宗教或导师,不仅今生可以幸福、健康、长寿,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获得解脱。正因为如此,所以密法非常强调金刚上师的重要性。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位全知的导师。
在因明当中,“全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全知,是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本质、发展与变化,知道过去、未来与现在的一切。
狭义的全知,是能够给我们指一条解脱之路。《释量论》、《俱舍论》中反复提到,佛陀能不能知道过去、未来,能不能知道天文、地理,都没有太大关系。想了解天文,可以找天文学家;要知道地理,可以找地理学家;要通晓过去,可以找历史学家。佛陀不必知道每一滴水里有多少个微生物,不必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个什么样的细胞,不必知道宇宙是什么样子,也不必知道天体公转自转的各项数据。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重要,尽管释迦牟尼佛既是广义的全知也是狭义的全知,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广义的全知,而仅仅是狭义的全知。
因为释迦牟尼佛证悟了缘起,转了三次法轮,并在《般若十万颂》、《般若摄颂》、《金刚经》、《般若心经》等经典中,将缘起性空的理论公诸于众,已经给我们传授了一个准确无误的解脱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释迦牟尼佛是正确无误的导师。
(二)何为缘起?
1、总述缘起
什么是缘起呢?讲缘起的时候,可以引用几部经论作为依据。一部是《缘起经》,其整个内容都是直接讲缘起;另一部叫做《稻秆经》。是以稻秆为喻,揭示世间万物都如同稻种产生稻芽一样,一切都在因果当中,都离不开因缘或缘起。
《缘起经》云:“佛言,云何名缘起初?”释迦牟尼佛说,什么叫做缘起呢?我曾在《慧灯之光》里面,简单地解释过十二缘起支。很多佛经和《俱舍论》、《大乘阿毗达摩论》里面,讲得更详细、更清楚。简言之,一切事物从因缘当中产生、存在、毁灭的过程,叫做缘起。缘起初,也即缘起的开始。
“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为有此就有彼,这是第一个定义;有此生就有彼生,这个东西产生了,就会有另外一个东西的产生,这是第二个定义。
什么是“此有故彼有”呢?在有为法当中,上下、左右、长短、高低等对立、观待的概念并不是物质。虽然左手和右手是物质,但左和右却不是物质,而是我们的意识创建出来的抽象概念。这类概念与生灭无关,但却可以存在。有左就有右。左的产生或存在,与右的产生与存在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右,就不会有左;如果没有左,也不会有右。这些概念,也属于缘起。虽然不是具体的物质,但因为我们的意识安立、假造出来了,所以也可以叫做有。
什么是“此生故彼生”呢?其实,现实生活当中包括精神、物质等一切,都是依此生故彼生的。比如说,因为有了稻种的产生,就会有稻芽的产生等等。此,就是因和缘;彼,就是果。因为有了此,就有彼。因为有了因和缘,就有果。道理非常简单。
佛教对物质的定义和哲学不一样。哲学认为,除了精神以外的东西,才叫做物质。佛教却认为,精神也属于物质的范畴。凡是现实生活中能够给其他物质或者事物带来变化,能够起到作用的东西,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在佛教里面,都叫做物质。
当然,任何宗教、哲学或任何人,都会承认稻芽产生于稻种,有了稻种才有稻芽,没有稻种就不会有稻芽的说法。佛教与其他学说最根本的区别,是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的诞生、存在与毁灭,都与自己的因缘有关,而与任何鬼神没有关系。在这个时候,鬼神起不了什么作用。
但佛教以外的绝大多数宗教却认为:除了物质本身的因缘以外,还有一个造物主、万能神在主宰这个世界。
平时我们经常在念“诸法从缘起&hellidiv;&hellidiv;”等偈子,它的梵文,就是缘起咒:“嗡耶达日玛黑德巴尔巴瓦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得堪匝友呢若达诶旺巴德玛哈夏日玛纳耶索哈。”佛陀非常赞叹缘起咒,《缘起经》中说:哪怕建一个非常小的佛塔,塔里面没有任何其他装藏的东西,只有一个缘起咒装在里面,这个塔也能变成非常殊胜的积累福报的依处和福田。无论是佛像、佛塔、佛经,只要念诵七遍缘起偈或缘起咒,就会变成殊胜的福田,就可以算是一种简单的开光。缘起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功德与加持呢?因为缘起偈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
缘起偈在讲什么呢?“诸法从缘起”,所有的法或事物,都是从它自己的因缘当中产生的。“如来说是因”,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它们的因缘。“彼法因缘尽”,当因缘结束的时候,果也会消失。“是大沙门说”,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说了缘起,所以就是大沙门。沙门,也即成就者。本来,无论是外道中获得了世间成就的神仙,还是佛教中获得了出世间成就的修行人,都叫做沙门。但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讲了缘起,所以他是“大沙门”。念诵缘起偈,实际上也是一种缘起赞。
所有的物质,都有“生、住、灭”。“生、住、灭”三者,是所有物质的法相和标准。凡是有生、住、灭的东西,都叫做物质,也叫做有为法。凡是没有这三个标准的,都不叫有为法,都不叫物质。包括精神,以及精神以外的物质都有诞生、存在、毁灭的阶段。
除了物质以外的东西,就是无为法。无为法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而是由我们的心创造、想象出来的。比如说,本来虚空不是物质,它没有物质的标准——生、住、灭。但在我们的心里,却可以有虚空的概念。这类虚幻的概念,都是无为法。
“此生故彼生”,说的是物质。“此有故彼有”,则说的是除了物质以外的各类我们想象当中的概念。无论物质还是非物质,所有的东西都是相互观待、相互对立的。有一个东西的存在、诞生,就有另外一个东西的产生,这就是《缘起经》中关于缘起的定义。
《稻秆经》里面也讲:“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缘是什么?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与《缘起经》说的完全一样。
“缘”和“起”若分开来讲,则“缘”是物质诞生所需要的所有条件。比如,苗芽的产生,就需要种子、空间、时间、温度、湿度等等。当诸多条件具备的时候,从这些因缘当中,就会产生果,这叫做“起”。如果没有“缘”,就不会有“起”。“起”观待于“缘”,这就是“缘”和“起”的概念。
《稻秆经》中还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的藏文:“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句话非常重要!用现代的语言来讲,法性,就是自然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释迦牟尼佛等如来出世转法轮也好,不转法轮也罢,自然规律是永远存在的。自然规律与佛的出现和不出现是没有关系的。这也是佛教与外道最大的区别。
除了佛教以外的很多宗教会认为,自然规律与神的出现密切相关。没有神,就没有规律。人类是上帝或某个造物主创造的,人类所有一切的规律,都是造物主的创造,但佛教却并不这么认为。
有人会问:既然缘起与佛没有关系,那为什么要以缘起来赞扬佛呢?
虽然不是佛创造了自然规律,而是佛发现了缘起的规律,然后又把这个规律告诉我们。通过有因缘就有果,无因缘就无果这种原理,让我们了解轮回的因缘,从而指导我们去修行,断除轮回的因缘,并最终脱离轮回、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应该赞扬佛陀。
“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hellidiv;&hellidiv;”等等,都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述自然规律。这个规律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胜义谛,一个是世俗谛。
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如来出现也好,如来不出现也罢,一切法都是空性。每一个人内心的本性,都是光明。每一个人本身,就有佛性,这与释迦牟尼佛出现和不出现是没有关系的。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虽然我们心的本性是光明,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是佛陀发现并告知了我们,然后指引我们去修行,让我们证悟空性光明。简言之,虽然心的本性与佛的出现没有关系,但我们的证悟与解脱,却缘于佛的深恩厚德。
2、缘起之分类
《稻秆经》中继续说道:“此因缘法,以其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因缘法有两种:一种是因相应,一种是缘相应。也即与因有关系的因缘,和与缘有关系的因缘。
“彼复有二,谓外及内。”前两种缘起又可分两种:一种是外在的缘起,另一种是内在的缘起。与因有关系的缘起,加上与缘有关系的缘起,又可以分成外在的因和缘,内在的因和缘,这样一共就有四种缘起。
(1)外缘起
甲、外因
“此中何者是外因缘法因相应?”什么样的事物是外因缘法当中的因相应呢?
“所谓从种生芽,从芽生叶,从叶生茎,从茎生节,从节生穗,从穗生花,从花生实。”譬如从稻种生稻芽,稻芽长大生出叶子,叶子衍生出管子一样的稻秆,稻秆上面又长出节来。然后从节中生出稻穗,然后从穗生花,开花以后,又得到果实。这些因缘之间,都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若无有种,芽即不生;乃至若无有花,实亦不生。”如果没有种子,则芽不会产生。中间的步骤就省略了,依此类推,如果没有花,果实也不会产生。
“有种芽生,如是有花实亦得生。”有种就会生芽,有花,果实也会产生。
“彼种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芽;芽亦不作是念:我从种生”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虽然芽是从种子产生的,但种子永远都不会想:我能够产生芽。芽永远也不会想:我是从这个种子产生的。在因缘和合的时候,种子就会产生苗芽。这叫做外在的因相应。
其他宗教会认为:造物主是有意识地去设计、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然后又去主宰这个世界的。万能的神在想制造人类的时候,就用泥土制造了两个人。这些都是有意识的活动。佛法却认为:所有的大自然,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人去设计,也没有人去创造,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备的时候,万事万物自己会产生。
因和缘的区别是什么呢?产生一个东西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叫做因,起次要作用的叫做缘。
以上讲了外在的因。那外在的缘是什么样子呢?
乙、外缘
“谓六界和合故”,六界都具备的时候,它们就会产生果。
“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时界等和合。外因缘法而得生起。应如是观外因缘法缘相应义。”什么叫做六界和合呢?也就是地、水、火、风、空、时六界的汇合、聚合。当六界都具备的时候,外在的因缘法就已经具备。这就是外因缘法的缘相应。
“地界者,能持于种。”地界的作用,就是能持种子。譬如说,我们不可能在空中播种,因为种子一定会掉落在地上。但如果在土壤里播下种子,它就不会掉到别处,而会在那里生根、发芽,这种能力,就叫做持。
“水界者,润渍于种。”水界的作用,就是保证湿度,以滋润种子。
“空界者,不障于种。”“空”,就是空间。如果没有空间,种子也无法发展、发芽。虽然空间本身不会给种子起什么作用,但因为它不会障碍苗芽的诞生,所以也把它列为因缘当中。
后面的火、风、时界在经中都有详细阐述,此处就不一一宣讲了。无论如何,每一种外缘,都能对种子的演变起到作用。
经中继续说道:“此中地界不作是念:我能任持种子。”地界不会想:我能够持种子,不让它掉落。“水界亦不作是念:我能润渍于种。”水也不会想:我能润泽种子。因为地、水、火等六界,都是物质,没有情感的无情物,它们永远不会去思考问题。但在因缘具备的时候,即使它们没有这样的意思,其结果仍然会产生。
其中的种子,是主因;地、水、火、风等等,都是外缘。虽然在种子发芽的过程中,它们没有起到最根本的、最主要的作用,却起到了必不可少的次要作用,所以叫做外在的缘。
丙、因缘生果的五种规律
因缘生果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有五种规律:
《稻秆经》云:“应以五种观彼外缘法。何等为五?不常、不断、不移、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与彼相似。”因缘生果的时候,有不常、不断、不移、小因生大果、与彼相似五个规律。
第一,“云何不常?为芽与种,各别异故。”什么叫做不常呢?因为芽与种各不相同,完全是两个东西,种灭芽生,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稻种上面,看不见稻芽;稻芽产生以后,也不存在稻种,所以是“不常”。如果种子和芽,也即因和果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变化,果的时候是什么样,因的时候也是这样;因的时候是什么样,果的时候也是这样,那就是常——常住不灭。
第二,“云何不断?非过去种坏而生于芽,亦非不灭而得生起。种子亦坏,当尔之时,如秤高下而芽得生,是故不断。”什么叫做不断呢?学过中观的都知道。种子与苗芽的关系,就像天平的左右两个秤盘,不可能同时位于高处。左边的秤盘高了,右边的秤盘同时就会低;右边的秤盘高了,左边的秤盘同时就会低。因和果就是这样:因毁灭的时候,果立即就会产生,中间没有间断。如果因毁灭了,果却没有诞生,那就是断。虽然因和果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因毁坏的同时,果立即就会产生,所以不断也不常。
第三,“云何不移?芽与种别,芽非种故,是故不移。”为什么不移呢?因为稻种没有移动到稻芽上面,芽和种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东西,稻芽上不可能发现稻种,它们不是一体的,也不是相同的,所以不移。
前面三个是否定规律,后面两个是肯定的规律:
第四,“云何小因而生大果?从小种子而生大果。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因果规律都是这样,小因产生大果,而不会大因产生小果。我们可以看看,自然界的所有植物,都是由一粒小小的种子,最后生长出比它的体积多几十倍、几百倍的植物。外面的植物是这样,内在的因果也是这样:今天造一个小小的业,果报现前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大得非常不可思议的果报了。无论善业、恶业,都是如此。
第五,“云何与彼相似?如所植种,生彼果故,是故与彼相似。”稻种和稻芽虽然暂时看来不一样,但稻种只会生出稻芽,而不会生出豆芽,所以二者是相似的。无论种植任何植物,都会产生它自己的果,而不会产生另外一种果。我们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因果不相似,所有的因果都会错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成了一句谎言。但因果永远不会错乱,因果之间,一定是相似的。
以上五个规律,是外在因缘法的规律,也即外在缘起的规律。外在的规律非常简单,与自然科学完全相符,与任何鬼神,乃至佛陀都没有关系,只是一个自然规律而已。
(2)内缘起
“如是内因缘法,亦以二种而得生起。云何为二?所谓因相应,缘相应。”内因缘法也分为两种:因相应和缘相应,也即与因有关系的因缘法,以及与缘有关系的因缘法。虽然二者分属于两个系统,但实际上属于一体,只是一体的两个层面而已。
甲、内因
“何者是内因缘法因相应义,所谓始从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内因,也即内因缘法的因相应是什么?就是十二缘起法。十二缘起法如果以复杂的方式来讲,那就非常复杂了。《现观庄严论》中有四个难题,其中一个,就是关于十二缘起。其他佛经里面,也非常深入、广泛地宣讲了十二缘起。
简单地说,内在因缘的因相应,就是从无明开始,因为有了无明,我们就会去造业,制造有漏的善恶之业,这就是生起“行”。“行”,也即造业。为什么会造业呢?就是因为有无明。这个时候,无明就是因,行就是果。之后中间的缘起以此类推,最后讲到“乃至生缘老死”。“生”,就是下一世的诞生。生是一种缘,这个缘所产生的果,就是老和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简要过程。
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无明亦不作是念:我能生行。”无明不会认为:我能让行产生。因为无明是精神的一小部分,它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会思维。
“行亦不作是念:我从无明而生。”行也不会想:我从无明而生。为什么呢?所谓“行”,也即我们行善、造恶等善恶之业。善恶之业不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会有任何意念。
“有无明故,行乃得生。”哪怕因和果都没有产生的意识,但在因缘合和的时候,有了无明,就会产生行。因为有行,识也就会产生。十二缘起支,前前都是因,后后都是果。到了最后的老和死以后,又从第一缘起的无明开始,就这样周而复始、轮转不息,轮回永远不会停止,这就是内在的因。
乙、内缘
“内因缘法缘相应事,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界等和合故。”内在的缘相应法,也即六界的和合。此处的六界和合,与前面介绍的外缘起缘相应法不一样,前面介绍的地水火风等等,都是大自然的水火地风,与我们的精神和身体都没有关系。此处讲的地水火风,却是指人的肉体上的地水火风,与外界没有关系。而且,外缘的六界中最后一界,是时间;此处的最后一界,是识界,也即意识。人的内在因缘,必须有意识的参与,这样才能成为内在的因缘。
那身体上的水火地风识是什么呢?
“为此身中作坚硬者,名为地界。”在一般的常识中,我们会认为:土壤、土地、泥土,才叫做地。而此处的“地”,是指我们身体上的肌肉、骨骼等坚硬、有障碍的固体物。
人身体上的湿度、温度,分别是水界、火界;运动的部份,叫做风界;口腔、鼻腔、腹腔里面的空间,叫做空界;最后一个,就是意识。如果没有这六界,哪怕有了前面所讲的内因——无明、行、识等等,也无法形成人的身体。除非是像梦里面的身体,或者中阴身的身体那样的意形身,所以,内在的地水火风等等非常重要。
经中继续说道,“彼地界亦不作是念:我能而做身中坚硬之事。”地永远不会认为:我能够阻碍其它的物质,我可以让身体坚硬。它只是一个没有意识的物质。同样,水、火、风、空等等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地水风火等所有因缘都具备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的身体。
除了发愿来此世界度化众生的佛菩萨化身以外,我们普通人投生到这个世界,都是不由自主的。虽说第六意识有拒绝、接受、追求的功能,但却都没有我要去到这个世界上的意识,也没有我要在何处投生的意识。无论我们来到人间、堕地狱,或者是做天人,都不是出于我们的愿力。当因缘具备的时候,我们就一定会随着业力而投生到该去的地方,凡夫永远不会有选择的自由。
虽然有些人会说: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什么,其实不一定是这样。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但在来之前,是没有任何自主权的。
有些人希望自己下一世能够投生到天界或者人间,但能不能投生,不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也不是由释迦牟尼佛或任何鬼神来决定,而是由因缘来决定的。我们在轮回当中的流转,与鬼神没有关系,甚至与佛也没有关系。佛陀只是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因缘之一,除此以外,佛陀对我们的生死流转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能不能成佛,不是由释迦牟尼佛来决定,更不是由任何鬼和神来决定,而是由因缘来决定的。虽说成佛与否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去创造成佛的条件,在创造条件以后,才可以成佛;如果不创造条件,想成佛也无法实现。同样,如果不具备堕地狱的条件,想堕地狱也不能堕地狱;如果不具备做畜生的条件,想做畜生也不可能。这就充分说明,轮回的一切,都是因缘在主宰。哪怕我们天天念佛,祈祷佛或某一个鬼神让自己成佛,如果自己不去创造成佛的条件和因缘,再祈祷都不会成佛。如果不想堕地狱,不想痛苦,就要去断除痛苦的因缘。因缘都毁灭之后,果就不可能存在了。
比如说,如果曾经堕过胎,那是非常严重的罪过,按理说是要堕地狱的。但如果能励力忏悔,就能断除堕地狱的因缘。因缘不存在了,就不会堕地狱了。同样,如果想成佛,也要创造成佛的因缘。
在内外所有的因缘当中,没有一个是因缘自己去思考、设计、创造出结果的。所有的因缘,都没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因缘聚合的时候,不管任何人希望产生果,还是不希望产生果,果都会产生。所以,佛让我们重视因果,就是让我们重视因缘。
内在因缘的十二缘起的第一个,就是无明。什么是无明呢?
经中云:“何者是无明?于此六界,起于一想、一合想、常想、坚牢想、不坏想、安乐想,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我、我所想等,及余种种无知,此是无明。”
“一想”,对身体的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生起一体的想法,这叫做“一想”。本来地水风火空识并不是一体的,但我们却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一合想”,本来六界是分开的,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是不一样的物体,但我们却把这些东西的聚合物,当作是一个身体,当作人,当作我,这叫做“一合想”。
“一合想”和“一想”有什么区别呢?一想,是认为“我是一个独立无二的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我,不会有第二个我。“一合想”,是把五蕴、六界、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组成肉体、意识的各自分离的部分当做是一体的,并将其认为是我。
比如说,汽车上的零部件,本来是不一样的东西,但我们却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体,也就是一辆车。但实际上除了零部件以外,世上并没有一辆不能分开的、一体的、独立存在的车。在不观察的时候,因为无明,我们就会把它当作一体,并产生我执和我所执。
“常想”,也即认为六界是常住不灭的观念。认为自己身上的六界,是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昨天的六界,也是现在的六界,这叫做“常想”。
“坚牢想”,与常想差不多。坚牢的意思,就是不会有任何变化。认为六界不会有任何变化,就叫做“坚牢想”。
“不坏想”,认为六界不会毁掉,死了以后还会投生,生命永远不会止息,这叫做“不坏想”。
“安乐想”,认为六界是安乐的观念。
“众生、命、生者、养育、士夫、人、儒童、作者”等等,都是自我的不同名词,简言之,也即我与我所。
以上所述,也即无明。其中的“一合想”和“一想”,是培养我执最直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我执;有了我执以后,就会有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去造业。这样就从无明产生了行。
在十二缘起支的任何一个上面,实际上都没有一个我,但我们却顽冥不化地认为有一个自我的存在。因为这个错误观念,后续所有的十二缘起支都会生生不息,这就是轮回流转不止的源泉。如果不想轮回,就必须断除轮回的因缘。
“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hellidiv;&hellidiv;”无明灭了以后,就不会造作有漏之业,也就是行灭;不造业之后,就不会投生,不投生自然也不会有投生的识。此处的“识”,主要是指从这一生投生到下一世的阿赖耶识。就像多米诺骨牌的坍塌,因为无明灭了,后面的所有缘起都将毁灭殆尽,这样就可以解脱。怎么样断除无明?就是要证悟缘起。这,就是解脱的原理。
所以,不是佛高兴了就让我们解脱,或者佛不高兴就不让我们解脱,也不是我们想解脱就解脱,更不是祈祷世间某一个大力神,就可以解脱,这些都是迷信。当因缘存在的时候,果必然产生;当因缘受到破坏的时候,果就会停止。就像种子受到破坏以后,就不能发芽一样。外在的因缘是这样,内在的因缘也是这样。
虽然烧香拜佛也有功德,如果有出离心、菩提心、回向,这些功德也可以转化为成佛的因缘。但成佛最根本的因缘,是用证悟的智慧去推翻无明。从今以后,我们学佛的方向已经很清楚,那就是追求智慧、推翻无明。
很多外道认为,苦行就能解脱,所以会用各种各样的苦行来折腾自己的身体;还有些外道以为,在恒河里边沐浴,就可以洗掉自己的罪业,然后获得成就。但佛教却否定这些做法,因为轮回一直不停的原动力,就是无明。所有后面的环节,都是无明这个火车头带来的。肉体的苦行根本不可能推翻无明,所以再怎么样也好,都永远不会解脱。
菩提心和智慧,是大乘佛教的精华。只要有了这两个,其他的一切成佛因缘,都等于是具备了。
下面《缘起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这次用的是法尊法师翻译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