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入菩萨行(第五品)

  • 作者: 索达吉堪布 传讲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670
  • 分享到:


壬二、(依正念之真实方便):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因此,我无论何时都应不放逸,纵任正念离开心意之门。正念一失,则以意念纵心过患的方便,将心重新安住于正念。

上面已讲完无正知护心有如是过患,那么如何使我们保持正知不断呢?此方便是正念,即将心安住于正法善念,不让善念离开自心,则能保持正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之城中出生,正念如同这座大城之门卫,能善辨敌友,保护大城不受危害。如果心城之大门无有门卫,立即就会被烦恼盗贼所乘,造成可怕的过患。念及这些可怕的过患,我们应一刻也不应让这个卫士离开。

当然,这里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仔细去观察时,正念并非存在于心意之外。学过因明的都知道,我们心相续中的无分别识可以多个同时存在,例如眼、耳、鼻、舌、身五识,眼睛看的时候,耳也可在此时听声音,鼻可嗅香等等;但是在心相续中,有分别的意念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如说在分别一个色法的色彩时,不会同时去分别它的大小,生贪心时,不会有信心,这些在因明中分析得很清楚。我们的心相续中如果恒常系于正念,也即恒常忆念四无量心六波罗密等法,则诸恶念无法起现。当觉察到自心较乱或起现其它念头时,那就说明正念已经失去了,这时就应励力忆念起上面所述无有正知正念护心的种种过患,立即使自己警觉起来:"噢,我的心散乱了,根识驰散外境,是一切轮回迷相之本,一切痛苦之根源。"以此而重新将正念找回来,守护自己的心城大门。

正知与正念的关系,初学者可能有些模糊。其实将心澄静下来,仔细去分析,也没有什么不好懂的地方。我们先来温习正知与正念的概念:正知是观察自己三门的状态,取净舍恶;正念是忆念六波罗密等正法,时刻不忘断恶修善。对概念有明晰的认识后,我们再结合全论来分析二者的关系。本论前三品是为引导未生菩提心者以各种方便来生起此心;四、五、六品为"已生勿退失"之引导。我们发起菩提心后,为了保持此心,在第四品已讲了首先必须不放逸,才能做到谨慎取舍,不违背菩提心学处。然后进入本品,讲述了要守持这些学处,必须要从护心着手,因为心为一切善恶之源。我们要守护六波罗密等菩萨学处,须从内心去守护,而这个守护的方便是正知正念。我们心相续中的菩提心所摄六度等所有菩萨学处,必须用正念去恒常忆念,在《华严经》中说:"又若燃法灯,正念坚固器,慈爱无垢光,净除三毒暗。"--持守菩提心的坚固正念,是燃亮的正法灯,放射着慈悲与无垢智慧的光芒,净除三毒黑暗。为了保持这持守菩提心的正念恒常不断,必须要以正知去恒常观察,观察正念是否在心相续中,如果不在,以方便找回来使其连续不断。而正念连续忆念正法,也能使正法所摄的正知得到增强,保持连续性。简单地说:正念不断地忆念守持善法时,也就包括了守持正知。在《学集论》的护身品中说:"于四威仪道分检查正念,于威仪道安庠平正,守护不乱;具力正念,发语笑时慎护高举,手足容貌其量端雅……。"很清楚地说明了正念中包含有检查守护三门的正知。而正知的恒常观察,能及时发现正念存在与否,失去时能及时提起,以此而保持正念的连续性。

正念能忆念护持正知,正知能观察守护正念,二者相互作用保持连续。正念观察正知时也就变成了正知,二者的本体一致,我们在如法观察守护三门时,可以说相续中同时具备了正知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如果经常跟随具足法相的上师尊长,听闻正法开示,那么具敬畏心的有缘者,就容易恒常生起正念。

我们要生起正念,必须要依靠内外两种因缘,其外在因缘是如法依止具相善知识,听闻正法。这里的"上师尊"有一定标准,当然,小乘有小乘善知识的具体法相标准;密乘有密乘善知识的具体法相标准;此处的标准即大乘显宗具相善知识(其具体法相标准在本品稍后的内容中详述)。因为具相的善知识自己具足了功德,有正知正念,我们去依止,也就能相应地生起同样的功德。"堪布"指讲经说法的法师,在印度经常称为阿黎、轨范师等。

依止善知识是趋入解脱道之必须依缘,《般若摄颂》中说:"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我们只有依止善知识,得到相应自己根机的引导,自己才能真实生起修法功德。要不然,佛法深广如海,凡夫人无法了知其纲领要点,也无法通达真实义,其次也不知哪些是自己当前应修之法、应该如何去摄集诸法要点而修。这些必须如法依止上师,方能得到正确引导。

"畏敬有缘者",其中"畏"指畏惧恶果,厌离轮回。修行人如果没有遵照上师的教言,不认真持戒,今后无疑会堕落恶趣。自己了解到恶趣的情况,心里自然生起大怖畏,同时害怕上师对自己厌弃,这叫"畏"。然后也要对上师三宝具有恭敬心,恭敬心与畏惧心互相促进,修行人对轮回痛苦越是畏惧,就会对上师三宝越有真诚的恭敬心。畏惧心和恭敬心是我们依止上师修习佛法中必具的两种因素,也是得上师加持,证悟成就的关键。一个人如果毫无畏惧心,不相信因果轮回,违背上师教言也不害怕,犯了戒律也不害怕,堕金刚地狱也无所谓……。这种人就象石头一样,水渗不入,刚强难化,即使佛陀亲临也没有办法调化。没有恭敬心的人,就是在佛陀跟前也得不到少许加持,这样的人如同在高山顶上,甘露泉流不可能倒流上去润泽他,他即使一辈子在上师跟前,也是无法获得加持生起功德。

一个人若要真正地希求解脱轮回,如法依止上师,首先在自己心中对佛法的根本基础--因果不虚,要有坚定正确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对上师三宝能自然地生起诚信敬畏,这才是与佛法真正有缘的人。具足这样的善缘者,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师,在上师面前以畏敬之心经常听受正法,将教言融入自心,这样就能自然地生起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诸佛菩萨圣尊们随时都能无碍地现见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会毫无覆藏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如此思维后,就会对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惭愧,对上师三宝生起敬畏之心,而以此能恒念正法,同时,依此也很容易使自己殷切地随念诸佛圣尊。

现在讲述生正念的内缘。我们依止上师后,上师为自己传授了教言,指示了修行道路,但路还得靠自己走。自己在平时应如何去行持,才能生起正念呢?这个内缘是依法反复思维,无论上师在不在自己身边,自己应随时随地存想:佛菩萨和上师圣众,具有无边智慧神通,能无碍现见一切诸法实相,也能不杂现见诸法各自不同的别相,我们所有的言、行、心念,圣众们能随时清晰现见。

恰美仁波切在《极乐愿词》中说: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中每一位圣尊,能现见每一个众生六时中所有的心行,我们无有任何可以覆藏之处。不要说佛和大乘菩萨圣众,就是阿罗汉,也能观三千大千世界如同掌中庵摩罗果(芒果)一般。我们自以为是很隐密的行为和心思,其实就如同在强烈灯光下,面对十方圣众作表演,完全暴光,毫无遮掩之处。十方圣众都在慈悯地注视着我们,而我们"掩耳盗铃",经常干一些不如法的事,心里更是经常起恶念……,自己还以为没有人知道。如果这时能想到十方圣众都在看着自己,自己还敢不敢继续干这些非法事呢?

《弥勒师吼经》中说:如果比丘在晚上犯戒,心里还想诸佛菩萨不知,这样,在原来非法行上又犯下了恶业。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里也说过:"如果有人于暗处造恶,那他如同已服毒药一样,心中不安,天人和瑜伽士等有眼通者能无误见到这些人的造恶……。"我们在平时如果能想到诸佛菩萨的功德,忆念这些教言,那自己无论在何处干何事,虽然身边任何人也没有,但知道诸佛圣尊都在清净刹土中看着自己,上师本尊如海空行护法圣众都在看着自己的一切,能想到这些,也就不敢放逸身心,违犯誓戒。就象我们如果上电视节目,面对采访时,肯定一举一动都会谨慎。知道随时随地的言行,也是面对着无量的圣众后,岂敢不严守正念,谨慎而为。

如此认真思维之后,明白自己往昔与现在的一切,完全暴露在诸佛圣众前,这样就会自然地生起惭愧心,也能生起恭敬和畏惧心。具惭愧心是修行人的基础,在《维摩诘经》、《二规教言论》等许多经论中,都强调过。《涅经》中说:"惭者内知羞耻,愧者向外发露。"惭指自己内心知道羞耻;愧指在上师三宝他人前发露羞耻愧疚。在经中又讲到:"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惭指面对不知内情的人,自己内心暗自羞惭;愧是在有神通了知己过的天人前感到羞愧。一个人能知惭愧,也是一种可贵的优点。在《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与诸禽兽无相异也。"若具足惭愧,能制止自己的非法,增长功德,这种人具足了最为第一的功德严饰;若无有惭愧,作什么事都不考虑善恶,不顾禁戒与他人的规劝,佛陀诃责他们与禽兽无异。

现在有些自称是学佛的人,他们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还经常说:"啊,这些事别人说就说吧,犯了戒就犯吧,让我下地狱就下吧……,我不管了。"自认为是方外之人,没有可以约束的,可以逍遥乾坤。这类人没有任何修证,其实是不知羞耻,无有惭愧者。无有惭愧服装的人,如同裸体,在大庭广众跑来跑去,这些人与畜牲有何差别呢?

我们如法依止上师,认真听受正法,了解到诸佛圣尊的功德后,反复地思维,惭愧心就能自然地生起;对诸佛圣尊所制定的学处,也能从内心生起尊敬、仰慕之心。同时,对因果生起畏惧,害怕自己违背学处而堕落,也害怕自己心行恶劣而不为诸上师圣尊摄授,无法得到加持而不能解脱轮回,生起了这样的惭愧敬畏,则自然生起时刻不忘学处的正念。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通过上述方式的反复自省,也就是时时刻刻随念佛了。我们如果时常心怀惭愧,时刻警惕存念;我不能违背诸圣尊的教言,如果违背,他们都在看着我,在这些高尚的圣者前,我如果作一些丑事,那怎么能对得起圣尊们,怎么能算是修行人呢?……这种念头实质上就是殷重地随念佛。随念佛的功德非常大,在讲《亲友书》时,我们也讲过能够随念佛的人,即生中一切作为必然顺利,来世也会得无边安乐。具足惭愧、警醒,有正知正念的人,他已经圆满具足了随念佛、法、僧的功德。因为他时时刻刻都觉察到三宝不离自己,观照护念自己。这种心念实质是真正的念佛不辍,能以此而熏染起无量功德之香。而那些没有惭愧敬畏正念的人,即使每天念"阿弥陀佛",将喉咙喊哑了,也会如憨山大师所说,那只是枉费功劳,得不到很大利益。

以上介绍了生正念的内外因缘。如果我们具足了这些因缘,上师三宝的加持不会离开自己,圣尊们的智慧与自心融通无隔,正知正念也不会离开自相续,这样,我们的修行肯定会顺利取得成就。我想现在大家正在听这些教言时,自己的正念比较容易生起。但凡夫心没有稳定可言,有可能过了两天,一些人将这些教言忘得一干二净,一点印象也不留,好象在水洼中丢一块石头,刚开始起几个涟漪,慢慢地就什么痕迹也没了。所以,我希望想保持正念者,经常去阅读这些经论,反复思维修习,加深印象。你们如果听闻之后就不管了,不去温习、背诵,不作深入思维,过一段时间就会全部消失,得不到利益。作为一个学佛者,阅读经论非常重要,在翻阅经论时,自相续会为圣尊的智慧所充实,自己的分别念也就与圣尊的智慧相融汇,如此长期熏习,圣尊们的智慧点金剂也就能将自己分别念钢铁变成纯净的智慧黄金。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为了守护心意门,防止烦恼侵袭,而将心安住于忆念善法的正念后,正知也就自然地随着来临,有时暂时失坏也能回复。

我们为了保护自心,防止烦恼贼侵袭,通过依止上师,听闻正法,思维佛菩萨的功德等内外因缘,使自心生起正念,而且逐渐能不间断地安住于随念三宝等真实正念。这时候,明察三门如法与否的正知也就随着来临,也即由安住正念自然出生了正知。此二者之中,可以说正念为母,正知为子,自心由安住正念,不断地由忆念法、念正法、念僧,或说不断地忆念六波罗密等善法,正知也就能得以现前,明察自己三门所作是否如法。而且,这种正知偶尔失坏,也能迅速得到恢复。

关于这点,我们稍微有过实修经验的人都可以去观察。比如说我持一个咒语,使自心渐渐摒弃了杂念,变得清明醒觉。这时候,自己手里拨的每一颗念珠,口里念的每一声咒音,内心现起的每一个心咒,自己都能明了。时间稍久,自心有时也会分散于它缘,而失去正知,对三门状态失去了觉察,但只要自心重新安住于持咒上,这种正知立即能得以恢复,这时候自己坐姿、念咒声音高低、内心的观想,又能察知而作适宜的调整。当然,如果是安住于正念实相的境界,正知会以无缘的方式(照)存在,亦不会有失坏的机会。

正知与正念的关系,在前面我们也说过。修行人亲近善知识,通过各种方便生起正念后,正知即能随临,而且只要正念不失,正知偶尔失去也能恢复。而正知的观察,也能帮助我们恒时安住于正念。此二者的关系,在各经论中大都未加详述,希望大家各自去详细思辨。

庚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分三:辛一、当持律仪戒;辛二、摄善法戒;辛三、饶益有情戒。

辛一分二:壬一、清净三门之行;壬二、防护坏毁学处。

壬一、(清净三门之行):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在我们心意最初开始活动之际,就要以正知审察,如果有过失,就应该稳重安住如大树一般,不为烦恼所动。

明白了生正知正念的方法后,我们开始学习修心的具体规范,也即如何以正知正念去守护菩萨戒。首先是学习如何守持律仪戒,包括清净三门之行为与防护坏毁学处两部分。

修行者要清净身口意三门,必须要在每一个行为之前,也即自己的心意始动之际,就要以正知去审察这种发心。如果发心为贪嗔痴烦恼所染,应及时舍弃该行为,谨慎坚定地安住于正念。龙树菩萨说过:"贪嗔痴所造的业为不善业,无贪无嗔无痴所造的业为善业。"我们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业,都有一定动机,都是由某种意乐摧动而进行。我们在这种意乐才萌发之际,应高度警醒,以正知去观察,如果自心被贪嗔痴所染,即有过失,应尽力去忏悔。在心意尚未清净前,如果去作这件事则为不善业,对今生后世都有过患。因此,在观察到心不清净时,应以方便将心安住下来,如同大树一样,不为烦恼风所动。这个过程大家一定要清楚,首先是恒常以正知观察自心,然后在心念最初生起时,比如说我今天早上生了一个念头,想到色达县城去,以正知觉察这个念头后,立即对它进行审辨:我发这个心念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今生后世的利益去修行呢?如果是,则可以将此心念继续下去,付诸行动;如果发现自己想去看热闹等,以贪嗔痴心而引起,那继续下去只有造不善业。因此,立即忆念正法,忆念上师教言,将这个烦恼念驱除,使自心安住下来。当然,你如果能在觉察到自己发心的过失后,立即将此烦恼迁除,转变为善妙发心,再去作这件事,这样也是可以的,但发心无法改变为善妙时,则应稳重,不要随烦恼而动。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能象世俗人一样,为世间八法所诳惑,随恶心而造下无边罪业。

我们凡夫的心变化非常快,平时在心相续中想的事有很多。坐下来仔细观察时,心一会儿就要东想西想,想干乱七八糟一大堆事情,如果我们听从这些念头,会造很多恶业,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以行动,否则要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祸害。"而且我们凡夫的心,如果不以正念对治,它一天忙到头的起恶念,也不会自动停下来。所以我们不能听任它摆布,应"坚持住如树",依靠正念大树,不被烦恼所转。自己心中虽然有时现起烦恼瀑流,但紧紧依靠正念的稳重砥柱,无论如何也不能随波逐流,造下恶业。"坚持住如树"的稳重人格,是我们不为烦恼所转的重要保障。麦彭仁波切于《二规教言论》说:"若无稳重的圣境,则如水面之涟漪。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自功德。"如果具备了正知正念的无误取舍智慧,安住于稳重善道,则能清净自己三门一切作为,保护自己的清净戒律。

我们有些修行人,经常想离开上师或是造一些恶业,恶念层出不穷,这时应该觉察到这是贪嗔烦恼业障现前。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离开了上师,以后不可能再遇到这样殊胜的机缘,只有白白地浪费人身……,如是观察思维后,自己励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使自己安住下来。初入佛门者,修学稍微深入、上进一层时,自相续中经常会起各种各样恶念,那时自己应立刻警觉:噢,现在肯定是恶业烦恼魔的骚扰,我出家是为了什么呢?我来学院是为了什么呢?现在想离开上师,那以后的修行之路谁来引导我,我即生来世的依怙到哪儿去找呢?……只要在这种关键时刻稳住自己,忍耐一段时间,这些恶念违缘也就会渐渐地消失。当然,这时去请问自己的上师:自己这种想法有无意义,能否去实施。如果上师认为你这种想法没有意义,那你就暂时将烦恼压制下来。前段时间有些人向我请假,说要出去如何如何办一些事情,我觉得肯定是起了一些魔障,劝他(她)不要出去,结果还算好,这些人如今还在闻思修习正法,心情也已平静下来,没什么事了。作为一个凡夫,烦恼违缘经常性地发作,也是在所难免。但在此时如果不能以正知去观照,分辨善恶,以正念系缚自心,那就完了,全完了,一念烦恼起,百万障门开……。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此说:"'住如树'的意思是--如果遇到了恶念,你的心不能去跟随,然后身体不要去动,口也不要说,暂时强压自己的烦恼,忍耐后稍作安住。"烦恼其实上也不是那么顽强,它不会恒常不变,而是变得很快,象夏天的云一般,飘忽不停。象我们有些人今天很懊丧,什么事都不想干,天下雨,牛粪买不到,饭不好吃,上师讲法时自己发困,考试没考好……,什么事都不顺,非常沮丧。过了一两天,天晴了,自己心境也变了,闻思修行进展顺利,干萝卜根也很好吃,各方面都很有意义。有些人不知道这点,见到今天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立即觉得天永远不会晴,心情就非常低沉;然后雨过天晴,天空碧蓝如洗,阳光明媚,和风吹送着草原的气息:啊,天气真好啊,这里永远不会下雨的……。这其实是幼稚无知的想法。一切都是无常的,烦恼也是这样,只要自己坚毅地挺住,短短时间后它便会消失。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烦恼,立刻就屈服,始终坚持不了正念,上师道友的劝告都听不进去,依恶念的指使去做……。这种人很愚痴、轻浮、软弱,如果能听上师和有智慧的金刚道友们劝告,通过他们的加持和帮助自己安定稳住下来,怎么会造恶业犯戒呢?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毫无意义地散漫张望,应该以坚定的意志,保持双眼微睁,向下垂视。

现在开始讲述如何以正知正念保持身口如法而行。在内教中,有许多严肃的威仪戒条,这些行、住、坐、卧威仪对调伏自心有很大帮助,不象外道某些"威仪",对修行没有作用,或者世间那些无所事事之人,创订一些乱七八糟的礼仪、规定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制定的律仪,完全是调伏自心的方便。

作为一个修行人,首先不能散漫地东张西望,一个人的眼睛毫无意义地东张西望,不但身体不如法,给别人不端严的印象;他自己的心也会散乱于外境随色法而转。华智仁波切说:"眼识于色贪执故,飞蛾亡于灯火里。"眼睛东张西望时,分别念也就更加繁杂,最终给自己带来可怕的后果。世间上只要是有一些道德涵养的人,行为也会端正大方,不会东张西望。漫不经心,东西乱看的人,社会上称之为"二流子",或者会怀疑他是小偷。我们作为修行人,为了保护自心不受外境干扰,必须断绝这种恶行,而应遵循佛陀制定的威仪。这个过程必须先认识威仪的重要性,了解佛制威仪的细节,然后自己从内心立下坚定决心:我现在是佛的弟子,要做人天师表,不能与那些野人一样,举止无仪,为了保护清净正念,当如戒律规定,经常保持双眼微睁,从鼻尖向前下方垂视。

出家人行、住、坐、卧四威仪,你们听闻过戒律的都知道。在《般若摄颂》中也说过:"行住坐卧具正念,视一木轭心不乱。"在行住坐卧中,心中具足正念,不让妄念随意指使自己。行路时,双眼注视前面约一木轭远的地面,大约三尺左右,不能过远、过近。看得过远,心易随外境散乱;看得过近,走路不方便;左顾右盼,更是不如法。行路时应摄心念佛,一心不乱。我们出家人按佛制的威仪去行事,不但外表上很庄重,内心也能籍此护持好正知正念。佛陀当年很注重教育弟子在威仪方面的戒条,当时达特比丘是威仪方面的佼佼者。他行路时,总是保持视一木轭,徐徐而行,庄重端严,让见者油然而生敬慕,佛陀也是常常赞叹他。

我们在座的出家人,有些人在威仪方面很如法,行住坐卧说话方面,使人看上去很端严。但有些年轻人,仍是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没有遵守戒制。当然,遇到了生命危险,碰上了狼、野狗、虎豹,这时候确实没办法了,可以大步奔跑,但在平时,这种行为很不如法。虽然是一个轻罪,但这些举止都与自己的心态有密切关系,如此时间长了,自心就更难以调伏。你们应该仔细想想,好好地学习戒律,自己从内心发起意乐后,改变自己的行为并不是很难。你们看看身边那些威仪肃整的出家人,他们也大都是年轻人,有些人原来还是很顽皮的。但他们出家学戒后,原先那些世俗人的粗鲁举止都消失了,变成了具足威仪细行的出家人,让人见而生敬信。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只是简单的小事,用不着我这样反复罗唆,实质上这些不是小事,这些威仪与我们修心密切相关,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我每天给你们讲一点,如果你每天能改变一点坏习气,这样也就能很快变成一个如法的修行人。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为了使垂视的双眼得到休息,我应偶尔放目看看四周。如果正好有人来至近处,就和颜悦色地看着他(问好)说:善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