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新与旧

  • 作者: 圣严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314
  • 分享到:
《拈花微笑》第一部分新与旧
农历新年刚过,在年前年后,常见到和听到两句话:“除旧更新”和“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好像是说,旧的不好,新的才好。其实,新旧好坏,并无定则,它会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同一个人,对同一样事物,也会有时喜新,有时喜旧。
一、化腐朽为神奇
有人说,新制品、新观念、新现象,和旧制品、老观念、老现象,是对立的,所以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其实,新旧既是相对立,也是相传递的,既有因果关系,也有一体两面的关系。例如基督教和天主教相对,是因果关系的新和旧;佛教到达西方社会,是近世纪的事,对西方原有的宗教而言,东方的古宗教,却成了西方的新宗教。角度不同,所见的新旧,便不相同。
从新旧的因果关系而言,最明显的例子,是一般所说的化腐朽为神奇,所谓推陈出新,所谓温故而知新。或以旧东西作新利用,改变它的位置和形象,使成为新东西。例如,破旧的船舰,经过解体、分类、加工,便成了新产品。中国儒家的《大学》中有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都是以旧的成就为基础,开出新而又新的新局面;是运用旧的经验,建设新的理想,而不是摧毁旧的或扬弃旧的,才能实现新的。例如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完全是新的政治思想,他却又说,他是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一贯道统。
不过,有些事物的发生,来得突然,所以看起来,无法确定它们是旧事物的新面貌。例如核子弹、原子炉、人造卫星、电脑、机器人,都是二十世纪发明的新事物。可是,不仅制造这些东西的原料,本身就是老早存在的,纵然是科技的理论和实际的运作,也是从旧环境的立足点上走下来的。
今天的时代,样样讲求尖端、时髦、新奇,中国人在二十年前,总以为凡是西方来的,都是新的,凡是新的,便是好的,真所谓“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教会教堂,在欧美已日渐衰落和萎缩,却于台湾出奇地受到欢迎。二十年来,国人出国的机会多了,渐渐知道欧美宗教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已被社会大众视为旧信仰而日趋式微了。因此,近年来在台湾的西方宗教,也已由饱和状态,而走向下坡。又因为西藏密教,对台湾是新鲜的佛教,所以又掀起了对于西藏密教研究及信仰的狂热。此乃由于追求新目的、新环境、新趣味,是人的求知欲和求进步的特性,是无可厚非的。
二、历久常新
在美国,求新求变的倾向,更为明显。这种趋向,固然为美国带来了朝气蓬勃的新气象,但也暴露了美国人肤浅、轻浮、飘荡不落实的弱点,为其社会结构,带来不稳定的危机。成年以后的美国人,进入社会之后,多半会不断地寻求新环境和新机会,来满足他们求发展、求理想,乃至是求刺激的欲望。最不幸的,是将此求新的倾向,用在男女的婚姻上去。我有一位弟子告诉我说,在美国的年轻夫妇,结婚第六年或第七年,尤其是尚未有孩子的话,往往会有婚变的危机发生。原因不外是,彼此之间的新鲜感完全没有了,代之而起的相互挑剔、算老账、揭疮疤,彼此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结果只好协议离婚。他们没有想到,老友及老伴的可贵,古董及古物是宝。抛掉旧伴侣,纵然找到新对象,同样的问题,可能照样会发生。你不是完美的人,也不可能找到完美的人,倒不如和不理想的旧伴侣相互努力,比较踏实。
在我的禅中心,也有弟子向我建议,应该常常有新的活动及新的形象,否则很难长久留下人来。我只有对他们说:“佛法历久常新,禅法也是在旧则旧、在新则新。然在我们的修行方式而言,是无法新潮的,也不可以轻言改变和革新的。如果你们一定要我变花样,我只好今天正常穿衣服,明天把衣服反过来穿给你们看,除此,我可没有其他的本领了。”尚能告慰的是,纽约禅中心的成员,虽有好几位心态不定,但他们在其他地方转几转之后,甚至过了几年,多半还会回来。可见新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记得在七○年代,有一派印度教的“超觉静坐”(TranscendentMeditation),风行美国各地,到了八○年代之后,渐渐地便静止了下来。倒是佛教在美国,始终以稳健的步调向前走,就是西藏密教的喇嘛们,在美国的作风,也很谨慎平实,不是到处用神通替人治病、助人发财。因为正信的佛教徒都很清楚,神奇虽能引起短暂的轰动,终究不是佛法的本色。
三、一门深入
现在,从佛法的修行上,来谈新与旧。
修行,就是修正不当的、邪恶的行为,包括身心的活动。通常人若能遵守公共道德及公共秩序,便被视为循规蹈矩的公民。若能进一步,审察个人的私生活及心理活动,如果你已是开始修行的人,便会发现你是一个不道德乃至是邪恶的人了。佛法的修行,便是协助我们正确地了解自己,改善自己。如果能经常发现自己的毛病而经常予以纠正,那便是“苟日新、日日新”的贤者了。因为,能够念念审察,念念更新,便是修行功夫的针针见血。
修行的法门,目前在国内及国际上流行的,有净土、密教、禅宗的三类。
曾有人问我:“有人主张,一门深入;有人主张,净土与密教兼修;有人主张,禅和密教兼修;有人主张,禅和净土双修。究竟是单修好?兼修好?修哪一种最好?有何不同?”
原则上,我是赞成一门深入的,兼修而成为新修,并不妥当。一般所谓兼修,必有主修及辅佐之分,或者先后不同。一门深入者,未必排斥其他法门,然其为了强调对于所修法门的信心,而特别赞叹此法门的殊胜,乃是佛经的常规。
净土法门,被称为横出三界的未曾有法,要求修行者以信、愿、行三个条件,往生西方净土。着力点则在仰“信”阿弥陀佛,于因地时发过四十八愿,成就众生,成就国土,众生虽造十恶五逆,若能乃至临终,十念阿弥陀佛圣号,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信后起行,行的主力即在持名念佛,同时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行者,以信的根本,信心坚固,就会落实安定,落实安定的本身,便是幸福人生的基础。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身心行为如何,只要一心向往净土,相信仗佛愿力,必能获得救济。净土有四等,他们究竟生在哪一等,一般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是不必追究的,既然仰仗佛力,已够安全,何必追究那自己无力决定的事。
密教的理论,重视发菩提心;密教的修持,重视仪轨;密教的信念,基于上师的灌顶及本尊的加持。理论与显教相通,修持与律仪及禅观同轨,信仰则与净土类似,所以密教能左右逢源。而且,西藏密教在组织及层次方面的说明均具说服力,其他各派在咒术加持方面,能为许多求取速利及神秘效验的人接受。高级喇嘛也多受有严格的训练,特别是灌顶加持的他力信仰,与即身成佛的速成效果之说,能使人有瘦弱者获得天降强力大补丸的诱导作用。然此仅是方便应用,实际的功德,尚在三密相应的努力修行。即身成佛,也是历劫成佛的另一种说法,正像禅宗所谓顿悟成佛之说类似。
禅与净土及密教,基本佛法相同,而修行方法迥异。禅的方法,不借他力的协助,引用《维摩经》的证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如能从心中扫除了一切攀缘境界,不论善恶净秽,彻底放下,当下便是悟入佛之知见。否则若执心外有法,以求神拜佛,期待救济,均属生死法,尚不是出世法,何况是无上大法。《楞严经》称之为“迷头认影”。马祖大师称此为“不顾自家宝藏,抛家散走”。
佛法的修行,以福德业、禅定业、智慧业为三纲领。仅修福德业,不仅不出三界,而且最多是欲乐天报;偏重禅定,可生禅天,但仍不离三界内;偏重智慧则更少可出三界,成为小乘罗汉。定慧并重,仍是小乘行;福慧并行是菩萨道;福、定、慧并重,是大菩萨行。
禅的修行,依据《六祖坛经》,先发度众生、断烦恼、学佛法、成佛道的四弘誓愿,次作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业。即云:“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侨诳染。”“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妬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侨诳、嫉妬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发愿忏悔,是福业行;无相忏悔的念念不被烦恼染,是即定即慧的最上乘行。禅的修行既是自力,也是以息心净念、发慧为要旨,是在直接开发自家宝藏,不是借贷他家的资金作周转。所以是安全、可靠、实际的法门。四、不贵行履
因此禅宗有一句口头禅叫:“贵知见,不贵行履。”“知见”即是佛知见,即是亲证实相、“行履”即是身口二业的行为。修行之前的行为如何不重要,只要修行时努力于净心的功夫,若得明心见性,则如偈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已不为烦恼所染,业报罪报之事,自然消失。但得心不执著,便离生死苦海。
所以,重视慧业增上的禅法,是出生死海的灵丹妙药。当然,若得慧心自在之后,自然不犯世戒,绝没有一位禅师,能以“不贵行履”为理由,变成一个无赖汉的;相反的,倒是由于心地清明,慈悲自然流露,度生护生,席不暇暖,济世利物,应机教化。“不贵行履”是重于“悟”,悟后自然有行,不是不须修行,而是强调实证。形式的琐碎行为,是枝末问题,心悟是根本问题,若解决了根本问题,枝末问题当然也被解决了。
人要做到念念不与烦恼心相应的程度,必得付出艰苦修行的代价。人在艰苦修行之时,常会生起“喜新厌旧”、“喜旧厌新”的心态。“喜新厌旧”,就是期待开悟、明心见性,或是希望有特殊的突破,以及想尝一尝“大死一番”是什么滋味的心理。这在禅的修行来讲,是忌讳的事;凡是期待、希求、厌恶、厌倦都是阻碍心。
有人是“喜旧厌新”,就是曾经有了一次好经验,希望能够一次再一次地重现,比如坐了一炷好香,下一炷香坐下之后,老是揣摩着,如何能够再来一炷好香,这是很糟糕的。真正在禅修之时,既不可考虑身口的行为,也不可存心修正心的行为。只有要一意抱住方法,没有所谓好或不好、新或旧。所谓方法,便是用境炼心,心的前念与后念的交替,是从境产生的,若有前念后念,尚有新和旧,因此修行时,用心止于一境,久久前念不灭后念不起,即成定境;即是念头没有交替。禅的目的,不仅定于一境,且要心不缘境;不仅心不缘境,且要历历分明,这便是即定即慧的禅境。
佛教各宗的修行方法,都是炼心法,不过有些是借外力来助长自己的信心,禅法则直接用境来炼心。境分心内与心外,观行初步多用外境炼心,禅法则直接从截住内境做起,比如菩提达摩所说的“心如墙壁”,又有祖师说“蚊子叮铁牛,没有下口处”。用话头、参公案、起疑情、破疑团,便是擒贼先擒王;攫住妄心,破却情执,直显佛性。
炼心炼到“见性”时,是“无心”,当时心不动,故能见本真的佛性,烦恼消失,智慧显现。大悟彻底的人,其悟境不会消失,不会为境所动,他的心很稳定。若在定中,空间不会有范围,时间不会有前后。禅的悟后,空间和时间,照常在他面前,只是跟他没有关系。对他而言,无所谓新旧来去,他却仍在新旧来去之中,穿衣吃饭,救济众生。
五、饮水思源
有人问我:“密教需要上师灌顶传承,禅宗不是也主张明师的重要吗?”
是的,不过,两者的作用不同。密教的上师,是代表他力相助的权威,他是本尊的具体化现,没有他的传承,密法的修行,便不能成就。而上师的传统,是印度晚期大乘佛教的特色,是受了印度教的影响而设的新事物。神教大多数会以神的代言人、天使、神的道成肉身等,来神化宗教领袖的地位。印度教各派,至今尚是如此。
禅宗的明师,作用有二:第一,是指导或启发你修持禅法的善知识,如南岳怀让启发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启发大珠慧海。第二,是协助你更进步,勘验你是否已开悟,印证你已经开了悟,此种例子俯拾皆是。可见禅门的明师,既是益友也是良师,他可能为你作证明,却没有什么东西传给你,这是释迦世尊以来的老规矩,佛都在僧中,明师当然也在僧中,所以没有必要在三皈依之上,另加上师的权位。然而,在禅法的流传上,溯其源头,必须师师相承才能有所创新。
(一九八三年二月二十四日禅坐会开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