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分别念,太习惯贴标签

  • 作者: 竹庆本乐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413
  • 分享到:


当我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刚开始没有任何的标签,也没有任何的形容,是一种单纯的直接的经验。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体会到那一点,没有抓到那一点。而我们因为太习惯于马上贴标签,这是一种习气,我们太习惯于看到一个东西或听到一个声音,脑子马上浮现这个东西的相貌,贴上它可能代表的标签、它的意义,然后你马上会这样去认知它,我们会有这样的习气。

事实上我们经验到的这些事物,它本身什么都不是。就像前面的花,我们用英文形容它是flower,但这是外国人给它的名称。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叫flower的东西;或者中文我们称它是「花」,藏文称它是「美托」,它本身都没有这样的标签。是我们习惯给它一个标签,这就是我们的妄念心、分别心在造作,所以叫做「假名安立」。我们太习惯去为它安立一个名称,给它一个标签。

当我们一见到一件事物,像是「花」,我们给它的第一层次的标签、最先的第一个标签是什么?就是它是「花」,「花」的标签。那第二个层次的标签,我们会说,它是哪一种花?「哦,它是向日葵。」第二个标签就生出来了。

接着会更加复杂,这时候我们的心,我们的分别、妄念不断不断地开始运作。我们接着就会说,「它是漂亮的花」,或者「它是一朵很丑的花」。透过这样之后,接下来,就会有第三种心产生,就是烦恼会随着出现。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啊,我爱这个向日葵。啊!我太喜欢它了。」或者,「我简直痛恨这个向日葵。」你贪嗔的烦恼情绪于是出现了。

当然还有太多的标签,这些形容你无法具体说出来,因为太多了。例如你可能会说:的确,我喜欢这个向日葵,不过我之前还看过更漂亮的,更好的;于是你开始进一步比较。这种「比较」的标签又会出现了。或者你以眼前两盆花,比较哪一盆好看。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说你会自然地比较哪一个好。

所以我们会看到情况越来越复杂,甚至当你把花换做是面对你的两个人的时候,你会说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另一个人。你知道当你这样说的时候,那位被你不喜欢的人,他可能会很难过、很伤心。事实上,那盆向日葵可能就很伤心!

甚至当你面对着向日葵说,啊,这一盆向日葵好看,另外一盆不好看的时候,那盆被你赞叹的花可能会生起傲慢的心;然后被你不喜欢的向日葵可能因此变得沮丧了。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一个起心动念的过程,它创造出来、造作出来,这么一个复杂的、情绪的这样一个循环的一个情况。

其实你把它最终回归到最开始那个念是什么?就是你贴上标签认为看到这个花之前,那一开始,其实是很单纯,你就只是看到了这盆花而已。同样地,你听到声音也是一样的情况。事实上你一开始听到的时候,它并不是声音。你听到了什么?你听到的并不是声音。

所以其实大家要记得就是那个标签,也就是其实也不是一个sound。sound只是英文,只是利于辨识,所以叫做sound,而中文就叫做声音。藏文大概最简单,只有一个音,就叫「扎」。

所以你看,这都是标签,我们听到的都只是标签,而不是实际的发生。同样地,我们看到的情况也是一样。当你在刚听到声音的时候,刚开始单纯地听到。但接着你会想:“咦,这是什么声音?”你可能接着形容:“啊,这真是一个悦耳好听的声音”,或者你会说:“这真是难听的声音。”

倘若你听到一种声音,它是来自你的朋友,你一听就会觉得:“啊,满心欢喜。”倘若你听到的声音,是发自一位你很讨厌的一个人,你就会很痛苦。所以可见得这些都来自你自己的妄念──分别念的标签。

有些声音你听起来很开心,但有些声音你听起来很难过,或者有一些特别的句子,你听起来会特别高兴。譬如:“哇,你真好!”“你真棒啊!”或者“哇,你好美!”亦或者说“你好帅!”当然有些声音,你一听就会觉得蛮扫兴的,感觉被提醒,就像有人说,“你怎么忘了把垃圾拿去丢呢?”

还有什么例子会让你听起来不开心?“你好胖!”对,但这句话大概只适用于这个世纪。可能在古代,它还是句赞美的话呢!“你很胖”这句话,在几个世纪之前它不见得是个不好的一个标签;但在我们现代,当你看到各种杂志广告、各种宣传都在告诉你:“胖是不好的”,你一听到「胖」这个字,就变成不好的一个标签了。所以这真的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可以看到我们的分别心,它是怎么样贴很多的标签。

事实上你看过去中国的佛教,好多的佛像都是白白胖胖的。你看那个弥勒佛胖胖的多可爱!我们都很喜欢他。我们会喜欢请那位胖胖的弥勒佛像,也会摸一摸他的肚子,希望会为我们带来好运,希望自己能变得跟他一样!

我们的这种分别心,或者一种概念的心,它真的带来很多痛苦。而且这个分别心也带着,引申出、牵引出我们的烦恼。当我们这种情绪越来越加深、越来越坚固的时候,你只会更痛苦的。

所以当我们谈到要降伏我们的心,或者认识我们心的时候,我们都会知道我们的心有这三个部分、三个层次:一个是直接经验的,现量的心;第二个是我们的分别念,各种概念的心,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情绪和烦恼。

一,直接经验的「现量心」:

首先,我们看第一页的偈文,它说:

显现于眼所见一切相,

内在外在一切之万法。

这一段是形容我们三种心当中的第一种,是我们直接经验的,或者叫「现量」的这种心,也就是一切「透过眼睛而见到,我们的心能够领会」的这一切的相,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它包含了外在各种的相,或者内在各种的显相。

在这里所谓外在的相跟内在的相:外在的相,是指外在的山河大地,即「器世间」;内在的相,是指住在器世间的一切生命、有情众生,也称「情世间」。就是指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经验到的整个山河大地的外在世间景象,还有居住在这样一个世间里面的一切有情生命。

简单来说,譬如:外在的相是指台北市;而内在的相,指的就是台北的市民,也包括了居住在台北里面那些小动物们,好像猫、狗,甚至微小的微生物等。

这一切展现在你的心中、被你看到的情器世间显相,小从微生物、蚂蚁,大到整座山,为什么你会感知或者经验到这些事物?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因为业力的关系。这一切的相,被称为「业相」。然而什么是业?简单来说是因果。即是你做了什么以后,也会回覆得到了什么。

这里所谓业力的一种因果关系,举例来说,好像我们丢一个球,当你把它丢到墙壁上,这个球自然会反弹回来,回击你的头或者身体上其他部位;当你丢得越用力,它的反作用力也会越大。这个就叫业力。你种了什么因下去,就会收成什么样的果!

佛教讲到业的时候,分为二种。一种是共同的业,一种是不共同的业;也可以称为共业和别业。所谓共同的业,是指一群人、一群生命一起所造的业。

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的人,能够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经验。譬如:我们支持某一些东西,赞成或者不赞成某一个人等等。好像选举、投票之类的事情就是这样。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在座三个人,一起筹了一点钱,买了一些食物、水果,然后我们可能布施、分享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或者是流浪狗、流浪猫等。我们这样集体一起来做的事,就叫做「共业」。

但是在我们三个人一起做的这个共业之下,它还是有个别不同的一些业。我们三个人当中,虽然在做同一件事,但可能有着不同的心,我们的念头可能也不同,动机想法可能都不同。所以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共业;但有着不同的动机,就是别业。

我们都在利益众生这样一个布施的共业之下,但还会有一些因为我们心的不同,而造作了别业。当你由外在看这三个人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但心里在想什么你并不知道。也因为动机的不同,各自也造了不同的别业。

这三个人可能所想的不尽相同──譬如其中第一个人,他是真心全意地投入,他真的满心慈悲要帮助人,要分享这些食物。而第二位可能只是第一位的朋友,所以他心中想:“这是不错的事情,我朋友喜欢做,我也帮着做吧。”可是心中可能暗自也有一点点抱怨,想着:“他给的东西也太多了吧!”但是他并不想说出来,因为他不想让朋友伤心和难过。尽管如此,他心中其实也觉得有些累,这是第二个人的想法。但第三位,或者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其实他可能根本没有在思索什么,他只是跟着做而已。

因此,你可以看到,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念之下,为自己种下了不同的别业;同时,可能是在一个共业当中,但是他也种下了自己的别业。也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些共业和别业,都来自我们自身,所以我们经验到、看到的相才会如此不同,所谓「共相」和「别相」才会产生。

我们也经验到很多属于共业之下的景象,譬如大家在共修的此时,会一起经验到像是台北,或者现在一起经验到此刻我们身处的板桥市,又或者这一处漂亮庄严的佛堂等等。但是,其中你也会有一些个别的业,这可能就取决于你的心情。譬如我们一起走入同一家餐厅,在相同的一个时间吃饭。有的人吃完会说:“啊!这一餐真是值得,太好了。”但有的人会说:“真是烂透了。”

我们现在要唱一首道歌,在《道歌集》第41页,〈中观真实描绘〉:
若就胜义真实言,一切诸佛亦空无,无有能修无所修,无有地道无修证。
无有佛果无佛身,无有智慧无般若,因此涅槃不可得,无非名言假立耳。
宇宙三界所有法,或现坚实或变动,本来无生无有实,本体亦不可得故。
何有俱生之智慧,更无业力及业果,是故轮回名亦无,究竟之义如是耳。
嗟呼若无有众生,何来十方三世佛,无因则果不成故,世俗谛中一切有。
轮涅诸法皆建立,能仁训示如是云,有法诸物之显现,空无法性之虚寂。
此二体性本一味,无有丝毫之差别,自他同异不可得,一切双融遍法界。
证悟如是境界者,不见心识见智慧,不见众生见佛陀,不见法相见法性。
由见如是真理故,大悲之心油然生,神力自在无畏法,诸陀罗尼法尔成。
诸佛所有众功德,如摩尼宝自涌出,此我老密证悟也。

最后,我们要做回向。

我们今天早上曾说到功德要作回向。我们用的回向文是大宝法王噶玛巴所写的〈世界啊〉,这是法王对于世界的一个祈愿,这也是我在2005年的时候,我和翻译Tyler一起在法王那边,当时法王就写了这篇祈愿文,同时,还一起翻译了英文。那时法王也要Tyler谱了一首曲子。接着我们中文要唱的曲子,是由我们马尔巴佛法中心的老师和音乐家们所编的曲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