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调伏自心与利益别人如何同时兼顾?
问:第一个是说,我们要先调伏自心,免得到时候,虽说是利益众生,结果却把垃圾丢给人家。在这样的问题之下,就我所知道的是,其实像佛陀多生累劫以来曾经在畜生道及地狱道里面利益众生。但问题是,我们要调伏自心好像很难,不见得马上就能够利益到众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是不是可以请仁波切再解释清楚一点?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利益到众生;看起来好像不会那么快,是不是我们应该边学边做这件事情?
堪布问:你所说「边学边做」是说你在调伏自心的同时也在利益别人是吗?
答:对!是不是会有错误的时候,然后能够看得到那个错误,马上修正这样?
仁波切(笑)答:其实一个人是可以兼顾调伏自心和利益他人的。你可以做一些修持,透过禅修降伏自心,并且见到空性;但禅修的同时,也可以利益别人。所以自修跟利他并没有相互违背。但在这之前,对于你刚刚提问的问题,我想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有一些更实际的或者更基础的一种认识自心、调伏自心的经验,那么当你在利益别人的时侯,会让你这种帮助以及对他人的利益更加有效,不会导致让过程变得复杂,什么叫做复杂?就是变成在丢垃圾。
所以我们自己到底要如何去判定我是否真的在帮这个人?还是其实只是自己把垃圾丢给他人?你要怎么样来分辨?在这个时候,关键是你应该要专注在一个问题上:「到底对方需要的是什么?」这一点要清楚。同时再接着去了解:我可以怎么样依他所需要的来帮助他?但很多时候,如果你一开始就依你的想法去想对方会需要什么?并且给予他你自己的好意,你自己觉得对方会需要的东西时,其实整件事开始复杂化了。就好像一位僧人需要的是红色的袍子,但是,你却告诉他,蓝色的是不是更好?就像这样,这个复杂的过程就开始了。
问题2:贪欲的本质是空性,既然如此,为何不要执取贪欲呢?
问:仁波切昨天讲到空性像夸克一样,如果「明、空」两个都同时存在的话,贪欲分析到最后,不也是这样依旧存在的情况?那么,为什么我们取明空不二?却不取贪欲?
答:你这个问题有点把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两者合并在一起讨论了。也就是我们会说,譬如贪欲的本质是清净的,然后说执着的本质也是空性的,或者烦恼的本质也是清净的等等,这些讲解都是在胜义谛的基础上。
事实上如果从胜义谛来说,不仅仅是这些烦恼,各种的贪欲的本质是清净的,或者是空性,是无实有的。甚至具有这些烦恼的那个人,那位众生,他也是无实有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这里面的「能断」、「所断」都是空性的。在世俗谛来说,烦恼存在、这个人也存在、他的执着也依旧存在,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些都应该要断除。
问:仁波切呢?
答:Yesla!(众笑)
问题3:如何能够经验到心的本质跟实相,而且让它持续下去?
问:这个问题是想问仁波切,可不可以请您告诉我们心的本质和实相?我们要如何能够经验、知道、了知到这个心的本质和实相?还有如何能让这样的经验能够维持和持久?
答:要如何能够观看我们的心性,或者心的本质,也就是你要看着自己各种的起心动念。可以说你看着你的心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刻念头,然后看着你的情绪,种种的概念等等。
当你在看的时候,或者当你在经验的时候,你会经验到一种开阔、广阔,还有一种完全的自由。这可以这样说,这是你的心性!那么你会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经验到这样的开阔、这样的心性?就在于当你真的在放松的时候,还有当你具备一种全然的信心的时候。
事实上在佛法里面讲到一种信心,它也可以说是一种虔诚心,一种信任。就好像一个日本的禅师,他曾经问到说:“我不看的时候他在那儿,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又不在了;请问这是什么?”
其实这样的一段话,这样的一个提问,它就是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心性指引。这一段话,这个提问,它是这么地直接简单。那么你要如何才能够延续保任这样的??经验呢?当然首先第一步,前提是你已经从一位传承的上师,得到过这样心性的指引。
当你得到之后,你才知道要保任的是什么?你要延续、持续的是什么?所以,这就谈到什么叫做保任持续。如何来保任?是指你就能够短暂的,但是多次数的,重复的一直绵密保任你这样心性的经验,然后不断地放轻松,不断地安住,短时间而多次数的。
问题4:如何在分别心跟烦恼心生起之前,安住在现量的心当中呢?
问:我想请问仁波切,上一堂课程,您曾指导我们去经验现量的心。但是因为平常我们的六根所接收到的对境实在来得太快了,我们如何在分别心和烦恼心生起之前,安住在现量的心当中?
答:的确!就像你所说的,对于一个凡夫来说,刚开始你很难一直安住,保持安住在第一念,只能现量或者单纯的见而已。为什么?这是因为身为一个凡夫,我们有太强烈的一种习气,这种习气也就是一种分别念,是一种念头心的运作,习惯性地把看到的东西,或者听到的声音,直接就思索意义,把你对它的概念融合在里面,掺杂在里面;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安住在第一念,就是当你听到以后,还没有任何分别和作意在里面的那一念。
举例来说,当你的眼识很专注地在看某个东西的时候,这时可能你听到某个人正在跟你讲话,但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时候,你会跟他说:「你可不可以再说一遍?」其实那个时候,你清楚的听到了,但是你没有任何的分别心在里面,那也是一种你直接的经验。
还有一些人,你可能也会有经验,就是当你去参加这种大演唱会的时候,音量非常大,这个时候你会完全专注在这个声音上,非常大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甚至都没有什么念头,就只是专注在那个声音上。在此同时,你的眼睛可能很清楚地看到一些东西,但因为你专注在声音上,虽然眼睛看到,但是也没有任何的作意,没有任何的分别在里面。这也是一个例子。建议你先去参加一次音乐会,或者演唱会。
还有,就像我们在唱一些自己特别喜欢的歌曲时。或者在唱道歌的时候,你是完全陶醉、完全融入在旋律与真实义当中。你会有这种无念的经验,然后完全融入那首歌曲当中。
也有人说这时候你脑部的运作部位不同,同样地我们的心在完全融入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叫无念的体验。「无念」是指你没有任何分别念的这种觉受。我们可能会问:在佛法的修持上,你要怎么做到这样的无念、无分别念?其实这就是禅修。而且是禅修当中「止的禅修」的研习与修持。
当练习「止的禅修」的时候,你不要念任何东西,你不用唱,身体也没有任何的运动或者动作。还有特别强调,这时候你不需要再念咒语。因为在台湾,有很多人说要持咒!这里也强调:你不需要念任何的咒语!
在这个时候你完全地放轻松、安住、坐着。这时候你没有任何唱颂,没有任何念诵,也不持诵任何的咒语,只是坐在那儿,做止的禅修。这样就可以经验到无念──止的禅修。
问题5:在家人很难断除贪欲?
问:我的问题您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在佛堂问这个问题,佛菩萨请原谅我!我学佛是以西方心理学的方式来学习。我觉得西方的科学家佛洛伊德在讲心理学的时候,他会以性的观念来切入。他每次在讲解的时候,也都会讲到性的观念。当讲到贪欲的时候,他会讲到性的观念,也会提到每一个人对性的需求都很强烈。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变成僧人,不是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夫俗子、是在家人。我学佛,从大学到现在,当禅修的时候,当然很清净很快乐,可是就生物学来说,最优秀的基因会存留下来;我很怀疑你们西藏人怎样生小baby?
答:首先不是所有的西藏人都是出家人。所以照这样的推理来说,他们应该还是会生小孩的。而事实上,你会在佛法里面看到,佛法告诉我们说:我们各种的烦恼也好、贪欲也好、嗔心也好、傲慢也好、疑虑也好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刚开始需要小心、谨慎,要好好的注意,不要生起这些烦恼。
你不可能马上断除这些烦恼,事实上就算告诉你,你要马上断除这些贪欲、嗔心,也是做不到的,是没有用的。当然,如果你想要马上断除这些烦恼的话,你的确可以选择出家这样的一条道路。但并不代表你一出家马上就能完全断除这些烦恼;对于在家人来说,其实你也并不需要马上就断除这些烦恼。
佛陀的确告诉我们,要小心、而且要找到方法,并且教导我们怎样让这些烦恼,变成修道的助缘。
大乘佛法里教导我们,透过菩提心来转化你的烦恼。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你刚刚所谈到,关于贪欲这个方面。当有这方面的贪欲生起,因而造成痛苦烦恼的时候,当下你可以做的一个修持,也就是刚刚谈到大乘的一种修持方式,也就是:因为我自己已经领受并且经验了这样贪欲的痛苦,所以希望所有一切的众生不要再经验因为贪欲而产生烦恼的痛苦。这种修持叫做「施受法」。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这样想:所有的众生有关贪欲的痛苦都消除了,而一切痛苦都由我来领受。同样当我们嗔恨心的烦恼生起的时候,还有当愚痴的心生起的时候,也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观修。除了「施受法」,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转化烦恼的方式。
但在金刚乘里会提到这种种的烦恼──贪心、嗔心等各种的烦恼,都是自生也自解的。因此你不需要一个观修的方法或法门来将它转化或者消除,因为烦恼是自生自解的。所以你会看到金刚乘的教法,包含了佛陀当初在印度所开示的内容,还有之后传到西藏,金刚乘的这些内容,都在强调这种能够对治我们种种烦恼的法门。
但现但现在很多人一听到密乘都会有一种误解,觉得这些人好像特别喜欢烦恼。其实这些人并不喜欢烦恼,因为烦恼只会让人更痛苦。那为什么会觉得他们喜欢烦恼呢?是因为听到金刚乘里面常常会强调,烦恼要透过烦恼来修持;不是因为喜欢烦恼而如此,而是因为唯有当你认识到这个烦恼并且用它作为你修持方式的时候,你会经验到原来它是自生也自解脱的。
透过见到我们烦恼的本质,每一个烦恼都是一个智慧的显现,五种烦恼就是五佛智慧的一种显现,这是金刚乘里面告诉我们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对这些教法有一些误解,所以你会看到,在台湾的街上,有些人发一些传单,里面提到密乘金刚乘不对的、误解的地方。其实他们根本没有了解到修持真正的要点在哪里。不可否认的,当有这么多人在修持金刚乘或者说藏传佛教金刚乘的法教时,的确会有某些人犯下某些错误、做错某些事。但不应该把人为的错误归咎于佛陀的法教,这是错误的,没有这样的道理。应该是当某个人犯了什么错,就由这个人来领受惩罚,不应该把对他的惩罚转嫁到佛法、法教上。
因为人有太多不同类型的人,你也会在南传,甚至在大乘,在很多地方都会看到些许不是的地方。我觉得不是只有金刚乘这些行者当中的某些人在丢脸、做错事而已。但现在不太方便也不应该再多讲这些,因为这样反而会造成更多人的误解。因为很多人误解了,反而不敢讲了。
就好像我们因为有一个台湾人犯错了,你就说全台湾都很坏,我们不会这么讲;也就像一个修行人他犯了这样的过错,但是却以偏概全地说整个佛法,整体都不好,这有点太过火了。那么我们也要下课了。不下课的话下课钟又要敲了!
现在我们要唱一首道歌来做回向,是法王作的道歌〈世界啊〉:
(领唱师兄带领大众唱颂〈世界啊〉)
唱得非常好!唱得非常好!因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是唱道歌就是好。”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你是没有任何疑惑、疑虑地唱着道歌。唱得好啊,唱得好啊!
为何要举行荟供?
晚上要举行「荟供」,所以我在这里简单的解释一下「荟供」的意义。荟供是指,我们将「有所缘」的福德资粮和「无所缘」的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透过荟供的举行,在相同一个时间里,透过一些特别的方法,也就是荟供的方式,而使它非常快速的圆满,这就是荟供的意思。
平时在显乘里面我们会提到,要圆满积聚资粮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是三十七劫那么长的期间。而在金刚乘,我们说要在一生当中就成就金刚持的果位,也因此,需要这样一个荟供,让我们在一生当中圆满这两种资粮,所以这是一个甚深殊胜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举行荟供?第一个原因跟目的,就是为了积聚两种资粮。第二个原因是,如果你要接受灌顶或者接受金刚乘甚深的一些口诀,也要做荟供。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每一个参与的人,当自己在做密乘的修持时,可能违犯了三昧耶戒;在违犯许多的戒律之后,就透过荟供进行一种忏悔,同时也是一种「恢复」,再重新恢复你的戒律。这其实就像是显乘里面,我们称为〈大乘布萨律仪〉,或者叫〈还净律仪〉一样的道理。第四种举行荟供的原因,是因为要庆祝。这种欢喜庆祝是指,譬如当一个人他进行了一个圆满的闭关结束之后,会有这样一种为了欢喜庆祝而做荟供;或者是说我们在得到上师的灌顶、或者教授之后,也会举行这样一种喜庆的荟供。
当然荟供有非常多不同的解释,譬如也有叫做勇父或者空行母的这种荟供等等。荟供还有一种称为「荟供轮」,还有叫喜庆这种庆祝,它都有一些不同的定义和解释。
但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兴趣想要了解这些。如果说太多的话,很多人可能会想说,这些西藏的上师怎么都疯了,所以最好在我还没疯之前,就走吧!最后我们站起来一起唱〈朋友〉这首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