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佛法及佛堂
佛堂是一个人步进本性的最高面之场所,它是从内部开辟佛性的地方,是由精神成就更高的老师传播此佛心,听真理的地方。事实上它即是教堂-宗教的神坛,故此必须抱着尊敬心去亲近它。
在佛堂内清洁的地上铺摆柔垫代替坐椅,并且不宜交谈亦不应进行社交活动,正如人们不在西方教会中做这类活动。一般正确的姿势是交叉双腿坐在柔垫上,如果因身体上的问题不能采此种坐姿,则可坐在佛堂后排椅子上,盘腿而坐或莲花姿势,是东方普遍采用的姿势,以用于静坐,接受法教。同时不可将腿伸出前面而坐,这是不礼貌的举动,而躺下更是不礼貌了。在长时间的说法、法会或静坐当中,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因此可以做少许调整,坐的次数愈多,便愈习惯此坐,这是精神修习的一部份。对佛教的学生而言,长时间的打坐是件需要完成的重要事。
进入佛坛堂,必须将鞋子脱下排放在门口(事先应洗足或着干净袜子,以免气味),而且不应带帽子,短裙或暴露的衣服是不合适的衣着。假如由于某种原因必须穿短裙,则须带一条披肩在坐下时将腿盖住。虽然在西方单身的教职人员已不如过去那样普遍,但在东方,包括喇嘛在内,出家是一种独身生活修行的方式,故在访问佛坛或寺庙时,应尊重这种礼仪方式。在佛坛内外应避免交谈至最低程度,因为常常有人在里面静坐或修法。佛教书籍及法本不应放在地上,为尊敬其所含的真理,应将它放在桌上或柔垫上,法本不可以脚跨越或坐上,抄写的佛法亦同,说法更应受尊重,严格言之,在说法或法会中,除供茶或上洗手间外不可以走出走进,同时这种对他人没有顾及的行为,不单对说法的喇嘛不恭敬,并且打断他人的注意都是不礼貌的。当开示告一段落进入发问的时间,如有必要则可自由离开,因为此时喇嘛正式的传教已结束。
进入佛堂时,行者可向佛坛三顶礼或合掌鞠躬。一个西方人首次看到礼佛的动作时,可能被迷惑住,甚至觉得是在偶像前的一种奇异仪式,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礼佛的实际意义--其一部份是为了放弃自我及所有我执,而为利益众生。它是菩萨戒的反覆肯定,舍已救人,是为开悟的风范。
以上所说的大部分准则可以参考一些礼节规范而得到证明,因为它们所含的是一般礼貌和尊敬。在我们所谓的“自由”社会里,这里有礼貌的态度不幸被忽视了,自古以来由于诚敬而产生礼貌,是精神纪律的一部份,并且在社会上有其作用。成为有礼貌、尊重他人且殷勤的人,不光是单单表面上,而是注意待人接物本身亦在修习佛法,此为菩萨行的初阶。每个人与喇嘛、佛堂或日常生活交际中的对象接触,均应以这种态度来表示尊敬。
摘自第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