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大乘佛法修心窍诀(九)

  • 作者: 太桥旦曾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551
  • 分享到:

以上所述的内容归纳为三个科判:一、是传承的来源;二、是修持菩提心之意义;三、是如何认识相对与绝对的心。

现在总结性地阐述一下修持菩提心的必要,如果我们缺乏修持菩提心,不要说人天的果报没有任何意义,连声闻、缘觉的菩提都非是究竟的解脱,所以我们唯一值得追求的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根据佛经和论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修持慈心与悲心的世俗菩提心;二、是离戏无分别中安住的般若大智慧胜义菩提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使我们获得佛果。

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得很清楚:“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意思就是说,一者,如果自己和他人想要获得大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必须要修持好菩提心。菩提心要修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达到标准呢?是要达到“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的程度,而并非是像我们这样,口里说着:“慈悲心,菩提心,我要度化某某众生,要拯救某某地球”等等的大话,实际上我们的心和行为却与菩提心一点也不相应,一点也不符合,而且恰恰与菩提心背道而驰。

什么叫做“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菩萨在无量劫以来修持六度万行的过程中,为了利益众生而舍掉自己的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身内身外、珠宝钱财,一切的一切都慷慨地布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出现何种艰难困苦,都能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难度能度的勇气和菩萨精神,就犹如山王坚固、不动摇、不疲惫,不怕任何狂风暴雨、炎炎烈日一般。

再者,菩提心有两个侧面:一、是大悲心的侧面;二、是大智慧的侧面。前者是利他的角度而言,后者是自利的角度而说,阐述的角度不同。大悲心下缘众生,大智慧上缘佛果,但实际上是一体的。只是为了体现出大乘不共拥有的特色和强调超越所有世出世间的一切悲心与智慧之故,所以说“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因为小乘行者缺乏利他之心,所以他们的悲心是偏差的,绝不可能遍于十方。再说世间的众生不具备不依二边智,因为他们不是对“有”的执着,就是对“无”的执着,始终摆脱不了任何一种边。什么是二边?所谓的二边,就是有和无,净和不净等等,凡是二元对立的一切万法都是二边法。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

若有人问,对二边的执着有什么过患呢?对“有”的执着者会生三善道,对“无”的执着者会堕三恶趣。正如萨惹哈大师所说:“有执者生善趣,无执者堕恶趣”。无论如何,仍然摆脱不了三界六道之范畴。为什么说对于“有”的执着者生于善趣,对“无”的执着人堕入恶道呢?因为对“有”的执着者,由于相信因果,谨慎取舍之故,虽然会生于三善道,但是仍然对万事万物产生实有的执着,所以陷入于执实,执实是常见;对“无”的执着者,不相信因果,不谨慎取舍,不但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还会堕入于三恶趣深渊,这就是执无所致,执无或者执空是断见。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说:“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所以常见和断见是漂泊轮回的最大因素,也是中观派所破除的恶见。

菩提心或大悲心是着重于福德资粮,即方便法门;不依二边智是着重于智慧资粮,即智慧法门。相对而言前者侧重于世俗菩提心,后者侧重于胜义菩提心。如果这些方便的法门被智慧般若摄持的话,它们就成为了出世间法,若没有被智慧摄持,所有一切方便法门都是世间法。

换句话说,这些方便法门是否成为出世间法,取决于是否三轮体空的摄持。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所说:“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两种菩提大道,这两种缺一不可,就像是凤凰的两只翅膀一般重要。

虽然声闻和罗汉他们透过自己的苦修而证得了人无我,断除了烦恼,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达到了相应的境界。但由于缺乏了菩提心,所以在数劫之中安住于涅槃,导致失去了积累福德资粮之机会,这就是他们拖延成佛的最大原因。而大乘行者发了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之故福德资粮圆满,因为具足福德资粮才不会停留于寂静涅槃之中;大乘菩萨证得了人、法无我,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缘故而智慧资粮圆满。有了智慧资粮才能从轮回中获得彻底解脱,这就是无住二边之涅槃,也是“智不住轮回,悲不弃众生”的菩萨精神。

如果我们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不仅仅能成为标准的大乘行者,也能确保趋入无住涅槃之彼岸。虽然菩提心是究竟佛果之根本,但菩提心也非是无缘无故地自然生起,而是具足慈悲心的基础才能产生。若不具足慈悲心,菩提心无法可言。同样的道理,若不具足善良真诚之心,慈悲心也无法建立。连一颗真诚善良之心都不具备的话,还想修成菩提心,就是好高骛远,这确实有一点不太现实,而且会导致空中楼阁的结果。

如今有些学佛人对佛法的闻思和研究非常努力,佛法的知识也相当渊博;也有些人对持咒、诵经、观想、禅修等都很专心,吃素斋戒也非常认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相信这些人都有达到了相应的境界。然而,却有少数人学佛修行的同时对父母、家人、金刚师兄、邻居、乃至整个社会的态度仍然冷淡、无情,不够真诚,也不够包容,这种人的素质品德没有明显提高,甚至有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比不学佛的人还差,佛教界当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

我们在无量劫之中非常难以遇到既殊胜又微妙的正法,如果佛法对我们不但起不到断除我执和解决烦恼的作用,且无法使之获得生起慈悲、开启智慧的效果,反而导致了负面的结果,就好比长年多病的一位病人好不容易得到的妙药,不但起不了治疗的作用,反而造成中毒的结果一般,是多么可惜又可怕的事情。出现这种情况究竟是修行上缺乏引导还是自己的知见错误,非常值得加以思考。

我们学佛修行人不应该修的时间越长反而对众生越冷淡、越无情,若不谨慎的话,这些态度很可能成为了妨碍生起菩提心的一种大障碍。学佛人随着时间的积累更应该成为一位充满善意、有怜悯心以及温柔的人,并且以慈悲和关怀,真诚和包容的心态来正确地对待众生。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意思是说,当我们看到众生的时候,以真诚和慈悲地眼睛凝视着众生,而且看到众生的时候心里要发自内心地想,由于众生的存在,才会圆满我们修行的成佛之道,我们的一切成就完全都是依靠众生而增上,依靠众生而圆满,所以众生给我们带来的恩德与诸佛的恩德一样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证与理证来明了众生是值得尊重,也是值得恭敬的。

菩提心不仅能令我们证得圆满佛果,还会让我们在获得佛果之后,以无缘大悲之心利益无尽无边的众生。菩提心既可自利圆满,也会利他圆满。对初学者而言,我们的相续中生起胜义菩提心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首先要想方设法地努力修好世俗菩提心。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修心七要》中所说的自他交换的窍诀。正如寂天菩萨所说:“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自他交换的修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困难。一般而言,自他交换的法门是保密的一个殊胜窍诀。对谁保密呢?对小乘行者是保密的。为什么对他们保密呢?因为他们的修行是以出离心为起点,以个人解脱为目标,所以他们无法接受此大乘殊胜之法门。不但不接受,还会产生邪见等导致不良的结果。从佛经里众多的公案中我们可以得知,往昔很多小乘的修行者因听闻到大乘的殊胜佛法而吐血死亡。因为大乘的法门极其殊胜,而小乘行者的根器不够成熟的缘故,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所以自他交换之殊胜妙法对小乘行者是暂时保密的。正如《入行论》中说“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自他交换”的殊胜窍诀是针对于大乘根器者而宣说的,如果学佛人透过修持“自他交换”而修持成功世俗菩提心的话,那么胜义菩提心就会自然生起。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说法,对利根行者来说并不需要透过这样次第的修持,同时就可以生起。不过这种修行人在当今的末法时代里恐怕是稀有罕见了。

所以《修心七要》中关于胜义菩提心并没有做详细的阐述,主要内容讲的就是世俗菩提心。因此我们应该先从世俗菩提心做起。而且首先我们应该先要做一个既善良,又真诚的人,踏踏实实地从心地善良和思想清净的基础上好好地培养慈悲心,然后再进一步次第的修持,逐步将慈悲心升华为菩提心,这样才会达到实际的效果,才能与佛法相应,也会有所成就。一旦世俗菩提心生起了,才会确保使我们的相续中生起胜义菩提心,获得圆满佛果,并能利益到无尽无边的如母有情众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