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大乘佛法修心窍诀(七)

  • 作者: 太桥旦曾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549
  • 分享到:

关于“相对心”的认识上,世间和出世间有一个共认的观点,就是都承认人和动物皆具备六识,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及意识。大乘佛教不仅仅承认六识,还主张末那识、阿赖耶识总共有八识。

在关于相对心的分析上,印度四大宗派当中唯识宗对心的分析最为详尽。按唯识宗的观点,心分为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关于八识的内容稍微略说一下。众所周知,眼识的作用是视觉,眼识依于眼根和缘色尘境所生起的了解分别认识作用。眼识所依的是眼根,所缘的是色境;耳识的作用是听觉,所依是耳根,所缘是声境;鼻识的作用是嗅觉,所依是鼻根,所缘是香境;舌识的作用是味觉,所依是舌根,所缘是味境;身识的作用是触觉,所依是身根,所缘是触境。前五识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粗显的、大家视觉可见的,如眼睛等;内根是净色根,是人的肉眼无法看见的色法。

虽然前五识之间的对境有天壤之别,但这五识对于众生与宇宙的认识,倒是有很多共通之处。譬如空间上她们的所缘境是现前,而不是他方境界;时间上她们所缘的不是过去境界,也不是未来境界,而是现时的当下,以现量而认识对境。前五识本身不产生任何分别念,处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等心不在焉的状态,也不带任何名言。她们的一切活动仅限于现量范畴,所以她们对对境的认识作用非常短暂,又直接。

什么叫做现量?现量是指不参与任何分别念而认识对境,也不带任何名言而接触外境,她们所测量的对境既是现前,又是现时。一般而言,现量分为两种:真现量和似现量。真现量又有四种:五俱现量、意识现量、自证现量以及瑜伽现量。瑜伽现量是圣者相续中所具备的无漏智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菩提心。

但现在我们所探讨的前五识是属于五俱现量,而不是其余的现量,这些都是前五识的共同之处。譬如:眼识看到一只花朵的时侯,她所看到的花朵既是现前,也是现时。她不会去觉得这朵花美还是不美,所以对花不产生任何分别念。她不认为这朵花叫什么名字等等,所以不带名言。当看到一朵花时所产生的分别念或者带名言的都是意识的反应,而不是前五识的作用。

那我们如何辨别呢?当眼识看到一朵花时,与其相应的意识随着眼识而产生,就是说眼识产生的第二刹那就意识立即产生,由意识去辨别或判断第一刹那眼识所看到的花朵,是美是丑,是白色是红色,是牡丹花还是玫瑰花,一切都是意识去判断。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都不例外,需要意识的判断。由于意识的产生既活力,又迅速,所以我们凡夫始终都辨别不了前五识与五俱意识对境接触时,所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由于意识的力量极其强大,所以我们前五识活动的过程,都被意识留在阿赖耶识上,形成各种正面与负面的印迹。

我们心中所产生的分别念都来源于意识,譬如: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等等都是意识的作用。意识具有两面:一、正面;二、负面。对于正面来说,譬如:我们闻思佛法、树立正见、生起出离之心、修持修心七要、发菩提心等解脱的一切功德都是意识的作用,就是说涅槃的一系列之功德都依赖于意识的参与而产生。乃至超凡入圣,转八识成五智也因意识的作用而圆满成办。这是意识给我们所带来的益处。

对于负面来说,譬如:贪欲、嗔恨、愚痴、嫉妒、我慢等轮回的一系列的过患都是意识的作用,甚至杀、盗、淫、妄等一切的造业都不离开意识的参与。这是意识给我们所造成的障碍。尤其是我们人类的一切是非或者对错的思想观念,局限在依赖前五识与意识的认识来判断,因此所得出的结论几乎都是迷惑错乱的。原因就是前五识及意识,都建立在无明我执的基础之上,或是迷惑颠倒的范畴之内,所以我们所认知的一切,皆不是万事万物的真相,而是迷惑虚妄。

佛陀曾清楚的说过,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远远不能体悟法性之实相。《三摩地王经》中言:“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菩萨根据《三摩地王经》的经义,在《入中论》中加以说明:“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凡夫的所见所闻是正量,那世间的见解就成真实了,十方诸佛菩萨、所有高僧大德圣者宣说的圣道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凡夫的所见、所闻是正确的,那我们何必出离轮回、获得解脱、证得佛果呢?所以,被无明烦恼所障的凡夫愚者的见解是不正确的,千万不能当作正量。如同月称论师在《四百论讲义》中所说,整个世界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迷乱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谁的语言和所见所闻可靠呢?

根登曲佩大师也说:“我们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是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知觉来护摄的,如果在五识之上,再另加一个意识的话,我们对外面世界的认识将会更加开阔;如果我们额头上的两只眼睛,不是左右横向,而是上下竖立地长的话,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的形象与颜色将会大大地不一样的了。我们所认为的一切,都是由眼耳鼻舌身来提供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任何获取知识的途径了。所有的颜色与形状,是由额头上的双眼来摄识的;所有的声音,无一不是通过两只耳朵内耳膜的振动来听闻到的。通常,人类在功能低下,作用有限的五识之外再添加一个迷乱的心,与其为伍,武断地宣称:「所有的知识尽在我的认识之内」,把那些没能出现在自己心中的道理,归结到「无」与「非存在」的概念之中。这将无疑是万祸之根。”

无论是流转轮回,还是证得佛果,都由意识的负面与正面来决定。龙猛菩萨在《法界赞》中说:“试观心识有二面,世间以及出世间,执为我法成轮回,自证智则为如来。”意识具有几种特点:一、意识能够了解分别一切的外境;二、意识能够了解分别一切的物质现象的自相和事相;三、意识不仅仅是能够认知当下的事和理,也能够认知过去、未来的事和理;四、意识不仅仅是刹那认知,还能够相续不断地认知。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不俱意识又分为五后意识及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分为梦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散位独头意识、狂乱独头意识。

虽然意识具备这种能力,但意识要依赖于末那识,依末那识的支配下意识才能活动,自己无法做主,她经常会受到末那识的影响。所以我们凡夫相续中的念头几乎都不是执著恶,就是执著善。不是执著轮回,就是执著涅槃。不是执著常见,就是执著断见。始终超越不了执著的范畴,原因就是末那识。

末那识是染污意,一切烦恼之根本,前六识的所依,四惑八大相应起。四种根本迷惑是我见、我慢、我痴、我爱。八种大随烦恼相应。凡夫为什么自私自利,执着于人我和法我呢?原因就是第七末那识的执着,末那识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执。末那识的最大作用就是不让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我们始终都是存于颠倒、迷乱、妄想之中,摆脱不了轮回的系缚,原因就是第七末那识。末那识最大的错觉就是它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它对阿赖耶识的爱与执著,一直持续到第八地菩萨才能彻底放弃。凡是轮回中不停地漂泊,遭受无穷无尽的苦痛皆来源于末那识。关于阿赖耶识的解释谈到胜义菩提心的时候详细讲述。

相对的心除了八识心王以外,还将人类心理归纳为五十一心所,如果再详细分析的话数量更多,比如说与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法有三十四个。与第六识相应的心所法有五十一个。第七识末那识我执识相应的心所法有十八个。与第八识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法有五个。

如果有人问了解这些跟修学《修心七要》有什么关系?知道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答案是有两方面的帮助:从近期情况来看,对我们平时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我执烦恼等“心”的运作规律,有更清醒的认识,也更加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不会对外在物质领域过于迷惑;从长远角度来说,我们知道心和心所以后,才能明白如何去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并能实现将此“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的究竟目标,也将透过彻底认知相对心而了悟究竟心之本性,证得圆满佛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