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明成佛之所依
-
作者: 冈波巴大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3983
-
第二,成佛所依人身宝
“成佛所依人身宝……”一句的意义:
问曰:“如果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如来藏,那么地狱、饿鬼等所有五趣的众生是否都能修习佛道呢?”
答曰:“不然。这就是所谓‘人身宝’的意义了。成佛的所依是指那具有暇、满两种条件和三种信心的人身而言的。具足这种条件的人身才是修习佛道的良好所依。”颂曰:
“有暇及圆满,好乐与诚信,
身二及心三,具五为胜依。”
“有暇”的意思是说要离开那八种无暇才行。八种无暇是指何而言呢?颂曰:
“地狱及饿鬼,畜生与蛮族,
邪见及痴呆,生彼长寿天,
不值佛降世,是为八无暇。”
为什么这些统称为“无暇”(或没有机会的)众生呢?因为:
(一)地狱的众生经常都在极苦中。所以根本没有机会去学佛。
(二)饿鬼道的众生其心时常在焦灼的状态中所以没有机会去学佛。
(三)畜生道的众生非常愚钝,所以也没有机会学佛。
再者,这三趣众生都没有羞耻心,如果心识中没有惭愧的本能(就不能分别善恶,所以是)不能够修学佛法的。
生长寿天者是指(依前生之无想定定力),投生于色界之无想天中的天人(deva)。他们没有意识,也没有任何心识的活动,因此失去了修习佛法的能力。但这也可以指欲界天中的天人而言。因为比之于人道,欲界天的寿命还是很长的。其实一切天人(deva)都可以说是无暇的,因为他们太享乐了,贪耽于现世的欲乐,他们也就失去勤修善法的机会了。
这样看来,人生的若干痛苦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我们自己亲身经验了许多痛苦才能对轮回发生悲戚之感,才能对众生产生慈悲之心;对自己的我慢也能减除,对罪恶也感到羞愧,因此对善业才能发起向往及好乐之心的!《入菩萨行论》云:
“苦痛有益具功德,能生悲感除骄慢,
于轮回众起慈悲,于恶羞愧乐向善。”
以上是说(在五趣中)有四趣都是无暇的,既使真是人道,如果生于蛮族(的社会)中就很难遇到善良的导师,如果生于邪见(的社会)中,就不能见到达成解脱及善趣之道,如果不遇佛陀降世,就无人解释何者是应为,何者是不应为的道理,如果生而痴呆就不能分别善恶之法。如果能脱离以上这八种难处才名为完全的“有暇”(或有机会学佛)之人身。
十圆满者,自圆满五及他圆满五之谓也。自圆满者,经云:
“(与众相共)之人身,诸根圆具生中国,
未行极恶具信心,(是谓自身五圆满)。”
“与众相共之人身”是说或为男相或为女相具足这样一个与大众相同的人身。
“生于中国”者:是说生在一个能够依止善良(的佛法)导师之国土中,“诸根圆具”者是说非生而痴呆暗哑者,因为这样才能具足(最低的)修习佛法之条件。“具信心”者是说于佛陀所宣说之一切善法之根本——戒律,具有信心。“未行极恶”者是指此生没有五种重大的恶业(或五无间业)等。
“他圆满”者是指佛陀降世,宣说法要,佛法住世,随顺法教,和于他生悲。这是说:
(一)生于佛陀降世之时,
(二)(不仅佛陀降世),还要佛陀慈悲为众生宣说法要才行。
(三)(若佛法已灭也不能学佛,所以还要)正逢佛法住世之时,
(四)要依止那些住持佛法之人,
(五)要对其他众生能够产生慈悲之心。
这样一个具足十项自他二种圆满条件的人才叫做“十圆满”。既具足“有暇”又具足“圆满”的人身才叫做“人身宝”。为什么这样的人身,称做“宝”呢?因为它就像是如意宝一般的极为难得和具有重大利益的原故,《菩萨藏论》云:
“得人身者极为难,具足人寿极为难。”
《悲华经》云:
“投生为人极为难得,逢佛降世极为难得,
于善法心生好乐,发起善愿亦极为难得也。”
《宝树庄严经》云:
“能够排除八种无暇,(那不利于修行之八种因素)是极为困难的:投生为人,具足暇满,逢佛降世,具足诸根,得闻佛法,遇善知识,得闻开示,从善士学,依教奉行。值遇正法在世,在人世中又能作与佛法相应的努力,实在是甚难希有啊!”
《入菩萨行论》云:
“得此暇满身,甚难极希有。”
此处所谓的“难”是指什么而言呢?是谁困难呢?何以故困难呢?可以用譬喻来解说吗?
《入菩萨行论》有喻云:
“是故薄伽梵,作喻如此说;
譬彼大海中,一龟任浮沉,
有木随浪飘,木中有一孔,
(龟木纵相遇),龟颈难入孔,
人身甚难得,如彼龟入孔。”
《正法经》云:
“如果此大地世界全部皆为洪水所淹没,有人把一段含有独孔的树干抛向水中,任其随风在海中四方飘荡,同时此大海中有一个独眼龙的乌龟在水中浮沉,……这样就是经过千年以上的时间,此乌龟和树干也是很难遭遇的,更不用说那龟头套入树孔中的可能性了。(人身之难得亦复如是也!)”
具体的说,那难获人身者是指三恶道的诸众生。什么原故呢?因为暇满的人身是由积聚善因而获得的,而三恶道的众生却不会行善积德。他们的(本能和环境迫使他们)只有经常作恶之一途。三恶道的有情要想获取人身,必须本身恶业微小和仰仗另一宿世之善力因缘才能达成的。
人身宝能成办大利益者,如《入菩萨行论》云:“人能成办诸事业。”人,梵文叫做普鲁沙(Purusa)。普鲁沙从字源学上来看,本身就有“能力”或“力量”的意思。暇满的人身能往生善趣和达成解脱,具有这种堪能的力量,所以名之为“人”。能力有上中下三种,人也有上中下三种之不同。
《菩提道灯论》云:
“士夫有三种,上中下不同。”
下士人是指那些能够不堕恶道获人天身者。经云:
“彼能依方便,为得自利故,
获轮回诸乐,是名下士人。”
中士人是指那些能够自己解脱轮回,获得寂灭之乐者。经云:
“舍弃轮回乐,断离诸罪业,
寻求自解脱,是名中士人。”
上士人是指那些为了众生的义利而争取佛果的人。颂曰:
“自历诸苦痛,深悯众生苦,
发奋除众苦,是为上士人。”
至于人身宝能作大利益者,如月居士云:
“彼获人身者,能越生死海,
植菩提善种,贵胜如意宝,
谁人不珍惜,忍使空过之!
人心具大力,非天所堪能,
龙蛇阿修罗,非人诸鬼众,
谁能与人比?”
因为暇满的人身能够成就各种善业,超越生死大海和成就圆满佛法,所以远胜天龙鬼神各类众生。其价值实胜过如意宝珠。如此人身具大利益,极为难得,所以称之为“宝”。这样希有之宝又极易坏灭;虽然人人都想滋身养寿,但死亡之缘实在太多了。吾人之生命刹那变灭,顷刻之间就可以死亡,成为虚无的。
《入菩萨行论》云:
“若人作是想,今日不会死,
应享诸快乐,斯人甚痴呆,
为愚念所欺,应念我此身,
终有坏灭日,光阴勿空过。”
因为此身难得易坏具大利益,所以应该把它当做是一只舟筏,乘之越过生死大海。经云:
“依人身舟筏,能脱大苦海,
此身甚难得,愚人莫痴睡。”
此人身又可视之为一匹乘马,御之则能脱离生死之险地。颂曰:
“人身如净驹,乘离生死苦。”
以上的观点是说,要把这个人身当做是自己的奴仆,支使他去作各种善行,如经云:
“应驱吾人身,使之作善业。”
但这又必需先具有信心才行,因为如果没有信心,善法是不会增长的。《圣十法经》云:
“人若不具信,白法不成就,
如种被火烧,不能生苗牙。”
《华严经》云:
“信心微小诸众生,难知菩提(微妙法)。”
所以我们要谨记,生起信心是十分紧要的。《大庄严经》云:
“阿难!应生信心!此乃如来之祈请!”
但信心究竟是什么呢,信心略说有三种:
(一)深切的信心,
(二)向往的信心,
(三)清净的信心。
深切的信心——是指:(由观察世间的现象,对业果不坏的道理心生深切的信服),因此对讲业果的苦圣谛和讲烦恼业因的集圣谛生起了深切的确信。这样就会相信行善业或恶业,自然就会得到欲界中的种种快乐或苦痛之果报,造不动业(禅定)就可以得到色界和无色界之乐报。又深心信服集谛所明之由烦恼业力之活动必会引生苦果而为有漏之五蕴身所缚之道理。
向往的信心——是看见无上佛果之超特殊胜,心生向往之心,因而以至诚和恭敬之心去学习成佛之道。
清净的信心——是依靠佛法僧三宝而生起的。佛宝是开示正道的佛陀,法宝是道法的本身,僧宝是修道时的导师或伴侣。对三者有诚挚的信心,故名清净信心。《俱舍论》云:
“信心是指于业果、真谛及三宝生起真诚的、向往的和清净的实信。”
《宝鬘论》云:
“欲乐凶恶不能动,恐惧愚迷难撼摇,
我说此是真信士,决定良好之法器。”
欲乐不能动者,是说用欲乐的方法去诱惑绝不能使真信士抛弃佛法。比如说:“你如果舍弃佛法,我就会给你妙食、珍宝、美女或王位等极可欲之事物!”纵然这样去诱惑,真信士也是不会舍弃佛法的。
凶恶不能动者,是说用凶恶的方法去威胁也不能使信士动摇。比如说:一个凶恶的人从前曾经极端的伤害了某人,现在对方说:“你如果不放弃佛法,我就叫那个恶人更进一步的伤害你!”这样的威胁也不能使真信士舍弃佛法。
恐惧不能动者是说无论用任何恐惧的方法去恫吓也不能动摇真信士的信心,比如对方说:“你如果不放弃佛法,我就用三百个壮士围着你,每天把你身上的肉割下五两!”虽然这样威吓真信士也不会放弃佛法。
愚迷不能动者是说利用吾人“无知”的缺点去破坏信心。比如对方说:“业力因果之说是靠不住的!三宝也不是真实的!学佛作什么?!放下这些无意义的佛法吧!”虽然这样去破坏,真信士也不会放弃佛法。
能够不为这四种违缘而丧失信心的人才算是真信士和善法器。具有如此信心的人,必能得到无量的利益,堪能发起最殊胜的大人之心,能脱离八种无暇,能获得(健康的身体和)明利诸根,能持守戒律,降伏烦恼,远离魔境,得解脱道,积大善业,得见诸佛,蒙佛加持,成就如斯等不可思议诸功德。《他拉宝真言经》云:
“信佛及佛法,信佛子诸行,
信无上菩提,能生大人心。”
如果具有信心,诸佛薄伽梵就会来至其人之前为说法要。《菩萨藏论》云:
“若菩萨能具如斯信心,则诸佛世尊知是法器,当至其前为彼开示解脱菩萨道法。”
以上是解释具有“暇”、“满”,二种条件之人身宝和三种信心之意义。具有如是条件的人,才是堪能修持无上菩提之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