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 第十三讲思惟苦谛

  • 作者: 衮却格西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2629
  • 分享到:
菩提道次第纲要(下)
第十三讲思惟苦谛
今天我们已经具足了十八要件的暇满人身──一个可以圆满修学佛法的顺缘。这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得到了,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人身来修学显密双运的圆满教法。然而不论在课诵或是实修教法时,不要只把目的安立于去除今世的疾病、灾厄,或是求圆满长寿,这种作法事实上畜生道也有。在我们具有这种可以成办远大义利的暇满人身时,不去成办远大义利,却只是迷惑于成办今世的义利,那比畜生更可悲。
至于要如何以这暇满人身来取心要呢?最上乘的人能一心实修教法。我们听受教法时,目的固然不应该只是安立于今世的义利,也不该以来世的增上生(人天果位)当我们的目标,甚至要断除自己无始以来所取受的这有漏的五取蕴身,以得到解脱果位(阿罗汉果)的这种目标,也不该有。那要怎么想呢?应该是基于修学爱他执(爱他胜自)来修习菩提心,以“为了利益众生,我愿成佛”的愿行,来听受教法。菩提道次第就是圆满菩提心的方便(方法),我们现在所听受的这个教法正是“菩提道次第”。
依着《广论》的科判我们知道,第四个门径是“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为两项,即:“乙一、道的根本在于亲近善知识的道理”和“乙二、亲近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乙二、亲近善知识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为:“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和“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其中丙二又分两项:“丁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和“丁二、正取心要”,丁二分为三项:“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戊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以及“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
关于“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的整个内涵我们都讲过了。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地实修下士道次的法类,从暇满难得义大、念死无常、三恶道苦的思惟,乃至真实皈依、奉行业果道理,并且行持四力忏悔,下一世绝对是有资格及权利,能自在地得到人天增上生果位。假设下一世我们可以自在地得到人天果位,可是由于没有真正的脱离轮回生死大狱,经若干时候,当你享尽了人天增上生的善业果报之后,因为无始以来所积造的恶业,还是会引你到恶趣受苦。就以一个要被处决的重刑犯人来做比喻,处决前这段期间当然不会一直处罚他,也会让他休息或吃饭,但他也不会很安心快乐的享用,因为终究要被处决了。就像这个比喻,虽然我们得到人天果位的安乐,短时间内不堕三途地去受苦,可是因为没有脱离三界轮回狱、越过轮回大海的关系,还不能真正的快乐。
如何我们不能够越出三界的轮回大海,不论是三界中的哪一道,都没有真正的安乐可言,因为它是以苦为体性,为苦所自在(主宰)的。如果误以为今生的安乐是真正的快乐,不以为苦。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轮回中处处都痛苦,没有一处不痛苦的。因为有四颠倒见:一、以无常为常,二、以苦为乐,三、以无我为我,四、以不净为净,执着“常、乐、我、净”的颠倒见,所以受很多痛苦,同时也导致不能真正修学增上三学(戒学、定学、慧学)。一般来说,轮回中最快乐的,可能莫过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所享受的安乐。那种安乐是我们认为是快乐,其实它只是痛苦比较少罢了。圣天(亦即提婆)菩萨所作的《四百论》里面讲:智者(善巧者)视三界里最安乐的地方──人天果位,比地狱的痛苦还不如。为什么呢?三恶道的众生受苦,是生前恶业所感召的果报,其受苦有期限,业报完之后,可能感召乐果往赴善趣。而感报人天果报享受安乐,事实上也只是一种业报的享受,当善业享尽之后,就得去三恶道受无边的痛苦了,所以智者看人天果位的安乐比三恶道还苦,因此产生畏惧。
也许你会想说:“那些权力很大、受用圆满的人,运气好、又长寿。这些人做尽了坏事,为什么还会有好报呢?反而这些修学佛法的人很倒楣,有很多的障碍,不能很顺畅去修学佛法,到底有有没有恶果这种道理?”有业果的定律吗?为什么造恶反而有好运,修善学佛的却很倒楣?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怎么想呢?
对佛法了解的人知道,真心修法却还有病痛障碍,运气又不好,这是自己以前积造的恶业,因为修法,透过病痛及障碍直接感报,以后就不再受报了。而那些现在造尽恶事,却还能拥有很多享受和好运气的人,这是他从前的善业所召得的果报,享完福之后,因为现在所造的这些恶业就会落到地狱去受苦了。业果定律是不爽的应该不至于那么短视,看不到前生的因果,就说没有业报。我教授的时候,曾经有很多人对我说:“在没有修学佛法之前,我的运气多好啊!过得那么舒服、安乐,学佛之后,运气反而开始变坏,有很多的障碍。”并不是说修学佛法会运气不好。一旦修学了佛法,从前所积造的恶业因为现在受报,恶业渐渐减少,以后就不再受报了。
曾经有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意好,就请出家众到家里来诵经。为了准备供养金,商人卖掉一部《大般若经》。他请了四位法师来念经,其中只有一位法师,平常是修观世音菩萨的相应法。诵完经之后,商人供养四位法师很多钱和丰富的受用。但受用完之后,其他三位法师都没事,只有修观音法门的那位法师,他所修的观音法门中的种子字“阿”在整个身心上乱窜,很痛苦。他觉得很奇怪,于是祈请观世音菩萨,问说:“为什么其他三位法师都没问题,只有我受这样痛苦?我平常修您的观音法门,为什么还会这样?”观世音菩萨对他说:“不是这样子的,他们三位下一世会去地狱受苦,你不下地狱,你现在只是重报轻受。那商人卖掉《大般若经》,以贩卖经典的钱来供养你们,因此你们的受用不净。现在你是重报轻受,其实这已经净化掉你很多罪了,你若想要完全得到幸免,就要用金粉去造广、中、略本《大般若经》,还要供朵马(食子)。”
这是说,真心修学佛法或许会有些障碍,但那不是真正的障碍,只是重报轻受,把从前的恶业感报净除后,就不会再感报了。那些没有修学佛法的人,乍看起来运气很好,得到好处,然而以后会有很大的果报等着他们。
修学佛法,却不能面对困难、接受障碍的理由是什么?是因为还没有真正生起欲求解脱的心。这是因为我们把轮回的安乐当成真正的安乐,并且贪着轮回的安乐(就是心里依然贪着三有盛事),所以根本生不起真正希求解脱的心。被关在监狱中的犯人如果在被行刑、处罚的时候,觉得很苦,其他时间认为住在监狱中也还不错,如此的安乐他怎会想出狱呢?他不想出狱了。认为轮回的安乐才是真正的安乐,一味的追求,就不会生起想要解脱(出离生死)的心。不想解脱的话,就会不断的从轮回三界上面最高的有顶天到最下的无间地狱,一直不停的轮转。时而饮用天界的琼浆玉液,时而灌注地狱中的烊铜热铁;有时投生为狗,吃很多秽物,甚至吃同类的肉;有时投生在暗无光明的地方,就这样过好几世;有时做个有能力的人,领导一、二百人;有时却是个累得惨惨的仆人;就像个演员,生生世世一直在转换。如果我们可以恒常真切的思惟苦谛过患,就有希望生起欲求解脱,出离轮回的心,否则是没有办法的。
苦谛的因是由烦恼与业所导致的,凡是由烦恼(惑)与业在驱使而感报的五蕴(指色界、欲界有情)或四蕴(指无色界有情)身的有情,称为轮回者。器世间(指山河大地)不是具相的轮回,是假立的轮回者,真正的轮回者,是指一切以烦恼和业,所感召的有漏蕴聚合身的有情。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不能真心地思惟苦谛的过患,压根儿就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如果不能了知苦谛的因(亦即集谛的流转次第),就不可能断轮回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对轮回的三有产生厌离心。”然后问:“到底是什么系缚(捆绑)着我?”系缚我们的就是“烦恼”及“业”,身为心所自在,心又为烦恼及业所自在。由于烦恼和业的关系,心没有办法自主,所以当烦恼和业要你作什么,心就驱使身体去做。
我们一直都蒙受着烦恼及业所导出的生老病死苦,不只是这个本有,还有死有、中有、生有,一直在“四有”间流转。事实上,我们不应该怕死,应该怕生,怕生在为烦恼及业所自在的三界轮回里,投生之后就很难改变了。一旦生下来,就会有老病死苦,然后很多过失、不圆满的问题就出来了。问题是在如何能够不投生?想要断灭痛苦之果,要从苦的因去着手。
世尊说:“一切法都由因而生,没有例外的。”一切法由因而生,这句话是特指四圣谛而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集谛出来的。基于因(集谛)所以感召到果(苦谛),就会痛苦。由于苦的逼迫,你才会生起欲求脱离苦果的心,并寻求安乐之道,因而修道谛,修了道,就可以得到道谛之果──灭谛,由此得到根本安乐。所以四谛是从集谛安立出来的。如果没有集谛,就没有四谛可言。因为有集谛,所以只要断除苦因,就可以得到乐果,也就是灭谛。灭谛是一个胜义的安乐,是真正的安乐,能得到灭谛就是真正究竟的得到了解脱。是以轮回的因在于集谛,断除集谛,就可以得到真正的乐果──解脱。可以成办这灭谛,究竟善业的修行者,称之为大沙门。
就了义上说“一切法都由因而生”,这种说法在佛教有其不共的意义,也是很科学的。佛在成佛之后,到鹿野苑对五大弟子初转四谛*轮,先讲苦谛。讲苦谛的时候,讲一、无常性,二、苦性,三、空性,四、无我性。先要知苦,如果你不知苦而以苦为乐,你就会为其所迷惑,因此没有办法真正生起脱离痛苦的心。没有离苦的心,就不会寻找苦因,因此不能断集谛,所谓不知苦则不断集。想要把苦因断除,首先要修道谛。“知苦而不知,断集而不断,入灭而不入,修道而不修”,这是我们的问题。
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执着三有的安乐是圆满的,因而贪着轮回的安乐。身体的感受有三种,就是苦受、乐受和舍受。身体上的痛苦是苦受,这种苦受畜生也有,这苦受人和畜生都不想要。我们因为不了解乐受和舍受有什么痛苦,所以不能生起脱离的心。对于轮回的安乐贪着为乐,不以为苦;轮回里的一切是无常的,以为是“常”;执无我为“我”;由烦恼及业所感报的有漏五取蕴身是不净的,执为“清净”;基于这种种增益(即无而谓有)邪见,所以不能生起对治力,贪嗔痴一再的增广,就不停的流转生死轮回。因此要好好的实修,而思惟生死轮回的过患很重要,是关键,为此我们必须修学共中士道次第。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项说明,就是(153页科判)“己一、正修(心的)意乐”,“己二、彼(修心)生起之量”,“己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己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正修心的意乐分两点:就是庚一、了解什么叫希求解脱的心,以及庚二、发起这个心的方便(方法)是什么。
庚一、明白这个希求解脱的心,所谓解脱是指“脱离诸缚(种种系缚)”。由于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也因为这两种增上力,所以有三界、六道、四生及五蕴等的分别。脱离三界、六道、四生及五蕴就称为解脱,是以先要生起希求解脱之心。庚二、发起希求解脱之心的方法有两种:就是由辛一、四谛门,以及辛二、十二因缘,去思惟。辛一、思惟四谛门又分两点:就是“壬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壬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壬一、思惟苦谛过患分两项,其中癸一、明示为何四谛要先谈苦谛之道理。如果从整个四谛的生起来看,集谛是因,应该先从集谛说起,可是佛陀先说苦谛的意趣何在?(154页第5行)“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为了要让众生生起厌离生死的心,所以先说苦谛。(第8行)“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知道是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苦因不断苦不能灭,于是思惟“其因是什么?”因而知道集谛是苦的因。是以集谛后说。
譬如说睡觉的地方淹水,那左方右方换来换去是没有用的,因为周围都是水,最好的办法是指水源遮止,不要让水出来。同样的,苦是怎么来的?由集谛。生死的众苦都是由“有漏的业”所感报的,而有漏业是由烦恼所造作,而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由此了知集谛,因此要先遮止集谛的因。“若见我执亦能止灭(我执也是可以灭止的缘故),誓愿现证灭苦之灭(誓愿说我一定要现证断苦的灭谛,得到灭苦的安乐),故于集(谛之)后宣说灭谛。”集谛之后再说灭谛。要现证灭谛,需要趣入道谛的修学。(155页第2行)“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都是数数宣说的法门),是为善逝(世尊)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温柁南(关要),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癸二、修苦谛之法,分两项来说明,“子一、(修习或)思惟生死总苦”以及“思惟别苦”。轮回的总苦分三项说明:丑一、思惟八苦,丑二、六苦和丑三、三苦。
先说八苦(一生、二老、三病、四死、五怨憎会、六爱别离、七求不得、八五取蕴),(156页最后1行)“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粗重(粗重──一、身语意不堪能(不能作主);二、烦恼习气──留存心相续内,能使颠倒心识辗转增长的习气势力。)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四种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我们是属于胎生。胎生从父精母血结合人胎之后,直至出生之前的住胎痛苦,我们看(157页第9行)“《入胎经》云,‘无量不净,周遍充满,……手足面等胎衣缠裹,……(158页第5行)非所悦意,难以为喻,极大苦受。’……(158页倒数第3行)由其先业异熟生风,吹足向上令头向下,两手缩屈被二骨轮,逼迫遍迫周遍逼迫,由诸粗猛难忍非悦,最大苦受令其身分悉皆青瘀,犹如初疮,难可触着,身一切根悉皆楚痛,极秽胎垢遍粘其身,由干渴故,令其唇喉及以心脏悉皆枯燥,住此迫迮难忍苦处。”住胎情况是如此。就像把你丢掷在不净坑里,住在很污秽的地方,真是苦不堪言。为什么我们无法忆念起过去世?因为住胎所受的苦太痛了,致使整个过去世都忘了。(159页)“此由因缘增上,宿业异熟生风吹促至极艰辛,始得产出。生已无间,被外风触如割涂灰,手衣触时如利剑割,当受粗猛难忍非悦极大苦受。”这是指出生时的痛苦,还有出生之后的种种痛苦。这是事实,并非夸大的说法,其他经书也这样讲。透过至心思惟胎中这无尽痛苦的情况,进而思惟因有“生”,带来的“老、病、死”苦,就努力的想办法遮止,不再投胎。以上所讲的是生苦。
衰老之苦,(159页第6行)“思惟老苦分五。盛色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充满”,气力衰退了,坐下去的时候,像袋子断索般跌坐下去,想站起来却像拔树根般的困难。“语言迟钝,行走缓慢等”;还有眼睛不清明,没有正念力,记性减弱,很容易忘失;饮食难消化,无法享用美食,这都是老苦相;然后很快地就会灭尽,趣向于死,应该如此地去思惟老苦。老苦是渐进的、慢慢的发生。如果今天还是个小孩子或年轻人,明天就变成老人的话,那种痛苦一定更令人无法忍受。
“思惟病苦分五。身性变坏者,谓身肉销瘦,皮肤干枯等。增长忧苦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指四大,地水火风),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云,诸可意境于病有损,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诸非可意境界受用,虽非所欲须强受用者,谓诸非悦饮食药等,须强饮用,如是火炙及刀割(像开刀)等,诸粗苦事,皆须习近。”(160页第1行)
再来思惟死苦,死会让你舍离圆满可爱的财位、亲族眷属、朋友、和身体,并有猛利的忧苦。在心中没有生起真正厌离之前,一定要恒常不断的思惟这些情况。有菩提道次第的教授(例如《掌中解脱》),在讲到苦的时候,先修死相(先思惟死的痛苦而启发厌离)。而《广论》的教授是把死相放在后面讲。
第五个痛苦是(161页)“思惟怨憎会苦分五。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当思此等。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当思此等。”
求不得苦就像爱别离一样,或是务农秋天不能收获、经商的时候不能获得利润等等,由于所欲而励力追求,却未能得,所以灰心忧苦。
五取蕴(指我们身心由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积聚而成)总为苦,五蕴炽盛苦:(161页第8行)“其中初者,谓依受此取蕴(受这个取蕴身),能引来生以后众苦(能引生以后诸苦)。”这是第一点。第二是(此生)依此已经成办之蕴体,才会有老病死等痛苦。谓由第一、第二两种痛苦之粗重,随逐于蕴,而生第三之苦苦与第四之坏苦。第五个是有漏的取蕴身一旦成办,便是为行苦自性,因为是由从前的惑业所转,皆是行苦。
以上是讲八苦,现在讲丑二、六苦。六苦之一是“无定过患”,就是在轮回生死里怨亲无定,怨敌或亲友是不一定的。比如过去的怨敌可能是今世的亲友,过去的亲友会是今世的怨敌;上半辈子的怨敌,可以变成下半辈子的朋友,上半辈子的亲友,可能下半辈子变成怨敌;甚至可能今天上午还是怨敌,到了下午却又成了朋友等等,这是没有一定的。曾有故事提到:“怀中抱的是怨敌,吃的鱼肉是前世的眷属,想吃肉骨头的狗,是自己过去的父亲。”这是譬喻轮回中的怨亲无定,所以不要一心想把敌人摧灭,不要那么仇视敌人,也不要贪着亲友。【问:“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怨亲平等舍?”】那是上士道的说法,我们现在讲中士道,只需要证明怨亲无定,知道了怨亲无定之后就要遮止自己的贪嗔,不要再如此的贪亲嗔敌了。如此说来,轮回中的敌友无所凭信,因而产生厌离。
再过来六苦之二是“无饱足过患”。无饱足过患是说,轮回中的安乐不论如何享用,都不会觉得满足的痛苦。佛世的时候有一对夫妻很贫贱,只有一套衣服,想要供佛时,就轮流穿那唯一的一套衣服去。当我们穷得连一套衣服都没有时,会想要有一套衣服穿就好了,等有了一套衣服之后,就希望有更多衣服,最后变成不知饱足的过患。龙树菩萨讲:“有一只小象,贪着悬崖边青翠的草,不顾悬崖的可怕去吃草,结果草没吃到,就掉下去了。”如果仅只会积累今世的财富及圆满的话,下一世就会掉到轮回去。钱财是要的,但是不能不知足。欲望是填不满的,一而十、十而百、而千、而万、十万、百万,一直往上积累,不断地要求。以前有位阿罗汉尊者,他有一块金子,他对世尊说:“我要把这块金子供养给最贫穷的人。”佛就把金子供养了一位国王。但是那国王很有权力而且财富又很丰饶,阿罗汉就请问佛说:“他不贫穷,为什么把金子给他呢?”佛说:“他是最有钱的穷人,因为他不知足。”这个国王追求权势,他从铁转轮圣王、铜转轮圣王、银转轮圣王、金转轮圣王,一直这样向上求,然后又求大自在天、遍入天,到最后是三界的主人梵天王,他先向梵天王分一半的管理权,最后把梵天王赶走了,得到梵天王一样的果报,但是等善业感报完了后就直落地狱。轮回的安乐是没有满足的时候,得陇望蜀,因此长期轮回生死。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由此常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163页第2段)谁是最富有的人?就是知足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不知足的话,就是最穷的人。我们投生过、当过梵天王和转轮圣王,【是这样吗?答:是啊!是这样。问:我都不知道。答:不知道并不代表含遍(此话不周延,不能说不知道就否定事情的存在)。】仍然没有饱足,即使前世你曾有多生受用圆满,却还是在生死轮回。教授里头有三个譬喻:一个是刚刚讲的那只小象,贪着悬崖边的青草,结果掉下去了;一个是飞蛾扑火;一个野兽贪着美妙的音声,而被猎人所杀。总之,贪着如果增广,最后吃亏的是自己。(165页第7行)“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这是《调伏阿笈摩经》讲的。
(六苦之三)“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164页第3行)如果把一个众生无始以来投生至今,所积累的身体骨头聚在一起,会超过须弥山。或者说,把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所吃过的东西,积累起来,也知道超过须弥山。在地狱时,所饮用烊铜热铁的量积起来,会超过四大海。“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再过来(六苦之四)是数数结生的过患。(第5行)“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这是显示数母边际。就是一个众生,要找出曾经做过他母亲的众生的源头时,就算将大地糅成小小柏树子这么小,等数完这个数目时,当过你母亲的众生源头却还没能找到。
(六苦之五)数数高下过患。我们已经好几世曾投生过梵天王、大自在天,当过很多次的神,享受过很多的快乐。有时下生人间,统理百军,做一个很有权力的人,有时却连一只狗都不如。当过各式各样的角色,经过多次投生的痛苦。“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165页第6行)
最后的无伴过患是什么呢?生独生,死独死。生的时候独自生下来,死的时候,这个向父母借的身体也知道弃舍掉,独自前往他世。《入行论》说:“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身体尚且如此,亲友更不用说了。
六苦可以总摄为三种,(165页最后1行)“六苦总摄为三:一、谓于生死中,无保信处。二、受彼安乐,终无饱期。三、无始而转。”首先生死无定,没有保信处分四种:“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生死流转中自己身体数数弃舍,所以不可保信;二、于作损害(亦即怨敌)及利益(亦即亲眷)不可保信,是因为怨亲没有决定的缘故;三、于轮回盛事得圆满不可保信,是因为高(指善趣)下(指恶趣)变异的缘故;四、于共住不可保信,共住是友伴亲眷,是说死时无伴而往的缘故。
“三、无始而转”是说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
丑三是思惟三苦。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是一切痛苦的总摄。(166页第2段)
“譬如极热或疮(如肿瘤)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乍为安乐,因为很热,洒水乍然会有很舒服的感觉)。”可是“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疮是苦苦,当你洒冷水的时候乍觉安乐,可是那只是坏苦而已,不是真正的安乐,它还会起众苦的。可以厌离苦苦的,畜生道也有。能够思惟坏苦为苦,就知道所谓乐受也是痛苦。外道也有此说,因而厌离欲界和色界的粗分欲望,视乐受以为苦,对下界,特别是将欲界粗分的快乐视为痛苦,欲求那种无苦无乐的境界,证得四禅天的舍受。然后再厌离舍受,就证得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时候,自以为解脱了。但是当他修行的力量殆尽时,由于他还没有断除烦恼,没有把有漏近取蕴身的因断除掉,所以还会投生到下界来,甚至堕到地狱去,这是因为外道不知行苦的缘故。即使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因为没办法把系缚轮回的烦恼和业断尽,所以还会再次下堕。什么是系缚呢?就是为烦恼和业所驱使,产生出来的那个有漏蕴体之续流,称为系缚。因为这个蕴体的续流没有截止,就称为轮回。如果这个续流截止了,就可以称为解脱。
【解惑篇】
问:苦谛和轮回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道场的大殿是苦谛不是轮回?
答:这个是苦谛,不是轮回。轮回一定是要有心识的众生才叫做轮回。否则我们说轮回的安乐,轮回连如针尖大的快乐也没有,一点都不快乐。这表示有心才叫轮回,不是苦谛。山河大地是苦谛,不是轮回。
问:有些人好象活得很苦,可是并没想要离开痛苦,那是什么原因?
答:畜生碰到火,都会赶快缩回来,我们比畜生还不如,知道苦还不想脱离。
问:虽然感受到痛苦了,却没有很强的心力想要脱离苦。
答:他到底想不想要痛苦?(答:他不想。)不想要痛苦,就是想要离开痛苦吧!如果想要痛苦也很好,也许他想修忍辱,所以他知苦而不想离苦。(答:有人是这样子没错的!)你想要痛苦吗?(答:不要痛苦。)既然不要痛苦,就是已经觉得痛苦,想要离开痛苦了。知道头撞到墙壁会痛,下次一定会小心,如果撞了不会痛,不会害怕撞的。
问:有些人受了伤害,还是继续在找伤害来受。譬如说,自杀的还是继续自杀。他也知道自杀时是很苦的,但是为什么他被救起来之后,还是要自杀。
答:他不是为快乐而自杀的吧!他是受不了痛苦的折磨,透不过气才自杀的。他可能是想与其受苦,倒不如自杀死了来得好,以为死会比较快乐。比方说,手中了毒,为了保住身体,就会砍断手臂。这不是说断手臂不痛苦,而是为了保全整个身体而断臂。自杀的人也是这样,视死的痛苦比生的痛苦来得轻,但这是错误的。经上说,所有的众生连微细的痛苦都不想要,再多快乐也都不满足,这句话难道是谎言?如果你认为痛苦是快乐的,你就不会想要离开痛苦。若有人依着痛苦修忍辱,这是有功德的。
问:有人是这样,受苦自杀,自杀被救又自杀?
答:这是错误的比喻。比方说,飞蛾扑火,我也要扑火吗?
问:有些人下辈子想再来度化众生,我下辈子不要再来娑婆了,因为没有把握可以再得到人身。
答:患热病的人,医生要他不喝酒、不吃肉,否则会加重病情。等他病转好些,身体依然虚弱时,医生却要他吃肉、喝酒,不然太虚弱了。喝酒要有喝酒的地方,吃肉也有吃肉的时候。讲暇满人身,是为了督促你、激励你以暇满人身来修学佛法,知道暇满人身难得。但不是说人生不苦,只要还在苦谛当中,就是苦的,这两者并不相违,但作用不同。中士道次要你断苦,上士道次要你自愿取受各种苦,不是断苦喔!这是修行的法门,并不相违。当你能够真正断除生死的痛苦,就可以做到这点,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依着暇满难得义大去思惟,可以得到激励,督促你趣入佛法,因此而得到好处。当你思惟苦谛时,可以激发欲求解脱的心,同样可以得到好处,并不相违。我们必须基于需要及目的来看不同的法行,只在文字上看,那就得不到意趣。
比如佛的教典中,有时候讲有是,有时候讲无我,佛是为了顺应众生的需要才这样善巧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不能杀父杀母,佛却对阿阇世王说,可以杀父杀母,这有它的必要性。当时阿阇世王已经很悲伤了,若对他说你杀父杀母是不对的,他会受不了。说他杀父杀母没有罪的意思是可以杀烦恼父、业之母,就是造就轮回之父母,佛的本怀是这个。我们要看当时的状况,来了解佛的密意。我们要以正理或是以需要来看,我们先看需要,如果没有需要而前后相违的话,则以正理为依归。以前有一位噶当派的祖师,看到有一个人快被狗咬到时,就拿经书打那只狗。经书是不能拿来打狗的,但如果被咬到的话,就不能修学佛法了,基于这个需要的缘故,虽说拿经书打狗是不对的,是应该遮破(不应该做)的,还是用了经书打狗。又比如说,杀人是不可以的,然而佛陀在过去生为大商主时杀人,又怎么可以呢?基于需要的理由,为了救那五百个人,所以他杀人。菩萨是勤于为众生而投生,并非不要投生。菩萨为了众生而祈愿:“让我一直投生到众生界尽、虚空界尽。”他是这样发愿的。菩萨不是不怕生死,他是为了救度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而投生,那是菩萨的行持。所以我们应该思惟审查一下要遮破的地方、应该断除的地方,与需要是什么来安立轻重取舍。
问:觉得最难对治的还是自己的习气,往往佛法的道理是了解了,但是习气仍是不经意地随时就跑出来了。在刹那刹那间,心念的自我检视过程当中,会觉得很困难,因为烦恼很容易产生。虽然知道自己永远都在造业中,但是直至念头产生才追悔,因此对自己感到非常地失望和厌恶,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不是暂时摒除外缘去修行?
答:如果你是至诚、真心地想解脱的话,那离恶境是佛子行,先远离恶境,依僻静之处去修行是佛子行。《戒经》说,要先离恶境,才能断烦恼。能先离开恶境是对的,因为你目前没有能力应付恶境。但真要这样做很难吧!
问:我们都是在家众,怎么办?
答:对啊!在家众的困难在这里。真心想修学的话,是要离开恶境,依着僻静之地苦修去,这是佛子行,但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你要知道,即使在僻静之地、荒无人烟的地方苦修,好象没有境,应该没有作意了,但烦恼却还是不断地涌现生起;更何况在境中,怎么能不生烦恼?修行人最困难的三件事:首先对治力生起很困难;其次是难把烦恼的续流遮止;最后难根断。在家修行是很困难,我没有说它很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修学思惟三难处:难生对治力、难遮烦恼流、难断烦恼根。
问:那大家不是都绝望了吗?
答:说你们没有希望了?不能这样讲的。有人是不绝望的。
问:如何去发现当下念头或行为的造作?
答:身口意三道门,当烦恼贪、嗔、痴快跑进来了,就像小偷快入门了,正知就是警察,要像警察一样守着门禁,不让小偷进来。小偷是什么?就是烦恼,不让贪、嗔、痴进入你的三门,用正知去看。奔恭甲格西的修法就是这样,他就看着他的心,时时用正知正念观心,看自己现在心里正想什么?就看着它。拿正知力的矛看着它,它紧我就紧,它松我就松,看着它,要这样来对治。
问:在我们每天成办所有的事情当中,察觉自己的心念上有染杂,却无法对治。
答:锅中的面条快煮熟了,快可以吃了,我们快讲到那里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