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佛教理论框架

  • 作者: 多识仁波切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1887
  • 分享到:

第一章目标体系

第一节人天善果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制定计划方案,付诸实施。这是一般的常识。学佛也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首先要明确目标。

佛教根据不同的性质和高低层次,以及完成目标的途径的难易,实施目标的主体人的素质条件等,提出了相应的三级目标体系。

这三级目标分别为:

一级人天善果;

二级二乘罗汉果;

三级无上佛果。

要知道什么叫“人天善果”,首先要了解佛教中“人”和“天”的概念。

“人”是分布在大海洋中的东西南北四大八小洲(包括地球上的所有陆地和岛)上的胎生高级生命。所谓“高级”,就是指具有理性思维,与其他低级生命相区别。以先天业力受生的人类的特点是:体形美丑、体力强弱、健康状况不一样,智力的聪明愚钝情况不一样,寿命的长短不一样,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由文明)的优劣程度不一样,贫富贵贱不一样,各自的苦乐不一样等。这些差别构成了人间苦乐。

人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变易无常、刹那多变,一切都处于变化无定的状态。财富、权利、地位、寿命、人情等等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这种变易无常是三界众生的最大困惑。

“天”指天人,是一种比人类更高级的天界生命。从天的界别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类。

以“五欲”为乐者为欲界生命,五欲是:色欲、香欲、声欲、味欲、触欲。

“欲”是喜悦和贪恋之义。五欲即喜欢视觉的美色,嗅觉的美香,听觉的美乐,味觉的美食,触觉的细腻、柔软、舒适等。但作为欲界主要特征的“五欲”是指男女之爱欲,欲界就靠其生存和传宗接代。

在“六道”中除“天”分为三界之外,其余都是欲界生命。

欲界天人,按其空间位置划分,从下到上共分六界,即:四大天王众聚天、三十三天、无烦天、喜足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其中四大天王众聚天和三十三天与大地相连,四大天王众聚天在须弥山周围,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峰。其余四天界如云悬空,属于另一星球。

欲界天的智能、福报、生活享受等程度远高于人类而低于色界天。作为高级生命的天的共同特点是体格高大健美、智力发达、寿命很长(有的能生存几个劫),生存条件十分优越,无贫穷饥饿之苦。

除欲界三十三天和阿修罗之间有时发生战争之外,在无烦天以上无战争和人类的一切痛苦烦恼,常处于自由自在、在五欲之中尽情享乐的状态。

人类所希望的天界的生活,外道想争取死后灵魂进入的“天国”,也未能超出生命获得自在和享受快乐这一极限的理想生存模式。

色界天共分四禅十七重天: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属于一禅天;

少光天、无穷光天、明净光天属于二禅天;

小善天、无尽善天、遍及善天属于三禅天;

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热天、无烦天、善观天、极见天、色极限天等属于四禅天。

色界天以禅为食,生活在脱离下界烦乱思想的境界,沉浸于清净寂静的禅境中,颐养天年。以禅定境界层次分为四禅十七地。禅天生命,已脱离感官五欲,进入了寂静禅境。

四禅天以下有意乐感,进入四禅天后,不但无苦感,就连乐感都已消除,思想处于极度寂静状态。

色界天身体魁伟,庄严无比,有自生光,不依赖阳光,具有高超的变化神通,寿命极长。

无色界天生命,无物质性可见色体,属于纯意识生存状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体。根据禅定意识状态分为四级无色界,即:空无边天、识无边天、识空俱无天、意识非有非无天(也称世间禅顶峰)。

这所谓“意识非有非无”境界,意识虽未彻底消失,但也处于感觉意识极微弱的无意识状态。

世间禅虽能达到最高无意识境界,但世间烦恼只是处于被抑制潜伏状态,并不能将它彻底消除,逢适当的心态、环境因缘,仍然会滋生显现。如无色界生命,会转生下界人天。

只有超世金刚禅可以将烦恼的种子和习气彻底铲除,这就是世间禅和超世禅在本质上的区别。

“人天善果”就是人类和天类的最佳状态。

人类善果,包括内自身和外部环境条件。“人”在六道中比畜牲、地狱生命、饿鬼道优越,但在福报享乐方面又比不上三界天众,处于有苦有乐、苦乐参半的中间生命状态。

与三恶道生命相比,生为人类已优越无比。但人类生存的条件、外部环境和自身命运千差万别,苦乐不均,有贫富贵贱之分,有智愚和人品高低之别,有健康与病残以及寿数长短等差异。

因此,佛教所追求的“人天善果”中的“人”,是指人类中内身、外境均占最佳条件者,而不是一般的人类。这种具最佳条件的人,也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人身环境和最理想的命运的结合。

最理想的人身应该具备心智良好、生理健全、发育良好、体形端庄、五官端正、健康长寿等条件。外境分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理想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生态良好,气候适宜,食品丰盛,水质甘甜而水量充足,住所、衣物、生活用品等生存所需之物应有尽有,无自然灾害和毒蛇猛兽之害等等。

理想的社会环境应具备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和工作环境,社会安定,无暴政和战乱之祸,人身财产和人的正当利益受到保障,社会秩序良好,基本人权得到尊重等等。这是人类所争取的理想的自然、社会环境。

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良好的自身命运和外部优越条件都是善业的福报,贫穷饥饿、疾病痛苦、种种恶运都是恶业的回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归根结底是业力的差别。

天界生命属纯善业福报,无人类的苦乐不均和天灾人祸的痛苦,是六道中最幸福的。

道家想羽化升天、想当天皇玉帝、想做神仙,过自由自在的天界仙人生活,印度婆罗门教等一切外道都传道教化人类,信仰上帝、天神、行善戒恶,其最高目标是死后进入享受永恒快乐的“天堂”。

从其性质来看,外道的“天堂”和佛教人天善果中的天界生命相同。这是处于无边苦海中的人类的第一级超越目标。

这“人天善果”也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所以在许多人心目中显得神圣和崇高。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以现实中的人类的品德行为衡量,别说成圣成佛,就连这人天善果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在人天善果中论福报享受,人远不及天,但从长远的利益看,人身比天身更优越。

这是因为人有苦有乐,对苦感受深而容易产生超越受苦现状的思想动力,天却有乐无苦,满足于快乐现状,不思进取超越。

舒适快乐的生活能使人们意志消退思想堕落,艰苦的环境和苦难的遭遇反而能磨炼人的意志,激励人们奋发图强。

从这个条件着眼,人比天更加优越。所以佛经中说“人身难得”。

人类在轮回流转中处于上升和下堕的转折点上,既有超越上升的良好机遇,也有堕落下滑的种种可能。

选择正确可以扶摇直上,若一念不慎,就会堕入万丈深渊。

但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可变性正是它的优越性,包括人的业力命运在内,若永恒不变,就没有任何改变的希望了。

在自身解脱烦恼和人天善果之间,佛教还有一个带业往生净土的奋斗目标。

净土是与苦聚尘世相对的没有烦恼的清净佛国世界。

佛经中谈到的佛国净土很多,其中常见的如阿弥陀佛的佛国西方极乐世界,药师佛国琉璃光世界,文殊佛国遍现观世界,无烦恼佛国欢喜世界,弥勒佛国喜足天等等。

往生以上净土,虽非解脱,但具有无比殊胜的闻法、消业、解脱的条件。在佛教的目标体系中往生净土仍属于人天善果,故在此附带介绍,不另立体系。

第二节二乘罗汉果

从六道中说,人天善果也是稀有珍贵的,也是一种善业幸福美满的福报。从三级解脱的角度上说,也是一种解脱的超越。

对于在善恶两种业力的推动下在六道中流转不息的众生来说,下堕三恶道的机会多而上升三善道的机会少。

这就像一块巨石,从山底下向山头上搬运要费很大的力量,从山头向下搬运却非常容易,稍微一推就会自动滚落到山下。

转生人天是走上坡路,阻力很大,需要超过下堕力恶业数倍的上升力善业,才能克服下堕之业力。

在上升和下堕两种力量的对比下,能暂时战胜下堕之力,转生人天之躯,也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和超越,这种解脱被称做“恶道解脱”。

从堕恶道的业力层次,上升到人天层次,也是一种不平凡的超越。不懂道理的生命断灭论者指责佛教,说“佛教不重今世重来世,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幸福”。但有两点他们不了解:

一是来世转生人道天道需要靠今世的戒恶行善的利众善业,这种戒恶行善的人品道德和慈善行为对自己和家庭、社会有利而无害。

二是一般的人都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转世,没有未来,因此,对人生只有绝望,没有希望。

在这种生命断灭论的世界观支配下,很多人就做出不计后果的各种坏事,对社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

与此相反,坚持精神不灭论,讲轮回转世,争取来世和永世幸福的佛教徒,具有长远的打算和超越现实的希望,这是使人生上升、超越的一种极大动力。

人们对只住一夜的旅店客房不会有什么感情,但对常住的自己的家庭房屋却非常爱护,想装修打扮得更美、更舒适。

生命断灭论者对地球和生命环境,视如只住一夜的“旅店”,转世论者把它当作常住的家园,这两种态度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对人类的生存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六道众生的苦乐讲,从生命的智力层次和身体官能的完美发达层次讲,人天之果固然优越而难能可贵。但在人天位置上如果不经常保持善行,防止作恶,当转生和维持人天生命的业力消尽时又会重新下堕。业力所系,业尽下堕,这是无法改变的生命流转规律。

因此,人天善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脱,只是六道中苦乐地位的暂时改变。

而且若生为人类,在无明的覆盖和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中,下滑堕落的因素非常多而上升超脱的因素非常稀少。

所以佛说:“下堕恶道的众生多如大地之微尘,上升人天道的众生少如掌中的微尘。”

人类的这种受苦的命运能不能改变?如何改变?

这个问题,便成了有理性和智慧的人类所关心和考虑的大事。.

各种宗教哲学就从这个问题上展开了研究和思索,提出了各种解决人生问题的方案。

但除了佛教以外,所有的解脱方案都把解脱的对象限制在今生今世受苦的人类,把解脱的最高目标定在了快乐自在的天堂生活上,这是一切外道的解脱框架。

进入天堂之后,在天堂生活的寿命有多长?

天堂生命是不是永恒不变之物?

有什么力量维系天堂的生命长生不老?

这类问题,也许我们人类从来没有考虑过,也许虽然考虑过,但已陷入既要生又要不死的逻辑悖论的困境而无法继续前进,也就只好就此止步了。

从佛教观点看,神仙的“天堂”和人天之道的“天道’’没有什么区别,从行善修道的内容判断也未超越人天乘的范围。

佛教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众生从苦难中解脱的问题,必须从超越六道生死轮回的角度考虑。佛教中有三种理论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性。

一、精神断灭论

众生肉体虽坏,精神意识随业力而投胎转世,生生死死流转不息。生死流转本身是苦,要想脱离生死流转之苦,必须断绝生死;要想断绝生死,就要断绝造业的主体精神意识,精神如灯火,业如灯油,油尽而灯灭。这就是断灭解脱论。

小乘有部毗婆沙派所主张的“无余涅盘”即属这类解脱。

但经部和大乘诸派对这种“精神断灭涅檠”则进一步提出了“所证者是谁,受益者又是谁”的问题。

这种精神断灭对证断灭者的主体来说,就像人的死亡不属于人一样,断灭也不属于精神主体,精神主体也得不到任何自身断灭的解脱利益,既然精神意识完全断灭,此涅檠之乐由谁感受?

二、抑制业源论

认为众生的受苦由造业而起,造业的根源是思想意识,只要抑制思想意识,不起心动念,烦恼和造业之心就无从产生,善恶之业自然断绝。

这是一种把人的思想意识当作造业之源的息心灭识、绝源断流之法。

这是一种属于外道的解脱法,世间禅的无想定和灭尽定属于这类抑制解脱法。

所谓“抑制”就是抑制烦恼显现。

这就像对植物籽种进行冷冻,不让它发芽生长。但这种方法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植物生长的基因,一但解冻,生长因缘具备,仍然会生长发芽。所以这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斩断系缚论

生命之所以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流转不息,是因为自身有一种坚固的系缚,这系缚捆绑住自己的手脚,牢牢拴在轮转不息的巨轮上,使人无法解脱。

这系缚在流转巨轮上的绳索就是无始以来沉淀在心性中使心性变得混浊不清的染尘——俱生无明。

只要用适当的方法清除心性的无明染尘,就像斩断捆绑在流转巨轮上的绳索一样,自己就会获得自由,脱离轮回。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结果不是精神断灭,而是精神得到彻底净化和完善的发展。

根据上述三种理论,佛教提出小乘和大乘两类目标。

小乘的目标主要是进行自我净化,消除系缚于三界的烦恼染尘,达到自我解脱出世。

这种小乘果位又分声闻阿罗汉和缘觉阿罗汉。

缘觉阿罗汉由于在证果前修福慧资粮比声闻阿罗汉殊胜,色相上有顶髻等与佛陀相似之处,又因自观十二因缘,不靠导师的指引,故称辟支佛,意即“自证佛”。

“阿罗汉”之意为“胜敌”,即战胜五蕴魔、烦恼魔、天子魔、死亡魔等四魔敌之胜利者。

阿罗汉简称“罗汉”,是证“涅盘”者。“涅盘”是烦恼之火熄灭、心性获得清凉寂静之意。

小乘有两种涅盘:

(一)有余涅盘。心中烦恼虽已彻底断除,但人还活着,烦恼业力形成的肉体五根还依然保留。“余”指业果尚存之义。

(二)无余涅盘。烦恼和业力形成的身体全部消失。证得涅粱的罗汉在一般情况下心性处于寂然不动的灭尽定中,永不出定,永远离世。

其中有一部分不定性种罗汉,或有慈悲心的罗汉,证得罗汉果位后,为度化众生着想,发菩提心,转人菩萨资粮道修大乘行。

这种阿罗汉,已破除三界烦恼障,获得我法二无智慧,其觉悟层次与七地菩萨相等。

但以大慈悲心为基础的福德资粮却要从头修起,要补足七地以下的福德资粮,因为福德资粮是形成色身即报化身的直接因缘。

无此因缘便成不了佛。

第三节无上佛果

“佛”是“佛陀”的汉文简称,“佛陀”是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者”。但“觉者”只是佛陀这个词的字面含义,它的真正内涵远远超过了这个词义。如果对“佛”的全部含义下一个定义,就是断证功德圆满、拥有四身五智的无上智者。

“断”指斩断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涅盘境界。

“证”指彻悟二谛和万事万物的体性和事相。

“功德”指断证所获得的身言意不可思议无量功德。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事智。

“无上”指超越一切凡圣,无与伦比。

以上佛的功德属性,有如下几种统摄归类法:

一、统摄为断、证二法

自性身属于断法,其余功德均属证法。

二、统摄为自利性和利他性二成就

法身属于自利性成就,色身和利众事业属于利他性成就。

三、统摄为“四身”

这里就以四身统摄法,介绍佛陀成就:

(一)自性法身

自性法身是断尽二障获得永恒清净的虚空境界,分原本清净和离垢清净。

在佛的四身中唯有自性身属于永恒不变的无为法,也称“无为法身”。

为什么称为永恒不变的无为法呢?

因为粗细分二障及其深层习气已彻底消除永不回生,与暂时性的抑制控制以及条件不具备而未生之事物有所不同。

(二)智慧法身

也称一切种智、遍知一切之现观智慧,分为法性遍知智慧(无相智慧)和法相遍知智慧(有相智慧)。

遍知一切事物之本质法性为法性遍知;遍知一切事物各自不同的形态和变化现象为法相遍知。

所谓佛地的五分别智慧,指的是法性现观智慧,即无相智慧。法相现观智慧即有相智慧是有分别智慧。

世间和超世间诸法共分二谛,佛的法性遍知智慧之所见境是胜义谛。

法相遍知智慧若无分别功能,佛就无法认识世俗谛之事物,佛的智慧如果不认识世俗谛事物,佛就不能被称为“遍知者”了。

因为世俗谛是诸法的一半,既然只认识一半而不认识另一半,怎能称“遍知者”呢?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

既然承认佛是遍知者,就不能说佛不认识世俗谛;既然佛认识世俗谛,认识世俗谛的智见只能是有相的分别见而没有别的可能。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智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

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就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佛的智慧法身可分为法性遍知智慧(即如理智)和法相遍知智慧,即如量智;也可以将佛的一切智慧分为五智。

有的经典还将佛的智慧功德总结为三百条,这里就按弥勒《现观庄严论》关于智慧法身分类原则,进行介绍。

《现观庄严论》将佛的智慧法身无漏智慧分为一百五十六条,归结为二十一类。现简略介绍如下:

1.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2.四无量功德: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平等心无量。

3.八解脱:以有色观色解脱,以无色观色解脱,观净美色解脱,观空无边界解脱,观识无边界解脱,观一无所有界解脱,观无想非无想解脱,观息灭受想定解脱。

4.九禅定:初禅正定,二禅正定,三禅正定,四禅正定,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一无所有定,无想非无想定,识灭尽定。

5.十遍处定:青遍处定,黄遍处定,红遍处定,白遍处定,地遍处定,水遍处定,火遍处定,风遍处定,空遍处定,识遍处定。

6.八胜处定: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红胜处,白胜处。

7.无烦恼定。

8.愿觉知定。

9.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10.四无碍智: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辨才无碍智。

11.四如意:身如意,缘如意,心如意,智如意。

12.十自在:生命自在,意识自在,财富自在,事业自在,意想自在,转生自在,愿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说法自在。

13.十力:知何种业生何地之智力,知因何业得此果报之智力,知何人作何想之智力,知众生生理心理差别之智力,知根器优劣之智力,知正邪与众生趋向之智力,知种种禅的净染与出入之智力,知前世与数世前生在何处之智力,知生死之智力,知漏尽之智力。

14.四无畏:说觉知无所畏惧,说染净无所畏惧,说解脱道无所畏惧,说障蔽无所畏惧。

15.三不自律:身不须自律,言不须自律,心不须自律。因获自在,无须约束。

16.三念住:对敬信者不喜,对不敬不信者不怒,对敬信与不敬信兼具者不生相应的喜怒。

17.不遗忘性功德——记忆超胜。

18.永断习染功德——获永恒清净。

19.大慈悲心功德。

20.十八不共功德:身无失误,言无失误,心无疏忽,定无散乱,见无相异,事无遗误,不失意向,不失勤奋,不失观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见,不失静慧,一切身业不离智慧,一切言业不离智慧,一切意业不离智慧,知过去一切事无碍,知一切未来事无碍,知一切现在事无碍。

21.具三圣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三)圆满报身

报身是修无量慈悲善行的福报成果和自他享用大乘法圆满法乐的有形色身。佛身总分法身和色身两种,色身如人体,法身如人的知觉意识。

佛的报身如太阳,法身如太阳的光和能量,应化身如湖泊中反射的太阳的影子。

报身是报身佛国成佛的庄严佛体,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声言具六十四种美德,寿命相续不断,永世常住。

圆满报身有五恒定和五种特性。

1.五恒定是:

身恒定为身具相好庄严、永恒不变;

住地恒定为常住色界无上天(报身佛土);

法子恒定为闻法受教者只有十地菩萨;

法恒定为只说大乘法;.

住世恒定为住世到一切众生解脱成佛之时。

2.五种特性是:

身现相好常说法;

语具六十四德说大乘法;

心怀大慈悲,利众之事永不停;

无意识功用而像阳光普照产生自然效用;

依众心愿,应化无穷。

(四)应化身

应化是化现和变化的身相,是报身所化现之种种身相,有分为三类或四类两种的。现按四类介绍。

1.净土胜应身:如阿弥陀佛、药师佛之类,净土胜应身属相续不断常住身;

2.尘世应身:示现出世、说法、生死涅盘等相,如净饭王王子释迦牟尼;

3.技艺化身:为化度众生化现琴师、画师及各种能工巧匠,以技艺度化,故称技艺化身;

4.不定化身:佛为利乐众生,化现人类和非人类种种形相,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所以称“不定化身”。

四、统摄为“三功德”

佛陀的法身功德经过高度概括,可分为三种无上功德——即“三功德”:

(一)智慧功德

佛的智慧是破除二障后产生的明察二谛性相的现量直观无碍遍知真智慧,是长期修定修慧的结果,是佛地独有的通达智慧,连十地菩萨也不能完全达到的不可思议的智慧境界。

(二)大慈大悲功德

佛的大慈大悲心是未断爱恨和自私烦恼的世人所无法想像的慈爱和悲悯的崇高感情,佛对众生无亲仇、爱恨、优劣、美丑等分别相,关心、痛爱、怜悯一切众生,故称无相慈悲或无缘慈悲。

(三)能量功德

能量指做事利众的能量。佛的能量是一种无意识、无功用自在能量,犹如阳光雨露滋生万物。

佛的利乐众生的功能,还有两大特点:

一是遍及性,即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事物(法);

二是无间断性,即利众事业无时无刻,永不间断,直到六道中无一众生。禅定之力不可思议、神通之力不可思议、密咒之力不可思议等均属于佛的能量范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