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分
《无量寿经大疏(一)》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难”即无暇之意。“剧难”指三恶趣。也就是堕落三恶趣的众生,受苦极其深重,无有闲暇修法,称为“不闲”。相比而言,人受的苦就轻微多了,因此人还有休闲,天上无忧无虑,享受的时间就长,这叫做“闲”。不管是有休闲的人天,还是无休闲的恶趣众生,都同样是相续不断地轮回,都将辗转出生无穷无尽的苦难,因此都是“剧难”。为此,诸大士悲心遍入一切众生界,以演说正法来救度群生。
如何救度呢?即“分别显示真实之际”,也就是对于各类众生,分别以语言、譬喻等种种方便来显示究竟实相。“真实之际”,指实相妙理至于究竟之处。
真理有相对与绝对之别。“相对”,是指比原先进步一些,实际并未彻底,这只是就“接近真理”这一点安立“真理”的假名。比如:见到轮回中只是不断地由因位的蕴产生果位的蕴,从始至终只是蕴的现相在相续,丝毫没有“人我”,这就认识了“唯法、无我”,比以前看得更真实,但并未彻底;进一步:凡是由因缘显现的法都是妄相,无有实体,由此在认识上更进一步,但仍未彻底;进而认识到客尘本无,见到一真本性,此即是真实之际。
与会诸大士转正法轮救度群生,就是为显示这“真实之际”。至于教授的方法,则因人而异,既有方便法、也有真实法。究竟的目的就是这一个——令一切众生悟入真实之际。为此,需要有无碍的辩才。因此接着说:“得诸如来辩才之智”。辩才以智慧为体,内在证得诸法实相,发之于外,就有无碍辩才,能自在演说蕴界处等的广大义和空性等的甚深义。其能力包括法、义、辞、乐说四种无碍辩,具此则能自在无碍地说法,普遍断除众生心中的疑惑,使其顺利悟入佛法真实义。
四无碍辩的内涵如下:
一、义无碍辩:“义”,就是诸法的自相与共相。对于诸法的自相与共相无不通达了知,即是“义无碍辩”。
二、法无碍辩:对于诸法有哪些种类,每一个法有哪些名称种类,悉皆通达无碍。比如“烦恼”又名“结”、“结使”、“系缚”、“尘劳”等;“佛”又称为“如来”、“世尊”、“天人师”、“调御丈夫”等。
三、辞无碍辩: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各地语言,为其演说,无有障碍。
教法可统摄在“名”、“义”二者中,名为能诠,义是所诠。先是对能诠的名相明了分别,该如何表诠,毫无障碍;及对所诠的义理——诸法的自相及共相完全了达。接着就要做到自在无碍地运用各地区、各种类众生的语言而宣说。即须具有“辞无碍辩”。如此以众生同类语言说法,便能使众生各各得解。
四、乐说无碍辩:随顺一切众生根性,乐闻哪一种法,而为其宣说,圆融无滞。
与会诸大士内契圣智,后得位获得无碍慧辩,能善应群机,广宣妙辩,此谓之“得诸如来辩才之智”。
“入众言音”,指通达各类众生语言。唐译本云:“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密迹经》中说:“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言辞各异。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慧。菩萨应殊唱异言,说法开化(即无量众生种类所说语言各自不相同,一切同归一义,谓最真实之智慧。菩萨善应各处众生,宣说各类语言,如此演说正法,开导、教化众生)。”又云:“此菩萨能入种种言音,能说法开化。”“众言音”,为说法的工具;“开化一切”,指正式以语言发起说法,开示之知见,即众生心的本性。
总之,以上说到与会菩萨能以各类语言说法,开明众生的本心,教化其入于佛智,此即遵修“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等的普贤大士之德。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因缘所生法(有为法),称为“世间”。其中,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种类,即是“诸所有法”。以总、别来分,“世间”是总体,“诸所有法”为其差别。诸大士见世间诸所有法虚妄无实,既无取著之心,亦无厌舍之意,常居世间,随缘度生,即是“超过”。
凡夫陷于虚妄的世间法中,过着世俗的生活,把这些全都当真了!而菩萨住在世间,心是超越的,没有凡夫心里的那些执著、妄想,他唯是自在游戏而已。这即是“普贤愿王”之一——恒顺众生的践履,众生界有种种身体、习性、服饰、相貌、风俗、语言……而恒顺,就是为能利益众生,无论哪种身份都可以示现,无论哪种世俗生活都可以随顺,这就是菩萨的“超越”。不像小乘著于空边、凡夫著在有边,而是任运洒脱,无挂无碍,如鸟行虚空,不落痕迹。
所谓“世间”,“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摄的一切时间;“间”则指东、南、西、北等十方所含的一切空间。这世间范畴或时空所摄的一切显现,即是“世间诸所有法”。其内容包含一切由因缘所生的根、境、识。因为这一切只是由因缘和合而现起,因此只是虚妄一现,别无自体。
多想一想“电影”这个比喻。这跟由虚妄分别所现的世间万相,性质完全一样。电影,你好理解:之前银幕上没有影像,因缘和合时就忽然现起影像,这些影像是于银幕上真实存在的法吗?当然不是!这里有的只是由因缘和合而现起的一个个错觉,就好比以揉眼的因缘见到空花那样。所见的境相是妄相,能见的心识是妄识,但人入了错乱状态,一直都浑然不知。
银幕上有城市高楼、车水马龙等景观,有生老病死、成败兴衰等情节,有喜怒哀乐等表现……这就是世间万相的缩影。电影是二维影像,人间的现象则是三维影像,我们周遭的一切实际是在不断地放“立体电影”!
就像这样,菩萨彻见了“世间法”的真相,知道一切都只是因缘所生的幻相,了无自体,因此菩萨的心是超越的。即所谓:“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指的是菩萨自心的境界。“度”是超出之意。“度世之道”,是超出世间的妙道,指超越了颠倒妄想。“心常谛住”,就是心恒时安住于无生无灭的实相妙理而无动摇。这是指超出有为法的妄相,证得无为法性。由此不执著有所度的众生,有所说的法,而仍旧炽然度生、炽然说法,这叫做“谛住”。
总之,与会诸大士心常住于无住处涅槃,称为“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法华经•序品》云:“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凡夫日夜受烦恼驱使,再如何向外追求,也不可能有丝毫自在。而烦恼结都解开了,心就无时无处不自在。
“自在”又有神通自在之意,指无论做什么都毫无阻碍、不受拘系。如果心被拘束,随物而转,那就成了被外物奴役的人。
凡夫执有,二乘滞空。都是妄情分别,都是心随物转。而诸大士深达法性,当相离相,不随物转,故心得自在。而且进而做到了“物随心转”,即神通自在,于万物心无拘系,能随缘变化,利益众生。此即入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如《行愿品》所说:“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