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分

《无量寿经大疏(一)》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

“无所作”,即无因可作;“无所有”,乃无果可有;“不起”,谓无净可起;“不灭”,指无染可灭。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证会名“得”。

这一句承接上文而解释,即诸大菩萨虽然示现灭度,实际既无所作,也无所有,既无所起,亦无所灭,即圣众已证得平等法,实无涅槃。

心中起种种妄念才有造作,才作出虚假的果来;心里什么妄念也没有,哪来的作呢?也就无新果可得,所以说“亦无所有”。人们误以为会不断地有新果出现,这是一种颠倒的想法!有为法的果好像显了一个又一个,其实只是因缘所成的一个个假相。到迷梦消尽时,本自是佛,哪有什么新得呢?

而且,这里没有什么清净可起,也没有什么染污可灭。若有个真实的染污,可说有染污可灭;没有真实的染污,灭什么呢?如若空花有自体,可说有空花的灭;空花只是错觉,哪有空花的灭呢?本自是清净的体,本来现成,哪里有再生起的一个清净的体呢?

因此而“无作、无所有、不起、不灭”,得了平等法。这“得”也只是一种假说。明见本性,假称为“得”,实际不是得了什么新东西。

这就道出了真相。即与会诸大菩萨都是从果向因,虽然示现般涅槃,实际是无生无灭、平等常住的如如法身。后一个“如”指“真如”,前一个“如”是“相如”,就是从本如此,没有前后不同。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

此即明示与会菩萨具有无量功德成就,举其中代表性的几点来讲:

一、具足无量总持。梵语“陀罗尼”,译为“总持”,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的意思。《大智度论》云:“陀罗尼者,秦言(华语)能持或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这是就陀罗尼的功能而解释。即能持种种善法,令其不散不失。如在完好的容器中盛水,水不会散失。其实,陀罗尼的成就高于三昧,一旦得了陀罗尼,即使起贪嗔也不会失坏。一般的情形,三昧会失去,比如今生得了定,经过投胎就有可能失去,但证得陀罗尼就不会丧失。“能遮”,即能遮止恶行生起,如果想造恶,有陀罗尼的力量就能摄持着心不去造恶,这称为“陀罗尼”。

陀罗尼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也叫“闻陀罗尼”,指听闻教法后,能忆持在心而不忘失;(二)义陀罗尼,指于诸法之义能总持而不失坏,包括世俗和胜义中的万法,各是什么义理,心中的认识不会失坏;(三)咒陀罗尼,指于密咒总持不忘,“咒”是佛菩萨定中化出的密语;(四)忍陀罗尼,指安住于诸法实相。“成就无量总持”,即无量陀罗尼门无不具足。

二、具足百千三昧。《大智度论》云:“从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际无所著解脱三昧,又如见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来解脱修观狮子频呻等,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等,如是等诸三昧无不具足,故云‘具足成就百千三昧’。”

三、诸根:信、进、念、定、慧,名为“五根”。以此五者能生长涅槃清净之法,故称为“根”。广义解释,一切善法都叫做“根”。平常说的“善根”,就是指发起善心行了善法,善习气植于心中,终能生长功德果报,故称为“根”。

四、成就智慧,即对诸法的事、理、因、果等能无误地拣择、了知。

五、“广普寂定”,指在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广”指一切境界,有高、低、染、净、善、恶、男、女等无量差别,都是虚妄之相。在一切境界中不起妄想,叫做“广普寂定”。

【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深入法藏”,指所证甚深,于真法藏能深契入。此法藏即是心之密藏,内在含藏无量性德之法。与会菩萨已开发此秘藏,故谓“深入”。

“得佛华严三昧”,表明诸大菩萨证德极其殊胜。此一三昧总摄法界一切佛法。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一真法界”为华严深妙之法,“一”即不二,不落于任何相对的二边,是为绝待;“真”是无妄,并非分别心变造的虚妄境界;“法界”指融摄万法,即任何事、任何物都是从此一真法界流出,以一真法界为本源。对于这无尽的缘起能够了达,以正见摄持而起万行、庄严佛果,称为“华严”。一心修持,称为“三昧”。

由于诸大菩萨证得“佛华严三昧”,故能自在无碍地为大众宣扬、演说一切经典,即获得说法自在的境界。

以上的“佛华严三昧”,就果而言,称为“海印三昧”。 “印”,即如同盖印,印上文字一时顿现,无有前后差别;且全体彰显,没有隐晦处。“海”,则如大海一时影现无数影像,形象虽千差万别,水体无有差别;万象繁兴,水却湛然不动。表示实证海印三昧时,十方三世一时俱现。由此成满普贤行海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如:“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等等。

就时间而言,有生灭心才有刹那;有众多刹那次第相续,才有三世种种时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则无过、现、未三世迁流。此时,三世一切法于一念间顿然齐现,故谓之“延促同时”,而且十方世界一切现相顿现于一心中,是即“广狭自在、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华严经》云:“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与会诸大菩萨都已证得此境界。

【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经中所说“深定”,即非初发心菩萨与阿罗汉所能思量。住此深定,发起妙行,一念间悉睹现在无量诸佛。故行境极其宽广。即如同《往生论》所说:一念一时,遍入十方佛刹,供养诸佛等。故无前后往来之心。

有生灭才有时间上的前后,这又不可能于一念间普入无数世界。比如首先在A世界,之后到了B世界,这样就有动摇的相。因此只有住在甚深的定境中,才可能一时兴起无边的普贤行海。此处于一念间无不遍入,时间是最短的一念,所做之事是遍游刹海、供养诸佛等,此即华严延促同时、一多相即之玄门妙境。

在弥陀第四十五定中见佛愿中说:“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又于“一时普供诸佛愿”中说道:“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文中,“普等三昧”即此处所说“深定门”。此三昧是由弥陀悲愿神力所成,甚深难测涯底,故谓之“深”。“悉睹、周遍”是其业用,即“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再次强调,弥陀愿海与实现普贤行愿的关系。即要认识到,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具足令行者速成普贤行愿的威力,正是以此原因,普贤菩萨带领华严海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在《往生论》里讲到极乐世界的菩萨庄严时,明显指出佛国大菩萨功德圆满,分身尘刹,上供下化等。与普贤行愿完全一味。也就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途径,而圆成了普贤行愿!可见《华严经》与《无量寿经》同属一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