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分

《无量寿经大疏(一)》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庶类”,谓一切众生种类。“不请之友”,如《维摩诘经》所说:“众人不请,友而安之。”肇公云:“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趣婴儿。” 即不必三番五请,以真诚的利他心主动做众生的善友,将他们安置在安乐中。譬如母亲爱护婴儿,源自母爱的天性,自发的、心甘情愿地利益自己的孩子。不是还要等孩子请她,才做利益。与会菩萨皆遵修此普贤行愿。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即诸大士已承诺将法界一切众生都度至涅槃彼岸,如是以极大心力担负起救度法界众生的重担。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富乐具悉该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即好比一位富裕的长者拥有很多珍宝,他只有一个孩子,对他爱如掌上明珠,什么财富和能得快乐的东西都愿意给他。像这样,菩萨对众生有极大的慈悲心,下至点滴利益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乃至使众生都证入无余涅槃,这叫做“荷负重担”。

总之,如《行愿品》所说:“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等。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如来法藏”,指真如本性中含藏无量自性功德法的秘密藏,称为如来藏。“甚深”指纵然十地菩萨亦不能尽测其底蕴。这是“唯证方知”,只有本性的妙德显发时,才知自性有多微妙不可思议、具有无量无数智慧德相,此谓之“甚深法藏”。诸大菩萨亲证了本心,现证到了如来甚深法藏,称之为“受持”。亲自领受谓之“受”,不迷失叫做“持”。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即常护本性,常观自在,而不令迷失。“佛种性”谓法界与诸度,法界为深,诸度为广。

实际上,“法界”是如来藏的异名,唯此是法尔安住的佛种性,有它则能成佛,无它则不能成佛。如同芝麻中有油才能出油,沙子里无油则不能出油,此谓之“成佛的种性”。

再就广大而言,佛种性是指布施等无量波罗蜜多之行。觉悟之后,从觉悟的心中发起广大、周遍、妙善的普贤行海,以此庄严佛果。这就是指愿行菩提心。

对于此“法界”及“诸度”二种佛种性,恒时护持,令离障碍,叫做“常使不绝”。

再就利他解释:诸菩萨护持众生心中的佛种性,令佛种性相续不绝。一切众生都本具如来藏,从本以来无变无坏,具足超过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法,只是暂时为无明所蔽而不能显发。因此诸菩萨悲心教化众生,开发众生心中的如来藏,此即“绍隆佛种”。其次,从缘起上说,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以发起“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愿大行,则能成就无上佛果。《华手经》说:“譬如无牛,则无醍醐。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

如是与会菩萨受持一切诸佛法藏,于无佛法处宣说佛法,使众生由此种植善根,发起菩提心,修学佛道以至最后开发本性,此即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如此即是遵修“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等普贤大士之德。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 [1] ,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此段赞颂与会诸大士具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德行。凡夫对怨敌或一般人不起悲心,又只对苦苦有情生悲心,对坏苦有情及行苦有情不生悲心;二乘人只是在入灭前做一些慈悲利他之事,入灭后则不起悲心,因此都不是平等、广大的悲心。而菩萨对于一切三苦有情,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地悲愍普度,故是平等、广大的悲心。

“兴大悲、愍众生”,明起悲心,愍念众生常在苦中,普令众生出苦。此非二乘、凡夫的爱见之悲,故谓之大悲。

“演慈辩,授法眼”,指诸菩萨以慈心惠予众生安乐。如何惠予众生安乐呢?即为众生演说能获得利益安乐的妙法。结果如何呢?即授予了众生法眼。具体来讲,即经由开示佛法真实义,使众生生起慧解,明见万法的真相,这就是给予了他法眼。众生没得到佛法的开示,好比盲人,不认识有漏法的体性、有为法的体性和无为法的体性,不了解轮回的真相。无论是世间的事业、感情、享乐,还是根身、器界等,什么都不知真相!整套的观念和行为都是颠倒的。而开示了佛法、授予他法眼之后,就开始生起正解。以往认为万法都是实有的,现在认识到样样虚妄!以前认为有许许多多独立存在于心外的事物,现在了知世间万法只是虚妄分别,求这、追那全是捕风捉影。

能让众生这样看清万法的真相。才是以大慈心真正利益了他。因为这样授予他法眼,使他明见世间法虚妄无实,就能远离妄想执著,真正得到安乐。安乐并非外求而得,而是内心止息了攀缘妄动,就现前安乐!

“杜三趣,开善门”,是指诸大菩萨以悲心饶益众生。众生最苦的就是堕落恶趣,所以首先要关闭恶趣门,即先引导众生断除恶业。要告诉他:身、口、意做什么样的行为是恶,将来会得什么样的恶果,这样使他认识因果律,从心里真实生起猛利断恶的决心,从而禁止恶行、杜绝恶趣。

进一步,开导他积极地用身、口、意来行善,告诉他身口意做什么行为属于善行,做了之后会得到哪种安乐果报。通过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使他心里发起对行善的真实意乐,逐渐地把身口意转到做善法上。总之,教会他有意识地修习这颗心,越来越习惯于起善念,就是帮他开启善门,将他送上善趣和解脱的安乐道。

配合净土法门解释。诸大菩萨将众生安置于极乐世界,由于得佛力加持、净土功德力加持,便自然关闭恶趣,打开善门。如本经弥陀本愿:“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即是真实的杜恶趣。而“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也是真实的开善门。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此谓诸大士为大慈心驱使,在有因缘时,主动地为众生惠施佛法。“黎庶”即黎民百姓,引申为普天下众生。众生都需要佛法的指引,菩萨若有合适的机缘,就把最能作饶益的佛法惠施给众生,将众生引入安乐之道。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即诸大士对待众生如同孝子爱敬自己的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即具有同体大悲心。人最宝爱的莫过于自身,现在将众生视若自己,则永远不会舍弃众生。譬如一根刺扎入自己的皮肤,就会想办法尽快拔掉,如是众生受苦如同苦在自身上,那就恒时会为众生拔苦。《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受此同体大悲驱使,则永无休息地救护群生。

总之,如《行愿品》所说:“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等广大行愿之德,与会诸菩萨都真实遵修实行。《行愿品》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等等,与会诸菩萨恒时履行此同体大悲恒顺众生的普贤行愿。


[1] 杜三趣:“三趣”指地狱、饿鬼、旁生三种恶趣,“杜”就是关闭、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