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轨受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卯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分二:一、修学不舍有情 二、心舍有情之量
辰一、修学不舍有情
【学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菩提心所缘及其胜利、发心轨则、共同增长及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
《道炬论》和《发心仪轨》中宣说学处时,虽然没有说到“不舍有情”,但《道炬论释》说:“如是摄受不舍弃有情,是为了菩提心的所缘及其利益、发心仪轨、共同增长以及不忘的缘故,应当守护。”文中将“不舍有情”也算在内,这与《道炬论颂》原文的意义并不相违。因此,对于“不舍有情”也应修学。
辰二、心舍有情之量
【心弃舍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
心舍有情之量:依靠有情对自己造作非理等事为因缘,而生起如是心念:今后终究不对他作利益。
譬如,受到某人扰乱时,心中动念:今后我不再帮他遣除损害、成办利益。乃至对一位有情这么想,就是舍弃有情。
卯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所谓修学积集二资,即以仪轨纳受愿心之后,每日应由供养三宝等精勤积累资粮,这是能增上菩提心的因。
【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这条学处虽然未曾出现在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发心仪轨》以及《道炬释》等可靠的教典中,但噶当派的大德们曾宣说了这条学处,宗大师观察其有大利益,便将之归入学处。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不积累资粮而希望获得成就,如同想从河边的沙子中榨出油来一样,就算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压沙子,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一点一滴油的成分。而想通过积累资粮来获得成就则好似榨芝麻得油一样,榨多少芝麻就会出多少油,哪怕是仅仅将一粒芝麻放在指甲上挤压,它也会使指甲变成油渍渍的。”
积累资粮与成就有决定的因果关系。以精勤修积二资为助缘,定能使菩提心不退并且辗转增上。
寅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 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今初】
卯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分二:一、宣说黑白四法之出处 二、正说黑四法
辰一、宣说黑白四法之出处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中说:成就四种黑法,将导致菩萨在其它生中忘失发菩提心或令菩提心不现行;又成就四种白法,则能在未现证菩提之间世世不忘失菩提心或令菩提心现前。这就是愿心的学处。
《宝积经》云:“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谓为四?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辰二、正说黑四法分四:一、欺诳亲教等 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 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的恶名等 四、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巳一、欺诳亲教等
【四黑法中,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
第一黑法——欺诳亲教师、阿阇黎、尊重、福田,应从两方面了知:一、对境;二、对此境由作何种事而成黑法。
【一、境: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
一、在所欺诳的四个对境中,亲教师与阿阇黎容易了知。所谓尊重,是指欲作饶益。所谓福田,是指虽不属于师长但具有功德之人。这是坚慧论师在《迦叶问品释论》中所说。
【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
二、于这些对境由作何事而成为黑法,即对以上任何一种对境明明知道还故意欺骗,则成为黑法。
【欺诳道理者,《释论》 1 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
欺诳的方式,《释论》中解释说:这些亲教师等师长出于悲悯心,问你是否犯了堕罪等时,你说妄语蒙骗迷惑他。
【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
古大德说:凡是以欺骗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都属于欺诳。
【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
但是“谄诳”并不属于此处的妄语,“谄诳”将在第四黑法中讲述。这一黑法必须是虚妄,因为《集学论》中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而能对治此一黑法的,即四白法中第一法(乃至以失去生命的因缘,下至戏笑也应断除对师长说妄语)的缘故。
【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 2 ,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如果在尊重前禀白某事,背后却又另说一事,谎称善知识已经同意,这也是弟子欺骗师长。
即禀白善知识时存心欺骗,心想首先以这种方式说,等善知识同意后,又以另一种方式做。比如,怕上师不准假,就对上师说自己有病,背后又说上师同意我放假。这就带有欺骗的性质。
1、《释论》:坚慧论师对《大宝积经·迦叶问品》的释论。
2、听许:听任、允许、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