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轨受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以下宣说对菩萨诋毁、嗔恚的过患。
【又如菩萨起毁訾 1 心,则此菩萨须经尔劫恒住地狱。】
若菩萨对正趣入大乘者生起了诋毁心,则生起了多少恶念,就要在那么多劫中恒常住在地狱中。
【《寂静决定神变经》说:惟除毁谤诸菩萨外,余业不能令诸菩萨堕于恶趣。】
《寂静决定神变经》中说:唯除毁谤菩萨之外,其它罪业并不能使菩萨堕入恶趣。
【《摄颂》亦云:“若未得记诸菩萨,忿心诤毁得记者,尽其恶心刹那数,尽尔许劫更擐甲。 2 ”】
《般若摄颂》中说:如果未获得授记 3 的菩萨以嗔恚心斗诤轻毁一位已获授记的菩萨,则其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心,就要在那么多劫中重新擐甲,发起精进。
【谓随生如是忿心之数,即须经尔许劫更修其道,则与菩提极为遥远。故于一切种当灭忿心,设有现起,无间励力悔除防护。】
随着生起多少念嗔心,就必须经历那么多劫重新修道,因此距离菩提极为遥远。(比如,生起一百念嗔心,则须再修一百劫。嗔心越多,离菩提就越遥远。)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灭除嗔心,若有嗔心现起,应立即努力忏除、防护。
守护净戒的前提是诚信业果。若对业果生不起胜解信,想要守持净戒则十分困难。因此,奠定前行基础至关重要!
以下教诫须灭除慈悲心的违品——嗔恚心。
【即前经云:“应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后 4 莫爱乐,彼当学习诸佛法。”】
此即《般若摄颂》所说:应当忆念此心不善妙,追悔以往的过失,防护以后不再犯。切莫爱乐这种不善心,而应修学无上胜妙的佛法。
【若有瞋恚,则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无者,虽久修习亦难新生,是断菩提心之根本。若能灭除违缘瞋恚,如前正修,则渐渐增长以至无量。】
如果有嗔恚心,则会直接障碍慈悲心,即先前已有的慈悲会变得薄弱,而先无的慈悲即使长久修习也难以产生。嗔恚是斩断菩提心的根本。若能灭除菩提心的违缘——嗔恚,而依前面那样修持,则会使菩提心逐渐增长达到无量。
【《释量论》云:“若无违品害,心成彼本性。”】
《释量论》说:如果没有嗔恚等违品损害,心就可以转成大悲的本性。
《释量论》的注释中有一段问答:
问:一切有情应该具有大悲心,因为悲心是从前念同类而产生,时间无有初始的缘故。
答:悲心以自己的种子为因,若无违品损害,则在心中自然转成它的体性,是从自己的种子所生的内心功德之故。如果在悲心之后产生了嗔恚等违品,违害了它的种子,由于不能相续增长之故,并非一切有情都能成就大悲。
【又云:“由前等流种 5 ,渐次增长故,此诸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前两句说明理由,后两句是结论。
又说:以前的同类种子渐次增长的缘故,一旦修习悲心等觉悟心,怎么会停住呢?将会不断地增长。
以《释量论》的教证可以证明前面所说:“若能灭除违缘的嗔恚而按前面那样修持,慈悲、菩提心等则会逐渐增长,以至无量。”
“若修何能住”:如若修持,则不可能停止不动,而会逐渐增长。比如,种子遇到违缘,则会减弱其功能;若无违品,又有水等助缘,则种子不可能安住不动,将会不断生长。
小结:
第三黑法:宣说正趣大乘诸有情的恶名等。
对境:正趣大乘者。
等起:嗔恚心。
加行:正说恶称、恶名、恶誉、恶赞之一。
究竟:四者之中随一宣说完毕时,对方了知意义。
巳四、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于他人所现行谄诳,非增上心。】
“增上心”,指未夹杂谄诳的正直心。
【境者,谓他随一有情。】
对象,即任何一位有情。
【于此作何事者,谓行谄诳。】
于对境作何事而成黑法,即作谄诳的行为。
1、 訾:诋毁、指责。
2、 更擐甲:“擐甲”即穿上铠甲,比喻精进。“更擐甲”即再次发起精进。
3、授记:佛陀事先为菩萨记别说:你将于某时在某国土成佛,名号如何,所化眷属如何……
4、 悔前防后:指忏悔,以“悔前”具备破恶力,以“防后”具备恢复力。
5、前等流种:以前的等流种子或同类种子。比如,现前愿给予安乐的慈心来自前面的慈心种子,此种子就叫前面的等流种子或同类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