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轨受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八》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辰四、令所化受行大乘分二:一、正说 二、其它教典也宣说之理
巳一、正说
【第四白法:境者,谓自所成熟之有情;事者,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
境:自己所成熟的有情。
事:让不爱乐小乘者受取正等菩提。
【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则无过咎,非所能故。】
这是从自己必须使所化众生受行大乘的角度而言。若所化是小乘根机,不能生起大乘意乐,则无过失,因为并非自己能力所及的缘故。
【由此能断第二黑法。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乐,定不为令他忧恼故,而行令他忧恼加行。】
行持这一白法能断除第二黑法——于他无悔令生追悔。原因是:若由至诚心希望将他安立于究竟安乐,必定不会为了使他忧恼而做令他忧恼的加行。
巳二、其它教典也宣说之理
【《师子请问经》云:“由何一切生,不失菩提心,梦中尚不舍,何况于醒时!”】
《师子请问经》中有一段问答。
问:如何才能生生世世不失坏菩提心,连梦中尚且都不舍弃,何况在醒觉时?
【答曰:“于村或城市,或随住境中,令正趣菩提,此心则不舍。”】
答:在乡村、城市或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引导众生趣向菩提,若能这样将众生安立于发心中,就能不舍菩提心。
由此可见自利与利他的关系:能将他人安立于发心中,其等流果是让自己不舍菩提心。因此,在在处处应将有缘者安置于发心中。
【又《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说:“若具四法不舍大愿,谓摧伏我慢,断嫉,除悭,见他富乐心生欢喜。”】
《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说:若能做到四法,便能不舍菩提大愿。此四法即:一、摧伏我慢;二、断除嫉妒;三、断除悭吝;四、见其他众生富贵安乐,心生欢喜。若能如是串习,就能不失坏菩提心。
【《宝云经》 1 说:“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如如若人多观察。”等 2 ,明显宣说。】
这是说,若作任何威仪以及行善前都能发菩提心,就能生生世世不舍菩提心。
若能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修习菩提心,不论行何种善法,下至供一杯水、绕一次塔,都以菩提心为前导,则来世也不会舍离菩提心宝。
如前文所引《三摩地王经》所说,若有人能反复观察,心不离观察,则心自然能如是趣入。(此规律在任何观察上都能成立。)所以,来世是否不舍菩提心,端看今生如何串习。若行任何善法之前,都能先发菩提心,则自然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
以理归纳:
四白法(有法),应当修学而摄取(所立),因为它是来世现前发心的方便的缘故(能立),正如须精勤摄集来年能产生芽果的方便(比喻)。
希求未来得果,现在就应积集因缘。我们应将眼光放远,为了生生世世都能现前发心,今生就要精进摄取四种白法。对于来世现行菩提心来说,现在能摄取一分四白法,就种下一分现行的因缘;能摄取十分,就种下十分现行的因缘;能圆满修持,则来世俱生就有菩提心。
寅三、摄义
以上“获得愿心之后,守护令不失坏的修行”,即是修学令今生不退发心的四条学处以及令他生不离发心的八条学处。
一、令今生不退发心的学处
(一)为了对发心增长欢喜,应修忆念菩提心的利益;
(二)为了使发心增长,每日应修六次发心;
(三)为了利益有情而发心,应学内心不舍有情;
(四)为了增上菩提心,应学积集福慧资粮。
二、令他生不离发心的学处
(一)断除他生失坏菩提心的四黑法
1、断除欺诳师长等;
2、断除让修善无追悔心的人生起追悔;
3、断除对于正趣大乘者宣说恶名等;
4、断除对于任何有情现行谄诳。
(二)受行他生不失坏菩提心的四白法
1、对有情不说妄语;
2、对有情不行谄诳,心正直住;
3、于一切菩萨起大师想,于四方宣扬菩萨功德;
4、自己所成熟的不乐小乘的有情,令他受取正等菩提。
对上述的愿心学处,首先应当认真听闻、具体了解,然后一一铭记在心。受了愿心戒之后,若对学处蒙昧无知,即便口中说我是大乘人,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对大乘获得定解的智者们,不会欢喜这种对愿心学处一无所知的状况。
听闻了解之后,关键还应勤学这十二条学处,不应像穷人数宝,日日数这十二条学处,却一分也不修。
《集法句经》说:“多说善语人,放逸不实行,如牧数他畜,不得沙门分。(口中说许多善语的人,若放逸而不实行,就像牧童数主人家的牦牛而自己无份一样,得不到沙门功德。)虽少说善语,正行法随法,能离贪嗔痴,此得沙门分。(说的善语虽少,但能真正修持,法随法行,便能远离贪嗔痴,获得沙门功德。)”我们应随学后者,即受了愿心戒之后,首先牢记十二条学处,然后精勤修持,时常以正知正念防护。由此今生决定能不失坏发心,未来生生世世也不忘失菩提心,而行大乘道。
丑三、设坏还出之方便分二:一、失坏之相 二、真实还出之方便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
即犯后如何还出的方便或方法。
寅一、失坏之相分二:一、观察是否是舍弃或退失之因 二、对《道炬释论》中别说学处的评论
卯一、观察是否是舍弃或退失之因分二:一、过去大德之观点 二、宗大师的评述
辰一、过去大德之观点
【多作是说: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弃舍发心,共为六种。】
藏地诸大德大多这样说:犯四黑法和心舍有情五者,或加上心想“我不能成佛”而舍弃发心,总共有六种失坏之相。
【若越一时 3 ,则舍愿心,若一时内而起追悔,仅是失因。】
如果过了一时,就是舍弃了愿心,若在一时之内,心中生起了追悔,则只是退失发心之因。
【若犯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亦惟退失之因。】
如果违犯了六次发心与修学福慧二资粮这两条学处,也只是退失菩提心之因。
【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若惟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悔除即可。】
若已失坏,则应以仪轨重新受取愿心;如果只是退失菩提心之因,则不必重受,以四力忏悔悔除即可。
辰二、宗大师的评述
一、若念“我不能成佛”,则当下即舍愿心
1、《宝云经》:有些注释中说,此处《宝云经》应是《宝积经》,因为《菩提道次第略论》和《集学论》中引用相同教证时都说是《宝积经》。
2、等:表省略的偈颂,即本论宣说皈依时,所引《三摩地王经》中的一颂:“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3、一时:按古印度时间制,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昼夜各三时,即上午、中午、下午是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是夜三时,一时即为六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