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净心引导讲记

《净心法要》 ︱ 益西彭措法师.译讲 ︱

丁二、心法多体观分二:一、真实观修 二、观修之量

戊一、真实观修分四:一、观修受蕴 二、观修想蕴 三、观修行蕴 四、观修识蕴

己一、观修受蕴

当完成了一次如上的别别明观之后,再把受分为苦、乐、舍三种,对乐也分为眼见妙色、耳闻妙音等多体,这其中的每一个又有多种分类。如此把受也分成多体而观察。

先要了知,受由触的因缘产生,即六根接触六境产生受。因此,可由不同的根和境对受划分:受一般有苦、乐、舍三种;乐受中也有眼见妙色、耳闻妙声乃至意知妙法,这六种乐受体相各异,故是多体;眼见美色的乐受,又由所缘境色法的形状、颜色等分成许多种,比如,形有长、短、方、圆,色有青、黄、赤、白,对形色各异的色法,眼根触境产生的乐受也各不相同;对同一颜色的色法,又可以按方位、时间划分,依上、下等有多少种方分,过去、现在、未来有多少个刹那,而分成同等数量的触所生受。

以此为例,舌尝妙味等,也可从味尘的酸、甜、苦、辣、咸、淡,时间的刹那,空间的方位等,分为无数的多体舌触所生受。

总之,可按以下次第分析观察:

一、分成苦、乐、舍三种受;

二、每一种受按眼见色、耳闻声乃至意知法分成六种;

三、每一种再按所缘境的相状、时间、方位继续细分。

由此可知,所贪对境等的受蕴仅是无数种受的积聚,实际并无一体无分的受蕴及感受。

己二、观修想蕴

此观结束后,对想而言,也有殊胜、低劣、中等等的种种想,对柱子、宝瓶、象马、男女等的种种想,各自按胜、劣、中等区分,又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因此,此想蕴也是种类众多的法,应当心中确认“的确如此”而产生定解。

按《大乘五蕴论》,所谓想蕴,即取种种境界相。所取之相有多少种,想就有多少种,按这一思路,对所贪对境等的想蕴进行分解: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论何时接触何种境界,心理上都会瞬间发生取相之想。

就眼根接触色法来分析:

一、由于对境色法有柱子、宝瓶、象马、男女等分类,想就相应有取柱、取瓶、取象、取马、取男、取女等多种。

二、以瓶分析,由于瓶有殊胜、下劣、中等各种相,取瓶之想便可分解为相应的多体。

三、对取殊胜瓶之想,再从方位、时间上分析:由于瓶有瓶口、瓶腹、瓶底等部分,取瓶之想又可分成若干不同的多体;从时间上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瓶相刹那互异,每一刹那取瓶之想也各不相同。

总之,可依次如下分析、观察:

一、按眼见色、耳闻声等,分为取色、取声等诸想;

二、每种想又随境界不同,分为多体;

三、取每一境界之想按殊胜、中等、下劣分析;

四、按时间、方位继续细分。

如此对想蕴不断分解,最后发现:想蕴仅是无数种取相之想的积聚,此外绝无一体的想蕴和想。

观修者应当持续不断地观察所缘境,直到心里确认“的确如此”而产生定解。

己三、观修行蕴

所谓行蕴,是与心王相应的蕴,包括除去受、想二者之外的思、触等种种心所,这也有多种。譬如,善心所具有信、惭、愧等多种,不善心所也有无信、无惭、贪、嗔等。以此为例,具有众多不同的种类,其中对一个如贪或无贪的心所,如果以处所、时间、相状的方面区分,又可以分为无量。因此,行蕴也是许多种类的多体,按照这样想而观察。

与心王相应的心法,有触、作意、受、想、思等五十一种心所。除去受、想的其它四十九种心所,是此处行蕴的内容。这些心所各自的体性不同,比如: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对境分别,是触的体性;对可爱事内心希求,是欲的体性。依此类推,四十九种心所是互异的多体法。欲知其各自体性,应阅《大乘五蕴论》。

单就一个心所来观察,比如,贪是对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这可以分解为无数种:爱著自蕴,是贪自;爱著他蕴,是贪他。若贪色蕴,则有对自己色、声、香、味等的贪执,对他人色、声、香、味等的贪执,对无情的色、声等也有各种贪执。对某一色法的贪爱,又可从方位、时间、相状等各方面分解,譬如对衣服的贪爱:从时间上分,有每一刹那的贪;从方位上分,有缘衣服每一方分的贪;从相状上分,有对每一款式的贪。依此可以无穷无尽地细分。

总之,可如下依次分解、观察:

一、行蕴分为四十九种心所;

二、每种心所按所缘境不同可分为多类;

三、对缘每一所缘境的心所按方位、时间等分为无量。

最后确认,所谓的行蕴仅是无数种多体法的积聚,并无一体的行蕴及心所,分至究竟,同归于虚幻。

己四、观修识蕴

再观想:对于识,也具有从眼识乃至意识之间的六种,其中每一种又有许多种类,譬如,眼识具有取蓝、取黄等种类不同的多体,如是而观察。

对于识蕴分解观察:

一、分成眼识乃至意识等六种;

二、对每一种识,按照方位、时间、相状等,一一分成无量。

最后要观察到,所贪境等的识蕴仅是无数识的积聚,并非无分一体之法。

戊二、观修之量

如经云:“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当心里肯定“自己的确如此”而生起了殊胜定解时,在不忘失的状态中能安住多久,即应安住。

这是总的依经典说明,由多体观产生定解之相,并教诫应当安住。

此处,“经”指《杂阿含经》等,经中先说长行文,后说重颂,本文所引为重颂的前六句。

长行文中具体说道:

一次,佛在恒河边对诸比丘说:譬如恒河暴涨时,湍急河流的边缘聚集了许多泡沫。一个视力好的人,对于聚沫观察分别,他会见到聚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为什么呢?因为聚沫无坚实之故。

同样,所有的色,过去色、未来色、现在色、内色、外色、粗色、细色、美色、丑色、远色、近色,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这一切色均无所有、无实有、无坚固……。为什么呢?因为色无坚实之故。

譬如,秋季下大雨时,水面上的泡沫一起一灭,明眼人谛观思惟、如理观察时,见水泡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同样,所有的受,过去受、未来受、现在受、内受、外受、粗受、细受、好受、坏受、远受、近受,比丘思惟分别,一切受均无所有、无牢、无实、无坚固……。为什么呢?因为受无坚实之故。

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在中天,阳焰流动,会见到万马奔腾般的热气流。明眼人谛观思惟分别,他如理观察时,见阳焰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同样,所有的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想、内想、外想、粗想、细想、好想、丑想、远想、近想,比丘谛观思惟分别,他如理观察时,见想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又如一个人想求得坚固木材,手持利斧进入森林,见到森林中有粗大、挺直的大芭蕉树,他砍断树根,截下树顶,再把芭蕉叶片片剥下,然而始终得不到一点坚实的部分。他如理观察时,发现芭蕉树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同样,所有的行,过去行、现在行、未来行、内行、外行、粗行、细行、好行、丑行、远行、近行,比丘谛观思惟分别,他如理观察时,见行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又如幻师或幻师的弟子,在十字街头表演幻术,幻现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明眼人谛观思惟分别,他如理观察时,见诸幻事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同样,所有的识,过去识、未来识、现在识、内识、外识、粗识、细识、好识、丑识、远识、近识,对这一切谛观思惟分别,他如理观察时,见到识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如理观察自他的五蕴是无数多体法的积聚,从粗至细毫无实有一体,当内心决定确实如此时,即是生起了殊胜定解。《大乘广五蕴论》云:“云何胜解?谓于决定境,如所了知,印可为性。决定境者,谓于五蕴等,如世亲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境,如是决定。”“决定”是印持之意,其作用是以其它因缘无法引转。

生起胜解之后,应在不忘失的状态中持续安住,能安住多久,就应安住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