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四、通达利益

《四法印·诸行无常讲记》 ︱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丨智圆法师·讲授 ︱

下面我们讲两个故事,来说明通达无常的利益。

一休的故事

日本高僧一休从小出家,在他九岁时,有一天他的师父出门,他在大殿里坐不住,就找师兄去玩。在方丈室找到了师兄,师兄比他大两岁,正在方丈室里哭。

一休问:“你为什么哭呀?”

师兄解释说:“这个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他平时背着我拿出来自己欣赏,就是不让我看。今天师父出门,我实在忍不住,就把柜子打开,看到是个瓷器,我也拿在手里玩一玩,没想到把瓷器摔碎了,这次不得了,我没办法交待了。”

一休安慰他说:“师兄,你别哭,碎瓷器交给我,就算是我摔的。”

师兄说:“算是你摔的,我怎么报答你。师父让我看方丈室,给我带馒头,我给你吃。”

这样馒头就归一休吃,瓶子也算是一休摔的。一休把碎瓶用布包好,放在口袋里。

师父回来就问:“一休!你在用功吗?”

一休说:“我在大殿里参禅,非常用心地参一个问题。”

师父问:“你参什么问题?”

一休说:“我在参有没有一个不死的人?”

师父说:“我的傻徒弟,哪有不死的人呢。”

一休说:“原来是这样啊!人都是要死的,那东西有没有常存的呢?”

师父说:“东西也一样啊,无情的东西也是无常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一休说:“这样的话,我们心爱的东西坏了,我们是不是也不该伤心呢?”

师父说:“对呀!自己心爱的东西,因缘散了就没有了,伤心有什么用呢?时间因缘到了就要坏掉,没有办法挽回。”

一休说:“这儿就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

一休把口袋里的碎瓷片交给师父。师父也就一笑了之,没有发脾气。

我们要知道,好的故事里面都有一个道理、一种规律在里面,有智慧的人单单听故事,就会明白人生。其实,故事里的道理,你能发现把它提取出来,时时去用那一点,就成了修法。很多人一生的修行得力于几句话,或者由几件事的启发让他受益终生。相反只是听听觉得好玩,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个故事显示了如理作意和心态的关系,证明作意无常确实能伏住烦恼。

一休的师父见到心爱的瓷器打碎了,不仅不生气,反而一笑了之,推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他的心正缘在无常上。他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东西是缘起生的,缘散了就会坏,到坏时,伤心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个无常想刚好和贪著的心态相反,所以他见到瓷器碎了时,即使想生气也不可能,因为非理作意没有现前,因缘不聚合是不可能生烦恼的,就像三只脚的架子,缺一只脚就立不起来一样。

再观察:师父为什么会安住在无常想当中呢?这是他不知不觉中被一休转了,聪明的一休很懂得转心的方法,他两三下就把师父的心带到无常的关键点上,在这个点上是很安全的,是看得开、放得下的。这时候,一休再拿出瓷器的碎片来,就不会爆发无明火。因为师父自己心里承认这是要坏的,坏了伤心也没有用,他很承许这一点,就生不起烦恼。如果心没到这个点,一见宝贝坏了,只是想到“价值连城的宝贝,工艺这样精巧,好好地放在那里,你把它摔碎了……”这一想,心就会贪执、不愿意它失去,当然会伤心,可能一天都吃不下饭。

故事里,一休和师父在一问一答之间,就转变了心态。我们怎么把它转换成内心的修行呢?这就要把一休和师父都变成自己,都归到自己身上,就有受用。一休劝师父,就是启发我们用智慧自己引导自己的心。一休能把师父引到无常想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劝导自心。

就是自问自心:有没有不坏的东西?

自己答:没有!因缘一散,就自然坏灭了。

又问自己:坏了,伤心有没有用?

自己答:伤心没有作用,伤心不可能让坏灭的法复活。无常本来是有为法的法性,连佛都没有力量让有为法常住。

常常叩问自己就会起作用。这就是在演示一种方法,知道了之后处处可以运用。

我们学了细无常,可以更深入地思维,就是首先问自己:瓷器是什么样的法?一问就清醒,这是因缘造作的法,原来没有它,只是由泥土、陶工等和合才出现了这个现象。它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是由因缘在操纵它,所以它不可能凭自己安住到第二刹那,这样就看到它只是刹那灭的影像。

再前前后后观察,所谓瓷器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实际只是很多个他体的刹那现象,只不过每次现同类相似的相。又看到它正在一刹那显现时,也取不到任何实义,既然是没实义的东西,有什么必要贪著它呢?就像不必要对忽生忽灭的泡泡贪著一样。

所以,能深入地观修细无常,就在它正存在的当时,就可以止住贪著。见到它相续灭了,变成碎片时,心里知道这只是从一种影像换成另一种影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会伤心,一脸苦相。

我们通达了细无常,就能看破一切有为法,瓷器是一个例子,不单是瓷器,一切内外显现法都是这样。这个身体一大堆的眼耳鼻舌、五脏六腑,是刹那灭的,没有实义;种种分别心也是刹那灭的,毫无实义;自己所在的世界,电器、住宅、轿车、城市也是刹那灭的毫无实义,整个三有世间,上到天界也是毫无实义。一切所作法都是刹那灭的泡影,心是刹那灭的、身是刹那灭的、房屋是刹那灭的、小车是刹那灭的、男女是刹那灭的、亲友怨敌是刹那灭的、日月星辰是刹那灭的、衣服饮食是刹那灭的、花草树木是刹那灭的、地水火风是刹那灭的、色声香味是刹那灭的、种种商品是刹那灭的、城市乡村是刹那灭的、语言思想是刹那灭的……像这样,见到一切所作的境界都没有实义,也就没有什么可贪可耽著的。

所以,通达细无常的第一条利益,就是能对一切有为法心无贪著,就像天空中出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它起来,心里没有贪著;它灭掉,也没有贪著。心里看开了这只是假像,就像木人看肥皂泡一样,不会动心的。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有一段问答:

有人问:并不是人人见了无常都能止住贪执,很多人见无常到来时会更加执著。比如有个国王的王后被罗刹带走了,国王很忧愁。大臣对他说:“夫人现在还在,大王为什么心里忧愁呢?”国王说:“我忧愁不是担心失去妻子,我是害怕强盛的时期就要过去了,就像一个人喜爱花,当他看到开花的时期快过去了,他会对花生起更大的执著。”

下面龙树菩萨就作简别,他回答:这样见无常只是知道粗无常这部分,连旁生也会见到这一点。所以佛告诉舍利弗尊者要具足观修无常想。什么是具足无常想?就是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像瀑布向下奔流,像火焰随起随灭,一切有为法不坚牢、不可取、不可执著,如同幻化一样,欺骗迷惑凡夫。(具足观修无常想,即无常想观到一百分,也就是观到细无常。)

这样就知道,通达细无常决不引生或增长贪执,以法尔规律,会对一切有为法远离贪著。《大智度论》说,在佛没有出世时,凡夫人只是用世间道来遮止烦恼,现在想让众生拔除烦恼根本的缘故,佛宣说无常法。而且,外道种种法门都只是以身体远离五欲为解脱。佛说,由邪相的因缘故束缚;观无常真相故解脱。(邪相即错觉中的相,并不真实,这里特指常住相。外道从外表上看也远离五欲,但他没通达细无常,心里始终认为有个常住的法,所以他离不了贪执。相反,内道观细无常是真正见到身心世界本来取不到、执不到,所以内心是自然放下的。)

《大智度论》中说:“如经上说:‘善修无常想,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尽,能除三界结使(即烦恼)。’以是故,即名为道。”

《红楼梦》的故事

以下讲《红楼梦》里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极强的启发性。

故事是说,有个姑苏阊门,属于红尘里一二等的富贵风流地方。阊门外有条十里街,街中有个仁清巷,巷里有个古庙,因为地方狭窄,人们叫它“葫芦庙”。

庙的旁边住着一户官宦人家,主人叫做甄士隐,妻子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甄家虽然不很富贵,但本地也推他是望族了。主人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天只是赏花、修竹、酌酒、吟诗,作为人生的乐趣,倒是神仙一流的人物。只有一件事美中不足,到他年过半百时,膝下还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乳名叫做英莲。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转眼间又到了元宵佳节。甄士隐叫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出去观赏社火花灯。半夜里,霍启去解手,把英莲放在一家的门槛上。等他解手回来,哪里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找了半夜,一直到天亮也没有找到。霍启不敢回来见主人,就逃到其它地方去了。

甄家夫妇见小女儿一夜都没回来,就知道有些不对,又派几个人去找,但也毫无下落。夫妻俩半世只生得这个女儿,一旦失落,哪有不想的?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才一个月,甄士隐先得了一场病,夫人封氏也因为思念女儿伤心得病,天天请医生治疗。

没想到,到了三月十五号,葫芦庙里炸供,油锅的火冲出来烧了窗纸,这一带的人家多半是竹篱笆木头房子,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把一条街烧得像火焰山一样。

虽然有军民来救火,但火已经烧成势头,怎么救得下?大火烧了一整夜,才渐渐熄下来,也不知烧了多少房屋。可怜甄家就在葫芦庙的隔壁,早就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俩和几个家人的性命没有伤到,急得甄士隐顿足长叹。

夫妻俩没有办法,只好暂时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偏赶上这段时间旱涝不收,盗贼四起,官兵出来剿捕,难以安身。甄士隐只好把田庄卖掉,带着妻子和两个丫环投奔岳父。

他的岳父是个农民,但是家里还算富裕,现在见女婿这般狼狈地赶来,心里有些不高兴。幸亏甄士隐还有点变卖田地的银子没有用完,就拿出来托岳父随分就价置办点房地,作为今后的生计。

甄士隐是个读书人,做不惯种田、干活等的事情,勉强支持了一两年,日子越过越穷。岳父每次见面,都说些现成话,而且人前人后抱怨他们不会过日子,只是好吃懒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