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三)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对于这件事,蕅益大师在《梵室偶谈》 [1] 里说:“参禅的人想要往生西方,也不必舍弃参禅,改为念佛。只要具足信愿,那么,你所行持的参禅就是净土行。”

有的人天生就是参禅的根机,对这个非常有意乐。那你就好好参禅,只要你心里有信愿,已经决定:我这一生结束后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然后把参禅的功德都回向往生极乐。这样一来,虽然你平时念佛不多,但阿弥陀佛也同样会摄受你,你也一样能够往生。

而且,蕅益大师曾经闭关结坛,持往生咒,求生净土。他写了一些偈颂表明自己的誓愿。偈颂说:“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柱,结一七净坛,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从这里完全能够看到大师的行持和他的志愿。意思就是,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现在燃三柱臂香,结一个七的净坛,专门持往生咒,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候。我以七天持咒的功德,祈求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从这里就足以证明,只要具足往生的根本——信愿,参禅、持咒等等都是净土行。

另外,《圆中钞》的作者幽溪大师,一生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法,他平生修行的重点都在修忏法上。但他临终的时候,也是预知时至,手写“妙法莲华经”五个字,并且再三高唱经题,这样寂然往生的。所以,修忏、持经等也都是净土行。

通过以上的讲述就知道,发菩提心,持佛名号,即使兼修其他法,也可以叫做“一向专念”,也都能往生。(特别说明的是,这里不涉及金刚乘的修法。如果按密乘的修法,自有它的要求和套路,那就应当按照本宗的套路来修持。至于净密如何双修,也不是我这里要讨论的主题。法门各有自身的规矩。现在讲《无量寿经》,佛说的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修法。)

一心持名更有把握往生

这要讲到,一门深入的好处就是很稳当,因为它的力量不分散,全部集中在一点上。也就是说,专心致志地一心称念弥陀名号,就容易使熟处变生,生处转熟。而我们熟的,就是世间习气,要让它慢慢变生疏;生的就是一句佛号,能不断地念下去就熟了,熟了就好办。

这就是强调要一门深入,一心专注在弥陀名号上。这样就很有把握,很稳当,成功的系数就大。所谓“熟处变生”,是说爱染贪著是我们非常熟的地方,一遇到相关的境缘,立即就生起爱染贪著的心,根本不必老师教,也不用刻意去想什么,自然就会,这就说明已经很熟了。但是,相反的菩提正念就非常陌生,一下子就忘了,很难提起,这就说明不熟。所以,我们要让“生处转熟”,这样才可能在临终时的紧急关头,提得起这句佛号,感得佛来接引,从而成功往生。

所以,平时在这上面多用功非常重要。要知道,平时天天用功,就是为了临终那一刻。平时的功夫纯熟,那一刻就能提得起,就会很有把握。如果平时不是真用功,或者功夫不到,到了关键时刻一慌张就完了。因为,临终的时候非常紧要,也是考验你的时候,如果你的佛号不是十分熟的话,那时候提不起,就不稳妥、不保靠。所以,要求大家每天念几千、几万声佛号,就是这个原因。

总之,持名念佛是诸佛度生的本怀,阿弥陀佛就是要以名号摄持众生往生。它也是直路当中的直路,是一种究竟的方便。这是经过多少个时代,也不会改变的定论。

要知道,一般人到了临终的时候,身心上会出现很多种苦,像是四大分解的痛苦,临终时的恐惧等等,这时候除了持名之外,其他的行都很难发起。也就是那时候其他法都很难修得起来。比方说,你被抓进了监狱里,各种刑法加在身上,想一想,那是多艰难的情形。那个时候,你只要咬紧牙关,一句阿弥陀佛还是可以念得出来,但是,修其他很复杂、很精微的法就很困难了,就连盘个腿也很难做到,是不是?

所以,阿弥陀佛因地时发愿 [2] :“任何众生临命终时,只要至心愿生我国,以称念名号,下至十声相续,就决定摄持他往生。”这就很清楚,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到临终时只有靠这一个才能出去。(当然,如果你是兼修净密或单修密法的情况,那也要慎重地抉择、考虑,是修那个法来过关,各方面的要求如何、自身的条件如何、修量如何、助缘的情况如何……总之,要切实地把握好才稳妥。)

就像《观经》所说:“生前造了五逆十恶的人,必定堕入恶道。但他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这个‘念佛’其实指的是《观经》里的观想佛)。这个人由于被苦逼迫,心根本静不下来,没办法想佛。(其实,不要说临终,平时身心状况不太好的时候也很难静下心来想佛)。这时候,善知识就告诉他:既然你现在没办法观想,那就直接称念佛的名号,念‘南无阿弥陀佛’。像这样,他以至诚的心,一念接一念,念满了十念。以他称佛名号的缘故,每一念都灭除了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的时候,见到了金莲花,像灿烂的太阳一样,现在他面前。之后就好像只是一念之间,很快就生到了极乐世界。 [3]

这样就知道,临终的时候即使不能观想佛,但还能念佛的名号,这就显示了持名念佛的法最容易,临终时容易做到。由此能够成办往生,就显示了这个法门最稳妥。也就是说,如果靠一个比较难的法,临终时就很难提得起,要是一下子错过了,那就往生不了。念佛的名号,临终时很容易提起,依靠这个就能往生,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持名最靠得住,更稳妥、更有保证,成功的概率大。

而且,经中说,念念之间都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见这是一个极顿的法,每一念都能使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顿然消失。又说,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就能往生;而且,凡夫一往生,也能很快证得等同于一生补处的地位,这就说明极圆。

像这样,持名的妙法是出生死的光明大路,是一条径中之径。它既简易稳妥,又最极圆顿。所以,十方如来同声赞叹,千经万论共同指归。也因此,奉劝大家多考虑一下自己临终时怎么办?该怎么解决生死大事?之后就要快速、及时地发起这个大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总结:

以上讲了上品往生的第二和第三个条件——“发菩提心”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就是本经所指示的修行的纲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愿、行”三资粮。其中,“发菩提心”是信,也是愿,“一向专念”是行,它们缺一不可。

下面引用《弥陀要解》,再讲讲这个问题: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我们知道,这里的“发菩提心”,就是指信愿,它就是趋入净土之路的指南针。航海要靠指南针来确定方向,同样,我们要出离生死苦海,直接登入净土,就需要依靠菩提心来作引导。在菩提心的指引、摄持之下,你就能念念趋向净土。所以我们要有这种求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坚定志愿,由此来执持名号就成为正行。

又说:“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这样就知道,念佛一定要在信愿的指导下进行,否则,没有信愿,即使口里念名号,也不是净土的正行。

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所以,有了信愿,再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决定能够往生。相反,如果根本没有真信,也没有切愿决定要往生,就不是净土的机,也就不决定往生。当然,念佛肯定有功德。弥陀本愿里有很多是摄持往生的愿,但也有即使不愿意往生,念佛也能得利益的发愿。比如,生生世世诸根具足、得人尊重、常修梵行、修菩萨行,以及证得甚深法忍等等。“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指本经——《无量寿经》。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相当于信愿持名,这就是往生必备的正因。

下面讲上品往生的第四个条件——修诸功德。

修诸功德

阿弥陀佛在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 [4] ”里讲到,听闻我的名号后,发菩提心,修行各种功德,发愿求生我国,命终时必定往生。

对于“修诸功德”的涵义,汉译的经文直接说为“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经中说:“最上辈者,出家做沙门,没有亏损失坏净戒。并且按照无为之道修菩萨行,奉行六波罗蜜多。以至精至一的心,求生阿弥陀佛国土,常常忆念至心不断。命终时蒙佛接引而得以往生。 [5] ” 吴译的四十八愿也说:“使某作佛时,令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

综合以上译本就知道,“修诸功德”指奉行六波罗蜜多。《观经》讲到上品上生时,所说的“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其实也是指奉行六度。

下面讲第五个条件:

愿生彼国

“愿”,指心心念念回向愿生。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欲生我国”,十九愿也说“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6] ”,二十愿也说“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7] ”。这就表明,以所修的善根全部回向愿生极乐国土,这一点相当重要。

《观经》说,“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也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是往生的必备条件,具足三心无不往生,不具三心则不得往生。那么,第三个“回向发愿心”,就是要求行者把一切功德都回向于往生极乐。你有了这个内涵,才说明你愿意往生,才有可能往生。如果你心里没有这个内涵,那就表明你根本还没有发决定求生净土的心。


[1] 《梵室偶谈》:“又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则参禅即净土行也。”

[2]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3] 《观无量寿佛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4]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5]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最上第一辈者,当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就无为之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至诚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常念至心不断绝者……其人寿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与诸菩萨阿罗汉。共翻飞行迎之。则往生阿弥陀佛国。”

[6]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7]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