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三)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陀罗尼集经》说:“如果四众弟子用各种各样的花,散在阿弥陀佛前做供养,并且发愿、诵咒的话,能得到十种功德。 [1]

具体是哪十种功德呢?

“一者、自发善心”:通过向佛散花,自己就能发起善心。

这事要自己去做,才容易生善心。虽然坐在这儿观想也可以,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自己实际去做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庄严自己的生活,千万不要学成一个执理废事的人,除了一个空空的理之外,什么也不会,这样不行。

“二者、令他发善心”:我们这样散花供佛,也能感化别人。其他人看到你这么恭敬,也能发起善心,也会愿意随学等等。

“三者、诸天欢喜”:我们散花供佛,诸天也会欢喜。虚空当中有很多的善神、诸天,他们看到行者这样虔诚地供养佛,就会非常欢喜,就会来保护你。如果你尽造恶业,那么天神也不喜欢。

就像《竹窗随笔》里讲的,宋朝的时候,有两个和尚在聊天,刚开始谈论佛法,天神都在旁边恭敬地谛听。后来就聊起家常来,结果天神就离开了。之后谈论利养方面的事情,结果鬼都厌恶,来扫走他们的足迹。可见,要想让诸天欢喜,就应当多做善事。

“四者、自身端正,六根具足无有损坏”:花是很美好的,我们以美好的花来供佛,自己的心就是美好的。这样种下的因就很美好,将来就会感得相好庄严,六根具足,不会有残缺。

“五者、死生宝池”:死后会生在净土的七宝莲池当中。

“六者、生生世世生于中国,及贵姓中生,值佛闻法,不生边地及下姓中”:生生世世生在有佛法的中土,并且身为贵族种姓。

花也代表富贵,现在能在无与伦比的诸佛前敬献供养,以这种恭敬的业,就会种下生生世世得富贵的因,将来自己就能得到尊贵,不会生为下贱种性。而且,由于供佛的因缘,已经跟佛结上缘了,这样你生生世世都能见佛,会在佛的坐下听佛说法。不会生在边地,以及下贱的种族当中。

不然的话,你整天不礼佛,不供佛,佛在你心中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就没有了,这样就不行。相反,如果你天天在佛前供养、承侍、礼拜。以这个因缘,以后你无论生在哪里,都会遇到佛,遇到佛法,不会生在不信仰佛教的地方。我们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邪见者就会生在不信佛的国土里。那里的人都是同一种气氛,会排斥佛法,这就是以恶业感召的果报。

尤其修净土法门的人,一定要常常供养阿弥陀佛。我们要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那时佛以大悲摄受我们。如果现在你连供两杯水都不愿意,让你磕两个头都觉得很困难,就很难跟佛相应。

“七者、成转轮王王四天下”:以供佛的因缘,将来会成为转轮王,能够统领四天下。为什么能成为人中之王呢?就是因为对于无上尊贵的佛做供养的缘故。像玉琳国师的前世,一直礼拜供养药师佛,后来相好端严,并且成为国师,受到全国人民的敬重。

“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也就是得大丈夫身。在修证佛道上有一个大丈夫的力量,修善法等非常方便,智慧、心量、愿力等各方面都比较强。

“九者、得生弥陀佛国七宝华上,结加趺坐成阿毘跋致”:能够生到阿弥陀佛的佛国里,在七宝莲花上结跏趺坐,得到不退转的果位。

“十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于七宝师子座上,放大光明,与阿弥陀佛等无有异也”:即成就无上菩提。坐在七宝狮子座上,放大光明,和阿弥陀佛没有差别。通过供佛,将来就会得成佛的果,所以现在的因行很重要。

“烧香”,在佛菩萨像前焚烧各种妙香。这也会感得殊胜的福德。《往生要集》说:“随力办于华香供具。”我们应当随自己的能力置办花、香等的供养具。

有些人说:“我没必要做这些。”那你可能连小学生也不如。小学生在教师节的时候,还会想着给老师献一束花,或者是买点礼品包好送给老师。其实,这是一个起码的事,至少表达你对佛的一份心意。

所以,我们每天都好好地供花、供香,或者其他能想到的好的供养具,都要恭恭敬敬地在佛前献上。或者你吃饭的时候,也要向佛献上饮食做供养;听到好的音乐也要向佛供养;穿新衣服之前也要向佛供养等等。

《大日经疏》 [2] 说:“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烧香”,是能遍至法界的意思。就像天上的大树王,每当它开花的时候,风一吹,香气就顺着风向,自然流布在广大的天界当中。

“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焚,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薰一切,故曰烧香。”菩提香也是如此。随着你心中的每一份功德,被智慧火一烧,解脱风一吹,随着自己的悲心、愿力,功德的妙香就会自在地运转,在在处处普熏一切。你在哪里都成为香光庄严,这就叫做“烧香”。也就是说,要把你心中的德香烧出来,让它普熏国土,人人一见到你,都感觉到功德的芳香,都很愿意接受这个气氛。就是因为你的心中充满了功德,也因此,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处处都是妙香。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所做一切的功德,都要用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成为往生的正因。

慈照宗主 [3] 说:“持戒如果没有信愿,就不能往生净土,只能得到人天福报,福报尽了还要受轮回。”又说:“发愿以持戒的功德力,回向生到极乐世界,这样行持的话,一千个人里也不会漏一个。”意思就是,只要在日常之中,好好地守持清净戒律,身口意不造恶,然后至心地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既有戒的基础,又有信愿的引导,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总之,“回向愿生”,就是把以上所说的,奉持斋戒,乃至散花、烧香等日常所行的一切功德,都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回向,就能成为往生的正因,如果不回向,就不是往生的因。这就显示了回向发愿是不可或缺的净土正因。

《观经》里讲到,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九品往生的必备条件。无论修什么,都必须具足这三个心才能往生,缺一个心都不能往生。其中“回向发愿心”就是指,平时所修的任何功德,都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必须要有这个内涵,没有回向发愿的心,就不能往生,因为你还没生起信愿,或者说根本不愿意去。

以上讲了中辈往生的七个条件。这样行持所得的果如何呢?

【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样的人在临终之时,阿弥陀佛的化身,具足相好光明,就像真佛那样,和净土诸圣贤众,现在他的面前。行人立即随化佛往生到极乐国土,当时就住于不退转地。他所得到的功德智慧,比上辈往生者稍差一些。

意思就是,从阿弥陀佛的色身里再化出一个佛来,它的光明相好,就像真佛那样。中辈往生者,临终时就会见到这样的化佛,并且跟随化佛往生。

经文说化佛“具如真佛”,《圆中钞》说:“真佛者,弥陀之应身也……化身则从应身,又变化其身,而来接引。”“真佛”,指弥陀的应身,按照天台教法来讲,包括他受用报身,以及通常说的化身。也就是指,应众生的机,在众生前显现的色身。另外,《观经》讲上品往生的时候说,上品三种人临终时,都见到阿弥陀佛和化佛来迎接他。所以,“真佛”就是指上辈往生者见到的佛。

“化佛”,就是从应身当中,又变化出各种身来接引往生者。就像我们常念的:“光中化佛无数亿”。也就是,跟真佛光明相好相类似的化佛。

下面讲下品往生的条件和往生时的情况: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佛告诉阿难:下辈往生的情况是这样的,十方世界里的诸天人民,至心想要往生彼极乐国土,如果不能做很多功德,至少也要保证三个条件:一、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二、一向专心,乃至十念,念阿弥陀佛;三、发愿往生极乐国土。如果有人闻到此弥陀愿海甚深法门,对于往生极乐非常欢喜,有信心,有很强的意乐,心里丝毫不怀疑,以这种信心,下至一念,念彼阿弥陀佛,以至诚心,愿往生极乐国土。虽然他不能做很多功德,但只要保证这三个条件,这个人临终的时候,梦见阿弥陀佛也能往生。往生之后,他的功德、智慧比中辈者稍差一等。

这里讲的是往生最基本的条件。“欢喜信乐,不生疑惑”,指的是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说的“至心信乐”,其中“不生疑惑”,是指有很深的信心,对这件事不生怀疑。也就是深信凭我们自身的力量没办法超出生死轮回,但是,借助弥陀愿海的力量,下至十念念佛,都能往生。这里说的“愿生其国”,就是弥陀愿海讲的“欲生我国”。愿海说“乃至十念”,这里讲“乃至一念,念于彼佛”,都是指要有念佛行。

以下解释对于三辈往生的一些疑惑:

有人问:《金刚经》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既然如来无来无去,为什么这里说临终时佛来接引,现在行者心前呢?

回答: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

这就是感应道交。即众生以念佛心为能感,在临终时佛的悲愿就必定有回应。虽然真实中没有佛来,也没有来的路线、轨迹等等,但在因缘会合时,也会在行者心前显现佛身。虽然本来没有实法可见,然而行者也会见到佛。

“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

所以永明禅师也说:“一切如幻事般并非实有,也就忘掉了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而没有取著的心。然而在众生的念佛心中也不无幻相,既有能念的心,也有所念的佛,也就能在行者心前现出佛来。”

“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


[1] 《佛说陀罗尼集经》:“若四部众,以众华散阿弥陀佛,发愿诵咒者,得十种功德。”

[2] 《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入漫荼罗具缘品》

[3] 《慈照宗主示念佛人發願偈》:“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