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宗分

《无量寿经大疏(三)未定稿》 ︱ 智圆法师.会编解释 ︱

“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也因此,佛经说,要想今生见阿弥陀佛,就要发无上菩提心,并且平时多修集六度等的功德,把这些都用来回向,愿往生彼极乐国土。以这种殊胜的因,决定能得到微妙的果。你能这样做,必定会实现极大的意义——临终时决定见阿弥陀佛,生到彼阿弥陀佛的国土里,从此踏上不退转地,迅速成佛。

这是一条光明坦途,你人生的分界线就在这里。在这之前,你只是一个陷落在轮回里的凡夫,无量劫来,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超出,所以善导大师也说“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但依靠弥陀愿海的力量,十念就超出了。此后,你已经不是轮回客,成为了净土的圣人。

大家要认清这一条光明大路。其他方面你都不知道,糊里糊涂的,也没什么关系。像是不会用电脑、不会开车,算不来加减乘除、不会解方程式,不认识原子、分子、量子场等等,这些都没关系。世间的事仅此而已,并不重要。你只要好好念阿弥陀佛,就没问题了。

你一定不要把这最关键的事忘了,其实,它比吃饭穿衣还重要。我们不会忘记穿衣,更不会忘记吃饭。会觉得三餐一顿也不能少,但我们却认为念佛可有可无。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颠倒的。吃饭穿衣只能保住你的肉身一世的短暂延续,它不能让你不死,更不可能让你不再轮回。但是,念阿弥陀佛,却能让你解脱成佛,让你得到永生,得到无死,得到一切一切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它无数倍胜过吃饭穿衣等的事。

如果你真能认识到,念佛比吃饭穿衣还重要,真有这个心,那必定是珠不离手、佛不离口,再怎么忙也要念上这一串。因为这比吃饭重要,所以即使不吃饭我也要把它念完,念完了再吃。你不要想,我宁可先吃饭,也不先念佛,那就错了。比如,你今天就是想看这部片子,因为对它很贪著,但你想明白了就知道,片子可以不看,但佛不能不念。还有,你不要想,我一定要去九寨沟玩,去泰山观日出。其实这些也没什么意思,都可以不做,但佛不能不念。

同样,像是生日派对、大片、歌舞、春晚、球赛、闲聊等等,这些世间事都没有意义,你却非做不可,而念佛确实能让你即生出生死、得菩提,你却不做,可见这已经严重地颠倒了主次。对于没有任何利益,并且会招致无量劫沉沦生死的事,乐此不疲,但是,对于能够实现永久大乐的事,反而置之不理,这就是颠倒。

懂了这些,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做“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才会理解,原来我忽视、小看了这件事,是多么颠倒!

下面讲中品往生的条件和往生时的情况: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佛告诉阿难:中辈往生的情况是这样的,十方世界里的诸天人民,至心想要往生彼极乐国土,虽然不能离欲出家作沙门行,全身心地投入到善法当中,修集广大的功德,但也应当具足七个因缘:一、发无上菩提心;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起立塔像;五、饭食沙门;六、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七、以此回向,愿生安养。

前两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与上辈往生相同。

多少修善,奉持斋戒

“多少修善”,指在各种善法功德里,按照自己的能力,随分随力地修一些善法。也就是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尽量修一些善法,每天都要行持。

《龙舒净土文》 [1] 里讲了葛繁的事迹:宋朝的葛繁能得幽冥的敬重,就是因为他每天会做一件乃至十件利人的事,四十年不间断。他说:我看到什么东西摆得不正,我就把它放正,这是利人的事;如果有人口渴,我给他一杯水喝,也是利人的事。总之,随时都可以做利人的事。葛繁是修持净业的人,他总是把所做的利人之事回向往生,他寿命很长,最后坐化了。有一位僧人神游极乐世界,见到葛繁已经在那里了。

像这样,上供下施、帮助他人、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为人传授经法、礼拜念诵等等,都要随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地去做,这很重要。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无意义的事上,更不可以去造恶业。

“奉持斋戒”,“戒”,指防禁身心恶行。“斋”指过午不食。中午之前为正时,中午过后是非时,正午之前适合饮食,过午之后不适合饮食。能够守住过午不食,就叫做“持斋”。“斋戒”,就是指清净身心,禁止身心上的一切过失。这里“奉持斋戒”,广义地说,就是守持八关斋戒,以及大小乘的戒律。

净业资粮要依靠修积功德来成办,而功德的首要基础就是持戒。戒律就像地基,不能持净戒,就无法建立起功德,也就是一切上上的成就都不可能出现,所以持戒非常重要。而且,心清净才能生净土,持戒清净能使心得到清净,这也是因果相应的道理。

起立塔像

“塔”是安置佛舍利的地方。《法华经》 [2] 说:“佛灭度之后,供养舍利,可以起各种形式的塔,以金、银、玻璃、砗磲、玛瑙、玫瑰琉璃珠等清净广大的装饰物,用来庄严宝塔。或者起石庙,或者用栴檀木、沉水木、砖瓦、泥土等做成佛的塔庙。或者在旷野当中,堆积泥土成佛庙。乃至儿童游戏时,把沙子聚成佛塔。像这样的一切人等,都已经成就了佛道。”

“像”指佛像。《增一阿含经》 [3] 里讲:“当年佛升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大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见不到佛。优填王由于非常思念佛,就用牛头栴檀,雕成一尊五尺高的佛像。”这就是人间有佛像的开端。《法华经》 [4] 说:“如果一个人因为念佛的缘故,建立佛的形象,这样雕刻佛庄严像的人,都已经成就了佛道。”

所以,大家不要执理废事,认为泥塑木雕不是真正的佛,不能这么想。如果能在事相上这样做,缘起力是不可思议的。就像前面引用的《法华经》所说,能这样做的人都已经成就了佛道。《造像功德经》也说:“如果一个人临终时说要造像,下至于只有面麦那么大,也能灭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饭食沙门

即以饭食供养僧众。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欲界的众生以饮食做为生存的根本,有了饮食就能延续生命;得到饮食的滋养,就能使得气色光泽,增长气力,能做各种的事;还能让身心调畅安乐;依靠饮食有了精力之后,人就能发挥智慧辩才等等。

《六波罗蜜多经》 [5] 里讲:“用饮食做供养,其实是布施了五件事:

一、给予别人生命。因为人如果没有食物,就很难延续生命。

二、给予别人色泽。因为得到饮食的滋养后,人的面色就会和悦光泽。如果三天没吃饭,整个人面黄肌瘦的,看起来就很没精神。

三、给予别人力量。吃的好精力就会充沛,就会很有力气。像那些干活的工人,给他吃好了,他就肯干,如果吃得不好,就很有意见。

四、给予别人康乐。由于受用饮食的缘故,身心都很安乐。

五、给予别人辩才。饥饿的时候,身心怯弱,没有力气,说话也是吐字不清,不能施展辩才。要知道,我们的心要靠气来运转,如果气力不够,就没办法说话。想一想,一个人已经饿得不行了,那时候饥虚羸弱,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就连说三句话都有困难,哪里还能滔滔不绝地演讲呢?而饮食很充足的时候,人的身心就会勇悍锐利,能显现很大的辩才,智慧无碍。

了解了这段经文就知道,向沙门供养饭食,会得很大的利益、果报。有些人认为,布施饭菜很平常,供养一些其他的事物比较好。但事实上恰恰相反,粮食是最主要的。《贤愚经》 [6] 说:“即使把充满四天下的珍宝都拿来做供养,它的利益不如请一个清净的沙门,到家里来做供养,后者得的利益超过前者很多倍。”

悬缯然灯,散华烧香

“悬缯”就是指把绢帛做成的彩幡悬挂在佛殿当中。

《百缘经》 [7] 里讲了这样一个公案:过去九十一劫的时候,毘婆尸佛出世。佛涅槃后,有国王以佛的舍利建塔供养。当时有一个人,做了一个长幡,挂在毘婆尸佛的塔上。以这个功德,在此后的九十一劫当中,不堕三恶趣,常常生在人间天上。并且常有大幡,覆盖在他的头顶上方,享受天人般的快乐。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燃灯”,就是在佛的像、塔等前供养灯烛等。

《施灯功德经》 [8] 上说:“佛告诉舍利弗:如果有人在佛的塔庙,以及佛的各种形像前,为了设立供养,点了很多灯,供养灯的光明。乃至以少许的灯蜡,或者酥油灯,点燃用来供奉,这种微小的光明只能照到一条路、一个台阶的范围。舍利弗!像这样的福德,不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了解的,只有诸佛如来才能彻知。”

这里讲到,即使在佛像、佛塔等前,供奉一盏油灯,而且它的灯光也不是很亮,以这个善行所出生的福德的量,就连声闻、缘觉也没办法测到边际。只有佛才能了解,所以,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功德。

这其中的微妙,很多我们都不太清楚。但要知道,佛彻证了法界,显发了一切功德。以佛这种所缘不可思议的缘故,只要你的心跟它结上缘,无论是散一朵花,燃一盏灯,还是磕一个头,都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也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废弃善行。

“散花”,按照印度的习俗,人们会把好的东西往空中抛洒,来供养诸佛,所以是“散花”。但根据汉地的传统,人们会取来鲜花插在花瓶里做供养,这些都是一样的。


[1] 《龙舒增广净土文》:“且问葛何以见重于幽冥如此?答云: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甞一日废。问:何以利人?葛指座间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者,能饮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唯随事而行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不废耳……葛后以高寿坐化而去,葛兼修净业,以是回向。后有僧神游净土,见葛在焉。”

[2] 《妙法莲华经》:“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梨、车璩与马脑、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沈水,木櫁并余材,砖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3] 《增一阿含经·听法品第三十六》

[4] 《妙法莲华经》:“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5]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复次,慈氏!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

[6] 《贤愚经》:“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犹复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

[7] 《撰集百缘经》:“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毘婆尸,教化周讫,迁神涅槃。尔时有王,名盘头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宝塔,高一由旬,而供养之。时有一人,施设大会,供养讫竟,作一长幡,悬着塔上,发愿而去。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常有幡盖,覆荫其上,受天快乐,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

[8] 《佛说施灯功德经》:“……或于塔庙诸形像前,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炷,或酥油涂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道之一阶。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了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