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安乐集卷上

《安乐集讲记》 ︱ 唐并州玄中寺道绰禅师 撰丨智圆法师 讲解 ︱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第二方面,就修行状况而言,行者身上有三种不相应,因为因缘不具的缘故,不出现果报。必定具足因缘,才能出现它的功效。因缘主要在信心上,所以这里谈到行者在信心上有缺陷,所以不发生力量。哪三种缺陷呢?一、信心不淳,有时有、有时没有,非常薄弱;二、信心不一,也就是没有决定的信,三心二意;三、信心不相续,也就是常常被其他的心念间断。因此,修行远远不到量的缘故,不能达到明显的功效。

反过来,次第收摄三种因:如果信心能相续、一念接一念不被其他念杂乱,信心就是一,就是没有二种心;如果能做到纯一的信心、有决定的信心,那就是淳厚心。在信心上有这样的相续心、专一心和淳厚心而不能往生,绝无是处。以缘起律不奏效的缘故,但这决不可能。因此众生称名忆念,达不到目的,是由于缺乏自身方面的因缘。

总而言之,要成办这件事,需要自己的信心圆满等因缘,这样与万德洪名和合就能起到作用,不能单方面来说。名号已经达到圆满,佛方面的因素没有差别,但是就行者自身的心量有无数差别的缘故,得到的功效也有无数差别。所以在缘起律的认识上不能只看一方面,缘起以和合为相,必须要知道因、缘的程度如何。

以上第二大门里有三番料简,第一、指示发菩提心是修行净土法道的最佳等起;第二、破除障碍行人求生净土的九种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能净除障碍求生净土的各种邪见及疑惑,使行者信心清净,一心求愿往生。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第三、明从无始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分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一、出二种道。)

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险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我既然居住在这火界中,或者三苦炽燃的生死界里,实在是心怀恐怖,后来有绵延不绝的大苦在等待着。仰惟大圣释迦,以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车来招引劝慰,引我等出离火界。然而,声缘二乘羊车、鹿车的运载,只是权且到达一个脱离分段生死的休息地,并未达到无上果地。佛呵斥局限在小乘中不求上进是一种邪执,障碍了上求菩提。纵然这些小乘得道者在灭尽定中起定后回向于大乘,仍然叫做“迂回之道”,相比于直接入大乘而言,还是走了一条弯道。如果直接攀上大车,也是一大途径。只恐怕我现在还居在退转位,进进退退,十分曲折,难以升进,而要从生死到菩提之间是有很多的险径,路途非常遥远,既然自己的功德很难建立,那就难以在道上升进。

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里说:“求不退转有两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

“难行道”,指在五浊增盛的时期无佛的时代求不退转,这是很困难的。这个难有多方面的因素,简略叙述有五种。

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

哪五种呢?一、外道法显现成妙善的相,能引诱菩萨的心,坏掉菩萨的正法;二、容易落于声闻自利的小道,障碍大慈悲;三、外在有很多无赖恶人,会破坏菩萨殊胜的德行;四、所有人天的安乐都是一种颠倒性的善果,诈现是乐,实际是苦,一切乐受和舍受都是苦的因,而且在乐坏灭以后直接堕入苦中,所以这些诈现为安乐的欺诳性的果,会引得人发心欲求,坏掉了修证涅槃的梵行;五、只有自力,没有他力摄持,在道上也障难重重。像这些方面,眼睛接触到的地方都是。就像在陆地通过步行到达远方,一步一步地行进,克服各种障难,相当艰苦,这叫做“难行道”。

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易行道”,是指以信仰阿弥陀佛为因,发愿求生净土,之后为成办往生起心建立功德,修各种行业,以弥陀愿力摄持的缘故,在这一生命终时,就能生到佛国。一往生又得弥陀佛力住持的缘故,当即就入了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转位。就像从水路乘船到达远方,那就非常安乐、容易。因为不必靠自力,只要坐上船,结果一帆风顺,船就带着你到了彼岸,这是船力载托或摄持的缘故。同样,我们乘上弥陀大愿船,以佛力摄持的缘故,不会遭受很多生死中的风浪,它能在临终的时候直接就生入到净土,又得到佛力的缘故,我们就乘着佛力,当即就入了不退转地,而且能快速圆成菩提,所以这叫做易行道。就好像人坐在船上借船力而行那样,不是像陆地行走,光靠着两脚非常劳苦地运作,一步步地到达果位。

(二、问答解释。)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有人问:果是同一菩提,它的修因也应当不二呀?为什么在此土修因趣向佛果是难行,而往生净土希求大菩提是易行道呢?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

回答:大乘经里所辨明的一切修行方法,都有重在自力、重在他力或者为自方所摄、为他方所摄的各种差别,并不是一概而论的。

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

对于自力、他力的方式,这里用譬喻来说明。比如,有人首先非常害怕生死,就发心出家,在山林里修定,修成了就能发起神通,结果以神通力周游四天下。由于从始至终都是自心励力修行而得到这样的成就,这叫“自力”。

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

又譬如有一个力量弱小的人,凭自己的力量,连驴都骑不上。但如果随从轮王坐在轮宝上,当即就能凌空飞行,短时间遍游四天下。这是仗着轮王的威力、倚仗他的福德力所出现的轮宝,结果迅速做到了周游四天下的结果,这种情况叫做“他力”。

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

众生修道也是这种情况,就净土法门而言,其实也是自力、他力合修的法门。就自方而言,在此土了解了娑婆苦、极乐乐,结果发起了欣厌之心,起了想生净土的心、建立净土的修行,一心求愿往生。所以信愿行三方面都属于自力;以自力的缘故,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显现光台来迎接他,于是得以往生,这是他力,指得到佛力摄持而当下往生。

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所以《大经》中说:“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无不都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而得以实现。”如果临终不是以极强的佛力摄持而往生的话,四十八愿,特别第十八愿所说的至心十念、得生我国,完全是一种虚假的设施,并没有真实的意义了。